肥胖症1度(肥胖度-1.04%是什么意思)

文章目录:

肥胖症——你了解多少?

欢迎你来到胡厚祥医生的医学小课堂

01 医学肥胖症状的定义

通常,肥胖被简单的理解为特定身高下的体重超标。而在医学上,肥胖症是指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02 我国现状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而6-17岁及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03 肥胖类型及原因

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内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①单纯性肥胖占肥胖者的95%,一般所谓的“中年性肥胖”也是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原因有遗传因素(多因子遗传,并继承父母 “错误的饮食习惯”)、社会环境因素(能吃是福)、心理因素(以“吃”缓解心理压力)及运动相关因素(摄入能量多而运动消耗并没有增多)等。

②继发性肥胖原因包括柯兴氏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胰源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脑垂体病变(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低下(代谢功能减慢)及药源性(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04 肥胖程度评估

肥胖度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成年男性:(身高cm-80)×70%=标准体重

成年女性:(身高cm-70)×60%=标准体重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

肥胖度在10%-2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达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

肥胖度达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

肥胖度>50%,称之为重度肥胖。

肥胖度<-10%,称之为偏瘦;

肥胖度<-20%,称之为消瘦。

◼ 体重指数(BMI)

在临床上及日常中常采用BMI测量身体肥胖程度:

BMI(kg/m²)=体重(kg)/身高²(m²)

BMI<18.5为体重过低,

BMI在18.5-23.9为正常体重,

BMI在24.0-27.9之间为超重,

BMI≥28.0为肥胖。

缺点:不能准确的描述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含量。

如,举重运动员往往体型硕大,而身高偏低,BMI通常大于30,这种“健康性肥胖”其实比我们BMI正常的人更健康。

腰围

主要用来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的程度(即中心性肥胖)。

腰围测量:站立位的情况下,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处的水平周长;或直接将软尺经脐部中心水平绕一周。

成人中心型肥胖诊断标准:

①中心型肥胖:

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5cm;

②中心型肥胖前期:

男性腰围在85-90cm之间,

女性腰围在80-85cm之间。

优点:简单易操作,是判断腹型肥胖最直接的指标;

缺点:不分身高、体型同一个标准。

因此,有人建议使用:

①腰高比(腰围与身高比值,WHtR)

40岁以下,应低于0.5;

40-50岁,不超过0.5-0.6;

50岁以上,最低临界点始于0.6;

②腰臀比(腰围与臀部比值)

男性腰臀比低于0.9;

女性腰臀比低于0.8。

反之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05

治疗

肥胖治疗的目标是通过减重减少肥胖并发症对患者寿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主要治疗原则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

目前强调以调整饮食、运动锻炼、认知行为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但由于每个人肥胖的程度及原因不同,制定个体化减肥目标极为重要

WHO明确认定,

肥胖症已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

由于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

超重肥胖率仍在继续上升,

此文旨在引起人们对肥胖问题的关注,

并可根据文中方法,

对自身是否处于超重肥胖,

进行一个简单而科学的评估。

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

是治疗肥胖的主要措施,

而具体的治疗,

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轻盈云朵”进博会亮相 倡导肥胖症关爱社会

“他们说我这么胖,是因为懒”

“别人都能减肥,我为什么就减不下来呢?”

“我那么胖,不会有人喜欢我的”

……

如果你是一个身材偏胖的人,这些让人“沉重”的想法,或许你都曾有过。肥胖的身形或许让你自我厌恶,他人异样的目光会让你感到羞耻,而难以下降的体重则让你焦虑不安。

今天,我们邀请了帆书 app创始人的樊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中心曲伸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只想和你聊聊,为什么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管理体重为什么是一门“终生”课题。

(进博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对肥胖症议题的讨论)

Part 1肥胖的“阴云”有多大

人人都知道要尊重身患疾病的人,不要嘲讽他们,疾病不应该被污名化。

然而,提到肥胖,很多人却不当回事,认为它只是一种外形上的问题,是一种“懒病”。

肥胖被很多人排除在疾病的范畴之外,但其实,超重和肥胖是一类复杂的慢性疾病,不仅如此,它还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体质指数(BMI)是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常表示为 kg/m2)。

目前,全球有超过20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中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

而在我国有超过1/2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肥胖人群高达1.8亿人,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其中,只有一半不到的人知道自己存在肥胖问题,而把肥胖当作疾病去治疗的人就更少了,据统计,只有约4.8%的肥胖人群选择就医治疗。

对肥胖的认知度低导致其治疗率低,与此同时,肥胖犹如“隐形杀手”,正在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Part 2肥胖正在“全方面”地威胁着你的健康

肥胖有损健康,这话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过往的研究已经证实,肥胖是各种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会增加200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其中包括:

1.心血管疾病

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查显示,肥胖症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等心血管病。

以中风为例,过往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 kg/m2,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 30%,脑出血的风险增加则11%。

2.“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我国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在肥胖患者中,有36.9%的人合并有高血压。过往的研究显示,超重的人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肥胖的人也常合并血脂异常,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调查显示,我国的肥胖患者中约42.4%的人合并有血脂异常。

超重和肥胖症是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肥胖程度越高,发生血糖异常的风险越大。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3.1%和23%。

3.癌症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患者似乎更容易受癌症“青睐”。

目前已经发现,至少13种癌症特别喜欢“找上”肥胖患者。

随着BMI的增加,患癌风险也随之升高,且增速惊人。其中,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对体重的增加最为敏感, BMI每增加5 kg/m2,这两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8%与45%。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还会增加身体的负荷,导致很多机械性问题,比如脂肪的堆积容易压迫呼吸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可别小瞧“睡觉打鼾”,这种睡眠期间反复发作上呼吸道阻塞或塌陷,可是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肥胖症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容忽视。

肥胖症患者患焦虑、抑郁的风险显著增加。不仅如此,在肥胖症患者中,饮食行为紊乱非常普遍,进食障碍的风险也有所增加。

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阻碍着肥胖症患者成功减重,摆脱疾病的“阴云”。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刻板地认为“肥胖是患者自己的问题”,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可能导致肥胖症患者在家庭、工作或整个社会中遭受着歧视和偏见。

Part 3 不再负重前行,让减重之路变得轻盈

说了那么多肥胖症对健康的危害,相信现在的你已经知道肥胖症是一种需认真对待的慢性疾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肥胖呢?

肥胖症需要专业的治疗,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首先,我们可以前往专业医疗机构的减重中心或门诊、内分泌门诊或营养科等专业科室进行诊疗。

医生会根据个人的情况,科学规范地选用合适的减重手段,这其中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症患者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础,它的核心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饮食上,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注意限制热量:低能量、低脂肪、适量摄入蛋白质。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的食物。

长期规律运动不仅有利于减重,还能具有长期的代谢获益,包括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控制血压等,建议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进行中等至剧烈强度的有氧身体活动。

当然,肥胖的治疗因人而异,很多肥胖的患者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医生也会根据个体情况联合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治疗肥胖症。

最后,我们还想和你说:

如果你是超重或肥胖群体中的一员,记住减重减去的其实是疾病风险,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实现整体健康。

每个被肥胖问题困扰的人心中都渴望被支持、被理解,让自己不必独自“负重前行”,可以轻盈的生活。

在今年的进博会上,肥胖症科普IP形象“轻盈云朵”正式亮相,“轻盈云朵”作为肥胖患者减重旅程中值得信赖的专业伙伴,呼吁大家共同建立肥胖症关爱型社会。该形象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特别设计。

(进博会现场,“轻盈云朵”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介绍肥胖症科普IP形象)

无论是否受肥胖的困扰,我们都要了解肥胖这个疾病,用包容和理解对待肥胖症患者,和“轻盈云朵”一起支持他们积极面对,积极治疗,走向更轻盈、更健康的生活。

来源:澎湃新闻

如何计算肥胖与肥胖度?你超重了吗?

人的体重如果仅超出理想体重的10%以内属正常范围;若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0~20%为超重;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则为重度肥胖。

计算肥胖度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实际体重与理想体重进行比较。

肥胖度=(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以一位身高160cm的女性为例,其理想体重应是(160、100)×0.9=54公斤,而她的实际体重为72公斤,肥胖度(72-54)÷54×100%=33.3%,属于中度肥胖。

如果你的身高为156cm,减去100则为56,再乘0.9,理想体重应为50.4公斤。如果实际体重仅超出理想体重的10%(55.4公斤)以内属正常范围;

超过10%~20%(55.4公斤~60.5公斤)为超重;

超过20%~30%(60.5公斤~65.5公斤)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65.5公斤~75.6公斤)为中度肥胖;

超过50%(75.6公斤)以上则为重度肥胖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把青春期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发育同肥胖区别开来,并且应排除那些因肌肉发达、结实而超过理想体重者,例如从事举重、摔跤、相扑、掷铅球的运动员和杂技演员等。因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主要看其体内脂肪的含量,而不在于肌肉的多少,肌肉发达结实的运动员,体内脂肪的含量都是正常的。相反,有的人体重虽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程度,甚至还处在正常体重范围,但其体内脂肪成份的比例却已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也应视为肥胖。#健康一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