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过度肥胖危害图片(宝宝过于肥胖的害处)

文章目录:

别再把孩子养得“胖嘟嘟”了!这些行为,实则会害了孩子!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小胖墩越来越多,放任不管可不行

撰文:刘可、杨琛

“我家孩子今年7岁,都长到60斤了!”

“真壮实,这孩子肉乎乎的,一看就有福气!”

类似这样的对话,你是否熟悉?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但是,肥胖带来的并非是孩子们健硕的体格和满满的福气,而是接踵而至的“麻烦”。

儿童肥胖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肥胖率或可超七成,

基因与环境推波助澜

近30年来,儿童肥胖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4世界肥胖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肥胖人数约为9700万,肥胖率高达37%;预计到2035年,儿童肥胖人数可达1.3亿,肥胖率甚至可能达到72%!

是的,你没看错,十年后,可能有七成的儿童都会被肥胖困扰!想要知道孩子胖不胖,可以参照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扫码无需下载app点击置顶文章即可查看)。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都会胖呢?

主要原因无异于两点,基因与环境。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有关肥胖相关基因的研究表明,多种基因跟肥胖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考虑到肥胖相关基因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近年来肥胖的快速增长,行为和环境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及代谢性中心余佳慧医生指出:

  • 随着交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乘车上下学的机会越来越普遍,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

  • 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减少;

  • 儿童在闲暇时间花费在视屏上包括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的时间越来越长;

  • 儿童普遍存在不吃早餐、经常在外就餐、吃零食不合理、经常过量饮用含糖饮料等不健康的行为。

“其实,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是共通的,会影响到大部分家庭成员。比如整个家庭都不爱运动,饮食不健康。”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闫洁教授指出,“如果产生了代谢问题,部分孩子和家长之间甚至还会互相推诿指责。”

“孩子胖点好,壮实”?错!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长得胖,是“健壮”“有福气”的体现,因此不会过多关注孩子的体重问题,甚至会有意让孩子长胖。

但其实,儿童肥胖的危害,可远远超乎想象。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闫洁教授指出,儿童肥胖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2型糖尿病、哮喘、脂肪肝等慢性疾病;肥胖还会加重关节负担,小小年纪就可能得关节病;部分女性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月经周期异常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项国外研究显示,不良童年经历与肥胖具有相关性。体重超标的孩子还可能受到霸凌、歧视,进而造成焦虑、抑郁等。

随着孩子长大,这些问题并不会好转,只会愈演愈烈。

闫洁教授强调:“儿童肥胖问题不解决,不仅会把肥胖带到成人期,肥胖相关的并发症也一定会带到成人期。”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者到成年期更容易出现心脏病、2型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例如,儿童期超重的女性成年后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加,青春期超重是肾细胞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不仅增加家庭负担,亦会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因此,只有通过早期识别并干预、管理儿童肥胖,将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到儿童期,遏制儿童肥胖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控全社会慢性病高发态势,提高人口健康寿命年。

儿童减重前路漫漫,

多位一体共同管理儿童肥胖

余佳慧医生强调:“减重方案无法落地实施,社会以及家庭不重视,儿童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三方面就是最突出的儿童肥胖难题,也是我们临床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若要改善儿童肥胖现状,需要医院、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医院,针对儿童肥胖,临床常用手段多为生活方式干预。例如,部分医院设立肥胖门诊,主要通过询问病史、查体、人体成分检测等检查项目,以及一些实验室检查,如糖耐量试验、肝功能、血糖、尿酸、血脂等,为患儿提供个体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

由于肥胖孩子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以及下肢的特殊状况(如X型腿、扁平足等),他们的运动能力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专业的运动处方。“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医院还无法出具这样的专业运动处方,因为医生并非运动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可以开展医体融合减重门诊。这样,专业的运动指导可以进入医院,与医疗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进行减重治疗。”闫洁教授分享,“我们已经开展了医体融合的减重夏令营作为示范,从201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八次。在夏令营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饮食知识,回家后还能继续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运动,掌握了运动方法。此外,我们还提供了心理疏导,帮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促进与父母的互动。”

另外,门诊随访也是确保减重成果显著的关键环节。“但这也是最难以执行的部分,很少有患者能够坚持长期随访。”闫洁教授分享,“很多时候,家长自己也不坚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孩子们更不会坚持,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事实上,减重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家长需要在饮食上按照医院的食谱来安排,同时每天陪伴孩子一起运动。这样,减重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

随着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儿童减重的临床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医院开设了专业的减重门诊、肥胖中心等,但擅长帮助儿童减重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同时亦存在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儿童减重的临床需求不能被很好地满足。

余佳慧医生分享了她曾遇到的一位肥胖患儿:“这个孩子在很多家医院都检查出多种代谢性疾病,医生均建议减重,但他们辗转多地求诊,不仅没能成功减重,甚至还变得更胖了。在我们医院进行综合肥胖干预后,孩子直言‘我感觉到了这里,终于有了能够恢复健康的希望’。经过不懈努力,孩子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

另外,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闫洁教授谈道:“有关儿童肥胖问题,我们每年在门诊都能遇到一类情况——学校进行体育测试,家长拉着肥胖的孩子到医院开证明,期望免除考试。学校将身体素质与成绩挂钩,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但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体育锻炼,使得体重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家庭而言,需要扭转观念,重视肥胖问题,加强孩子的饮食与运动干预;对学校而言,也需要将教学理念落实,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孩子真真切切地参与到日常活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的。”

小结

在构建健康中国的征途上,肥胖儿童的管理无疑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儿童肥胖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易导致慢性疾病和心理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对未来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深远影响。这需要医院、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上防控慢性病。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积极行动,携手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共同为“健康中国2030”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06):521.

[2]World Obesity Atlas 2024 |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3]马冠生. 营养学报,2017,39(06):530-534.

[4]Schroeder K, et al. Obes Rev. 2021 Jul;22(7):e13204.

[5]Must A, et al. J Pediatr, 2012, 160(5): 743-750.

[6]Leiba A, et al. J Urol,2013, 189(1): 25-29.

本文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责任编辑:月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孩子超重肥胖的危害远比你想象中大!家长切莫忽视

2024年是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体重管理年”,并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早在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团委、妇联等6部门就共同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希望遏止儿童青少年肥胖上升势头。

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现状

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显示,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2.1%到2021年的13%,2021年数据看,男生肥胖率(16.1%)大大超过女生(9.8%),城市肥胖率(14.5%)超过农村(11.6%)。

2020年《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显示:儿童肥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虽然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不是高发地区,但防范于未然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肥胖的危害

无论肥胖率高低,超重与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危害是很大的。就超重与肥胖来说,本来就是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起因是遗传基因在肥胖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如缺乏身体活动与不合理膳食,或多种危险因素交织。儿童青少年肥胖会带来一些列问题,体型过重、社会心理问题、认知困难、胆结石、肝脂肪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型卒中、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及消化系统癌症、内分泌及代谢紊乱、骨关节病和痛风患病率高等等。

超重肥胖不光看体重指数,还要看腰围

成人可根据体重指数和腰围大小可判断自己是否有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但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成人不同: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m)。

成年人体重指数(BMI)<18.5为体重过低,18.5-23.9为适宜体重,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

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的,称为中心型肥胖。判断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标准是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判断与成年人不同,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差异大(见表格)。

开展体重管理,维持健康体重

指导学生营养就餐、干预学生超重肥胖、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

肥胖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控制饮食,减少摄入的总能量是减重最重要的基础治疗。积极运动可使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能更多地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是控制体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01 提倡合理膳食

减少摄入是最重要的基础,一般肥胖超重者减少1/4-1/3能量摄入,但还是遵循以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选择食物品种越多越好,平均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一日三餐。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廋肉,少盐(<5克/日),少油(<25 ~30克/日),控糖(<25~50克/日)限酒(<15克/日),规律进餐,合理选择零食(不超过全天总能量的10%),读懂营养标签,足量饮水。规律进食,少在外就餐。就餐不看电子设备和视频。注重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交流,良好家庭关系能降低超重肥胖。

限制和减少能量摄入应以减少脂肪为主。避免吃油腻食物和过多零食,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限制含糖含酒精饮料,避免过度节食,防止产生神经性厌食症或在暴饮暴食后自行引吐等心理、行为障碍。

02 提倡适宜运动和身体活动

以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为主。儿童青少年应天天活动,严格食不过量,保持吃动平衡,健康体重。6-17岁儿童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天高强度身体活动;家庭、学校、社会创造安全、适宜的运动环境。鼓励适当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增加有氧和抗阻运动,50分钟逐步达到一般儿童推荐量,逐步增量。减少静态活动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视频时间少于2小时,越少越好。保证足够睡眠,6-12岁每天9-12小时,13-17岁每天8-10小时。

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时间应比一般健身长30-60分钟以上,每次活动时间最好不少于10-30分钟。肥胖者可根据减重需要,选择运动方式、运动强度,重视运动注意事项,或咨询专业人员和医生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03 指导儿童合理选择和摄取食物,

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

在平衡膳食和身体运动的同时,还应注意孕妇在妊娠后期要适当减少摄入脂肪类食物,防止胎儿期体重增加过重。家长要克服“肥胖是喂养得法,越胖越健康”的旧观念。父母肥胖者应定期监测儿童体重,以免儿童发生肥胖。·特别重视青少年少食盐、油脂、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静坐时间不超过1-2小时。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治是个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针对超过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综合干预和防治,对易感环境进行针对性预防,对一般人群进行普遍性预防。防范超体肥胖,使儿童青少年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陶伟

编辑:郭幸鑫

审核:谢春燕 汪瑞

来源:四川疾控

一个宝宝,若是体重超标,也存在5个危害,别不当回事

大家好~我是明儿er~

过度的追求宝宝高体重,也是无知行为。

宝宝体重高,并非是健康的象征,在不少老人眼里认为宝宝胖胖的才是健康的,其实不是这样。

一个宝宝,如果体重超标的情况下,也是存在危害的,这一点还是要特别注意。

宝宝体重超标,也会给宝宝的身体添加负担,这一点妈妈们也要特别的注意。

前几天,也咨询了给我孩子做儿保的医生,我孩子之前也很胖但是减下来了。

也聊到了关于肥胖宝宝的危害,也总结了这5点,妈妈们也要警醒。

1:影响发育

宝宝太胖,不利于宝宝发育。尤其是宝宝的运动发育,大脑发育、都会造成阻碍。

宝宝太胖,身体的负担也会随着提升,运动能力下降、运动量不足,大脑的发育也会有影响。

所以宝宝的发育还是要被我们所重视的,这一点妈妈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的,别不当回事。

2:影响心肺

小宝宝的心肺还是不成熟的,如果宝宝心肺负担过大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到宝宝的心跳、还有呼吸。

肥胖的宝宝出现冠心病的概率也会特别的高,而且呼吸系统也会有影响,很可能会出现呼吸停滞的情况。

本身宝宝的心肺功能就很弱,所以妈妈们也要注意,切勿因为粗略的行为伤害到宝宝。

3:影响大脑

小宝宝的大脑发育一直是非常快的。

但是,宝宝太胖身体供血也会比较迟缓,大脑供血不足、同时脂肪也会挤压宝宝的大脑,也很容易损伤宝宝的大脑,导致宝宝大脑缺氧的情况出现。

宝宝的大脑发育是很快的,如果宝宝的大脑发育迟缓,也会对宝宝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一点要特别的注意。

4:影响关节

宝宝太胖,身体负担也会随着提升,对宝宝的髋关节、骨骼发育都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宝宝的下肢影响会比较大,容易导致髋关节发育异常,骨骼弯曲等现象。

5:影响代谢

小宝宝虽然身体代谢旺盛,但是身体肥胖内器官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肝脏的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对宝宝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极大影响,也容易出现脂肪肝等现象。

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宝宝高体重,这对宝宝的影响是很大的,别不当回事。

【图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