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身材焦虑:初中生为减肥一天催吐5次
进食障碍群体多为青少年及年轻女性
12岁-35岁居多,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
“没有一个女生觉得自己不胖。”
这可能是对当下中国女性身材焦虑的最准确表达。腿太粗、脸太圆、背太厚......女性总有嫌弃自己的无数理由,当这些理由转化成焦虑时,会让人一次次产生自我怀疑。而这些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外化,也许就是越来越极端的减肥方法。
某档明星真人秀中,一位女艺人吃完宵夜后表示“等下再去抠一下”。她所说的“抠”是指“催吐”,即使用各种方法,引导促进呕吐的行为。这种方法看起来既可以享受美味,又不会发胖。
使用催吐法减肥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称为“兔子”。这个群体排外且隐秘,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暴食叫“撸”,吐的过程称作“生”,“ls”是“撸生”,指暴食后再吐出来。催吐也有不同的方法,“sd”是“手动”,指用手指催吐。有的“兔子”可以“zr”,即“自然”,指无须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催吐,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学上催吐被称为补偿性行为。进食障碍患者在暴食之后由于担心体重增加,而采用的一系列补偿方式,包括催吐、过度运动、滥用泻药,或者完全不吃东西。
事实上,催吐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陈珏表示,“反复催吐胃酸会灼伤食道、咽部、腐蚀牙齿;酸反复刺激腺体,出现下颌下陷、唾液腺的肿胀,导致催吐的人脸比较宽。此外,吐掉胃酸将导致电解质的丢失以及紊乱,临床上将出现抽搐、休克、癫痫发作,甚至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的骤停,乃至死亡。”
无法停止催吐的女孩
小敏的身材焦虑从小就有。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体检,全班女生称体重,只有她一百多斤,那时候她就觉得自己是个胖子。高二节食运动减肥瘦了10斤后,小敏开始出现暴食行为。
害怕再次变胖的小敏,在减肥贴吧里了解到催吐方法。贴吧里聚集着700多万个身材焦虑者,他们分享着各种减肥方法,比如辟谷、针灸、抽脂等等,还有微商趁机售卖减肥药。在这里,健康和安全被抛在脑后,瘦成为了唯一目标。
小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催吐是在冬天,厨房特别冷。为了把食物吐出来,她站在洗手台前,往自己的胃里灌冷水,灌进去再吐出来,像在给自己上刑。她想要吐得干净,于是往胃里灌洗洁精,反反复复,直到把胃完全清空才会停止。第二天她发了一场高烧,但看到食物脱离身体,她还是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小敏说自己是最早使用工具催吐的那批人,从一开始身边有什么用什么,到后来在贴吧认识的朋友教她使用胃管催吐,“这个方法是她自己发明的,她说那样更容易吐出来。”现在,小敏已经把工具换成了更专业的催吐管。
某电商平台售卖的催吐管
记者从某电商平台网购了一组催吐管“新手套装”,由4根直径11mm-13mm不等的塑胶管组成,售价130元。卖家称需将催吐管插进胃里50cm,使食物顺着管子吐出来,平均一个月可瘦十几斤,且使用无异物感,相对手动催吐无副作用。催吐管以“兔兔管”、“仙女管”的代号在电商平台上大量售卖,月销量数以百计。
每月,都有数以百计的人,为了变瘦,把异物感明显的塑料管捅入自己的胃里。
而商家口中的“无副作用”,是小敏时不时出现手麻、手抖,甚至昏厥……因为不断大量进食,她的咬肌开始变得发达,催吐反上来的胃酸,让她的嗓子开始嘶哑。
暴食和催吐带来的副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生理和外表,还有她的内心。病耻感让小敏不敢与家人朋友一起吃饭,害怕别人评价她的食量,也担心吃多了没有地方吐。即使听到别人夸她吃不胖时,她也只会觉得刺耳,“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作弊”,小敏说。
陈珏呼吁患者勇敢面对自身情况,摆脱病耻感。“暴食是由于过度节食导致身体激素发生变化,这就是一种疾病,并不是因为不自律。”陈珏表示,对于进食障碍患者,家庭的支持非常重要,同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医学帮助。
从节食减肥发展到暴食催吐,如今小敏已难以与食物和平共处,几乎每天都会暴食催吐。小时候肥胖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敏,即使现在只有九十几斤,她对自己的身材仍不满意,“像我这样的女孩,有很多瘦到五六十斤也还是会觉得自己胖。”
节食减肥的中小学生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网红文化的发展,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养鱼……大量关于身材展示的图文视频刷屏,无不展示出人们对瘦的追求愈演愈烈。而在屏幕前热烈追捧的跟随者中,就有不少是00后乃至10后的中小学生。
小玥今年14岁,进入初中后,因身材问题遭到同学嘲笑,她在疫情期间开始节食减肥,严控卡路里摄入。极端减肥让小张成果显著,却因运动过量和节食,陷入了暴食和催吐的怪圈。
一开始,小玥只是吃撑了吐,到后来演变成不能容忍自己胃里有一丁点食物,最多一天催吐过5次。“那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快感。我既可以吃这么多东西,又可以很瘦很瘦。”
9月份,小玥被确诊为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和催吐导致她食道受损、脱发、月经失调。疫情过去后,她只去过一次学校,之后便办理了休学。“我担心自己的进食状况会被当作异类,如果看到别人吃得比我少,我会很焦虑。”
陈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进食障碍群体多为青少年及年轻女性,12岁-35岁居多,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对于还处于观念塑造期的中小学生,只能通过一步步地矫正自己,来迎合大众审美。
在小玥看来,学校里的风气就是“以瘦为美”。那些原本就比她瘦的女生,也没有停止过减肥的念头。她们不吃晚饭,或者一天只吃一顿,每次吃完饭都要上秤称体重。下课的课间,女孩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减肥。“她们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减肥方法,比如二十八天减肥法、某某明星减肥法,也不管科不科学,就去效仿。”
初中生减肥记录帖
很多中小学生因为喜欢的选秀节目和各类女团,开始追求“白幼瘦”的女团风审美。小玥的同学们会模仿短视频中的女生秀身材,比如晒筷子腿、马甲线、反手摸肚脐等。“现在很多六年级和初一的学生也会秀,她们觉得自己的锁骨能放个硬币养个金鱼,就很了不起。”
锁骨放硬币
虽然进食障碍与个人心理有关,但已深入中小学的节食减肥风气很难不追责到社会环境。在陈珏看来,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大量小学生、初中生不吃午饭,他们减肥的想法从哪来的呢?社会对美的引导,到处都在说如何瘦身塑形,无形中营造了这种氛围——瘦了以后可以变得多好看。”陈珏认为,在小中学以及大学的心理卫生健康课程中,应该加入对于美、减肥、饮食等问题的讨论。“应该从学校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每个人应该有不同的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瘦就是美。”
父母的理解支持以及积极地接受治疗后,小玥已经逐渐从暴食催吐的怪圈中走出来,“我开始告诉自己,美是多元化的。虽然我没办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审美,但我现在会让自己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
而小敏仍旧困在节食、暴食、催吐的反复中。她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虽然催吐很痛苦,但如果我还胖着,我会开心吗?”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太残忍!福建龙岩一初中生遭霸凌致下体二度烧伤,警方介入调查
太残忍了,人狂自有天收拾每当看到霸凌的新闻,我就会想起小时候被欺负的日子,黑暗,实在是太黑暗了,那一段时光可谓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压力。
这不又出了这样的事情,听了真是让人心疼。福建龙岩永定区,一个初中生小弟胡某,在学校里竟然被一群男生给“特别照顾”了,结果嘛,下体二度烧伤,四根肋骨直接“放假”,这得多疼啊。
事情发生在6月24日晚上,几个八年级的男生因为点小事就对他们的同班同学胡某动了手,不仅打了人,还把人家送进了医院。
视频来源:抖音“醒目视频”
这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小打小闹了,这已经是“暴力”事件了。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6月24号发生的事情,到了7月1号才处理呢?
根据流出的视频,这个学生在被送往医院前全身多处被火焰烧伤,最终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有大约30分钟人事不省。这真的让人无法容忍。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被打的小男孩所受伤的诊断书: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左侧第4、5肋,右侧第6、7肋骨折,一共是4处肋骨骨折,几个初中生竟然能下手如此“狠毒”,这很难想象这些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事情一经网上爆出,就有网友说:“如果我的孩子被人欺负了,我必须要让他们付出代价。”是啊,自己的孩子都是心头肉,平时都舍不得打骂,却被别人如此欺负,那个做家长的能忍受呢?
校园霸凌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长期的伤害,还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
有个学生胡某遭到了自己班上几个同学的伤害,黄某就是其中之一。原来这些孩子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有点摩擦,没想到事态竟然升级了。6月24日的晚上,情绪激动的黄某和他的小伙伴们找到了胡某,一言不合就动了手。
这场打斗不仅仅是互相推搡那么简单,黄某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力道有多猛,结果给胡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下体不仅二度烧伤,还有四根肋骨断了。
现在,胡某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情况有些严峻,但医生说他的伤势逐渐稳定,正在努力恢复中。希望胡某能尽快好起来,也希望这样的校园暴力不再发生。
校园霸凌事件越来越多,让人看了都心疼。比如四月份在河北,一个初中生就被同学强灌开水,很吓人,弄得人食道都差点受损。
再说6月30号,14岁的刘某因为和人起了争执,结果被一群人拖到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殴打。打人的一帮人真的没轻没重,边打边骂,还有人录视频,视频里几分钟内刘某被扇了上百个耳光。
最先动手的是一个穿黑衣服的胖女孩,看样子像是这伙人的头头。打人之前,她还不忘吩咐别人录下来。在一片笑声中,她左右开弓,用力扇着刘某的耳光,一点也不手软。
尽管刘某被打得鼻血直流,她们也不打算停手,接着又换了一个穿米黄衣服的接着打。直到打累了,这帮人才不情愿地散了。
真不懂,这些年轻的施暴者这么嚣张,难道就不怕法律吗?让人不得不质疑,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保护了谁?
有网友说:“我们得对这些事情严厉打击,要不然老百姓都觉得心里不平衡。现在该有个专门针对校园霸凌的法律了。学校也要检讨一下,都忙着追求分数,德育方面明显不够重视。”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老师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照顾,有时候真的是有心无力啊。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看来这法律也得改改,不能让它成为罪犯的庇护所。”
还有人担心:“每天一打开手机就是一起又一起的霸凌事件,真是看着都心寒。如果有关部门不出台更有力的方法来严惩那些凶手,控制住这种情况,社会会越来越乱。难道非要出现更多严重的事件才能引起重视吗?”
关于老师的角色,也有网友说:“老师其实挺清楚学校里的情况的,只不过很多老师不愿多管闲事,特别是事情发生在校外。虽然他们能看出哪些学生性格比较难缠,但很多受欺负的学生也不敢开口,如果老师能主动介入,可能就能避免很多不幸的事情。”
有网友提到,校园霸凌跟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说,学生们本该在学校好好学习,但现在却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做出了一些不该有的行为。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风气导致的。
另外,也有网友气愤地说,对这些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不能因为是未成年就轻易放过,必须“S一儆百”,以此警示其他人。他们觉得现在的风气太不正了。
还有人认为,处理这些霸凌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向公众公开,如果不严惩,就难以平息公众的愤怒。他们甚至建议,应该恢复设置少年管教所,来纠正这些未成年人的行为。
霸凌事件频发,让人不禁质疑,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校园欺凌者的个人信息是否过度保护,而对这些极端欺凌行为的处理,是否太过温和?当发生严重的霸凌事件时,隐瞒施暴者和监护人的信息对于同样是未成年的受害者公平吗?这怎能让公众监督事件的处理是否公正?
官方的霸凌事件通报常常过于简略,公众有权了解事件的完整经过并进行监督。现行的处理方式不够透明,有时还涉及强迫和解,这实际上对受害者构成了二次伤害。我们的法律应坚决抵制成为违法者的庇护所。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视频来源:抖音“醒目视频”
2、信息来源参考:《福建一初中生被霸凌致下体烧伤、肋骨骨折,警方介入调查》新京报
注:文中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
漂亮女生寒假狂吃东西胖10斤,自卑不敢上学!
这几天有些地方已经开学了,
但是
沈阳某高中的学生杨丽(化名),
却一直不肯去上学。
无论父母怎么劝,她都不愿意……
2月27日,父母带杨丽来到
沈阳市精神病院心理科进行心理咨询
女孩终于向医生吐露了心情:
“我这段时间胖了十多斤,形象全毁了,
我上学怕同学们嘲笑我。”
不敢玩,只为保持成绩女孩逐渐与同学疏远
杨丽是沈阳市某重点高中学生,不仅人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不错,在班级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平时她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赞美之声。
但从寒假前,杨丽就开始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讨厌去学校;她因此没等放寒假,就提前一个月回家了。从那时开始到寒假结束,她已经在家待了整整三个月。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李泓锦主任在对杨丽进行心理治疗时,了解到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
原来,杨丽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女孩子,她很想做到最好,让父母引以为傲。“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忙把我留在爷爷奶奶家照顾,无论是我去游乐场还是上舞蹈班都是爷爷带我去,爸爸妈妈很少管我,甚至我们很少见面,所以有限的见面时间,我从心底期望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杨丽告诉李泓主任,她就是为了让父母看到她“行”,所以才拼命学习,为了保持成绩,同学玩的时候她不敢玩,放学了同学回到寝室休息,她不回去休息,还在教室学习。时间长了,与寝室里的同学产生了疏远和隔阂,大家误以为她不合群。
因为这些小矛盾,杨丽没等放寒假就选择逃避回家了。
一个假期胖了十几斤怕同学嘲笑不敢上学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杨丽内心的焦虑和学习成绩的压力均无法排解,她开始通过吃东西宣泄压力。有时父母或者亲戚无心的一句话也会刺激她:“你看,你表妹怎么吃都不胖,你喝凉水都长肉。”“小丽长这么好看,就是身材有点胖……”
这些话对杨丽都无形之中造成了伤害,甚至感到是一种羞辱。她开始用更加无节制的吃来发泄自己的自卑,三个月下来,她的体重飙升了十多斤,原本1.6米的身高,因为130多斤的体重显得更加臃肿。
直到开学的日子到来,杨丽再也没有信心面对自己的身体,更不敢回到学校。“我怕他们嘲笑我、议论我,我怕他们说我成绩也不行了,人也胖了。”
开学季学生患者占门诊量80%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日积月累;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只盯着分数,只朝孩子要成绩,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压制了他们的情感培养,这是大错特错的行为。”李泓锦主任说。
开学季来临,沈阳精神病院心理咨询科的患者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患者竟然扎堆出现,占据了目前心理门诊患者的80%之多,三月开学季前夕,李泓锦已接待学生患者五六十人。“患者以初中和高中生居多,大学生和小学生也有,主要问题来源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和父母感情影响等因素。”
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一名男初中生是重点学校的初二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的问题也是不想上学、恐惧上学,一提上学就心里憋闷发慌,需要不断大喘气来释放压力。
原来,男孩害怕开学后的各种考试,害怕考试后自己名次掉下来,他曾经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告诉过父母,但父母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他“没关系,你努力学就行”,他觉得父母只是在敷衍他,并没有真正关注他的内心感受。
他也曾试图向老师求助,但他发现老师只关心学生是否按要求刷题,是否提高了升级,其他的都是“矫情”。
李泓锦主任对于这些学生患者的情况非常忧心。她表示,必须“救救孩子”,给孩子们减压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地释放他们。作为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当家长放松下来,孩子才能不那么紧张,不要等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才意识到我们酿成的错误。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聊沈客户端
编辑: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