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诊断肥胖症(肥胖咨询医生)

文章目录:

柳叶刀发布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联盟中国专家开展深入讨论

来源:环球网

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京召开。重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此次研讨会则对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邀请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对中国肥胖症防治开展深度讨论和思考。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了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希望中国肥胖联盟的专家们能基于国际前沿视角,引领肥胖领域深度思考,传递中国学术声音。”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并建立了专家共识一致的疾病诊断框架,并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此外,研讨会提出,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也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需求。

专家建议制定肥胖诊断新标准,区分“临床肥胖”与“临床前肥胖”

当地时间1月14日,《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最新发表了由全球56位专家参与制定的肥胖诊断新框架,称肥胖应分为两类,即“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

全球估计有10多亿人患有肥胖症。专家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使诊断更加精确,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这一肥胖诊断框架得到包括美国心脏协会、中国糖尿病学会以及世界肥胖联合会等在内的全球76个国际医疗组织认可,它建议医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依靠更广泛的标准对肥胖症进行诊断,并考虑该病症何时会影响健康。

目前,临床医生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诊断肥胖症,这是一种基于人的体重和身高的计算方法。

根据专家最新的建议,临床肥胖包括体内脂肪过多,以及器官功能下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或日常生活问题,并建议将其视为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临床前肥胖是指没有任何持续的疾病迹象、器官功能正常的肥胖或体内脂肪过多。专家表示,此类肥胖应被视为临床肥胖和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支持患者通过监测或积极治疗来降低这种风险。

“肥胖应该是一个范围。”制定该框架的专家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教授Francesco Rubino表示,“由礼来和诺和诺德率先开发的治疗肥胖症的GLP-1类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肥胖症治疗的格局。”他强调,尽管这些药物的使用并不是新框架的重点,但如果全球医疗保健系统采用更明确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根据个人风险决定何时开出最佳处方。

专家委员会还表示,明确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意味着医疗保险公司可能会考虑将治疗临床肥胖症的药物作为独立疾病来承保。目前,许多药物需要合并另一种相关疾病的风险,例如糖尿病才可进入保险。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早在2015年就曾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题为《肥胖分类的重新思考与基于代谢的个体化诊断》的论文。其中指出,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已成共识,肥胖的发生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及炎症关系密切,既往按体重指数作为唯一诊断标准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对肥胖的诊治和治疗判断。

此后,在202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发表的《基于临床的肥胖多学科诊疗共识》,也强调了中心化管理的理念。在最新发布的《肥胖的长期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4》中,进一步定义了肥胖是源于脂肪组织的慢性反复发作的代谢性炎性疾病,同时强调了BMI的局限性,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腰高比”的概念,提出按临床肥胖尽早进行药物干预的理念。

“上述共识指南与后来发布的欧洲肥胖诊疗新框架以及《柳叶刀》最新的全球专家共识不谋而合。”曲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讨论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已无意义,关键是要对肥胖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使之可行可治,肥胖的分型势在必行,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

他进一步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肥胖的分类及个性化诊断在全球酝酿多年。“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体重论轻重,肥胖的精准分类中的代谢正常性肥胖和代谢异常性肥胖和我们平时强调的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等在中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指南中都有体现。”曲伸说,“但这次全球的专家提了个新名词叫‘临床前肥胖’,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的概念相对应。”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柳叶刀》发布肥胖症定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医学专家最新解读

肥胖症的最新定义与标准来了,这意味着什么?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1月17日,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研讨会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

我国超重肥胖人群患病率上升,新报告称不能单看BMI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了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谈到:“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医生提供更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

这份报告称,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中国专家谈到,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临床肥胖前期”提示预防重要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则谈到,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比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柳叶刀》报告的发布只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与会专家谈到,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具体来说,比如,中国基层是否具有践行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这些一系列的诊断技术,包括器官损害如何去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不是完善等问题,都是需要明确的地方。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此前,中国肥胖联盟已开展多项探索,包括逐步搭建肥胖症临床数据平台,跟踪肥胖症重要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症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症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症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