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肥胖文献(中小学生肥胖)

文章目录:

中国学生营养日|超重肥胖儿童饮食管理及中医干预建议

1989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营养学家于若木的主持下,结合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

在“中国学生营养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儿童饮食管理”这一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肥胖流行始于2000年左右,我国儿童的肥胖患病率从2002年的6.6%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15.8%,此10年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美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儿童期,肥胖不仅与哮喘、腺样体肥大、儿童1型糖尿病、儿童脂肪肝、中枢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儿童肥胖同样会延续到成人。

一项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在13年的随访过程中,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是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幸运的是,有文献表明,采取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手段,超重肥胖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或是彻底治愈的。

一、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儿童肥胖相关?

1.不吃早餐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因此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对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零食及含糖饮料的摄入

文献研究表明,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同时频繁摄入含糖饮料也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

3.进食过快

研究表明,进餐时速度过快将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因此当儿童进食时应保持适宜的速度,避免进食过快。

儿童青少年应尽量避免以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以下将列出相关健康营养策略供家长朋友们借鉴参考。

二、学龄期儿童科学膳食营养策略

1. 三餐规律进餐

学龄儿童注意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三餐要做到营养均衡,少油盐调料等。

2.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

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3.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可能增加儿童消化系统负担,造成热量堆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三、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我们可以初步通过儿童的BMI进行简单的评估。BMI(Body Mass Inde)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 = 体重(Kg) / 身高2(m),例如:一个52Kg的人,身高是1.55m,则BMI为:52(Kg)/1.55 2(m)= 21.6。同时参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进行评估(见下图)。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超重肥胖的范畴,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症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饮食及运动策略防止肥胖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健康的饮食宣教,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

四、儿童单纯性肥胖中医干预治疗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人有脂、有膏,有肉”,脂膏形体即为肥胖。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若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膏脂聚积体内,则会引起肥胖发生。儿童单纯性肥胖除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方法外,中医调理脾胃肝肾功能,化湿涤痰,配合针灸及耳穴压丸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作用。(马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胖,可能真不是你的错!华东师大这项研究发现,肥胖和你住哪儿有关……

国庆假期,

不少朋友又有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担忧。

小编:

让我康康,

是谁总把减肥挂在嘴边,

却又总是减不下去?

等等,先别急着自责!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一项

有关人口密度与肥胖的研究,

胖,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错,

而和你住在哪里有关!

确切地说,

是和你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今年7月,一份题为《致密化发展与公共健康: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的U型关系》(Densific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 A 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obesity)的研究发表于《Transactions in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期刊,作者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与崇明生态研究院的三位学者:孙斌栋、尹春、姚夏劼。

先说研究结果:

人口密度与BMI(身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U型关系:

在低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负相关;

在高人口密度情境下,

它与BMI呈正相关。

有点看不明白?

没关系!

第一教育采访了该研究的参与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孙斌栋教授与尹春博士,请二位学者为我们解读研究结果。

我国肥胖人口居世界第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肥胖就是其中之一。”孙斌栋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6岁以下和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目前,中国肥胖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肥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形体美观,也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肥胖不仅增加了人们罹患慢性病、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尹春说。

肥胖严重危害着公共健康,也给医疗保障带来了沉重负担。防控肥胖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之一。

肥胖,不仅与个人习惯有关

孙斌栋介绍,国外的有关研究显示,肥胖不仅仅与个人习惯有关,还和所住社区的人口密度有关:

在以北美为代表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高人口密度往往伴随着混合的土地利用、连通的街道网络和更邻近的设施,它们能促进居民积极出行、提高身体活动水平,降低肥胖风险并提高健康水平。

“在国外的很多地方,人口密度比较少,人们通常是开车出行,体力消耗比较少,容易造成肥胖。”孙斌栋解释说。

也因此,在以北美国家为代表的低人口密度地区中,致密化——增加人口的密度,被当作改善城市公共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一主张甚至影响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导则。

然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尤其是像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这样的措施仍然可行吗?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位学者开展了研究。

人口密度与肥胖有何关联?

这项研究提出,城市人口密度与肥胖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系,并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例,实证检验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研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2012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城市样本进行了分析(包括1984名受访者的3423个观测值)。

在控制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其他建成环境因素后,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BMI之间存在U型关系。

当人口密度低于8万人/km²时,人口密度与BMI呈现负向关联;

当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时,提高人口密度对BMI的抑制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与BMI呈现正向关联(当人口密度高于19万人/km²时)。

图1 人口密度与BMI之间的U型关系

注:图a,人口密度对BMI的平均边际效用,阴影部分代表90%置信区间;图b,人口密度和预测BMI的U型关系曲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就是说,

对于改善居民肥胖问题而言,

并不是人口越密就越好!

为了验证人口密度阈值的有效性,三位学者进一步梳理了中国情境下社区人口密度作为自变量,肥胖及其相关健康行为(如积极出行、体力活动等)作为因变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现有文献中,人口密度与居民肥胖之间存在两个潜在阈值,即2.5万人/km²和8万人/km²。

可以认为,在低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低于2.5万人/km²),人口密度的提高会降低肥胖风险。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提高人口密度会增加街道连通性、缩短出行距离,鼓励居民采取步行、骑行等积极的出行方式,同时提高公园广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增加居民体力活动的可能;

另一方面,高人口密度会提高蔬果店、超市等健康食品商店的可达性,增加居民健康饮食行为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在高密度的城市情境下(即人口密度高于8万人/km²),增加人口密度对居民肥胖的降低效应趋于边际,甚至可能因集聚不经济导致肥胖风险的增加。

研究列举了一些潜在原因:

第一,在高密度社区,人口密度提高对积极出行方式的促进效应趋于边际,因而对减少肥胖风险的效果有限;

第二,高密度社区周边往往伴有“食品沼泽”问题(即食品环境单一,且以诸如奶茶店、快餐店、火锅店等销售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餐饮店为主),增加了居民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的可能性;

第三,身处高密度社区的居民,生活压力加剧,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肥胖和亚健康风险增加;

第四,高密度社区往往伴随着空气、噪音污染,这也会提高肥胖风险。

此外,当人口密度处于2.5~8万人/km²之间时,既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肥胖风险呈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两者呈负相关。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背景有关。

选择住所时,记得考虑这项因素

孙斌栋表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北美学者的一贯主张——

源于发达国家的“致密化”规划导则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城市,城市规划师应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城市规划师应结合不同密度情境的社区,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

对于我们普通个人而言,这项研究又有什么启示呢?孙斌栋建议,大家在选择住所时,不仅要考虑地段、房价等因素,社区的人口密度也应纳入考量。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社区人口密度的数据。怎么办?孙斌栋建议,要考虑住所周边是否有足够的休闲活动空间和运动健身设施。

“很多人健身坚持不下去,办了健身卡没用几次就不去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活动空间和健身场所离家不够近,前往不够方便,学术语言称之为‘可达性差’。”

可别小看每天动动胳膊、伸伸腿的一小会儿时间!

“每天比别人少活动10分钟、20分钟,一天两天没事,但要是10年、20年甚至30年累积下来,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就很明显了。”孙斌栋提醒道。

小编说:

原来,

胖可能真不是咱的错,

还和住哪儿有关~

不过,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国庆长假,可别光顾着吃哦~

一起动起来,

为了健康,冲鸭!

图片除标注外来自网络

警惕!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六一在线课堂上,儿科专家马佳也专门为超重肥胖的小朋友们送上了一份“健康礼包”。

儿童肥胖超重筛查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肥胖流行始于2000年左右,我国儿童的肥胖患病率从2002年的6.6%,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15.8%,此10年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美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儿童期,肥胖不仅与哮喘、腺样体肥大、儿童糖尿病、儿童脂肪肝、中枢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儿童肥胖同样会延续到成人。

一项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在13年的随访过程中,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是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幸运的是,有文献表明,采取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手段,超重肥胖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或是彻底治愈的。”马佳表示,事实上,有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儿童肥胖息息相关。

其中之一就是不吃早餐。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因此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对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零食及含糖饮料的摄入,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同时,频繁摄入含糖饮料也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还有一种不良饮食习惯是进食过快。进餐时速度过快将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因此当儿童进食时应保持适宜的速度,避免进食过快。

马佳还分享了一些学龄期儿童的健康营养策略供广大家长们借鉴参考。例如,学龄儿童注意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三餐要做到营养均衡,少油盐调料等;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可能增加儿童消化系统负担,造成热量堆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另外,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人有脂、有膏,有肉”,脂膏形体即为肥胖。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若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膏脂聚积体内,则会引起肥胖发生。儿童单纯性肥胖除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方法外,中医调理脾胃肝肾功能,化湿涤痰,配合针灸及耳穴压丸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作用。

相关释疑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答:可以初步通过儿童的BMI进行简单的评估。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 = 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m2),例如:一个52Kg的人,身高是1.55m,则BMI为:52(Kg)/1.55的平方(m2)= 21.6。同时参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进行评估。如果孩子属于超重肥胖的范畴,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症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饮食及运动策略防止肥胖进一步发展。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欢

编辑 蔡文清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