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糖肥胖(喝葡萄糖会变胖)

文章目录:

经常用脑,大量消耗葡萄糖,为什么还会胖?2个方案教你轻松应对

一次与朋友聊天, 她说,我每天有大量的脑力工作,每天都需要费尽心思想产品文案,收集大量的资料,文案写出来了,还要费尽心思的修改、润笔。不是说大脑消耗的是葡萄糖吗?为什么我还会饿,还会胖呢?

大脑对葡萄糖情有独钟

大脑没有储能物质,对血糖的敏感度比较高,一旦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反馈到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发出饥饿的信号。所以,用脑强度大的时候更容易饥饿,想要吃更多的淀粉类食物或者高能量的食物。

大脑把葡萄糖都消耗了,为什么还会发胖呢?

1、尽管葡萄糖被消耗了,但是脂肪容易被"富余"

我们都知道,三大产能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 碳水化合物不用说,被人体消化吸收会产生大量血糖。
  • 蛋白质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构成身体的组织和器官,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等,当然了,也可以提供能量,但是蛋白质的供能,是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的无奈之举。
  • 脂肪转运到大脑比较困难。脂肪通常与血清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大分子,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只有在饥饿状态下,肝脏可以产生少量酮体为大脑供能。

因此,三餐的食物尽管所产生的葡萄糖被优先消耗掉,但是如果脑力工作者本身平时体力活动就少,肌肉没有足够的运动,消耗的脂肪比较少,那么摄入的脂肪很容易"富裕",变成身上的肥肉。

2、饿的时候,不恰当的选择零食

现代社会,各种速食食品,尤其加工类的食品,基本是高能量、高糖、高油脂的组合,基本迎合了饥饿时的本能需求,再加上高糖、高盐等重口味的设计,更容易让人食物成瘾,一吃就管不住嘴,不利于减肥。

3、高血糖指数食物的摄入

一日三餐中,如果精白米面等淀粉类的食物摄入比较多,很容易升高血糖,过高的血糖又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降低血糖的秘诀之一,就是促进脂肪的合成。

脑力工作者,如何做才能预防或者改善肥胖呢?

增加粗杂粮的摄入

可以用粗杂粮替换掉2/3~1/2的精细化主食,粗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餐后血糖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平缓的释放,而非迅速飙升。

当然了,同时配合充足的蔬菜和适量的肉类、蛋类、奶类,效果会更好。

少食多餐

如果之前一直是一日三餐制,可以改为一日多餐,减少三餐中正餐的主食量,餐后2小时增加一点水果或者奶类。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短时间内血糖过多用不掉被转化成脂肪储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

#健康大V创造营#

医生喝葡萄糖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近日,陕西西安一名医生发了一段手术后喝葡萄糖水的视频,引起网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瓶葡萄糖谁付钱?”也有人说:“医生够辛苦了,喝瓶葡萄糖还不行吗?”还有人买了6箱饮料专程送给这位医生,并说:“以后别喝葡萄糖了,我知道不好喝。”一场误会,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喝葡萄糖的医生是西安某医院神经外科大夫。当天,他做了一台脑干出血的手术,时长8小时。由于中途不能喝水,在手术结束后就直接喝了一瓶葡萄糖水。他解释说,因为手术室是无菌的,只有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喝葡萄糖水主要是为补充水分。喝的这瓶葡萄糖水,费用不由患者付,是算进科室成本里的。

其实,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的职业特点,也让更多人读懂了医生的辛苦。外科医生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体力消耗很大,极容易出现低血糖。在手术台上,医生经常会饿得头昏眼花,甚至晕倒,有时只能靠喝葡萄糖补充体力。如果估计手术时间比较长,为了不出现低血糖反应,很多医生会在进食时特意多吃一点。由于饮食不规律,很容易出现肥胖。有一位医生曾这样写道:“如果你看到一个胖子外科医生,请不要嘲笑他,因为每一个胖子外科医生的身上,都有一颗善良悲悯的心。”其言其行,令人感动,让人心疼。

那么,为什么医生喝葡萄糖会引发争议?说到底,是不了解真实情况。所以,个别患者会提出“这瓶葡萄糖谁付钱”的疑问,甚至还会主观臆断“钱肯定记在患者账单上”。试想一下,如果医生不吃不喝做手术,最受影响的难道不是患者吗?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网友心中有爱,他们纷纷留言声援。有人说:“那种质疑,代表不了大多数人。”还有人说:“这瓶葡萄糖,我请了!”这样的声音,才是医患关系的主旋律。它不仅传递了网友的包容,更体现了社会对医生的认可。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社会更加尊重医务人员。当病毒突袭之时,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然而,当他们脱下白大褂之后,也是平凡的普通人。累了需要休息,饿了需要吃饭,病了需要吃药。医生最需要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医生可以无怨无悔,公众更应有情有义。不让辛勤付出的人吃亏,不让救死扶伤的人流泪,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温度。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键是增进医患信任。当患者对医生充满信任时,医生就会无所畏惧,愿意为患者拼尽全力,探索生命的禁区;当患者对医生充满质疑时,医生就会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冒险一搏,从而影响患者利益甚至医学进步。可见,医患是利益共同体,信则两利,疑则两伤。多一点善意,少一点质疑,让医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挂碍地治病救人,才符合最大多数患者的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

引起肥胖、让人上瘾?这些关于献血的真相你应该知道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人次和采血量连续二十年持续增长,1998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大约是30万,到了2018年接近1500万人次。1998年全国采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增长超过4倍。

但一提起献血,很多人会有抗拒心理,这是由于对献血的认识有误区造成的。其实经常献血的人可以提高血管的健康,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一些心血管的疾病是对身体非常有害处的,而且也会是一些生活得到一定的混乱性,所以说经常献血的话对血管堵塞一些都会有所提高的,而且如果是经常献血的话,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献血可以使身体内的铁元素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就会减少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有能够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问题,所以说献血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那么,还有哪些误区是常见的呢?

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真相大白】献血一定不能空腹!

【原因解释】平时去医院体检,抽血检查时常常被要求空腹,所以大家误以为献血也应该是空腹,其实不然。因为空腹时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相对降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较容易使献血者出现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进食可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血容量,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

【温馨提示】如果您忘记吃早餐了,我们的各大献血车(屋)都是给您准备了饼干和糖果的哟。

献血前后不能喝水

【真相大白】献血前后要适当多喝水!

【原因解释】献血前半个小时可以喝一些糖水,因为糖水更容易进入血液,另外,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充盈,对献血者来说也有安全、舒适的感觉,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献血后,需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而补充血容量最快的方法是补充水分。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可使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献血前一定不要喝浓盐水,这样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变少,而血浆变多,这对由于贫血而需要输血的病人来说,血液质量就打了折扣。对于献血者本人来说,也会增加胃肠负担。

献血后会引起肥胖

【真相大白】肥胖的原因一定是摄入过多!

【原因解释】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发胖的,因为造血并不是造脂肪,不能简单将二者对等起来。献血后,人体会在120天内完成全身所有血液的一个循环和补充,在此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人体会加大对营养的需求。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会经常感觉到饥饿,食量也会变大,如果不加以控制,是很容造成肥胖问题的。

【温馨提示】献完血后,补充营养要讲究方式方法哟,不要食用高热量、高油分的食物,清淡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呢。

献血可能感染疾病

【真相大白】无偿献血一定不会感染疾病!

【原因解释】无偿献血采血工作人员均为经过采血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采供血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对采血过程使用的关键物料:如血袋、试剂、消毒液、辅料等有严格的进货质控环节,对采血过程中的消毒有严格的时间及范围要求,献血者所用的采血物料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没有任何获得感染的机会。因此,参加无偿献血是非常安全的。

献血会让人上瘾

【真相大白】无稽之谈!

【原因解释】献血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当然不会“上瘾”。献血后人体会以正常的速度再生血液,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而迫使献血者不停地献血。或许还是有人会问,那些献血多次的献血者,他们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献血呢?小编回答你,因为爱。

献血会造成气血虚弱

【真相大白】你小看了人体的调节机能!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60公斤重的人总血量约为4800毫升,其中80%的血液参与外周循环,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脏和脾脏中。一个人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存储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出来,保证参与循环的血量不会减少。科学证明,健康人一次失血10%,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献血者当天仍可从事非强体力性日常工作。

【温馨提示】献血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是不宜做剧烈运动的哟,请您好好休息。

献血会贫血晕倒

【真相大白】血液会新生。

【原因解释】不少人以为,献血后需要补血,否则容易贫血。其实,献血者按规定间隔日期献血,不会引起贫血。每次献出的少量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并不影响血液再生功能。

【温馨提示】贫血是种疾病,贫血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献血会导致血压异常

【真相大白】正常人的血压异常多为紧张所致!

【原因解释】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些献血者献血后,可能会出现暂时血压偏高或偏低的症状,这是由于献血时精神紧张所致。健康人献血是不会出现血压浮动的现象,更不会使人患上高血压或低血压疾病。一些人看到血液流动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或者本身有晕血现象的人都有可能出现昏厥的情况。专家指出,有这样情况的人不适合献血。

献血会影响生育功能

【真相大白】献血和生殖系统关系不大!

【原因解释】民间素有“一滴精,十滴血"的传言,然而,生育能力取决于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否正常,取决于受精卵生长发育的条件与否,而与是否献血没有直接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