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肥胖针刀(美女肥胖针刀图片)

文章目录:

针刀速刺治疗腹型肥胖症

#360行,行行有真知##健康大V创造营#

腹型肥胖(OB)由身体内脏脂肪堆积所致,是代谢综合征(MS)最重要的病理和生理特征。腹型肥胖根据脂肪沉积量的不同分为皮下肥胖及腹腔内肥胖型。中心性肥胖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不仅影响体形美观,还是身体代谢功能下降的直接表现。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时,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笔者采用针刀速刺治疗腹型肥胖症 45 例,并与常规电针治疗 45 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 例腹型肥胖症患者均为腹型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对照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45 例。治疗组中男 14 例,女 31 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5岁,平均(35±9)岁;体重最轻58 kg,最重 128 kg,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4±3.6)kg/m2;合并高血压 7 例,高脂血症 15 例。对照组中男 13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55 岁,平均(35±7)岁;体重最轻 59 kg,最重 31 kg,平均 BMI 为(26.8±4.1)kg/m2;合并高血压 8 例,高脂血症 1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肥胖症诊断依据 1997 年 WHO 发布的对成年人的BMI 分级标准(亚太地区 1999 年),腹型肥胖诊断依据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确定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

1.3 纳入标准
年龄 16~55 岁;体重指数(BMI)>25 kg/m2;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

1.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肥胖,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正在采用饮食疗法或服用其他药物减肥者;疗程中发生意外疾病,不能或不愿继续治疗者;不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屈膝位,上肢放于体侧。用安尔碘消毒3 遍,消毒范围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外至腋后线。术者穿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服,戴无菌口罩、帽子和手套,先用左手拿捏腹部,感知脂肪层厚薄,然后左手拿无菌纱布,右手持直径 1.0 mm 的 4 号一次性汉章牌针刀,以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固定针身,以保证针刺深度适中,以免伤及内脏。针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直在脂肪层或脂肪与肌肉层之间。快速针刺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天枢、大横,除上脘针尖向上外,其余的针尖都是垂直于皮肤,不留针。然后右手持直径 0.6 mm 的 3 号一次性汉章牌针刀,以拇食指捏持针柄,快速刺入带脉穴,达脂肪层,将针刀倾斜与皮肤呈 15°角分别向神阙、上脘和关元方向呈扇形推切 1~3 刀。如针眼出现渗血,可用无菌纱布挤出或火罐拔出,然后按压针孔,外敷创可贴。每星期治疗 1 次,4 次为 1 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上脘、中脘、梁门、天枢、大横、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采用长 50 mm 毫针直刺后行提插泻法,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反复提插 6 次,得气后接 6502 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 2/15 Hz,留针 30 min。隔日治疗 1 次,15 次为 1 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肥胖相关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臀围、BMI)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2 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测量。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2 个疗程结束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达到标准体质量或超重范围内,BMI<25,腰围减少 10 cm以上。
显效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 5 kg 以上,BMI 下降 4 以上,腰围减少 7 cm 以上。
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质量下降 3 kg 以上,BMI 下降 2 以上,腰围减少 4 cm 以上。
无效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质量下降不足3 kg,BMI 下降不足 2,腰围减少不足 4 cm。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1 可见,治疗组愈显率为 71.1%,对照组为4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肥胖指标比较
由表 2 可见,两组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 BMI、腰围和 TC 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肥胖是由于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摄入过多和(或)耗能不足致使脂肪容量增多的状态,肥胖的产生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主要表现为体
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量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2]。

肥胖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在同一个体中聚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加重,称为“代谢综合征(MS)”或“死亡四联征”。肥胖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被 WHO 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单纯性肥胖以腹型肥胖的患者居多,腹型肥胖(OB)由身体内脏脂肪堆积所致,是代谢综合征(MS)的最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中心性肥胖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时,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腹部肥胖如啤酒肚前凸加大,人为了保持直立行走时前后重心的稳定,臀部赘肉也会增多,臀围加大,同时臀部后翘,增大了腰椎滑脱的风险。膝关节负重增大,也会促进退行性改变的加速加剧。腰腿疼痛,运动减少,则更加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就有关于腹型肥胖的详细的外形描述,指出水型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发行摇身”,头型较大、肩部窄小但腹部胀大这种类型就类似于现代中医学的腹型肥胖[3]。《内经》中有“顺逆肥瘦”的论述,将胖人的特点概括为“广肩、广腋、广项、多脂、厚皮”;并且最早将肥胖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 种类型。“人有肥、有膏、有肉……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其肉淖,……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依据《内经》所言,膏人的特点是“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丹波元简《灵枢•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可见,膏人这种类型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膏人”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形体肥胖,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4]。

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肠,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好逸恶劳、缺乏运动,导致脾失健运,影响水谷精微的布散与代谢,痰湿壅滞,血瘀不畅,脂质沉积[5-8]。根据“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疾而徐则虚”的原则,本研究采用针刀速刺这一强刺激泻法治疗该病;同时采用对照组为对照治疗法。针刀外形似粗毫针而前部带平刃,可以刺入可以切割铲拨,在此减肥操作中,仅用速刺和推切两种手法,从理论上讲既起到了针灸刺激经络穴位的作用,又能够直接对脂肪组织切割破坏,还可以将油脂从针孔排出,促进局部的脂肪代谢分解,可以达到整体调节和局部瘦身的双重效果[9]。

腹部存在一个以神阙为中心的先天的密闭的经络全身调控系统,相当于同时刺激了关元、气海、水分、阴交、天枢、下脘、建里等调理胃肠及脏腑气血功能的多个要穴,从而起到振奋阳气、调理脾胃、化湿行滞的作用[10]。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引气归元方,理中焦,调升降;滑肉门、外陵左右两穴组成腹四关方,调理气血,疏理经气,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与引气归元合用兼有通腑之妙;大横调脾气,健脾祛湿[11]。据个人经验上脘穴的针刀方向向上浅刺,多引起气逆而上,食欲下降。带脉穴将针刀倾斜与皮肤呈 15°角分别向天枢、上脘和关元方向呈扇形推切 1~3 刀,可以起到推切脂肪组织、收腹瘦腰的佳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针刀治疗外,还应嘱患者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与医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方可获得最佳疗效。

穴位埋线加温经汤一周减重4kg

前几日门诊来了个女患者,32岁,说要减肥,一看外形,属于虚胖的,测体重指数为27.2,腹围120cm。再详细询问得知,原来患者准备要小孩,觉得肥胖怀孕对小孩不好,而且孕期风险高,听说我科在开展穴位埋线减肥,故前来询问,患者平素月经不调,量少,3天就干净了,伴有乏力感,不易出汗,怕冷,夜休可,饮食、二便正常。

患者主要害怕穴位埋线是否影响她备孕,在详细对患者解说后,打消患者疑虑后,患者最终接受穴位埋线,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温经汤加减口服。查体后发现患者至阳穴附近有明显压痛区,在常规的减肥穴位基础上,又加了至阳穴的针刀松解,一周后患者高兴而来,说轻了8斤,身体也没有之前那么怕冷了,明显感觉身体状态比以前好多了,再次开了5付中药继续口服,5天后又做了一次穴位埋线,患者高兴而回。

至阳穴:至者,达也,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督脉之气上行至至阳穴,乃由阳中之阴到达于阳中之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故名至阳。至者,极也、大也。督脉阳气从尾椎上升到夹脊区,为阳气至盛之处,被称为阳光普照区,针刀松解此处可使光普照全身,通则不痛,通则阳气而至。

针刀到底治疗什么?

针刀作用机理:

针刀取中西医医学之长,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组相结合:发挥“针”的作用:疏通经络、活血行气;发挥西医外科手术“刀”的作用:针对局部粘连、瘢痕等病灶进行切割、剥离、松解,从而恢复局部的力学平衡。

针刀适应症:

针刀主要有六大适应症:

1、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

2、部分骨质增生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

3、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积累性损伤、肌紧张、损伤后遗症,如慢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网球肘、腱鞘炎等

4、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如颈源性头晕、头痛、失眠等

5、术后疤痕组织、青春痘等美容相关性疾病

6、各种神经卡压,如腕管综合症等

针刀治疗优势疾病:

颈肩部疾患

1、颈椎病:是因颈椎发生病变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痛、耳鸣、眩晕、项背疼痛、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疼痛、心慌、失眠、四肢发紧、走路不稳、踩棉花感、吃物困难,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偏瘫。

2、肩周炎(又名五十肩):多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重体力劳动者多见,多发单侧。常有以下症状:肩部疼痛,夜间疼痛加重,手臂抬举受限,患肢不能梳头、洗脸、穿脱衣服、系腰带等均感困难。

3、落枕:起床后感觉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颈部活动受限,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困难,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

上肢疾患

1、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稍肿胀,压痛明显,疼痛可向手臂放射;肘关节后外侧酸痛,在握拳(提重物)、伸手腕(扫地)、旋转手臂(拧毛巾)、弯曲肘关节时疼痛加重;少数患者在阴雨天时疼痛加重。

2、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常见的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指屈肌腱腱鞘炎

常见以下症状: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桡骨茎突处(腕关节外侧高骨处)疼痛,局部压痛、肿胀、握拳像小指方向屈曲腕关节时,疼痛加剧,严重的出现手麻

(2)、指屈肌腱腱鞘炎:疼痛常在掌指关节掌侧,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可扪及硬结,活动手指时上下移动,并可发生弹响,严重者手指不敢进行弯曲活动,好发于拇、中、环三指。

腰背部疾患

腰部疾患常可见:腰肌劳损、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横突综合症等:常由于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或急性腰扭伤所引起。

可出现以下症状: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下肢疼痛、麻木,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随行走距离增长亦可加重,平躺休息后缓解,便秘或频繁排便,跛行、生理功能下降等不适症状。

下肢疾患

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因关节软骨面等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累及关节内外个软组织损伤,引起的以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表现为一下症状:

(1)、膝关节疼痛及压痛

(2)、关节肿大:膝关节较健侧变大

(3)、晨僵:晨起或静止一段时间后关节僵硬感

(4)、关节摩擦音:关节屈伸时触到或听到“咔咔”的摩擦声

(5)、关节活动受限:蹲、起困难,走路跛行,下台阶时“打软腿”

2、足跟痛:又称跟下痛,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足跟部局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的疾病。

1、疼痛: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走路时加重,有时可触及骨性隆起

2、肿胀:跟周局部肿胀明显

3、活动受限:多因跟骨疼痛而导致活动受限

其它杂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颞下颌关节混乱、带状疱疹后遗症、黄褐斑、乳腺增生、痔疮、肥胖、痤疮、面瘫、慢性支气管炎均可由针刀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获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