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卫健委: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 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50%
- 3、两会时间 |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建议正式认定肥胖为独立慢性疾病
国家卫健委: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3日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时指出,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表示,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国新办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
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李斌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聚焦当前国民面临的主要营养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李斌如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 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50%
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记者孔颖)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报告指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改善,但过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此次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比如,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超重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她介绍:“这一轮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
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赵文华介绍:“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高油高糖等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主食精细化等,导致个体能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同时,赵文华认为,要通过合理营养和充足身体活动,把健康体重贯穿在全生命周期。她说:“在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要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比如推动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油、低糖的食品。要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支持环境,鼓励绿色出行。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公园等促进身体活动设施的建设,并且向公众开放。”
超重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共同努力,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
两会时间 |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建议正式认定肥胖为独立慢性疾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3月3日,经济观察网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在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议案中提出,超重肥胖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须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问题来看待,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学界及居民个人等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他建议将肥胖列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唐岳表示,肥胖症可防可治,早期积极开展饮食和运动调节,规范化开展肥胖症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由此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解决超重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防控问题对减少疾病负担,有效落实“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实行“三高共管”,推进并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意义重大。
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三高共管”以及超重肥胖防控、诊治与管理还面临一些问题,唐岳介绍,肥胖在我国尚未作为独立慢性疾病进行重点防控、诊治与管理,患者疾病知晓率和治疗意愿匮乏;尽管超重肥胖有多个管理、营养、治疗等指南共识,但相互之间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导致临床执行度不足;超重肥胖生活方式干预缺乏公认方案;缺乏可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等。
基于以上问题,唐岳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建议正式认定肥胖为独立慢性疾病,将其作为重点慢性疾病列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将开展“三高共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含14项内容,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纳入了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他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慢性病防控、营养、运动、内分泌、外科、教育、心理等专家,制定我国肥胖中长期防控规划、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临床诊治及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等。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具备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条件与必要性。建议将“三高共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范畴,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加强各项目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建议发挥全国爱卫办的主导作用,将超重肥胖防控及有效开展“三高共管”列入全国健康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并且围绕世界肥胖日(3月4日)和世界防治肥胖日(5月11日),召开超重肥胖防控大会,开展超重肥胖健康科普,提高公众超重肥胖疾病知晓率。同时,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能力提升,如“三高”筛查设备、诊断技术和高质量药物供应,加强高危人群筛查与识别,加大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有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提升管理的效率,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开展患者教育等。由于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和更多投入,将“三高共管”纳入健康扶贫措施中,给予农村地区基层卫生需要特别关注,助力建设健康乡村。
第三,建议具备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设立超重肥胖症及“三高共管”专科门诊,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进行防治与管理,提升防控、诊治与管理能力,促进学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群健康需求。同时,鼓励支持肥胖药物的研发与注册,使广大患者能尽早使用上安全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