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纹医生推荐(肥胖纹去医院还是美容院)

文章目录:

这种胖了会出现的神秘纹路,到底怎样才能消掉啊啊啊?

如果你胖过,或者还在胖着,那么,低头看看肚皮,有可能会看到肥胖纹。什么是肥胖纹?简单来说,就是皮肤像是撑破了,出现了一条条像蚯蚓一样的纹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肥胖纹是我们口头上的称呼,医学上另外还有几个称呼,比如膨胀纹、牵拉纹、萎缩纹,指的都是同一个现象,就好比一个人有大名也有外号。如果是因为怀孕而出现的肥胖纹,我们也叫作妊娠纹。这种纹理一般长在肚皮上,但有的人在腰部、屁股、大腿、胳肢窝甚至乳房区域也会有。

相信不少人会有肥胖纹的困扰,单拿怀孕的女同胞来说,有数据显示,孕妇中发生肥胖纹的比例达到了 43%到 88%之多。肥胖纹的困扰其实有很多,比如不好预防,治疗难度大。

另外,不少人还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肥胖纹有人是红色,有人是白色?今天,我们就围绕常见的问题来展开聊聊。

为什么肥胖纹有人是红色

有人是白色?

肥胖纹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简单地说,这是因为肥胖纹处在不同阶段,前期一般是红色的,后期一般是白色的。

展开的话,就要从肥胖纹的发生机制来讲。本质上来说,肥胖纹其实是一种皮肤损伤后的疤痕。

在早期,主要是发红,有的还会发紫,甚至会些水肿的感觉。之所以有这种外观,是因为微观上有一些炎症反应,病变的位置会有炎症细胞参与反应,并且还有各种蛋白质的破坏,其中正常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原纤维蛋白含量减少,胶原原纤维排列紊乱。这种早期发红为主的肥胖纹,我们也专门有个称呼,叫作红纹。

过了红纹的阶段,后面就会进展为白纹,顾名思义,就是纹理的颜色会变浅。不止于此,还有细小的皱纹、凹陷的疤痕,这在微观上表现为皮肤萎缩,属于一种萎缩性的疤痕,特点是表皮有变薄,并且真皮的胶原也很少。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总结一下,肥胖纹的颜色变化是它的自然过程,不提示特殊的问题。像怀孕期间的妊娠纹,生孩子之前一般是红纹,分娩后慢慢地就变成白纹了。

为什么有人会长肥胖,有人却不长?

很多人不幸长了肥胖纹,内心难免会发问——为什么会是我?遗憾的是,有时候我们没办法找到原因,原因可能就是“运气不好”。

不过,有些人长肥胖纹还是有迹可循的。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些常见的不利因素,仅供大家参考:

1、性别。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单看性别、不看其他方面,如果是女性,出现妊娠纹的概率确实会比男性更大。

2、自己或亲人有过肥胖纹。如果有过 1 次肥胖纹,即便是亲人(例如自己的妈妈),那么再次出现肥胖纹的概率也会更大。

3、怀孕。很好理解,怀孕的比不怀孕的更容易出现肥胖纹,也就是妊娠纹。另外,还有个有趣的点——如果胎龄大、胎儿重,或者怀的是双胞胎、多胞胎,则更容易有妊娠纹。

4、生长太快。如果是体重快速增长,包括成年人长胖,也包括青春期长个子,就比较容易出现肥胖纹,如果是青春期,我们有另一个好听一点的俗称——生长纹。

5、吃药。长期吃某些药物可能会长胖甚至让皮肤的脂肪重新分布,比如口服糖皮质激素,这类人也更容易长纹。

怎么才能消除肥胖纹?

那到底怎么才能消除肥胖纹呢?在此,不得不泼一盆冷水,那就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根治红纹和白纹。这主要是因为,不管是红纹还是白纹,它们都是皮肤组织不可逆的改变。这就好比有的人长了痘坑,有的伤口遗留和疤痕。

既然不能根治,那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倒也不是,其实现在的治疗手段也有很多。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目的不在于根治,或者让肥胖纹的红纹或白纹完全消失,而在于改善或者说缓解。

具体来说,红纹和白纹的治疗选择各有不同,下面表格是医学界中比较公认有作用的治疗措施,仅供参考。

红纹和白纹的治疗手段

可以看出,上面的一些治疗普遍都过于专业,甚至最经典的治疗都是医美方面的治疗,不是随便抹点药就能治疗的。像上面提到的外用药物和产品,比如维A酸类、硅凝胶,效果就不是很确切。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具体到底怎么治疗,最好是就医咨询医生后再共同商定。毕竟,不同的治疗都有利弊,尤其是有一些潜在副作用,像维 A 酸类药物,在孕期和哺乳期都不建议使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建立耐受,以免引起皮肤刺激。

另外,不治疗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说到底,肥胖纹本身不痛不痒,也不影响健康。如果能够接受这种不太美观的事实那就完全可以不管它。

肥胖纹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到底要拿它怎么办,就看手机前的你如何抉择了。

参考文献

[1] MayoClinic. Stretch mark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tretch-marks/symptoms-causes/syc-20351139

[2] Amanda M. Oakley; Bhupendra C. Patel. Stretch Marks. StatPearls [Internet]. 2023.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36005/

[3] Striae distensae (stretch marks).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triae-distensae-stretch-marks

策划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肤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科普作者

审核丨冯珺 国药同煤总医院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策划丨一诺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 林林

对话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国内肥胖防治迎来两大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武瑛港 北京报道“在高血压最主要的发病影响因素中,肥胖已成为第二位,第一位是年龄,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遏制肥胖爆发,三高和糖尿病问题也就不会被充分解决,我国也将产生巨大的医疗负担。”近日,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教授表示。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6~17岁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已接近20%,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均呈继续上升趋势。最新研究预测显示,保守估计,到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肥胖防治的两大机遇

肥胖本身属于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张宇清教授介绍,肥胖与高血压关联性很强,体重降低会伴随血压有效降低,另外对于年轻且体重比较大的心衰病人,通过有效减重以及综合心衰管理可以取得不错的预后效果。

对于心律失常和房颤等心血管疾病,肥胖更多属于间接或非直接因素,例如因为高血压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那么肥胖就可能是很重要的间接影响因素。

目前在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肥胖防治似乎已经迎来了发展机遇。

张宇清教授表示,随着研究数据不断涌现,学术界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肥胖的严重性,这些研究数据也能够让医疗领域专业人员有的放矢,去做进一步的深入工作,国内肥胖防治迎来了重要机遇。

“各科室都在越来越重视肥胖问题,例如在我院呼吸科可以看到有很多呼吸暂停的患者,高血压和心衰病房也接诊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正在越来越重视肥胖问题,逐渐也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疾病背后的肥胖因素,这是我所看到的重要进步。” 张宇清教授指出。

另外减重领域新药物的出现也为肥胖防治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张宇清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生活方式改善来看,肥胖防治是“知易行难,道阻且长”,确实部分患者能够靠毅力、运动和膳食管理达到良好的减重效果,但毕竟只是个例。

“虽然我们强调减重需要以生活方式作为基本,但如果因为工作太忙、压力太大做不到呢?那就需要借助药品,过去没有特别针对肥胖的治疗药物,部分具有减肥效果的药物会有精神抑制等不良反应,好在近年出现了相对比较安全的新药物,可以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这是很重要的进展,另外减重外科手术也为重症肥胖患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 张宇清教授表示。

据了解,药物治疗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目前国内减重药物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并将保持高速增长,至2030年预计达到149亿元。

疾病认知和多学科融合仍面临挑战

虽然国内肥胖防治迎来发展机遇,医生和患者对肥胖的认知正在提升,但似乎仍不足够。

张宇清教授表示,肥胖是疾病,存在于国际疾病分类条目中,但是很难看到国内有这样的诊断,社会层面也经常会认为肥胖是健康的表现,这即是认知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因为肥胖对中国来说应该是新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逐渐显现,大家对肥胖的认知一直是以食品短缺时代为考量,认为胖一点是健康的表现,显然对肥胖认知不够充分。”

除了认知层面,多学科融合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所以不仅强调协作,还更要强调融合的原因,据张宇清教授介绍,目前并没有看到单独的肥胖防治学科,更多的是在不同学科里会涉及肥胖,这正是新兴疾病所面临的挑战。而从肥胖防治的路径层面上看,肯定需要多学科融合,以生活方式、营养和运动为基础,药物提供新的手段,减重外科则属于“终极”解决方案。

但是肥胖领域的多学科协作和融合也面临部分挑战,例如在心血管领域,张宇清教授指出,部分医院的内分泌科或者康复科可能会出诊减重门诊,并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或康复锻炼计划等方案,但是在其他科室,肥胖治疗可能还处于起步阶段,达不到多学科融合的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也是心血管学科需要逐渐完善的探索性工作,但是学科分类的结构性问题和学科设置问题,可能是肥胖防治多学科融合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也显示,中国亟待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制定适合中国人的肥胖防控政策,针对肥胖群体和个体确定适合的系统管理和干预措施。目前中国肥胖防控工作的许多政策建议的主要依据来自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尚缺乏支持肥胖防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中国实证研究证据。并且肥胖的治疗和预防需要健全的社会支持,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肥胖防控合作机制,各方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

除此之外,站在心血管疾病角度,张宇清教授还希望能从更早期去关注并防治肥胖,因为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生的“土壤”,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可能都与肥胖有关,或者本身就是肥胖导致的结果。

“因此从基础治疗层面来讲,心血管医生需要更加重视‘土壤’的改良,也就是要关注更早期的肥胖,从前端着手去更早地预防,而不是仅仅用药物治疗血压和血脂异常。另外脑血管和心血管都有类似的病因,都需要在早期防治层面更加注重。” 张宇清教授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脂肪层厚过手术刀,6名医生合力“搞定”胖小伙

楚天都市报12月14日讯(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王敏 张全录)“6个人合力,才把患者抬上手术台,进行手术时,手术刀要先突破8厘米后的脂肪层才能进入胸腔。”谈起给体重225斤的夏先生做手术的过程,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医生蒋钰辉不禁感慨,夏先生若能科学饮食控制好体重,这一遭本可避免。所幸,他术后康复良好,12月15日就能出院了。

9日,武汉多家媒体刊发了题为《九旬爷爷手术室外守护孙子11小时》的新闻报道,爷爷舐犊情深的举动令读者动容又心疼。作为老人的孙子,90后的夏先生因为过胖,先后患上糖尿病、肺部疾病,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在父亲病逝,母亲聋哑的情况下,爷爷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他也成了爷爷的希望寄托。

夏先生说,他从小能吃能喝,渐渐长成小胖墩。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选择进军电商,合伙经营网店。网店生意勉强能够支持生活,但“店小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不能离开电脑桌,随时要应答网上顾客的问询,稍有怠慢,单子就黄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被客户牵。夏先生从此宅了起来,吃饭也匆匆忙忙没了讲究。本就胖的身子一路飙升,最重时超过240斤。糖尿病随之而来。

今年4月,他又开始胸闷气喘。一检查患上了严重的肺部细菌感染。这种杆菌,就喜欢攻击因为糖尿病等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经过多次保守治疗收效不大后,他陷入绝望,好在与他相依为命年近九旬爷爷不断给他打气。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爷孙俩的不幸境遇,让医护人员心疼,但要想点亮爷爷的希望,彻底治好小夏的病,风险却比较高。

蒋钰辉医生说,夏先生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的并发症概率极大,容易发生感染、栓塞等问题。其次,他太胖,术后走动不便,而活动量不足不仅会造成栓塞,也影响恢复速度。最后一个难题还是因为太胖。人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男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腹式呼吸为主。夏先生因为胖,胸廓已经没有多少起伏的余地,呼吸靠膈肌运动为主,这导致他肺功能不太好。如果切除左下肺进行根治,有一定风险。

12月3日,在多专家的共同会商下,在反复的利弊权衡中,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决定为夏先生实施左下肺切除根治术。在侧肋开口进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时,蒋钰辉发现,进入胸腔的第一关就比较困难,因为皮肤之下是8厘米厚的脂肪层。好不容易穿过脂肪层,面对的是因感染而出现空洞、皱缩,一团乱麻的左下肺。从早上8时许进手术室,到晚上7时许回病房,这台手术耗时11小时。所幸,手术很成功。

爷爷的希望重新被点燃,夏先生迎来新生。14日,夏先生告诉医生,出院后他一定会努力减肥,不辜负医生救治,不辜负爷爷的关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