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减肥 需全家总动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有关数据,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约10%,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本市多家医院开设了儿童肥胖门诊,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进入暑期以来,这些门诊相继迎来就诊高峰,减重成为不少“小胖墩”在暑假里的重要任务。针对儿童减重需求,各医院大多采用个案随访方式,为“小胖墩”们提供营养膳食调整、运动建议等个性化减重方案。医生提醒,许多“小胖墩”的出现与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科学减重需“全家总动员”。
现象
没管住嘴 两度踏进肥胖门诊暑期肥胖门诊就诊量翻倍
7月10日下午,在妈妈的陪同下,11岁的晓晓(化名)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就诊。晓晓与她的主治医生江倩已经是“老朋友”了,因为早在2022年夏天,她就曾因肥胖困扰求助于江倩。那时,晓晓才9岁,但体重将近80斤,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测算结果,当时的晓晓是个实打实的“胖孩子”,明显比班上其他同龄女孩“大一圈”。担心孩子因肥胖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晓晓妈妈赶紧带孩子找江倩就诊。通过饮食调节配合运动,孩子的体重降了下来。
但这两年一松懈,没管住嘴,今年暑假,晓晓的体重又像皮球般“涨”了起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晓晓妈妈担忧孩子的第二性征提早发育,再加上晓晓今年马上六年级了,怕影响体测成绩,趁着暑假时间长,晓晓妈妈又给孩子挂了朝阳医院的号,二度踏上减肥之旅。
在朝阳医院,每个前来就诊的孩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就诊档案,通过首次就诊访谈、身体状况检测等环节,门诊医生会给出一个量身定制版的减重计划。江倩又给晓晓重新做了一番测试:身高149厘米,体重47.1公斤,腰围81厘米,臀围88厘米,BMI指数是21.2,对照我国最新的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这回晓晓评定的结果是“超重”。其他身体检查显示,晓晓并没有其他肥胖并发症,也无早熟迹象,这让晓晓妈妈松了口气。这次晓晓的目标单纯且明确:减重。
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晓晓的生活习惯,江倩又给晓晓做了深入访谈,从一日三餐,到水果、零食、饮料、饮水等的摄入情况,以及运动量、睡眠时间,都做了详细“摸底”。访谈发现,最近晓晓的早餐一般吃海苔和零食,午餐和晚餐的分量也都不少,在“零食”一栏,晓晓特别爱吃雪糕,一次能吃两根;水果一般吃两盒蓝莓和500克葡萄。然而,“运动量”一栏写着“零”。
江倩说,在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中,像晓晓这样饮食结构不合理,吃得多、动得少而导致肥胖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按照晓晓这个年龄女生正常体重的BMI值反过来推算,江倩给晓晓设置了一个小目标:“如果BMI要达到20.5以下,也就是正常体重水平,那么你需要达到的体重是45公斤左右,这个月咱先减4斤,能不能做到?”晓晓用力地点了点头:“能!”
自从进入暑假,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的就诊量比平时一下子翻了倍,江倩和同事们的工作比平时忙碌了不少。“平时一般周六开肥胖门诊,到了七八月份暑期时间,我们儿科专门在周二、周四、周六开设一整天的门诊,专门服务暑期前来减重的孩子。”
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暑期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也比平时多了不少。据科主任黄鸿眉介绍,临床营养科每周一到周六都有开诊,每周一下午的减重专业门诊不限制挂号人数上限。到了暑期,科室平均日接诊量增长了近1/3,其中“小胖墩”人数接近总就诊人数的一半左右。
探因
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生活习惯不科学是致胖主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小胖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1个超重肥胖。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另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
江倩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近期体重增长较快,出现了“鼓鼓的小肚子、脖子发黑”等肥胖表现,以及学校的体质监测提示孩子肥胖或超重,建议尽快到儿童肥胖门诊就诊。
谈及儿童肥胖原因,黄鸿眉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基因和遗传因素,这是重度肥胖儿童群体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胖的孩子很有可能有家族遗传史。超重到轻中度肥胖的孩子八成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里吃饭习惯高盐、高糖、高碳水,爱喝含糖饮料;其次是缺乏运动,有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喜欢久坐,很容易出现超重或是轻到中度的肥胖。
在江倩的就诊档案中,大部分孩子肥胖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比如上周前来就诊的晨晨(化名)才4岁多,就已经胖成了一个“小肉球”,属于典型的腹部脂肪堆积,孩子平时就喜欢吃主食,且摄入量特别大,面条能吃两碗,孩子妈妈自己也是肥胖人群,平时妈妈带着晨晨出去遛弯时总是随手拿一把糖果,两人分着吃;13岁的圆圆(化名)BMI指数达到了29,伴有高血脂症、高尿酸、高血压,一聊发现,孩子早饭不规律,要么不吃,要么猛吃,一顿能吃10厘米长的肉龙,而且特别爱吃炸串、烤肠,以及葡萄、西瓜等水果,每天还要喝饮料,10岁那年,她就已经来了月经。
难点
不同“家长分型”依从性不同两辈人带娃减肥易出现分歧
对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治疗,目前各大门诊基本以运动和营养干预治疗为主,调整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方式,帮助孩子们把体重降下来、同时改善各项身体指标,各医院也会联合相关科室开展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在北京儿童医院,就有内分泌专家、中医专家、慢病管理专家、精神心理专家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为部分需要的儿童提供多学科诊疗。
从事儿童减重多年,黄鸿眉发现,在实践中,一个较大的难点在于孩子和家庭依从性的问题,家长也有不同的分型。
黄鸿眉发现,一些孩子刚来门诊时,家长、孩子都很重视,跟医生一起制定减肥计划。“减重不像治疗一些疾病,吃一个星期的药就好了,科学减重其实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这做起来并不轻松。”在减重门诊中,也有一些半途而废的家庭,刚来的时候雄心壮志,但后面人就没影了。也有的家长会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孩子的减肥成果“立竿见影”,短时间内没效果就放弃了。
根据新中考体育改革,北京四、六、八年级学生参加的体质健康测试统测成绩将作为过程性考核部分的分数,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部分家长带孩子来减重,仅仅是希望提高孩子的体测成绩。
“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开个就诊证明,孩子参加体育考试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豁免,每年快到期末了,这种情况会比较多见”,黄鸿眉表示,“医生会提醒家长,等孩子考完后再带过来看看,得给他减减重,有家长就说,‘到时候再看时间安排吧’。”
还有的家庭内部会出现意见分歧,一派给孩子减肥,而另一派偷摸给孩子“增肥”。黄鸿眉说:“在老人的传统观念中,孙子孙女白白胖胖的多可爱,但孩子爸妈觉得健康更重要,这类家庭可能依从性相对会弱一些。比如最近有个孩子,家长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了孩子的饮食,督促孩子运动,三个月后孩子体重不仅没掉反而上升了,细究其原因发现,爷爷奶奶觉得家长给孙子吃得太少,把宝贝孙子饿着了,于是趁孩子爸妈不注意,爷爷奶奶就会给孩子吃喜欢的零食、饮料等高热量食物。”
江倩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三代同堂,父母不在的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心疼孩子,“放纵”孩子吃喝,孩子父母又生气又无奈,令人哭笑不得。
为了挪走孩子减重路上的“绊脚石”,有的家长直接上演“全家总动员”,拉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走进医生诊室。一听到肥胖带来的疾病危害,老一辈们马上就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黄鸿眉说,当全家心往一处使的时候,依从性会提高,孩子的减重效果会更好。
还有的家长减肥心切,希望高效快速,会按自己的期望值给孩子设定目标,要求医生“下猛药”——饮食节制更严苛、运动强度更大,这不许吃、那不许吃,处处限制孩子。“但医生并不会这样做,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减肥也并非一蹴而就。一般第一次来的孩子我会给他们一个观察期,按照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前两周甚至一个月之内体重没有增长就可以,身体会有一个调整期,需要慢慢适应,再去设定下一个月的小目标。”江倩说。
而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健康,依从性非常好,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重效果非常明显。“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11日来复查的真真(化名),一年前刚来门诊的时候诊断肥胖,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团队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了营养 运动 生活方式的管理方案,也没有吃其他药物,通过饮食调节配合运动,坚持定期复诊,这次复查发现孩子的体重达标,脂肪肝和高尿酸等指标都恢复正常了。孩子和妈妈都特别开心,我好好表扬了真真和她妈妈,妈妈不仅坚持了我们为孩子制定的管理方案,而且也促成整个家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家庭成员都受益匪浅。”
危害
肥胖致各类代谢疾病低龄化 大龄儿童心理问题更加明显
肥胖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江倩表示,首先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肥胖可能伴随雌激素分泌过多,这会刺激骨骼过度生长,造成骨龄提前。骨龄提前的后果是骨骺线过早闭合,当骨骺线完全闭合后,身高便再无增长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身高早长并不是好事,可能会提早进行、提早结束,导致最终身高比正常发育的矮。目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肥胖也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女孩,肥胖导致雌激素分泌增多,可能会导致第二性征提前发育,让青春期提早到来。
肥胖还会增加代谢性疾病风险,这让不少成年人常见的疾病在肥胖儿童群体中频繁出现。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肥胖导致的身体机能的变化都是一贯的,小胖孩也会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问题。如果孩子有颈部皮肤明显变黑,需警惕胰岛素抵抗,严重者可能导致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倒退几十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没有现在这么高,如今随着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年龄段提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年龄自然也就提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时期肥胖一直延续到成年,患各种慢病的风险就越多。”黄鸿眉说。
各类代谢疾病又会导致新的问题,江倩表示:“以高血脂为例,肥胖孩子需氧量比瘦孩子高出30%左右,同时血脂过高影响血红蛋白对氧气的携带,携氧率低、消耗又多,这种慢性缺氧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疲惫,甚至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门诊中,患有各类并发症的小胖孩不在少数。在江倩的就诊记录中,有不少“棘手”案例:13岁的女孩彤彤(化名)体重飙到了160多斤,BMI指数达到了34,身体多项指标预警,她同时患有高尿酸、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前来就诊时,彤彤妈妈很是后悔,没早点带孩子来看,因为彤彤11岁就来了月经,早点控制体重孩子的身高或许还能再长一些。
江倩表示,大多数“小胖墩”无需药物治疗,随着对体重的合理控制,这些指标都是可以改善的。“初诊的时候都要跟孩子细聊,发现他们生活和饮食上不科学的地方,如果有并发症的,会针对并发症给予个性化建议,再给孩子做定制化的指导,包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运动、做哪些运动、一日三餐怎么吃,蛋白质、水果、蔬菜等食物的摄入量等,教会孩子和家长饮食及运动原则。”
值得关注的是,肥胖还会伴随着心理问题。江倩表示:“肥胖的孩子活动耐力差,体育成绩不理想,穿衣不自信,害怕被嘲笑,有自卑感,如果没有及时疏解或干预,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抑郁。年龄大点的孩子相对更加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尤其是一些前来就诊的女孩,能明显感受到她们话不多,不太开朗,做访谈的时候也没有眼神交流,一提到自己的体重总是很不好意思,甚至自卑。聊天过程中,有的家长还会以指责的口吻质问孩子是不是又偷吃了东西,有的孩子当场就哭了。不少孩子比较沉默,在家中可能经常被指责,影响亲子关系,也影响孩子性格。”(记者 蒋若静 实习生 余蒙蒙)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济南人 每天“双测温双报告”体温超过37.3℃,应该怎么办?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8日讯 当前,济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按照济南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紧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报告和发热患者就诊管理的通告》,要求每天“双测温双报告”,市民个人居家、工作或外出必须每日自测两次体温,体温超过37.3℃的必须如实报告;各单位必须在入口处和单位内部组织专人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对体温超过37.3℃的人员必须如实报告。
目前,济南已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复工复产后人员密集度增高,在每天的测量体温中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体温异常,市民往往会很紧张甚至会引发恐慌。那么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体温超过37.3℃,应该怎么科学应对呢?
为什么加强对体温超过37.3℃市民的管理?
济南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体温≥37.3℃或较基础体温上升超过1℃,则定义为发热。
根据济南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下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患者隔离留观工作规范》,发热门诊发热患者隔离留观指征为:
(一)有流行病学史且符合下列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1.不明原因发热≥37.3℃;2.有呼吸道症状;3.肺炎影像学特征。
(二)无流行病学史,但胸部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影像学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关键在于落实“四早”措施,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济南市指挥部做出每日“双测温双报告”的严格制度正是为了加强发热人员筛查管理,织密网底,最大程度的降低漏管风险。
发现自己或周围人体温超过37.3℃,如何科学处理?
在每天测量体温中,一旦发现体温异常,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请先不要恐慌。按照济南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要求,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一、如果您有以下4种情况且体温不明原因超过37.3℃,必须第一时间有单位的向单位报告,没有单位的向村居报告,由单位、村居负责登记并引导患者自驾或联系120 救护车到发热门诊就诊。
1. 近期有武汉市或疫区旅行史或居住史;
2.近期曾接触过来自武汉或疫区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近期曾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4.曾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
二、如果您没有以上4种情况的流行病学史,体温超过37.3℃或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人员可到居住地附近有发热门诊的医院或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就诊,由接诊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由医生作出诊断,给予相应处理。
根据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安排,全市各相关医疗机构按照城市医联体网格划分和县域共同体建设任务,选派170名经验丰富、业务熟悉的专家,派驻到1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7家乡镇卫生院,带领基层医务人员完成患者接诊、会诊和转诊,2月16日已全部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要严格规范预检分诊,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必须在隔离留观室做好患者信息登记核查并及时报告,同时联系社区或拨打120 救护车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就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必须暂停接诊发热患者,严禁销售发热、咳嗽类药物;对现存发热、咳嗽类药物实施封存管理。
所有医疗机构必须安排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生在预检分诊点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工作。
目前,济南市已经公布了62家发热门诊名单,以及42家可以接诊孕产妇的发热门诊名单,患者可以及时就近选择就诊。
三、如果您没有以上4种情况的流行病学史,日常身体健康,体温不超过37.3℃,且没有气短、憋喘等症状,建议可先居家观察,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并通过“健康济南共建共享”微信公众号整合的20家互联网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咨询,听取医生建议。
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过程中,需要特别提示的是:
1.务必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轨道交通、出租)。
2. 务必全程佩戴医用口罩;
3. 务必持身份证或医保卡实名就医;
4.老年人,孕妇,肥胖以及有慢性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脏等基础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市民出现发热,必须到居住地附近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闪电新闻记者 王树伟 通讯员 高咏梅 报道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肥胖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并指出肥胖是通向不健康的大门,而且已经成为导致残疾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到体重,可以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电子体重称。那要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呢?
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健康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 ,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
WHO规定 BMI在18.5—25区间是正常,25—30 属于超重 ,30—35 属于1度肥胖 ,35—40 属于2度肥胖 ,>40 属于3度肥胖 。除测算体重指数外,还可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检测体脂率及体脂分布情况。
体脂率是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重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是15%-18%,正常成年女性的体脂率是20%-25%。如果体脂率过高,也说明处于肥胖状态,需要增加肌肉含量,减少脂肪。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肥胖带来的危害很多,比如会影响人体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脑血管疾病、呼吸暂停综合症、肾病、癌症、骨关节炎、内分泌紊乱、老年痴呆、不孕不育等疾病。
其中脂肪积聚在四肢及皮下,下半身脂肪较多,也称为“梨形肥胖”也叫外周型肥胖,女性多见。已发生肌少症、肌力肌耐力下降、骨质疏松、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疾病。
脂肪聚集在躯干部和腹内为主,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变粗,四肢相对较细,多称为“苹果形肥胖”也叫中央型肥胖,男性多见,此类肥胖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
体重过大会存在运动的风险吗?
肥胖的人由于体重大,会存在运动风险。
肥胖人群的运动风险有两方面:
1.肥胖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的状态,甚至部分人已经因肥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异常而不自知,存在隐秘性健康隐患,如果不科学的开始运动,容易产生心血管事件或加重疾病。建议如果存在体力活动水平低下,如成人年平均每天步行步数少于5000步、儿童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低于1小时,或肥胖病史超过5年,成年人安静状态心率85及以上,请至专业机构进行体适评估及运动前风险筛查,包括心电图、血压、心肺耐力、反应时、肌力肌耐力、柔韧性、平衡性、体成分测试、核心功能测试、动作模式评估等。如果存在肥胖伴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医学和运动学评估,开具运动处方,个性化、安全、科学地运动。
2.肥胖患者的大体重使得膝关节、踝关节等承重关节压力很大,如果动作设计不合理,比如在较大体重的时候进行跳跃、负重深蹲等冲击性运动,极易发生关节损伤,并加速关节磨损退化,需特殊设计减少负重的动作,比如水中运动、瑜伽垫上的卧位的训练等。易减少运动损伤。
科学减肥,健康生活。
(来源:云南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