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着汤肥胖(肾着汤剂量比例是多少)

文章目录:

“每天喝汤养生坚持了30天,我的肾却坏了”

近几年的养生巨浪真是一波比一波狠啊,从一开始的朋克养生到保温杯里泡枸杞,再到现在的90后最爱养生汤…… “姨妈痛,喝一碗乌鸡汤,养生!”

“小孩不长个,喝完大骨头汤,养生!”

“怀孕了,来碗鲫鱼汤,养生!”

在一些媒体的加持下,本就爱喝汤的中国人现在已经彻底的把汤和养生画上了等号。但问题是,费尽力气熬的汤,真的有用吗?

你真的不懂「汤」

炖一次汤不仅要买很多种食材,还要精心守着它炖几个小时,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汤只有炖的久才能将食材里的营养全部化到汤里。

可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以我们常见的猪骨汤为例,研究显示,猪骨汤中的钙含量非常低,平均只有1.0~1.2mg/100ml,而且人体很难吸收,对于补钙的意义不大。相比之下,钙含量高达125mg/100ml的牛奶,补钙效果要出色得多,也更加便宜、方便、健康。

换句话说,费尽力气熬了好几个小时的猪骨汤,可能不如你出门遛弯时随手买的一包牛奶有营养。

如果想通过喝汤获取人体所需足够的蛋白质,你可能要喝斤3升的猪蹄汤才行。

如果你想喝汤补钙,就更难了。即便我们用于煲汤的食材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但钙是以不溶于水的羟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这意味着,熬汤,并不能把多少钙熬出来。

国外的研究者还对北美原住民爱喝的骨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最后160克骨汤中99.5%都是水,只有0.5%的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的糖类。

所以如果真想补充营养,别喝汤,大口吃肉才是最实在的。因为,无论是炖了几个小时的汤,其中的营养都非常有限,远远比不过食材本身。

但如果汤只是没营养,我也就没必要专门写篇文章「喷」它了。可怕的是,汤里的脂肪、盐和嘌呤太多了,这对我们的健康可没什么好处。调查称,对于成年人来讲,肥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的高发,与长期喝汤有很大关系。

喝汤=喝脂肪

很多人认为熬出的白色浓汤营养丰富,实际上,汤越浓,脂肪的含量就越高。所谓乳白色的汤汁,其实就是乳化的脂肪。

你喝掉的每一口奶白色的汤,都是油哦。这里,也给想喝汤减肥的朋友提个醒,肉汤对减肥没啥帮助。

喝汤=喝嘌呤

嘌呤是生物体内组成核酸的重要碱基,但是,人们从饮食中摄取的嘌呤,并没有这么大的作用。这类嘌呤几乎不会被人体利用,而是在人体内转化成为尿酸,体内大约70%的尿酸,都是通过肾脏来排泄的。

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的结果就是,体内尿酸过多,如果超出了肾脏的承受限度,无法及时排出,还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如果尿酸过高无法代谢,会导致尿酸结晶盐在关节等结缔组织中沉积,引发痛风。还有一部分会沉积在肾脏组织里,对肾脏造成损害,导致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

据说,每十个爱喝汤的广东人中就有一位痛风患者。而又有研究发现,痛风患者的肾结石发病率约为22.50%,远远高于非痛风者的3.75%。结石会引起尿路梗阻,还有可能引发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等疾病。此外,尿酸盐结晶也可能直接影响肾小管和肾小球,增加慢性肾炎的风险。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肾功能衰竭……

喝汤=喝盐

你有注意过煮汤的时候要放格外多的盐、酱汁、味精等调理吗?

据统计,汤本身的含盐量,大约有1% ,也就是每喝100ml的汤,就摄入了1克盐。而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盐摄入量,是每人每日不超过6克。我国目前食盐摄入量是每日人均10克以上,藏在汤里的“隐形盐”,也许就是让你摄入过多盐的真相。

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化合物,盐中所含的氯、钠、钾等成分,对人体肌肉、神经、心脏等器官及消化、激素分泌等功能有重要作用。但物极必反,如果摄入了过度的盐,会在不知不觉中钠超标,还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肥胖、钙流失等风险。

如何健康的喝汤

煲汤最好选择低脂的食材,如果煮鸡汤可以将鸡去皮熬煮,如果是鱼汤也建议将鱼皮剥掉再煮。蔬菜里的菌子、木耳、豆芽等都是很好的汤料,可以多选用一些。

熬汤时间不建议超过两小时。因为肉类中的蛋白质几乎是不溶于水的,即使经过长时间烹煮,也只有5%的养分会溶解到汤里;蔬菜里的维生素最怕长时间烹煮,更会失去鲜味。 汤快好时再放一点盐,利于减少钠的摄入;若放了鸡精、味精、酱油等调味品,就尽量不要再放盐,以免咸味叠加。

饭前先喝几口汤,带来稍微的饱腹感,不会因多吃而发胖,饭中适量喝汤也有利食物与消化腺的混合。

连渣带汤一起喝。

这种汤喝多了特伤肾,很多人还以为大补!别再傻了

咱中国人,都有喝汤的习惯。

辛苦一天回到家,最舒服的莫过于喝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那真是幸福感爆棚~

然而,喝汤虽好,但如果喝不对,养生汤会变伤身汤。

这种汤喝多了,特伤肾

说到喝汤,就不得不提“嗜汤如命”的广东人了。

在广东,吃饭可以没有菜,但不能没有汤,特别是老火汤,情有独钟。

广东人最爱喝的老火靓汤,通常要“煲三炖四”,即煲汤3个小时,炖汤要4个小时。

认为煲的时间越长,汤营养越高,进补效果越好,也越好喝。

图源:壹图网

但其实,老火靓汤并没有那么好,原因有3:

1、煲汤时间久,并不会增加汤的营养

汤的主要成分是水,仅有少量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油脂、嘌呤等等。

一般来说,其营养成分仅为原材料的5%~10%。

有人做过实验:

用鱼、鸡、牛肉等含高蛋白原料的食物煲汤,虽然煲数小时后,汤看上去已发白,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

也就是说,还有至少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炖汤的材料中。

所以,汤中的营养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高。

尤其是草鸡煲和老鸭煲,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反而越低。

2、煲汤时间越久,汤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就越高

有研究发现,煲汤时间的长短对汤品中亚硝酸盐(致癌物)的含量有影响。

超过4小时,随着煲制时间的延长,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增加,煲制超过6小时的汤就存在安全隐患。

3、煲汤时间越长,嘌呤含量越高,易引痛风、结石,伤肾脏

我国尿石症的发病率较高,约为5.8%,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北方,尤其是广东省。

其中原因,除了跟广东气候和水质有关外,广东饮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老火汤,要想老火汤鲜甜好喝,两样不能少:一是有肉,如鸡架、猪骨、瘦肉;二是时间长,半小时起步。

这都会使汤里的嘌呤飙升,尤其是,有些老火汤里还有动物内脏,如猪肚汤、猪肺汤、猪什汤等,嘌呤含量更高。

人体摄入过多嘌呤,会生成尿酸。

尿酸一般通过肾脏代谢,如果肾脏代谢不了,就会导致血液里的尿酸增高。

尿酸过高,不仅容易导致痛风,也会造成尿酸盐沉积,引起尿酸结石,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肾衰竭。

曾经有位50多岁的老阿姨,自诉腰腹绞痛而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发现,她双肾都有大结石,肾功能严重受损,一侧肾脏已出现萎缩。

医生细问其病史,是不是平时都很少喝水?

老阿姨当即否认,她是餐厅服务员,店里伙食很不错,三餐有汤水,她每天喝好几碗。

图源:网络

医生找到症结了:常喝老火汤,正是结石的病根。

所以,不要过分迷恋老火靓汤,这种汤喝多了,不养生反伤身。

因此,大家煲汤时要注意2点:

肉汤最好煲1小时左右,不要超过2小时;鱼汤则控制在1小时内;鸡汤、排骨汤煲3小时左右足矣。每周喝“老火汤”不应超过3次。

5类人最好别碰老火汤

1、高尿酸和痛风人群汤中嘌呤含量较高,特别是用海鲜、肉类、蘑菇、动物内脏等食材煲的老火汤,容易升尿酸,引发痛风。

2、“三高”人群很多汤都是高脂肪、高热量、高盐,三高人群喝多了,会加重病情,所以最好喝清淡一点的汤。

3、肥胖人群老火汤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脂肪含量一般都比较多,喝多了更容易发胖。

图源:壹图网

4、肾不好的人汤中嘌呤和磷含量都比较高,这两种物质对肾都不太友好。嘌呤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血尿酸的升高,引起痛风性肾病。磷摄入过多,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对于肾不好的人来说,喝了含磷较多的汤之后,就会“雪上加霜”。

5、胃不好的人胃病尤其是胃酸分泌过多者,不宜吃浓肉汤、浓鸡汤泡饭,这些汤中含氮浸出物会刺激胃酸的分泌作用,使病情加重。(健康全说)

喝水都长胖,属于脾湿,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健脾消脂汤好用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体型偏胖,一直控制饮食但就是瘦不下来。他们常自嘲:“我喝水都长胖”。这话夸张吗?以前我不信,然而学医后不得不信。

肥胖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对肥胖系统的记载了。《灵枢·卫气失常篇》把肥胖之人分为肥人、膏人、肉人三种类型。《素问·奇病论篇》指出肥胖和多吃肥腻浓厚的食物有关系。总之,中医认为肥胖主要和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痰湿、气虚和阳虚等证。几种证型之间又常有相兼。

具体而言喝水长胖属于脾湿一类。中医有句俗语“瘦人多火,肥人多湿”。一般而言,脾虚不能运化水液,从而造成代谢障碍,停留体内不能排出,进而聚湿生痰,导致肥胖。表现为体态肥胖,四肢困重,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女性也常兼有白带清稀的症状。临床用药从脾虚生湿论治,不仅能快速取得效果,没有副作用,还能改变体质,改善兼有症状。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张方子,来自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健脾消脂汤。处方:白术10 克,苍术10 克,茯苓18 克,泽泻18 克,桂枝6 克,陈皮10 克,半夏10 克,厚朴10 克,枳壳10 克,香附10 克,荷叶25 克,玉米须20 克,甘草3 克。该方主要起到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的功效。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也有很好的效果,一般临床常用穴位有:三阴交、天枢、中脘、丰隆,也是从脾湿入手论治的。

临床上针药并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也需要患者配合治疗,适量饮食,不暴饮暴食,加以运动锻炼,方能保持效果。常见的食疗物品有薏苡仁、红豆、山药、冬瓜等,但效果有限。

本文旨在科普并供同行参考,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崔晓春,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在读)

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