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中的WC(肥胖 who)

文章目录:

姬秋和教授:肥胖的诊断不应该BMI“一刀切”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临床上多采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体脂含量等对肥胖程度进行评价,然而,这些评估方法也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到底该如何准确地评估肥胖?不同类型的肥胖对慢性病的患病倾向又如何?这都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针对上述问题答疑解惑。

一、评价肥胖的主要指标

目前常用的肥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BMI、WC、WHR和体脂含量。评估超重/肥胖的诊断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①脂肪组织量(使用BMI);②脂肪分布或功能的整体评估(使用其他人体测量方法,如WC、WHR或WHtR);③代谢、身体或心理结局。

1、BMI:体重(kg)除以身高(m)数的平方,是目前WHO推荐的国际通用肥胖标准,临床证据最多、使用广泛,是现在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但BMI不能反映局部脂肪分布,且不适用于儿童、孕妇,也不适用于不能准确测量身高的老人和肌肉很发达者,在反映与体重相关的健康结局方面存在不足。

2、WC/WHR/WHtR: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也是指南推荐指标,可以反映局部脂肪分布、衡量中心性肥胖(男性WC≥90cm,女性WC≥85cm;WHR≥0.9;WHtR≥0.5)。缺点是测量误差较大,且不适用于评估儿童、孕妇和有腹水的患者。研究显示,WC较BMI更能反映腹型肥胖患者的预后[1];BMI和WC相互补充,两者共同正常化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远期健康结局[2,3]。

3、体脂含量:包括体脂率(BF%/BFP)、内脏脂肪面积(VFA)等,作为扩展的评估指标,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局部体脂分布,但价格昂贵,不适合人群筛查及推广。男性BFP>25%、女性BFP>30%可被诊断为肥胖。BFP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CVD)、癌症等发生风险,躯干部位BFP与代谢风险关系密切[4,5]。近来随着阻抗方法的准确度提高,这种比较经济的测定方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4、肥胖新指标:近年来,C-index(锥度指数)和RFM(相对脂肪质量指数)是评价肥胖的新指标,同时有望成为辅助识别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有力工具。

  • C-index:是一种衡量身体脂肪分布的指标,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情况。数值与腹部脂肪含量正相关。腹部脂肪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风险增加有关。

  • RFM:是一种评估全身脂肪百分比的指标,相比BMI能更准确地反映体脂的分布。较高的RFM值可能表明个体有更高的T2DM风险。
二、肥胖表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肥胖表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代谢健康体重正常(MHNW)、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不健康体重正常(MUNW)、代谢不健康肥胖(MUO)。以上四种肥胖表型主要表现在脂肪分布和代谢的差异,而脂肪分布和心血管事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随着内脏脂肪过度沉积,出现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血脂、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和死亡风险逐渐增加(图1)。

图1. 四种肥胖表型具有不同的心血管风险[6]

1、MHO:该肥胖表型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较多,但内脏脂肪较少(图2)。这种肥胖者通常肌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正常,血糖正常,存在一定的中度心血管风险。MHO不稳定,可向其他肥胖表型转换。有研究显示,即使代谢正常的肥胖患者,其不良心血管事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心衰)风险仍升高,需积极干预[7]。

图2. MHO以脂肪细胞增殖为特征

2、MUNW:以内脏脂肪沉积为特征,也被称为代谢肥胖正常体重(MONW),发生率约为30%。该类型人群体重或WC正常,但会出现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心血管风险仅次于MUO。内脏/异位脂肪堆积是MUNW心血管高风险原因(图3)[8]。

图3. 内脏脂肪沉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

3、MUO:即肥胖 代谢紊乱。一项纳入22项前瞻性研究的Mete分析结果显示[9],与MHNW者相比,MUO人群具有更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三、肥胖指标在肥胖相关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

1、BMI与严重疾病的预后结果存在争议:一项韩国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10]:60岁以上人群中体重减轻>15%或体重增加>20%的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同时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11],体重减轻会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以体重稳定为参考组,减重越多全因死亡率越高;较体重正常人群,超重/肥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应谨慎解释老年患者BMI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2、WHR和/或WC(而非BMI))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相关结局风险:一项事后分析发现[12],在合并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确诊CVD的T2DM患者中,WHR和/或WC(而非BMI)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MACE)、CVD相关死亡率的风险因素,提示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需要考虑体脂分布的人体测量指标。

此外,IDEA研究显示[13],无论BMI处于何种水平,WC增加显著增加CVD和糖尿病的风险。提示WC越大,糖尿病、CVD风险越高。

3、正常体重肥胖(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有研究显示,NWO(即BMI在正常范围,但BFP超标)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其风险达到或接近超重或肥胖人群。姬秋和教授团队的一项利用体脂百分比(BF%)作为评价指标的队列研究,对中国NWO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进行预测[14],结果显示,中国NWO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约为正常体重非肥胖(NWNO)者的2倍;相较于NWNO患者,BF%正常的超重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未增加,提示BF%测定对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一定意义,因此强烈建议将BF%测量纳入定期体格检查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BMI、WC、WHR、BF%均是评价肥胖的相关指标,但同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不同的肥胖表型其代谢及肥胖相关不良结局存在差异。临床上肥胖的评估不应该BMI“一刀切”,即不应将BMI作为肥胖唯一的诊断和分期工具,应同时兼顾脂肪组织量(BMI)、脂肪分布(WC、WHR、WHtR)和体脂含量(BF%),以便更精准地对肥胖进行分型/分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如何判断是不是腹型肥胖?

科普【如何判断是不是腹型肥胖?】1.体重指数(BMI)= 体重/身高的平方。目前临床用BMI来评价:BMI<18.5者为体重过低,18.5~23.9为正常范围,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2.用腰围(WC)来判断。一般中心性脂肪/腹型肥胖,通常使用腰围(WC)来评估,也被发现与几种癌症类型的风险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男性腰围>94cm,女性腰围>80cm,可诊断为:中心型肥胖。但根据针对中国人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的标准,中国成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属于中心型肥胖。

来源: 广东12320

躲在肥胖背后的危机,你了解多少?

预告片(今 晚21:10)

曾经,他们都是实至名归的「肥胖者」

后来,她美若天仙,他品貌非凡,他风流倜傥

后来,你还是原来的你,还是原来的「体重」

俗话说「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

减肥之前,你需要了解:

肥胖的指标是什么?致使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别傻乎乎高举减肥的旗帜,或许,你根本就不胖

评定一个人是否肥胖需要通过BMI、WC、体脂率三者一起综合性考虑,中国成年人正常BMI指标为18.5~23.9 kg/m²;24~27.9 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

肥胖的原因主要有

01 、遗传因素

若父母都是肥胖者,子女遗传概率高达70-80%

若父母一方是肥胖者,子女遗传概率为40%

02、 能量摄入过多

当人体摄入超过自身所需能量时

身体将以脂肪的形式存储额外的热量引发肥胖

03、 运动量过少

研究显示,运动可以帮助稳定胰岛素水平

不稳定的胰岛素水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04、 年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功能减慢

活力减弱,肥胖便显而易见了

05、 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糖尿病药物、

抗抑郁药物、血压药等药物易使体重增加

===

除此以外,中医认为:

肥胖者多为气虚、阳虚、痰湿

胖不可怕,可怕的是肥胖带来的「致命危机」

享受美食的同时,肥胖危机该引起你的注意了

肥胖——最直观的影响是拉低颜值、身材变形

间接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肥胖的危机

全球成人中有7亿人肥胖,我国肥胖成人已达1.2亿。中国成年人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患脂肪肝,一亿两千万人患高尿酸血症,1600万人痛风,同时目前已知的13种恶性肿瘤都与肥胖有关!

炫身材的夏季已然来临,减肥之路任重而道远!

网上的减肥方法五花八门

轻断食,干刷减肥法,21天减肥法

这些减肥方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权威专家来辟谣啦!

为了让你们不伤悲

健康君收集了三大减肥秘笈 减肥终极大招

话题

减肥三大秘笈 终极大招

● 三大减肥秘笈之食物篇 ●

这种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同时减少进食的欲望。

● 三大减肥秘笈之运动篇 ●

这个运动是一个小物件,可以分解腹部周围的脂肪。

● 三大减肥秘笈之中医疗法篇 ●

这是名医华佗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

● 减肥终极大招 ●

主要是通过针灸三个穴位来实现健康减肥的效果。

今晚 21 点 10 分

锁定广东卫视《健康有道》

● 网络同步直播间

https://m.itouchtv.cn/liveRich/59301?shareId=zQUxBhNA

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pixabay、pexels

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