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知道,你容易长胖的原因有多离谱!
你有一个朋友
你们每天都一起
吃饭、运动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
如果老爷们也有过
类似的经历
那么我只能说......
这事儿还真不怪你啊!
01
嚼馒头30秒
尝不出甜味
老爷们可以做个测试
如果嚼了30秒
却尝不出任何的甜味
那可能是因为
你的唾液淀粉酶浓度低
有研究发现
唾液淀粉酶水平低的
更难分解碳水化合物
也就是说
天生就更容易发胖~
02
家里灰尘多
国外有一项研究
调查了11个不同的房间
发现其中有9个房间的灰尘
都含有多种内分泌干扰素
如果经常吸入这样的灰尘
脂肪细胞会疯狂繁殖
在不知不觉中
你就胖起来了
03
爷爷奶奶带大的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
更容易胖
几乎已经是个铁律了
有调查显示
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
其肥胖的风险
是父母照顾的孩子的两倍
原因也很简单
爷爷奶奶带孩子
总是怕孩子饿着...
04
爸爸爱抽烟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
研究人员发现
父母有抽烟习惯
孩子10岁后更容易发胖、腰围更粗
国内也有一项调查
证明了这个判断
那些有个烟民爸爸的青少年
比爸爸不抽烟的青少年
发胖概率高出1.24倍
05
邻居太少
居住在荒无人烟
与世隔绝的地方的人
更容易发胖
至于原因
有研究者是这样分析的——
周围邻居多的人
容易遇到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就经常觉得自己穷
然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而周围没啥熟人的
基本不太会有攀比心理
(也确实没有人可以比)
就会想吃啥就吃啥
心宽就容易体胖
06
从小被别人说胖
有些老爷小时候
因为比较显胖
会被冠以“小胖子”“小胖墩”的外号
而这也会成为日后
他们真的发胖的诱因
某医学杂志的调查发现
10岁时被说太胖的女孩
在9年后患肥胖症的可能性
是其它女孩的1.66倍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从小就被周围人说胖
在心理暗示作用下
会更倾向于做出让自己发胖的事情
07
经常玩社交APP
有研究发现
经常玩社交APP
会让人产生满足感
自信心过度增长
从而导致自制力不足
面对各种诱人的食物
更容易把持不住
08
用太多塑料制品
这看起来很扯
但确实有相关研究
普通塑料制品中
有种内分泌干扰物
它会干扰身体的内分泌
从而让你变胖
坏消息是
这样的情况还并不罕见
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
有三分之一塑料制品里的化学物质
有促进脂肪细胞发育的效果
甚至
有的还能重组前体细胞
把它们变成脂肪细胞
以上这些
会让你发胖的原因
一个比一个离谱
但这还没完
让你发胖的理由还有可能是
周末补觉
朋友传染
自己是北方人
......
开个玩笑
其实说了这么多
是想告诉老爷们——
不要把体重这个数字
看得太重
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
该吃吃、该喝喝~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
我们下期再会~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
10年沈阳500斤小伙被医生“判死刑”,母亲不离不弃让他多活七年
文|九月
编辑|九月
沈阳23岁小伙张航郡体重超500斤,洗澡要7个人抬,6年没出过门。
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6岁,却在母亲马晓秋的照料下续命7年。
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母亲23年的守候又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这位伟大的母亲名叫马晓秋,辽宁沈阳人。
她本来有着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
马晓秋与丈夫是大学同学,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晚会上一起搭档表演,每次丈夫弹琴时,马晓秋就在一旁唱歌,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互生情愫,相恋多年后于1991年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1994年,马晓秋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一家人都喜出望外,当听说是双胞胎后,马晓秋夫妇俩愈发期待孩子们的到来,早早就为孩子置办好了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然而马晓秋在生产时却出了意外。
由于早产加难产,使得这对双胞胎生下来的时候很虚弱。
还未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马晓秋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
双胞胎出生后没多久,大儿子张航郡就表现出了脑瘫症状,医生说是因为脑乏氧导致的,当时马晓秋还不知道什么是脑瘫,她想着脑乏氧,多吸点氧就好了。
后来她才渐渐明白脑瘫意味着什么。
马晓秋夫妻俩为了给儿子治病,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花费上万元,但儿子的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
随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彻底心寒了。
医生对马晓秋说,张航郡恐怕很难活过16岁。
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扎在马晓秋的心里。
渐渐地,夫妻俩选择接受现实。
虽然医生已经给儿子判了“死刑”,但马晓想着毕竟是自己辛苦生下的孩子,怎么说也是一条生命,来到世上走一趟不容易,即便活不长久,也要好好对待孩子。
然而没过多久,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苦命的家庭。
小儿子张原郡说话晚,连简单的计算题都答不上来。
送到幼儿园后,能哭上一整天,别人都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抠墙、扣电门。
换了好多家幼儿园都被劝退,最后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做出了善意的提醒,“大姐,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这孩子可能有病。”
马晓秋听了园长的话后,又带着小儿子去医院,确诊结果为中度脑瘫和轻度的自闭症。
马晓秋的妈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受不住打击,连着几天都以泪洗面,后来也尝试了烧香拜佛,但都无济于事。
让马晓秋欣慰的是,小儿子张原郡的病症较轻,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为了能够专心照顾两个生病的儿子,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马晓秋在家照看孩子,丈夫就在外挣钱养家,夫妻俩互相支撑起这个充满苦难的家。
然而命运又和马晓秋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马晓秋离婚后重新振作2006年,马晓秋的丈夫被确诊为抑郁症,他成天胡思乱想,睡也睡不着觉,只能靠吃药延缓病症,最严重时更是三天三夜没合眼。
两个身患残疾的孩子,本就给了这个家庭很大的压力,丈夫生病后更是雪上加霜。
同事、邻居的闲言碎语,都让丈夫感到十分自卑,他觉得自己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丈夫已经自顾不暇,对两个儿子更是有心无力。
看着丈夫如此的痛苦,她决定独自一人抗下这一切。
马晓秋主动提出了离婚,她说今后这两个孩子就交给自己照顾。
马晓秋自始至终没有埋怨过丈夫,她明白丈夫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外界的压力,但丈夫心里一直深爱着两个孩子。
后来知道小儿子弹琴得了奖,丈夫还发短信给马晓秋“感谢你对孩子的培养”。
2007年,与丈夫离婚后的马晓秋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刚回家的那半年,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常常独自站在阳台边向下望去,她总觉得下面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她,叫她跳下去。
就在她感到无比绝望,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时,一件事让她重新做出选择。
马晓秋听说了自己一位同学轻生的消息,原本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这让马晓秋有些恍惚,看着悲痛欲绝的同学父母,她忽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是啊,跳下去后自己是一了百了,但她两个生着病的儿子后半生就没了依靠,父母也无人赡养。
她决定为了孩子坚强起来。
但是在长期的身心疲劳下,马晓秋也出现了代谢紊乱,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马晓秋最大的愿望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马晓秋重新振作后,申请了针对残疾人的廉租房。
她带着两个孩子搬到沈阳郊区,搬家时还叫来了7名消防战士帮忙将张航郡抬到床上。
新家的邻居们都很友好,有时还会给马晓秋送些自家种的蔬菜,这让马晓秋感到十分温暖。
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更是惺惺相惜,马晓秋也经常会和其他残疾人的父母,一起交流照顾孩子的经验,
虽然照顾两个生病的孩子很辛苦,但马晓秋认为自己享受到的快乐远比承受的痛苦要多。
马晓秋的大儿子患有重度脑瘫,20岁的年龄,智力却犹如两三岁的孩童。
张航郡无法正常说话,只有马晓秋能听懂儿子的密语。
他也不会走路,由于下肢肌肉已经变形,6岁后基本没有下过床,妈妈每天都要为儿子擦7、 8次身子。
儿子无法正常走去卫生间,马晓秋就在他的床边安装了一个简易的便凳。
为了防止儿子长出褥疮,每天她还要为儿子涂抹爽身粉。
张航郡最喜欢的就是吃,吃饭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到他的嘴边。
他一顿饭能吃8个馒头、两大碗炖肉,还能再轻松吃下一斤蛋糕,体重也是明显超标。
马晓秋咨询医生后得知儿子不是单纯吃胖的,肯定还有继发性的病变。
因为担心儿子的健康问题,马晓秋也曾想帮儿子控制体重,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进展。
如果不给张航郡吃的,他就会哭闹不止,脾气也暴躁起来,还会做出咬手指、砸墙、撕床单等举动。
没办法,马晓秋只能放弃了给儿子减肥的想法。
就这样,张航郡以每年20斤的速度增长,一直长到了500斤。
9尺多的腰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马晓秋就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件大的斗篷式罩衫。
以前儿子300斤的时候,马晓秋还能背着他来回移动,后来体重不断增加,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得动。
即便是洗漱、穿衣、行走,这样简单的动作,都离不开马晓秋的帮助。
每次给儿子洗澡的时候,都需要6、7个人一起出动,才能将他移到卫生间。
一坐在地上,张航郡身上的肥肉就堆出好几层,马晓秋就要一层一层地扒拉开冲洗。
每次给儿子洗完澡后,马晓秋都已经汗流浃背,她还患有腰脱,一番操作下来,她要缓上好久才能恢复。
除了脑瘫外,张航郡还有着严重的自闭症,生活上的一切流程,都要按固定的的套路来。
马晓秋说“自闭症孩子就是这样,喜欢重复一个动作,不愿意改变。”
张航郡的头发已经很短了,但他还是需要妈妈拿着推子在头上比划两下,要不就闹脾气,这样的一个动作每天要重复十几次。
风扇要放在床边常年吹着,电视要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也要随时亮着。
张航郡身边放着一把琴,这把二手琴要从早到晚插着电,张航郡晚上醒了要摸着响才能接着睡。
缺乏安全感的他,每天都要拿着一个小猪的玩具,睡觉时也不离手,在张航郡心里,这就相当于是他的小宝宝。
小时候,马晓秋一直和儿子一起睡,随着儿子越来越胖,一张床也已经容不下母子二人,马晓秋只能在屋子里再支起一张小床。
睡觉时,马晓秋每隔十几分钟就要给儿子翻一次身,毕竟体重太大,不经常翻动身体,很容易会压迫心脏。
普通人翻一次身要几秒,马晓秋要花费15分钟。
为了让儿子睡好觉,马晓秋只能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张航郡一有动静,她就要马上过去。
马晓秋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只能靠着低保生活,马晓秋的父母也会时常过来接济。
每周马晓秋的小儿子都要去上钢琴课,为了能让女儿放心地带着外孙子去上课,
马晓秋79岁的老父亲每周都要带着菜、面等生活必需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照看老大,毕竟吃饭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开销。
每次想到父母,马晓秋都心生愧疚,自己不但没能尽孝,还要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操心,但马晓秋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和心疼女儿。
在姥爷心里,两个孩子都是难得的宝贝,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相较于大儿子的病症,二儿子张原郡的情况则要好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晓秋发现老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早上盯着小儿子练琴,就成了她一项重要的工作。
每次弟弟练琴时,哥哥也会变得很平静,还能够跟着一起哼唱,因此马晓秋也给哥哥买了一把二手琴给老大玩耍。
马晓秋惊奇地发现张航郡在唱歌时,某些歌词发音清晰,也让马晓秋十分惊喜。
从12岁起,马晓秋就开始教他唱歌,想借此教会他说话。
儿子开心的时候也愿意学,她就要像哄小孩子一样,时不时给他点糖果奖励,来巩固儿子的学习成果。
每次儿子学会了新的词语,马晓秋都会像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时一样激动。
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一节面对残疾人群的免费音乐课,所以每次天还不亮的时候,马晓秋就带着老二,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活动中心上课,堵车时就要花上三个半小时。
张原郡从不缺课,每次早到时,他都会在走廊的旧琴上练习曲子。
《烛光里的妈妈》是张原郡的拿手曲目,他每次演奏时,台下的观众都会感动落泪,
马晓秋更是听一次哭一次。
在一场关爱自闭症的活动上,张原郡结识了留学回来的钢琴老师罗扬。
罗扬看了张原郡的演出后,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被他的歌声所打动。
不同与一般人眼中的精神疾病,在罗扬看来,自闭症的儿童都是难得的天才,只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育。
罗扬在了解过张原郡一家的情况后,她主动提出将自己考学用的钢琴送给张原郡。
这架外公送的钢琴,一直是她的心灵寄托,这次送给张原郡,也是希望将自己的好运和鼓励分享给他。
在罗扬眼里,张原郡是个体贴懂事的孩子,当然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每次她上课时出汗了或者口渴了,张原郡都会说“老师,你不用说那么多话,你给我示范一遍,我弹就行了。”
随着钢琴课上的学习和一次次的登台演出,张原郡的演奏水平不断进步。
在音乐的熏陶下,张原郡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从前害怕与人沟通的他也能在交谈时落落大方。
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都是让马晓秋想不到的,他的成长也让马晓秋很感动。
马晓秋对孩子多年的付出和照顾,也算有了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
2017年11月30日晚,张航郡突然生病,咳嗽不止,喉咙都哑了,刚开始马晓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给他简单的喂了药,可没想到状况越来越严重。
几天后,张航郡呼吸困难,还咳出了血。
由于张航郡体重太大,行动不便,又害怕接触生人,在医院那样陌生的环境下,可能难以配合治疗。无法带他下楼去医院,只能邀请医生上门治疗。
得知了张航郡的病情后,不断有爱心人士和医护人员上门,结果因为脂肪太厚,别说心脏了,连肋骨都看不到,医生带来的仪器也没了作用。
后来又改成了血液化验,诊断结果是肺部感染,导致的心衰,
随后就一直在家里服药治疗,马晓秋还给儿子买来了雾化器,想要减轻儿子的痛苦。
12月18日晚上,张航郡不幸离开人世。张航郡临走前,还吃上了最爱的汉堡和蛋糕,也算是幸福安详的离去。
在19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张航郡的遗体被送往医疗机构。
马晓秋将儿子的遗体捐赠用作医疗研究,她也办理了自己的捐遗手续。
“我知道这孩子身体不好,我已经做好打算了,希望他走的那天,遗体能捐献。一方面他这么胖火化都困难,一方面我们一家人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许多的帮助,捐献遗体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是回报吧。”
如果通过对遗体的研究能够找出孩子患病的原因,那么治愈这种疾病的几率就会更大一分。
当地残联了解了马晓秋一家的情况后,为张原郡提供了公益岗位,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未来说不定还能做钢琴老师,也算是有一门生存的技术。
哥哥去世后,张原郡害怕自己也会离妈妈而去,于是决心为了健康减肥,现在也有了显著的成效。
钢琴已经能够达到10级的水平,他还学习了美术和非洲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马晓秋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决心回报社会,不断的传递着爱和正能量。
马晓秋二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人敬佩,她从未觉得孩子是累赘。
如果说大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那么小儿子就是她继续生活的力量源泉。
她是不幸的,两个儿子都身患疾病,日复一日的辛苦看护,常人无法体会。
同时她也是幸运的,享受了20多年的亲子时光,并懂得在痛苦中享受快乐。
她将苦难转化为生活前行的动力,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家。
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她依然顽强不息。
我们赞叹她的无私奉献,也为她的坚持与坚强而感动。
希望马晓秋和小儿子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
一名超级肥胖者被禁锢的人生
“很少见过这么大的胃,很多四五百斤的患者,胃都没有她大,尤其她还只有一米六。” 辛贺是长春嘉和外科医院负责刘珊切胃手术的主刀医生,这些年他见过很多大体重病人的胃,一般拥有刘珊这么大胃的患者,都要比她高很多。
身高160厘米的刘珊,胃切除部分长径达到40厘米,是跟她同样身高的人的三到四倍,宽径也比常人要大很多。手术结束后,辛贺托着刘珊切除的胃拍了几张照片,在照片里,刘珊的胃占据了他上半身三分之二的高度。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刘珊的手术因为长春疫情从3月7日被迫延迟到5月8日,她盼星星盼月亮般盼着这场手术,只希望切胃之后,自己年过半百的人生能有一些新的转折。
辛贺与刘珊切除的胃。受访者供图
一场救命手术
2月份的一个寻常日子,刘珊的头炸裂似地疼。她以往也有头疼的老毛病,一般吃两片止疼药就能缓解,这天也不知怎的,药不管用了,她在床上艰难地翻来覆去,疼了整整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医院。
医生安排刘珊做头部CT,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又去做了核磁共振,影像显示头部血管几乎快并到一起。“如果不减肥,就只能慢慢等死,血管并在一起,脑出血的风险很大。”负责刘珊的主任医师不客气地告诉她。
刘珊害怕了,尽管曾多次因肥胖造成的问题住院,但这是第一次有权威人士告诉她,这种肥胖程度已经危及生命。这位医生的话,让她坚定了减肥的决心。
早在4年前,刘珊在火山小视频上看到过切胃手术这种减肥手段。在那些视频里,有的病人术后第一个月瘦了四五十斤,还有的病人一年之后就达到了减去多余体重的效果。她对此非常心动,苦于一直不知道长春也有可以做这种手术的医院。对于体重一直在300斤上下的她而言,上外地做手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是一大难题。
2月份从医院出院后,刘珊意外得知长春嘉和外科医院就可以做切胃手术,多年来致力于寻找有效减肥方法的刘珊如获至宝,第一时间就给王爽去了电话。
去医院那天早上,风特别大,5月初的长春,早晨的风吹在身上只让人觉得一阵寒意。离家最近的小区门仍然在封锁中,只有500多米外的北门允许出入,程爱民知道妻子很难走过去,早早叫了一辆三轮车等在楼下,他和司机费了好大劲,才将刘珊拉了上车。
王爽是长春嘉和外科医院里第一个接触刘珊的人,尽管电话沟通后已经了解刘珊的基本情况,也能想象刘珊的日常生活会存在一些困难,但第一眼看到对方时,她还是感到有些揪心。
55岁的刘珊,身高160厘米,体重320斤,平日里不穿内衣,也穿不下内裤,只用一件特大号睡衣裙罩住庞大的身躯,她身宽是体重正常女性的两到三倍,坐下时俨然如一座低矮的小山,由于太重下肢难以承受,走路的姿势有点外八。从电梯门口走到咨询室,刘珊气喘吁吁、嘴唇青紫,她需要光脚站到inbody机上做一些基础检测,然而就连坐下来弯腰脱掉袜子的动作,她也不能独立完成。
经评估,刘珊BMI值高达61.7,属于超级肥胖,她同时有高血压、脑出血、冠心病等既往病史,每天都得吃拜新同、贝拉普利和吲达帕胺三种降压药。按照这种情况,切胃手术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辛贺曾在吉林一家三甲医院胃肠科工作近10年,2018年才转至长春嘉和外科医院专职做切胃手术,他介绍道,“判断病人是否适合做切胃手术,首先要看BMI值,也就是体重指数,如果体重指数大于37.5,无论是节食、运动还是减肥药,都不可能让体重回到健康的范围,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建议直接手术。”
刘珊的床头放了四个枕头,有三十厘米高,睡觉时必须斜靠着,又或者趴着,平躺喘不上气。她不知道,这是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表现,万一一口气没上来,很可能再也无法从睡梦中醒来。
走不出的圈
术后第二天,刘珊迫不及待下地行走。病房外狭长的走廊里,她来回走了三圈,足足有四五十米。丈夫程爱民觉得不可思议,四五十米对于常人而言可能就是一两分钟的事情,但却是过去多年来妻子都很难完成的距离。
肥胖影响了刘珊的健康,也困住了她的身体。从小生活在长春的她,20年前就想去广州这个相隔3000多公里的南方城市看一看,儿子和外甥女都在广州工作,她想看看孩子们向往的城市是什么模样。然而拖着一副不堪重负的身体,这些年来,她的单次活动距离很少超过100米。
在女儿程园的印象当中,妈妈只在自己10岁时带着上过一次超市,她在前面推着购物车,妈妈脚疼得厉害,最后直接趴在了车上。超市离家500米,那大概是近20年刘珊步行走过的最远距离。程园不记得,2006年刘珊也带着她上过一次超市,这次路程只有60米,去的时候还好,回来程园在前面蹭蹭跑,她在后面“吭哧吭哧”喘着粗气。
这是母女少有的室外相处时光,刘珊和程园的眼里,都流露出一种遗憾与向往的复杂神情。“自卑多少是有的,但毕竟是自己的妈。”程园坦言对妈妈肥胖的介怀,但她依然渴望妈妈像其他孩子的家长一样能去一去自己的学校,陪自己逛街买衣服,累了就在停下来吃吃路边摊。“我想去,但真的走不动道。”刘珊无奈说道。
2018年以前,刘珊和程爱民在劳动公园早市上经营着一个肉摊,一家人租住的房子离市场不远,每天开车也就五分钟,那时她每天多少还会走几步。搬进现在的公租房以后,距离和身体原因都不再允许刘珊上早市摆摊,她很少再出家门,日常生活用品由小区超市工作人员送上门,除了上医院看病,她逢年过节才可能出去两趟。
走进这个不足50平米的家,屋子里没有太多家具和电器,所谓的客厅更像是一个储物间,不开灯时黑漆漆的,堆满各种杂物,两台冰箱似乎已经是这个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这天下午,刘珊在忙着给上夜班的程爱民做韭菜盒子和蛋炒饭。6平米的厨房,刘珊刚好能够进去,她只能坐着做饭,坐在水池前切菜,向左一个转身就是炒菜的煤气灶。不大一会儿,女儿想吃油条豆浆,刘珊缓缓撑起已经躺下的身体,拖着沉重的步子再次进入厨房,她吃力地和起面来,微微有些喘气,任凭手臂上的赘肉颤颤巍巍抖动着。尽管自己不能吃,但对于出不了家门的刘珊而言,做饭便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所在。
一天24小时,除了做饭、洗衣服,刘珊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卧室里一个小床上度过,看看挂在墙上的小电视,刷一刷短视频,坐着累了换躺着,躺着累了又坐着。刘珊忍不住调侃,疫情对自己并没有太大影响,她这些年的生活,一直都是隔离状态。
刘珊在厨房做饭。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朋友住在手机里
术后第16天,住在市区的姐姐邀约刘珊一起去就在同小区的姨妈家里打麻将。她是顶爱打麻将与热闹的人,若搁在早几年,刘珊铁定挂掉电话就去了,这一回,她却没有提起半点兴致。
在市场工作时,相熟的朋友常常在散市后聚在刘珊家打麻将,从下午三四点打到半夜,饿了就出去找个小餐馆吃饭,第二天下市以后接着打,困的话夫妻二人就换着来。有一回一位牌友的丈夫醉酒后到家里大闹,牌局不欢而散,第二天再见,大家都跟没事儿人似的,码起牌来继续玩儿。
2016年,刘珊曾因肥胖导致的心力衰竭住院,那天她突然后背剧痛,上不来气,去了一趟厕所后喘得实在受不了,似乎下一秒就要断气。到医院一量血压,收缩压240,已经达到三级高血压范畴,属于极高危险组,肥胖导致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使她出现了心力衰竭、难以呼吸的症状。第一次住院的刘珊吓哭了,但她很快就把事情的严重性抛之脑后,“出院时同学来接我,他们说打麻将去,我们就去打麻将了。”
直到搬到离市区很远的公租房,刘珊与朋友们的来往才少了起来。她的身体不方便出门,这个家里也没有一张麻将桌的容身之地,往日总是热热闹闹的屋子,突然就冷清了下来。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刘珊对这种日子并没有不适应,但如果有人跟她聊天,她还是能一直说个不停,兴起处甚至激动地喘不过气、唾沫横飞,丈夫笑她,“是不是平时没人跟你唠嗑,太激动了。”她仍动情地回忆着往昔岁月,同时不忘回以丈夫一个大大的白眼。
虽然几年可能都见不着一回,朋友的关怀依然还在,在刘珊的微信通讯录里,每天都有十几个老朋友给她发早晚安,通过手机,她仍和朋友们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也许正是这样,她并不觉得孤单。在成为超级肥胖者的这些年里,没有哪个朋友歧视过她的肥胖,只是距离问题让她与朋友慢慢疏远。
程爱民和程园偶尔会带人来家里吃饭,有时候朋友也会从市区大老远跑过来看她,给这个家里增添了一些人气,刘珊为此感到高兴,但如果太过频繁,她会觉得负担,“偶尔来一次还可以,经常的话受不了,怕闹,做饭也累。”言辞之间,她难掩对与朋友们吃喝玩乐的怀念,只是她只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情况再也回不到当年。小区的隔壁楼栋就有麻将馆,但疲于奔波也疲于结识新人的她,从没有踏进过那个门槛。
刘珊大部分时候待在床上。 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愁苦循环
“哎呀妈呀,愁死了”,刘珊口中时不时冒出这样一句口头禅,她说话大大咧咧,看似有着东北人乐天知命的豁达与直爽,生活中确实善于开解自己,然而一声声不经意的叹息却出卖了她经年累月下来积攒的满腹愁绪。
刘珊常常因为肥胖的身材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市场卖肉时,经常有陌生人向她投来异样的眼光,不识趣的还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胖”,心中不快不好发作,她只能暗自生闷气。
三十年来,刘珊为了减肥试遍各种手段,吃尽各种苦头,最后都因为副作用、无法节制饮食和害怕吃苦半途而废。偌大的市场上,她买不到一件合身的衣服,也早已对美失去希望。她想起80年代末的长春,从日本来的二手捆包西服非常火爆,自己在长江路看中的一件极其工整,寻思瘦了穿一定好看,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她却一直没等来这天。
不会理财的夫妻二人有多少钱就能花多少,有一年玩六合彩,刘珊输了几十万,气得直飙鼻血。好在那会儿一直有工作,生活不至于捉襟见肘,搬到公租房后,这个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低保救助金,程爱民偶尔出去做点小买卖或者打打零工,妻子要吃药,女儿正在上大学,这点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刘珊说这次做切胃手术的三万多块钱是贷的款,她只能先把手术做了,以后再想办法慢慢还。
日常生活里,每次解完大便,刘珊都需要程爱民帮忙清理,私处清洗也得丈夫帮忙完成。在这种小事都无法自理的时刻,一种对丈夫的愧疚感突然涌上心头,“觉得挺没意思的,这种事情都要人帮忙。”
作为一个东北老爷们儿,程爱民在照顾妻子的这些小事上竟然无比细心,从不嫌脏,也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结婚30多年,他们的感情不曾因刘珊的肥胖改变半分,他常常开解妻子,“女人不要太求完美,说句不好听的话,有的女的太瘦,也不好看。我们日子也过得挺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刘珊骄傲地说自己找了个好老公,尽管就在半个小时前,她还为丈夫记错了陈年往事的一个小细节生气大骂,“虽然我俩常拌嘴,但很感激遇到了他,我知道我脾气不好,但一生气就是忍不住。”程爱民显然已经对妻子的习性了如指掌,他笑呵呵地回应,“别激动,气都喘不上来了。”
“嫁个好老公,过上幸福的日子。”这就是刘珊的终极梦想,小学没读完就辍学的她,只是朴素地践行着活在当下,走一步算一步。她对个体价值和人生理想实在没有任何概念,没设想过事业要多成功、要赚多少钱、要住多大的房子,“我就是一个底层的人,身边接触的也是底层,想不了那些东西。”
只是每一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夜晚,刘珊都会想起生活不如意的桩桩件件,她忍不住琢磨,日子怎么就成了现在这样呢?这种惆怅通常只会持续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就会消失得毫无踪影,然后在一个睡不着的夜晚再度来袭。
年轻时候的刘珊。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饮食自由与明天
床边一张折叠桌,是这一家人吃饭的地方,饭菜端上来后,刘珊像小孩子一样,坐在床上眼巴巴望着女儿和程爱民,馋就夹一筷子菜放进嘴里嚼嚼,不敢咽下去,尝尝味道再吐出来,杯子里剩的一小口水,她也只敢分多次喝完。前两天实在忍不住,她吞下一口豆腐和茄子,果然很快就吐了。
按照医嘱,术后第二周,刘珊只能喝米汤、脱脂牛奶和蛋白粉等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东西;术后第三周能喝点汤及鲜榨果蔬汁。要一直到7月下旬,刘珊才能正常饮食,对曾经嗜吃如命的她而言,这段日子注定是难熬的。
“吃到脖了,水都喝不下。”刘珊这样形容自己以前吃饭的状态,在东北话里,这是形容一个人吃得特别撑的表达。两人同桌吃饭,另外一个人碗里的饭还没动,刘珊就已经盛上了第二碗,不到十分钟,两碗饭哗哗下肚,桌子上的菜也下去大半。在2019年生病住院以前,刘珊都维持着这样的饮食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刘珊和程爱民在桂林路经营第一个肉摊,那些年饭桌上顿顿有肉,想吃哪块儿就留哪块儿,在市场上看到好的水果,总会拎一大兜回家,但都因为饭后实在吃不下送给了姐姐。偶尔晚上看电视兴起,大半夜饿了也一定要满足自己的食欲,下午的剩菜,不管是什么都得吃上两口。
程园出生以后,刘珊爱吃鱼头,每天都会买上一条,鱼身没人吃就扔掉。她不爱喝水,最钟意的饮品是百事可乐,早期是罐装,后来2.5L的大瓶可乐每天要喝两瓶,从出租屋搬走时,屋里全是存下来的可乐瓶。
手术之后,刘珊就彻底要和过去的饮食自由告别了。她进行的手术叫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通过缩小胃的容积控制饮食,另一方面也会减少饥饿激素分泌,以物理方式降低食欲。然而切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式,辛贺说,“刘珊切了近40厘米的胃,后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减掉多余体重的70%,剩下30%必须靠自律,如果术后还是躺着不动,继续胡吃海喝,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医生发的饮食原则手册就在床头,刘珊掰着手指数着手术后的日子。22日傍晚,她显得格外高兴,女儿在小区内的超市买了小西红柿、葡萄、香瓜,第二天手术就满3周了,她终于可以喝一些味道不再寡淡的果汁。
若是再年轻些,刘珊绝不会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每次减肥坚持不下去,她都会安慰自己,“减什么肥,越减越肥,干嘛吃这些苦,能活几年算几年。”如今,当肥胖真的威胁到生命时,她害怕了。女儿才20岁,刚上大一,性格很好,但生活上不太会照顾自己,不会用煤气灶做饭,不会收拾家里,没有毕业工作,没有结婚生子。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刘珊实在不放心。
在女儿身上,刘珊倾注了全部的爱,这一次,为了孩子,她觉得怎么都能坚持下来。她已经在拼多多下单一台跑步机,等体重掉下来一些,刘珊就打算慢慢动起来,她预想到过程会很辛苦,但还是前所未有地充满信心,“今天走十米,明天走二十米,再慢慢增加,总可以的。”
“今年冬天再怎么都能减下来了吧。”刘珊已经在想象瘦下来后的生活,那是一种更有尊严的日子,可以陪着女儿散步逛街,买到能穿下的衣服,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时候也做做零工。等那一天来临,她就再也不用在不足50平米的家里、5平米的床上,一待就是一天。
饮食原则手册。九派新闻记者曾宪雯 摄
(文中人物除王爽、辛贺外,皆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 曾宪雯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