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甜水果肥胖(吃甜水果容易衰老吗)

文章目录:

有些水果不甜但巨长胖?专家支招:水果这样吃,胖不了|网红说法求真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有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2 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相关。如今,不少人已经知晓减肥的重要性,并加入“我要瘦511”大军,但记者注意到,随着气温升高,美味有营养的水果,又成了减肥热门话题。

热门话题

减肥人士怕了:“不甜水果”可能是“巨能炸弹”

近日,在网络上流传的多个水果榜单中,水果热量“刺客”:椰肉、牛油果、榴莲、鲜枣、菠萝蜜、香蕉等榜上有名;椰子、桂圆、荔枝等水果被列入糖分“爆表”组。这其中,榴莲、鲜枣等属于高糖高热量水果,直接被打上了“劝退”“禁吃”标签。

不过,甜度热量都在线的水果,被认为是“诚实水果”。而有些吃起来不甜,但含糖量很高的水果,比如火龙果、人参果、百香果、山楂等,被称为“绿茶水果”;与之相反地,甜但含糖少的水果:西瓜、草莓、木瓜、杏子等,被称为“报恩水果”。

水果热量 糖分榜单

记者注意到,糖多但不甜的水果,因其“迷惑性”,被讨论的最多。在热门话题“有些水果不甜但巨长胖”的留言区,不少网友感慨:“想不到山楂那么酸升糖巨高”“现在除了小番茄,哪个水果还能吃”“晚上只吃火龙果,怪不得减肥减不下来”……隐藏如此深的“不甜水果”竟是“巨能炸弹”,这让不少减重人士,连连摇头。

甜味会骗人,减肥期间水果可以这样吃

“通过甜味判断水果含糖量确实不准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水果甜度不仅与本身所含有的果糖、葡萄糖、蔗糖、果酸等有关,还与其生长环境、低温状态、储存方式等因素有关。

那么,糖分与长胖有直接关联吗?金晖主任表示,其实糖分与长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一般来说,当人体总热量摄入高于消耗总量,就会发胖。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分是引起能量摄入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肥胖人士来说,尤其在减重期间,可以将高糖水果替换成低糖的友好型水果。“因为吃一个同体积大小的水果,相对来说,高糖水果摄取的糖分要更多,但换成低糖水果,糖分不仅少了,在数量上,也可以适当多吃,这样胃也能被撑起来。”

热议

不过,专家强调,即使减肥期间,高糖高热量水果也并非要打入“冷宫”。“对于一些爱吃的水果,我们可以把它算在一天的热卡当中,比如一天目标摄入1500大卡,如果高糖高热量的水果已经摄入400大卡,那剩下的1100大卡就吃其他的食物。” 金晖表示,即使不小心吃多了,也可以通过运动等方式进行消耗。

而针对于喜欢通过吃水果减肥的人,金晖主任提醒:减重首先强调负平衡,其实不管吃什么,只要达到负平衡,体重就能减下来;其次,不提倡大家只吃单一的食物来减重,我们每天应保证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矿物质、膳食纤维。如果每天只吃水果,提供的更多的是果糖、纤维素、水分等,容易造成营养失衡。体重也许减下来了,但其他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校对 盛媛媛

常吃的这几种水果,会导致娃肥胖、性早熟?

说到香甜可口的水果,你家娃最pick哪一种呢?

是“雨露均沾”还是“钟爱一果”呢?

反正科某人是全都爱!一进了水果超市,根本迈不开步。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例如维生素C,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还有一些矿物质,对娃的小身体有大大的好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吃过量的水果对于孩子来说,容易影响正餐的摄入,引发龋齿等问题。

另外,除了要控制好量,水果的食用方式也大有讲究:

是否要削皮吃?能加热吗?鲜榨果汁有害or有益?

今天科大大就来一次性解决娃吃水果遇到的难题!

1

大棚水果不敢给娃吃,怕性早熟?

有人认为,应季水果比大棚水果更有营养。

而且大棚培育出来的多半是反季水果,觉得反季水果有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在这里科大大要辟谣一下!

首先应季水果与大棚水果营养价值差距并不大。

大棚水果的出现就是为了让大家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水果。

而且,曾有科学家研究过,光照和温度对维生素c的影响仅有10%,所以营养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至于反季瓜果的激素,其实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我们人的激素是两回事。

只要使用规范,不会对大人和孩子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家长们大可放心。

非要说区别的话,那可能就是价钱上的区别,大棚水果会比应季水果贵一些。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在水果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放心了,那么接下来就得说说怎么吃才能更健康!

2

吃水果要不要削皮?

吃水果要不要削皮,一直是一个热门讨论话题。

有人认为:“水果皮上都是打的蜡以及杀虫剂,味道也是难以下咽。”

有人认为:“水果的营养以及精华都在皮里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看水果本身。

要不要削皮,一是卫生问题,比如农残等,其次是每个人吃水果的喜好问题。

至于皮下的营养可以通过吃其他食物补充,不用过于纠结。

如果宝宝能接受,愿意吃的话,就可以不用削皮了。

3

水果可以加热再吃吗?

妈妈们肯定有过此番操作,将水果加热再给孩子吃,那么加热后会破坏水果的营养吗?

不一定!

水果加热,会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过程。

对于维C含量高的水果,比如:猕猴桃、橘子、柚子、橙子、草莓等,一般加热到60℃的时候,其中的维C就会被破坏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但是对于苹果、香蕉、梨、菠萝等水果,维生素c含量本来就不高,所以加热以后也没有很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肠胃比较敏感的宝宝,或者正处于消化不良的宝宝,可以将水果加热再吃。

加热后的水果会减少水果中的纤维等成分对消化道的刺激,肠胃比较弱的宝宝吃一些加热过的水果会更好消化。

4

水果榨成汁健康吗?

酸酸甜甜的果汁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很多家长会用鲜榨果汁来代替饮料给孩子喝。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其实,鲜榨果汁健康营养只是你的错觉。

家长们切记果汁≠水果,如果任由娃喝果汁,娃就会“厌弃”白开水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果汁含糖量简直是“满格”,这非常容易导致孩子糖超标、肥胖、长蛀牙,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与其喝果汁还不如直接吃水果。

当然了,一些口感不是很甜的水果,其中热量也不是盖的,比如下面这些,就是妥妥的“发胖大户”☟

5

这些水果不甜,但易发胖!

▶椰肉

椰肉虽不甜,却是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其热量为241千卡/100克,一定要给娃适量食用。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 山楂

山楂酸酸的,但每一颗山楂就含有10千卡左右的热量。尤其是外面卖的糖葫芦和山楂糕,经过人工加工,含糖量确实高,要适量给孩子吃。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 百香果

酸酸的百香果,平均每100克的热量就有97千卡,尤其夏天大家更是喜欢用来搭配蜂蜜泡水。这样会摄取过多糖分,建议适量食用。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 人参果

人参果相貌平平,口感也不是很甜,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这是高热量食物。

但实际上人参果热量也十分高,100克果肉大约80千卡,而且含有18克左右的糖分所以不要给娃多食哦!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孩子们每天都会摄入水果来补充营养,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记住,不甜≠糖分少,孩子摄入过多的糖分,可会引发大问题。

那么接下来,科大大告诉你,娃每天吃多少水果才不超标,看看你家娃吃对了吗?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克数类比: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水果好吃,但是不能多吃,一定要做到适量,以上各个阶段的宝宝,每天吃的量不同,家长们可以收藏参考,这样才能够避免将水果吃成甜食。

好了,今天的“水果大餐”就上完了,看完是不是都要流口水了呢?

★本文涉及的相关知识已由专家审核:

庞海静: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营养讲师,ACI国际营养师培训讲师。

来源:澎湃新闻

肥胖可引发“糖胖病”

什么是糖胖病?“糖胖病”即肥胖2型糖尿病,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有60%为超重或肥胖,即10个糖友中就有6个肥胖患者;肥胖 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存在着1 1>2的危害。

01 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柳叶刀》曾在2016年发表的一项《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在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中,肥胖占比最高,女士和男士中分别为41.83%和40.36%。

过去数30年中,中国人饮食与营养模式发生了快速而显著的变化,膳食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粗粮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西方化的饮食模式,动物来源食物摄入增加,谷物以精制谷物为主,而高糖和高脂的超加工食物的摄入量也在增加。伴随中国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40年间持续增长,与肥胖流行趋势趋同。

02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肥胖进一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肥胖会增加胰岛素阻抗,使血糖上升,胰脏为了控制血糖,便会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如此会令胰脏功能衰退,于是血糖愈加失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例如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竭等。同时也有数据显示,糖胖人士的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七倍。

就糖胖病来说,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对于糖胖病的发病机制和过程,有不同的声音:一种看法认为胰岛素抵抗引发了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引发糖胖病以及进一步的代谢性疾病等;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出现在胰岛素抵抗之前,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还与诸多代谢相关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还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03 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超常即为糖胖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禁食8小时以上的空腹血糖值≥7.0毫摩尔/升。2.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3.任何时间的血糖≥11.1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症状不明显,经过一次血糖或空腹血糖升高是不能确定为糖尿病的,再测试一次仍升高才能确定为糖尿病。

临床上采用BMI(身体质量指数)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中国人群超重患者BMI为24.0~27.9,肥胖患者BMI≥28。中国人群中心性肥胖定义,男性患者腰围≥90厘米,女性患者≥85厘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胖病?首先,确诊是否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然后,测BMI和腹围,当BMI≥28或男性腹围≥90厘米,女性腹围≥85厘米时,就可以诊断为“糖胖病”。

04 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

糖尿病指南越来越注重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强调“糖胖共治”。减重可以大幅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体重降幅越大,血糖改善越明显。如减重5%~10%可带来代谢获益,减重10%~15%或更高可带来疾病改善、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体重管理不仅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

体重是人全部指标的一个综合体,比体重层面更大意义的是体重构成。在同等体重的情况之下,有的人的构成是肌肉组织,如运动员的体重超重了,但是超的部分是肌肉,肌肉是分泌细胞因子、激素的重要组织,而且还是各种激素作用的靶点。有的人恰恰相反,有相当一批人体重是标准的,甚至偏瘦,但是肌肉很少,骨架小,用生物电阻抗检测,看出相当比例的脂肪超标。所以靠简单的秤不一定能称出高矮胖瘦,关键要看体脂肪的构成。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减重不仅是控制体重和BMI本身,更重要的是减少体内过量的脂肪沉积,降低体脂率,增加骨骼肌的质量。体重正常但存在中心性肥胖的患者以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为主,要关注腰围的改变。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管理体重呢?每周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含量。总之,只要动起来都有助于控制体重不发胖。

“糖胖”患者进行体重管理时,及早干预、采用更严格的减重目标,可实现更好的糖尿病缓解及并发症风险获益。

05 防止“糖胖病”,饮食应多样化

除了加强身体活动外,还需要从饮食上加以控制。防止“糖胖病”,一是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每日摄入食物种类>12种,每周>25种。二是全谷类+杂豆类+薯类主食。每日粗粮100~150克,新鲜蔬菜500克,水果200~350克,红肉<50克,深海鱼每周2次。另外,要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和烧烤食品、甜食、奶油等的摄入。三是增加奶制品摄入。每日牛奶250~500毫升(或等量酸奶),鸡蛋1个,坚果20克,足量饮水(1500~1700毫升),植物油(橄榄油等)30毫升。

对于烹调方式的选择,主张清淡的饮食方式,如清蒸、炒、煮、炖、凉拌等;而烧烤、油炸、熏烤等方式会使食物产生有害物质,建议少吃。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袁慧娟

编辑 || 颜红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