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到底能不能定义为是一种疾病?
大多数人认为肥胖就是体重超标, BM I指数增高。有些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有些人则认为这不是病,只是个体的差异性导致。
不论肥胖能不能被定义为一种疾病,极度肥胖确实可以引起一些疾病,使个体出现代谢或器官异常的障碍。
对于肥胖的诊断,不仅仅要测定BMI指数,BMI指数超标只是一种;还有一种肥胖属于不均质性肥胖,这类人群的BMI指数可能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体内脂肪分布不均匀,例如典型的内脏或腹部堆积脂肪的人群,定义为腹型肥胖,这也是肥胖的一种。
对于那些长期健身的博主来说,由于肌肉含量很大,脂肪相对不多,但是这类人群的BMI指数也超标,这就不能被定义为肥胖。
基于BMI的肥胖临床定义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布了“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于肥胖的定义:应考虑脂肪分布、内脏脂肪含量以及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同时要结合其他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和体脂测量等,全面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临床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一、体征标准:个体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至少存在一个测量指标,比如腰围或BMI指数超标,以确定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堆积。
二、临床标准:患者出现某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和异常体征症状。例如;出现心脏、呼吸系统或者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患者在做某些日常活动时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穿衣、吃饭、洗澡、走路等等。
正视肥胖的定义,通过正确的诊断肥胖,不要简单的局限于BMI为肥胖的诊断标准。
对于临床肥胖症的诊断,不仅仅要视为一种超重状态,可能需要确定为一种慢性疾病状态。
通过确立临床肥胖症为一种疾病,可以让患者更加的重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性,需要及早的给予干预治疗。
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
我对肥胖趋势的真切感知,是从见证朋友身材的变化开始。早几年,各类茶饮新品琳琅满目,有几个朋友只要逛街就会买一杯全糖奶茶。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减少外出时,点外卖也常会捎带一箱碳酸饮料。于是,长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这并非个案,而是近些年国内外真实出现的新趋势。
大众对肥胖看似格外熟悉,但关注点多停留在审美层面,一些受访者谈起身材歧视、校园霸凌等,也是出于对外貌的评价。当下肥胖趋势在全球流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从健康角度重构对肥胖的认知,其给个体和医疗体系带来的经济负担,影响更深远。
一位受访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对年轻患者和家长常说的话是,“不要觉得老年病离你们很遥远”。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有明显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肥胖是元凶之一,叠加未成年人的发育,一些疾病甚至会伴随终生。近些年,健身、轻食等健康话题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但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城乡之间仍有很大的鸿沟,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认知和经济条件受限,肥胖人群增速远超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如果不重视防治,未来中国的肥胖群体还会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呼吁重视肥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个体来说,知道肥胖的危害容易,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则是世纪难题。有医生分析,减肥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习惯将减肥看作是“一次性交易”,胖到无法承受时,才希望快速瘦下来。但结果往往是,在做了切胃手术或参加训练营瘦身后,还是会复胖。受访医生指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非疾病导致的肥胖,减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身事业”,关键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能摒弃对快速减重的执念,一些建议至少是可长期执行的,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尽量平衡饮食结构,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等。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这在过往的肥胖叙事中也鲜少被强调。深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的消费增加,外卖的普及等,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长胖有时候是必然的。此外,熬夜加班,城市道路规划降低了骑车和步行的舒适度,甚至空气质量变差使得外出活动减少等,也都和肥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防控肥胖不应只靠个体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食品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改变。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重新认识肥胖
记者:杨智杰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何为肥胖?如何减肥?官方指南这么说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顾天成、董瑞丰)明确肥胖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相关疾病;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路径,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导进一步提高我国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的诊疗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作为首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指南强调循证医学与多学科合作,为肥胖症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介绍,指南对肥胖症临床营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等领域予以详细指导和规范,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
如何诊断肥胖症,哪种程度需要医疗干预?指南对此明确,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体质指数、体型特征、体脂比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四类。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kg/㎡(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为肥胖症。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介绍,为指导临床诊疗,指南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精细化分级,包括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并结合是否有肥胖症相关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临床实践能够在指南中找到对应的、符合循证医学的治疗方案。
专家强调,多数超重肥胖是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使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肥胖症的临床治疗,无论采取何种办法,治疗基础都是患者行为改变,只有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防治效果才会最大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