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每逢佳节胖三斤”是打不破的魔咒
春节将至,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变胖,更有人戏称”每逢佳节胖三斤“。那么,逢年过节一定会变胖吗?真的没有办法打破这个“规律”吗?
对“小胖墩儿”说句No
寒假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阖家团圆美好的节日,此时家家户户的食物都格外丰盛,走亲访友中,很多孩子在家吃了一顿晚饭后去串门,可能又要被邀请吃上一顿。在长辈亲朋家里,人多热闹,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玩闹嬉戏,无形之中零食的摄入也自然增加,尤其是肉类、糕点、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碳酸饮料,这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食物。所以父母给孩子购买食物时一定要注意看一下食物配料表,像薯片、饼干、糕点等高热量食品,或含有“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等的食品尽量不要选,因为这类食物的大量摄入会引起肥胖、高血脂症、脂肪肝。
另外,春节期间,家长为了多陪孩子,经常会选择在外就餐,孩子们爱吃的披萨、火锅、西餐一顿接一顿,容易导致每天的热量超标。因此,家长们要减少带孩子在外就餐的次数,在点餐时也要注意荤素搭配,多选择油盐含量较低的菜品。比如,吃火锅的时候多选择清汤锅底,增加食用青菜、豆制品,并且减少过多的肉类和麻酱。
最后,寒假期间天气寒冷,孩子们的不爱运动,这也是导致肥胖迅速发生的原因。建议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走向户外,多与大自然的接触,比如公园里的快步走、爬山等。
孩子的营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教育问题,所以家长不溺爱孩子、以身作则,共同参与,这才是预防儿童青少年寒假肥胖的最好办法!
针对13岁-18岁青少年的饮食建议:
主食(按生的主食材料计算)250克~300克,尽量不要采用油炸的烹饪方式;
肉类150克~200克,尽量多选鱼虾,少选牛羊猪肉;
豆制品100克;
鸡蛋1个;
牛奶1袋;
水果300克~400克;
蔬菜500克;
植物油30克;
坚果15克~25克。
中坚力量更要抵制“肥宅”
中青年群体承载了较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假期是休息的最佳时期。但是“养膘”的状态,也容易造成睡眠、饮食不规律,这是导致他们肥胖的重要原因。此外,中青年人还是外卖和快餐食品的消费“大军”,其实外卖和快餐本身不会导致肥胖,但是错误的饮食搭配会导致肥胖。
中青年群体为了便捷,最常见点的外卖就是拉面、盖饭、饺子、汉堡等。这样的外卖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蔬菜水果,这是导致肥胖的隐患。蔬菜不仅可以增加饱腹感,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对促进消化、降低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很有帮助,因此可以有助于减肥。另外,外卖的最佳搭档“肥宅快乐水”这类碳酸饮料热量也很高,无形中又增加了饮食热量摄入。
所以对于中青年群体,建议多吃蔬菜,多参加户外运动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游泳、跳广场舞、打羽毛球、打篮球等,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40次/分钟,运动时长应达到每天至少半小时。
老年人别为了“瘦”而变胖
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其实只要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保证合理的运动量,身材一般不会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老年人很容易陷入一些饮食误区,尤其是很多想瘦的老年人吃着吃着却胖了,这其实是“营养不良型肥胖”惹的祸。
误区1:老年人吃素才能控制好血糖、血脂和体重。
很多吃素的老年人,在吃素的同时,摄入了大量的主食或淀粉含量较高的蔬菜,出现了热量超标的情况。同时,也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造成肌肉量下降,进而引起外周胰岛素抵抗。所以,吃素的人很可能会越吃越胖,出现高脂血症、高血糖的情况。而且,盲目吃素会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和肌肉减少,因为瘦肉、鱼虾、鸡鸭肉中富含丰富的优质蛋白、铁、维生素B12、n-3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营养素是素食食材中没有的。长期缺乏这类食物,容易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和肌肉减少,最终发生“营养不良型肥胖”。
误区2:老年人吃饭简单点没有关系。
有一些老年人喜欢“凑合”,觉得做饭麻烦,孩子们又不在身边,自己简单吃两口,省事又省时。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老年人每天应该摄入最后的蛋白质和蔬菜,建议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及其以上的食物,全天应保证150克~300克主食,1个鸡蛋、1杯奶、500克蔬菜、300克~400克水果、100克~150克瘦肉/鱼虾、100克豆制品、30克植物油、1500毫升~1700毫升水,还有不超过6克食盐。一些食量小的老年人,应注意在餐前和餐时少喝汤水,少吃汤泡饭;有各类疾病的老年人可以在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
本期专家
窦攀
窦攀,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擅长各种慢性疾病、妇儿营养,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第四届全民营养周健康形象大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 窦攀(健康报记者张方飞整理)
来源: 健康报
维生素B12缺乏与怀孕期间的肥胖有关
根据内分泌学会年会的研究结果,维生素B12缺乏会损害脂肪代谢,并可能与怀孕期间的肥胖症有关。维生素B12含量低的孕妇具有表明脂肪增加和分解减少的代谢指标,这表明维生素B12含量低可能使孕妇容易肥胖。这些发现凸显了孕妇食用富含维生素B12的饮食以长期预防肥胖及其相关的不利健康并发症的重要性。
维生素B12是在海鲜,肉和奶制品中发现的微量营养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许多新陈代谢反应必不可少。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加工食品营养不良,并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全世界大约25%的孕妇缺乏维生素B12,因为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更高的摄入量。先前的研究表明,B12缺乏症增加了肥胖或糖尿病等代谢并发症的风险,但影响脂肪代谢的潜在机制仍知之甚少。
在这项研究中,华威大学医学院的Jinous Samavat研究了低维生素B12水平如何影响培养的细胞样品和孕妇样品中的脂肪细胞功能。实验室生长的脂肪细胞,维生素B12含量低以及缺乏维生素B12的孕妇样本中的脂肪代谢指标表明,脂肪组织功能异常,脂肪生成增加,分解脂肪的能量获取能力降低,炎症增加,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Jinous Samavat评论说:“总的来说,我们的数据表明低水平的B12会损害脂肪细胞代谢,这可能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脂肪代谢受损和炎症损害,所有这些都容易使体重增加。”
尽管这些发现表明,尤其是在孕妇中,维生素B12缺乏会损害脂肪代谢,但仍需要进行更大的研究,以确认这一点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机制,从而确定干预策略并帮助预防肥胖。该小组现在计划研究影响脂肪代谢的遗传因素,以及妊娠不足会如何影响儿童未来的代谢健康。
萨马瓦特说:“我们的发现增加了怀孕期间补充维生素B12的需要,并为资助进一步研究和引入公共卫生政策以帮助解决肥胖提供了有力依据。”
别忽视!胖人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图/受访者提供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殊不知,肥胖者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今天(8月18日)是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为关爱贫血患者在天河院区举行了义诊活动。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刘加军教授在活动现场表示,贫血不仅影响个体体能,还影响多种疾病的治疗预后,应该引起重视。
8月18日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举行义诊活动
早期贫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刘加军主任表示,早期贫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其危害却极大。据其介绍,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贫血会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营养不良性贫血即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等)缺乏所致贫血,与之相关的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约占65%-75%。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即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昔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症的患病率老年人群尤高,并随年龄而增加。
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与大众印象不同,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我们常说的肥胖常指体内脂肪含量增高,临床上常用BMI来表示,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值大于28为肥胖。
刘加军表示,肥胖只能说明体内脂代谢异常,不能说明体内铁代谢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
在临床上肥胖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者亦不少见,部分肥胖患者合并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可有慢性失血及铁吸收障碍导致贫血;妊娠期的肥胖女性,因其叶酸、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而常有摄入不足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有肥胖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因内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B12吸收减少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喜盯五类人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减少,又分为摄入减少和丢失过多。因此对应的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人群为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及手术后患者。
刘加军教授在贫血日义诊活动现场为患者答疑
刘加军强调,其中,一老一小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3-4月大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铁已经用尽,而以乳类为主的食物中含铁较少,而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不能及时补充铁,则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而对老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的饮食摄入量减少,饮食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年龄增加使得消化功能的减退,都是造成贫血的病因,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导致铁代谢紊乱也是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易缺铁
刘加军提醒,一些盲目减肥者,过分节食,动物类食物(肉、蛋、奶)摄入过少,长期素食,因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缺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同时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奶及奶制品中含量较少,植物性食品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12。所以长期素食,维生素B12的来源就很少。
刘加军建议,减肥和长期素食的人群尽可能改变饮食习惯。
预防:体检指标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常规体检都会检测血常规,这时需要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 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 g/L,孕妇Hb<100 g/L即为贫血。
若血常规结果同时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的体积缩小,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MCH<27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需怀疑缺铁性贫血;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5%需怀疑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怀疑有营养不良性贫血应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
原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