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控的体重
- 2、失控的体重
- 3、这些伤肝行为别再做了
失控的体重
“看,好多肥胖纹。”小李抬起右胳膊,用左手去捏因松弛而掉下来的皮肉,上面布满了网状纹路。脂肪把皮肤撑开,当脂肪被减掉后,肥胖纹就是一个人曾经胖过的痕迹。
2019年5月,小李为了把飙升的体重降下来,控制住失控的血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两年过去,身高1.9米的他,体重从370斤减到250斤。小李同样有布满脂肪纹的腹部,还有4个小小的疤痕,那是在用腹腔镜切胃时,手术器械进腹中操作的入口。切除一部分胃,缩小胃容量,从而强制性地减少进食,以达到减重和改善由肥胖带来的代谢问题。今年10月1日上午,35岁的小李向参加协和医院减重俱乐部游园会的20余位肥胖病友讲述了他手术减肥的过程。
小李用手术控制狂奔的体重小李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胖起来的。
13岁时,小李成为一名皮划艇运动员,每天训练10个小时,食量是同龄孩子的3倍以上。练了4年,他因身体条件不适合搞运动,离开了。第二年,他满18岁,去参军,这时小李个头长到了1.9米,运动员时的进食量也被他带到了部队,但人没发胖,“部队的训练量也不小”。
他发胖是入伍两年后退役回来时开始的,整整一年窝在家里,“每天就是吃喝玩”。一年后,小李到物流公司上班,干的是管理。从那时起,他落下了“大胃王”的名头,别人吃一份,他要吃两到三份,每天还必须消夜。
小李体重的增速是“每年10斤”,疾病也随之而来,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没有一项不高。年纪轻轻的小李一面吃降压降糖降尿酸的药,一面吃减肥药。他也尝试着节食,但“饿得受不了,实在坚持不下来”。因为太重,没有可选的运动项目,且运动起来吃力,关节也难以承受。
到了2019年,小李的体重达到370斤,要控制一路狂奔的体重,只剩下手术这一条路了。
手术台上,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夏泽锋教授将一根支撑胃管插进小李的胃里,把他的胃撑起来,然后将手术器械从腹壁上打的4个孔中伸进去,沿着支撑胃管撑起来的边缘部分切除小李的胃。
人的胃像一个葫芦,这样切掉部分胃后,小李的胃就从“胖葫芦”变成了一个“细袖套”,大约切掉了80%。这也是这个手术名称“袖状胃切除术”的由来。在外科手术里,这属于四级手术,是级别最高的手术。
大李运动停下后又放开了吃小李拿着话筒展示他胳膊上的肥胖纹时,38岁的大李向新加入俱乐部的胖友们解释:“原来肉把皮肤撑开了,现在瘦回去了,皮肤回不去了。”
坐在那儿,大李更像一个圆锥体。1.86米的他,体重290斤,他打算今年年底也像小李这样切胃减肥。他说:“我又怕了。”
大李第一次害怕是在他29岁的时候。他晚上起夜,总是感到口渴、喉咙冒烟,去医院看病,发现空腹血糖数值到了24——这是由肥胖引起的暴发性糖尿病。大李当时的体重为355斤。
大李的妈妈因为糖尿病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大李感到害怕:儿子才1岁多,自己要是失去劳动能力,怎么把儿子抚养大?“害怕就是我减肥的动力。”
大李拒绝吃药,减肥心切的他在医生开的节食+运动的处方上加量:每天只吃鸡蛋,饿了能扛就扛,扛不下去就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再到家旁边学校的操场跑5公里。
这样坚持了一年半,大李的体重从355斤降到了195斤,“终于能在商场买到衣服了。”
这种近乎残酷的减肥方式,损害了大李的关节,腿部关节因为长时间负重(体重重)运动被磨坏了。运动停了下来,大李在吃的方面也放开了。
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医生汪赓看过的一份文献中介绍,重度肥胖的人群有更强的嗜糖嗜油的饮食习惯。节食的时候,这种不能获得糖分和油脂的痛苦会像“烟瘾”一样折磨人,这也是节食减肥失败的重要原因。
代价切胃减肥存在并发症风险余下的20%左右的胃,帮助小李控制饮食,“稍微吃多点,就会顶着喉咙管”。曾经有两次,小李顶不住食物的诱惑,忍着顶住喉咙管的不适,多吃了一些,立马就吐了。手术两年多了,小李的体重保持在250斤左右。
18岁的小晗,被大李和小李亲切地称为“妹妹”。去年夏天,小晗也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
谈起女儿,小晗妈妈未语泪先流,在整个家族里,她是唯一支持女儿用手术的方式减肥的人。作为母亲,她要拼尽全力拉回女儿正被肥胖改变的人生。
小晗是从5岁时开始发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按着“体格壮实就是健康”的标准养育着她。11岁初潮后,小晗的月经极不正常,就医后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后又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
去年8月,高二时的暑假,小晗在协和医院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手术。1个月后,小晗的血糖指标正常了,不用再打胰岛素了;再往后,月经也正常了,尿酸、血脂也都正常了。今年9月,小晗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体重也由手术前的220斤降到160斤。
医学上肥胖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就是由如脑垂体瘤等疾病引起;一种是原发性肥胖,主要原因是长期摄入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造成过多的脂肪存储在体内。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介绍,在我国继发性肥胖很少,占比不到10%,大多还是原发性肥胖,只有中重度原发性肥胖才能通过手术解决。
夏泽锋教授说:“手术就是从胃的角度管住嘴,胖胖们自己管不住,我们来帮他管住。”同时,这个手术还改善了肥胖患者的代谢,从而使他们常见的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得到治疗。
小李和小晗用失去约80%的胃的代价,强行阻挡了不断飙升的体重和由肥胖带来的疾病。在协和医院做减重代谢手术的主要是20—40岁的中青年,以女性居多。夏泽锋教授解释,这可能是女性对肥胖更在意一些。这不仅是因为肥胖毁了她们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包括月经不调在内的对女性生活影响极大的诸多疾病是由肥胖引发的。
夏泽锋教授介绍,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起源于二战之后的欧美国家。在我国医疗指南中,“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减重代谢手术的两种方式,前者占多数。数据显示,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近几年增长迅速,2019年突破10000例,2020年达到14000例。在武汉地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人民医院均在开展,年手术量近300台。
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减重代谢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存在着并发症风险。这可能是胖友们为恢复健康要付出的代价。少一部分肥胖患者手术后近期会出现如进食哽咽感、漏、出血等并发症,远期会出现如营养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数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手段缓解。
认识肥胖其实是一种慢性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全国流行病学、内分泌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对我国的肥胖问题从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相关成果今年上半年集中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研究显示,过去4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2015—2019年全国最新患病率数据统计,按照我国标准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首次超过50%。
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肥胖的增长源于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缺乏。
过去几十年,我国居民的饮食和营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体力活动减少是我国肥胖的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不动。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我国,通常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肥胖管理在多数情况下会被降阶为形体问题在美容院、健身房进行处理。目前的医疗机构极少有与肥胖相关的门诊,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行为,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作为我国肥胖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友发教授等人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肥胖问题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和政策应对的启示》一文预测,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实际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
来源:武汉晚报
失控的体重
“看,好多肥胖纹。”小李抬起右胳膊,用左手去捏因松弛而掉下来的皮肉,上面布满了网状纹路。脂肪把皮肤撑开,当脂肪被减掉后,肥胖纹就是一个人曾经胖过的痕迹。
2019年5月,小李为了把飙升的体重降下来,控制住失控的血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两年过去,身高1.9米的他,体重从370斤减到250斤。小李同样有布满脂肪纹的腹部,还有4个小小的疤痕,那是在用腹腔镜切胃时,手术器械进腹中操作的入口。切除一部分胃,缩小胃容量,从而强制性地减少进食,以达到减重和改善由肥胖带来的代谢问题。今年10月1日上午,35岁的小李向参加协和医院减重俱乐部游园会的20余位肥胖病友讲述了他手术减肥的过程。
小李
用手术控制狂奔的体重
小李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胖起来的。
13岁时,小李成为一名皮划艇运动员,每天训练10个小时,食量是同龄孩子的3倍以上。练了4年,他因身体条件不适合搞运动,离开了。第二年,他满18岁,去参军,这时小李个头长到了1.9米,运动员时的进食量也被他带到了部队,但人没发胖,“部队的训练量也不小”。
他发胖是入伍两年后退役回来时开始的,整整一年窝在家里,“每天就是吃喝玩”。一年后,小李到物流公司上班,干的是管理。从那时起,他落下了“大胃王”的名头,别人吃一份,他要吃两到三份,每天还必须消夜。
小李体重的增速是“每年10斤”,疾病也随之而来,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没有一项不高。年纪轻轻的小李一面吃降压降糖降尿酸的药,一面吃减肥药。他也尝试着节食,但“饿得受不了,实在坚持不下来”。因为太重,没有可选的运动项目,且运动起来吃力,关节也难以承受。
到了2019年,小李的体重达到370斤,要控制一路狂奔的体重,只剩下手术这一条路了。
手术台上,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夏泽锋教授将一根支撑胃管插进小李的胃里,把他的胃撑起来,然后将手术器械从腹壁上打的4个孔中伸进去,沿着支撑胃管撑起来的边缘部分切除小李的胃。
人的胃像一个葫芦,这样切掉部分胃后,小李的胃就从“胖葫芦”变成了一个“细袖套”,大约切掉了80%。这也是这个手术名称“袖状胃切除术”的由来。在外科手术里,这属于四级手术,是级别最高的手术。
大李
运动停下后又放开了吃
小李拿着话筒展示他胳膊上的肥胖纹时,38岁的大李向新加入俱乐部的胖友们解释:“原来肉把皮肤撑开了,现在瘦回去了,皮肤回不去了。”
坐在那儿,大李更像一个圆锥体。1.86米的他,体重290斤,他打算今年年底也像小李这样切胃减肥。他说:“我又怕了。”
大李第一次害怕是在他29岁的时候。他晚上起夜,总是感到口渴、喉咙冒烟,去医院看病,发现空腹血糖数值到了24——这是由肥胖引起的暴发性糖尿病。大李当时的体重为355斤。
大李的妈妈因为糖尿病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大李感到害怕:儿子才1岁多,自己要是失去劳动能力,怎么把儿子抚养大?“害怕就是我减肥的动力。”
大李拒绝吃药,减肥心切的他在医生开的节食+运动的处方上加量:每天只吃鸡蛋,饿了能扛就扛,扛不下去就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再到家旁边学校的操场跑5公里。
这样坚持了一年半,大李的体重从355斤降到了195斤,“终于能在商场买到衣服了。”
这种近乎残酷的减肥方式,损害了大李的关节,腿部关节因为长时间负重(体重重)运动被磨坏了。运动停了下来,大李在吃的方面也放开了。
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医生汪赓看过的一份文献中介绍,重度肥胖的人群有更强的嗜糖嗜油的饮食习惯。节食的时候,这种不能获得糖分和油脂的痛苦会像“烟瘾”一样折磨人,这也是节食减肥失败的重要原因。
代价
切胃减肥存在并发症风险
余下的20%左右的胃,帮助小李控制饮食,“稍微吃多点,就会顶着喉咙管”。曾经有两次,小李顶不住食物的诱惑,忍着顶住喉咙管的不适,多吃了一些,立马就吐了。手术两年多了,小李的体重保持在250斤左右。
18岁的小晗,被大李和小李亲切地称为“妹妹”。去年夏天,小晗也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
谈起女儿,小晗妈妈未语泪先流,在整个家族里,她是唯一支持女儿用手术的方式减肥的人。作为母亲,她要拼尽全力拉回女儿正被肥胖改变的人生。
小晗是从5岁时开始发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按着“体格壮实就是健康”的标准养育着她。11岁初潮后,小晗的月经极不正常,就医后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后又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
去年8月,高二时的暑假,小晗在协和医院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手术。1个月后,小晗的血糖指标正常了,不用再打胰岛素了;再往后,月经也正常了,尿酸、血脂也都正常了。今年9月,小晗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体重也由手术前的220斤降到160斤。
医学上肥胖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就是由如脑垂体瘤等疾病引起;一种是原发性肥胖,主要原因是长期摄入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造成过多的脂肪存储在体内。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介绍,在我国继发性肥胖很少,占比不到10%,大多还是原发性肥胖,只有中重度原发性肥胖才能通过手术解决。
夏泽锋教授说:“手术就是从胃的角度管住嘴,胖胖们自己管不住,我们来帮他管住。”同时,这个手术还改善了肥胖患者的代谢,从而使他们常见的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得到治疗。
小李和小晗用失去约80%的胃的代价,强行阻挡了不断飙升的体重和由肥胖带来的疾病。在协和医院做减重代谢手术的主要是20—40岁的中青年,以女性居多。夏泽锋教授解释,这可能是女性对肥胖更在意一些。这不仅是因为肥胖毁了她们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包括月经不调在内的对女性生活影响极大的诸多疾病是由肥胖引发的。
夏泽锋教授介绍,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起源于二战之后的欧美国家。在我国医疗指南中,“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减重代谢手术的两种方式,前者占多数。数据显示,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近几年增长迅速,2019年突破10000例,2020年达到14000例。在武汉地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人民医院均在开展,年手术量近300台。
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减重代谢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存在着并发症风险。这可能是胖友们为恢复健康要付出的代价。少一部分肥胖患者手术后近期会出现如进食哽咽感、漏、出血等并发症,远期会出现如营养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数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手段缓解。
认识
肥胖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全国流行病学、内分泌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对我国的肥胖问题从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相关成果今年上半年集中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研究显示,过去4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2015—2019年全国最新患病率数据统计,按照我国标准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首次超过50%。
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肥胖的增长源于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缺乏。
过去几十年,我国居民的饮食和营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体力活动减少是我国肥胖的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不动。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我国,通常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肥胖管理在多数情况下会被降阶为形体问题在美容院、健身房进行处理。目前的医疗机构极少有与肥胖相关的门诊,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行为,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作为我国肥胖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友发教授等人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肥胖问题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和政策应对的启示》一文预测,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实际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记者田巧萍)
来源: 武汉晚报
这些伤肝行为别再做了
患者在接受肝脏弹性测试。
杭州日报讯 为什么乙肝感染率显著下降,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什么肝癌发病年龄前移十年,“70后”成主流?
为什么不痛不痒的脂肪肝,让医生最担心?
世界肝炎日,杭州市西溪医院首次披露一份肝病数据
肝脏被称作“沉默的器官”,早期肝病不痛不痒,偶尔出现的腹胀、恶心、乏力、黄疸等,很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发布一份肝癌就诊住院患者粗略统计数据:2016年643例,2017年679例,2018年761例,2019年1508例,2020年仅上半年就收治1030例。
“不仅肝癌发病率倍增,我们还发现,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至少前移10年,40多岁群体已成为肝癌‘主力军’。”杭州市西溪医院科教科科长、肝病高峰学科带头人包剑锋总结。
在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的今天,是什么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肝脏?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
“我国2009—2018年病毒性肝炎调查结果表明,甲肝、戊肝发病基本趋于平稳,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呈缓慢下降趋势。2016年,我院每年接诊四五十例甲肝患者,2019年下降至个位数。戊肝患者数也总体下降,从2016年的118例下降至2020年的90余例。”包剑锋解释,随着环境和饮食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提高,甲肝疫苗大规模推广使用等,这类肠道传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显出成效。
相比之下,乙肝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导病种,占比79.59%。“不过在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后,杭州市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9%,如今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以下,感染率显著下降。”包剑锋坐门诊时遇到的乙肝患者大多数是“70后”,有的已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
与乙肝同样经过血液传播的丙肝,由于无法通过疫苗预防,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包剑锋说,慢性丙肝发病隐匿,很多新近被确诊的发病者,实际已感染数年。它更容易引起肝硬化、肝癌,即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抗病毒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病患者不断增加。包剑锋接诊的患者中,脂肪肝患者数甚至超过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发展的三部曲,这个过程快则10年,约有15%的肝硬化患者最终走向肝癌。从医20多年,包剑锋发现,40岁到50岁区间是肿瘤发病的“分水岭”:“以往五六十岁的肝癌患者最多见,如今四五十岁群体已成主流,发病年龄至少前移10年,医院接诊的最年轻肝癌患者只有20岁出头。”
今年3月,“熬夜‘暴肝’的年轻人到底在干啥”话题冲上热搜。市西溪医院肝病专家、市级名中医顾慧华,特意在门诊患者中做了一项不完全调查。“70%以上的患者做不到22点前睡觉,能做到的绝大多数是上了50岁的人,年轻人大多数习惯在12点以后入睡。”
她有一位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前定期复查都挺好,去年底为了赶一个工作项目,连续一周每天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他说人很累,胃口不好,过来一查,肝功能已经不好了,用了半个月的保肝降酶药,各项指标才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按照子午流注学说,丑时(凌晨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帮助肝脏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在顾慧华看来,熬夜极大损耗正气,晚上好好睡觉是最经济有效的存正气之法。肝病患者如此,健康人群亦如此,“如果患者熬夜后变成暴发性肝炎,出现肝衰竭,将危及性命。”
如果在熬夜的同时,患者还有暴躁、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肝气郁结、肝火过旺,促使肝病进展。包剑锋接诊过一位45岁的企业负责人马先生(化名),他在6年前出现乙肝肝硬化,自觉肝功能正常,照例埋头苦干。今年初检查,马先生被查出肝脏上长出一颗直径1厘米的结节,手术后确诊为早期肝癌,吓得他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给自己放了个长假。“之前公司处于创业阶段,压力大、应酬多,我每天要抽两包烟,凌晨三四点才睡得着,不舒服就吃点药,现在想想真不值当。”每回入院复查,马先生都会拿自身经历劝说“不听话”的病友。
“肝脏是体内以代谢与解毒功能为主的重要器官,是人体的‘加工厂’,同时发挥着内分泌、储血和免疫等作用。”市西溪医院院长、肝病科专家黄劲松提到,肝病年轻化,与压力性熬夜脱不了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能出现报复性进食,出现“过劳肥”,体内激素紊乱,引起脂类代谢异常,不知不觉重创肝脏。
“通过询问病史,我发现不少肝病患者都有自行服药、吃保健品的习惯。”黄劲松常给患者敲警钟,今年以来,医院已收治了好几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他们大多发病急、病情凶险。
市西溪医院肝病科,几乎每天都有药物性肝病患者来就医。前段时间,一个26岁的姑娘,一天内服用8颗维生素,突发急性肝衰竭入院抢救;另一个25岁的姑娘,为了治疗乳腺增生,服用中药黄药子,连服五六个月后暴发重症肝炎,入院时全身黄疸,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药物性肝炎发展到重症肝衰竭,死亡率90%,我们常形容是‘九死一生’。”包剑锋说,身体敏感的患者,可能吃两颗感冒药就会“暴肝”,医院里有多位患者通过人工肝等综合措施抢救,病情才好转。
前两天,台州患者陈先生刚刚出院。今年38岁的他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压力大,感觉累的时候就喝点酒缓解疲劳。听说他患有乙肝,一年前,他的朋友从云南给他买来一些中药材,让他泡酒喝。“一瓶药酒转眼喝到今年初,陈先生开始出现感冒发烧,全身黄疸的症状,到医院一查,已经是急性肝功能衰竭。”仔细化验,医生发现,陈先生私自配方,且药酒浓度太高。面临肝移植的陈先生转到市西溪医院继续救治。黄劲松回忆,住院的50多天里,小陈共经历了五次人工肝等治疗。
“肝损伤一旦启动,病情就会进展。药物性肝炎患者,大约5至10年会发展成肝硬化,‘暴肝’后患上肝癌的人也有不少。”黄劲松总结,日常用于治疗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结核等的药物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千万不能滥用,使用中一定要定期查肝功能指标。
肥胖是肿瘤的高危因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脂肪肝。
“现如今吃得好了,但饮食结构不合理,人们果糖类、油腻的东西吃得多,规律运动的时间太少。”包剑锋特意做了一份门诊数据对比,2013年门诊脂肪肝患者9494例,2019年上升至17630例,几乎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肥胖者。
脂肪肝一般可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两种。市西溪医院长期随访数据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直接进展至肝癌。“这是因为肥胖可能导致身体氧化应激反应,伴随着肝炎、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包剑锋说,亚洲人以腹型肥胖为主,除了体重指数,腰围大小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很多人为了减压,喜欢吃糖分高的食物舒缓情绪,带来的后果是快速养肥肝脏。
高糖高脂和单纯的高糖或高脂三种食物,哪种最容易引起肥胖?2017年,市西溪医院曾做过一项动物实验得出结论:最易发胖的食物是糖和脂肪混合物,其次是果糖、脂肪。有研究发现,一些糖脂混合物如糖醋排骨、奶油蛋糕容易使人发胖。“日常饮料,糖分高的一定不能多喝,尤其是可乐等。一般来讲吃果糖比蔗糖更易发胖,进食前建议看看配料表。”包剑锋说。
与此同时,酒精性肝病数量也在缓慢上升,对比市西溪医院的数据:2013年门诊患者1141例,2019年达2591例,数量翻倍增长。包剑锋提到,按照诊断标准,一个成年男性乙醇摄入量≥40g每天,连喝5年,就可以打上酒精性肝病的诊断。这类病例虽然只占所有肝病的4.93%,但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比例却在逐年增长。
“大家觉得脂肪肝不要紧,却不知道脂肪肝如果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就会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包剑锋做过相关课题研究发现,小胖墩如果早早患上脂肪肝,且伴有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脂肪肝进展,甚至促使肝癌发病提前。
这些认知误区你有没有?
采访专家:市西溪医院院长、肝病科专家 黄劲松
市西溪医院科教科科长、肝病高峰学科带头人 包剑锋
1、使用保肝药可以预防肝病?
可能适得其反!保肝药可能有助于修复已经被损伤的肝脏,不能用于预防肝病。对于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的健康人,服用这类药物没有意义。此外,肝病患者不可过量使用保肝药。是药三分毒,保肝药物进入体内,需在肝脏进行代谢,过量使用反而加重肝脏负担,增加不良反应。
2、肝功能正常等于肝脏正常?
肝功能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没有病变,还应同时进行肝炎病毒特异性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看肝脏质地,才能准确说明肝脏有无病变。
3、甲胎蛋白升高一定是肝癌?
甲胎蛋白(AFP)升高对早期筛查肝癌很重要,如果进行性上升,数值大于400或是两三个月内突然上升,就要引起关注。但其升高并不一定代表得了肝癌,肝脏出现明显炎症时,指标也可能升高。
4、肝脏硬度数值高等于肝硬化?
肝脏硬度数值高不一定表示肝脏就“硬化”了。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的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脂肪变、炎性坏死及胆汁淤积的影响。
5、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更严重?
不能仅凭“大三阳”或“小三阳”判断病情轻重,需要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维化程度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6、肝病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
没有症状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有些病人即使已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也可以没有症状。因此,慢性乙肝患者即便无症状,也要每半年做一次检查,肝硬化患者需要每3个月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