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药方”→
近来,
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
患者对自身病情如何把握?
高烧不退怎么办?
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
对此,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
李侗曾逐一解答。
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担心
“哪些人需要去医院?
现在这是应对疫情的关键。”
李侗曾说,
国家卫健委强调分级诊疗,
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
自己对症处理即可。
判断风险高低,
主要依据年龄、基础病和疫苗接种
三方面因素,
其中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年龄。
今年上半年的香港疫情中,
80岁以上老人
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6.48%,
接种第三针疫苗的病死率为1.2%,
相差16倍之多。
80岁以上老人
全程接种疫苗
可以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60岁至80岁之间人群
则要更多参考基础病情况。
如果基础病比较稳定,
无论是否用药,
都可以先居家观察。
但一定要密切观察,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监测血氧。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如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血氧下降,
或感到意识模糊,
高烧38°以上超过三天没有缓解,
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60岁以下人群基本没有问题。
但如果基础病已经非常严重,
肯定也要去医院;
如果有基础病但比较稳定,
也没问题。”
高烧持续超过三天应就医
新冠感染后的持续高烧
使一些患者感到压力。
李侗曾再次强调,
新冠感染后高烧比较常见,
但一般不超过三天。
新冠感染后高烧可以达到39°甚至40°,
确实很难受、很痛苦,
也让人很担心。
退烧后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较好,
那就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高烧超过三天没有好转的趋势。
比如第二天、第三天烧到39.5°,
第四天还是39.5°;
发烧的间隔时间也没有延长,
原来4小时到6小时一烧,
到第四天还是,
就应该去医院查一查是什么问题。”
李侗曾说。
从身体状态来说,
如果退烧之后身上还是很乏力、很虚弱,
也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看。
儿童退烧后
如果仍然嗜睡、吃得不好,
或者频繁呕吐,
也应及时就医。
肥胖人群无须担心奥密克戎
在疫情暴发初期和
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时期,
国际多项研究显示
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人
感染新冠后死亡风险较高。
但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阶段,
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
感染后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
肥胖人群如果年龄不大,
基本上也不会有问题。
“老年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到重症,
也都是因为本身的基础病。
单纯因为新冠病毒得肺炎,
占比非常低的。
老年人因为肺炎导致重症的也就1%,
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基础病导致重症的。”
李侗曾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
感染过之后,
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
再感染的风险有多大?
李侗曾指出,
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
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
“感染过以后,
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
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
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
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次感染的风险也
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
李侗曾指出,
未来,
病毒变异越明显,
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
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
李侗曾也强调,
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
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
3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12月9日,经国家药监局审查,批准佰奥达生物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泰普生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个企业的3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3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相关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
新闻多一点——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2022年12月10日)
一、治疗方案
(一)成人治疗方案
1.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荆防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2.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热炎宁合剂、银黄清肺胶囊、连花清咳片、六神丸(胶囊)、银翘解毒颗粒、金叶败毒颗粒、蓝芩口服液、复方芩兰口服液、清咽滴丸、喉咽清颗粒、桑菊感冒片、桑夏菊颗粒、痰热清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柴芩清宁胶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消炎退热颗粒、清开灵颗粒、小柴胡颗粒等。
3.症见咳嗽明显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药,如急支糖浆、咳速停糖浆、宣肺止嗽合剂、通宣理肺丸(颗粒、口服液)、杏苏止咳颗粒、连花清咳片、杏贝止咳颗粒、橘红痰咳液、感冒止咳颗粒等。
4.症见乏力、伴胃肠不适、如呕吐、腹泻者,宜服用具有化湿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干者,可服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5.症见鼻塞流涕明显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窍功效的中成药,如鼻窦炎口服液、散风通窍滴丸等。
(二)儿童治疗方案
1.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等。
2.症见发热、咽干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减味小儿化痰散等。
3.症见发热、食少腹胀、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结者,可用健儿清解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4.症见咽痛明显者,可用小儿清咽颗粒、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等。
5.症见咳嗽明显者,可用清宣止咳颗粒、小儿止咳糖浆、小儿清肺止咳片等。
6.症见乏力、纳食不香者,可用醒脾养儿颗粒等。
考虑儿童体质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出现病情变化的,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地医疗机构可利用“互联网 医疗”,开展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服务,指导群众合理使用中医药。
注意:上述中成药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二、预防方案
(一)药物干预
1.代茶饮:生黄芪9g、金银花5g、广藿香3g。每日一剂,开水泡服,代茶频频饮服。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
2.玉屏风颗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
1.功法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虎口,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谷,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谷。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拇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在两侧合谷穴上按揉持续时间各约3~5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侧,右手擦右侧。先擦热双手,握空拳,以两手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紧贴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为一拍,可做4个八拍或以发热为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风池穴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枕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双手放在头部两侧,掌心对着耳朵,双手拇指分别按在两侧的风池穴上。揉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胀为度,带动皮下组织运动,手指和皮肤之间不能有摩擦。
3.饮食有节
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样,保证谷类、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多饮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食两用食品辅助治疗,如萝卜、山药、薏米、藿香、菊花、荷叶、丝瓜、冬瓜等。
药膳,如银耳雪梨百合羹
组成:银耳、雪梨、百合、冰糖。用法:银耳用温水泡20分钟,将泡好的银耳去根,撕成小块。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块。百合掰成小块。将所有原料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烧开后调成小火炖煮20分钟,待锅内汤品炖制稍微粘稠,开大火加入适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后出锅,温食、凉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和节气保健。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5.劳逸有度
运动和休息适度,可适当运用中医功法锻炼,或根据个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6.情志畅达
应保持愉快心情,切勿发怒,顺应自然规律,不厌长日,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三、康复方案
(一)中成药康复
1.症见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者,宜服用具有补肺益肾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饮、金水宝胶囊、蛤蚧定喘胶囊等。
2.症见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潞党参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见失眠、焦虑、抑郁者,宜服用具有养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百乐眠、疏肝解郁胶囊等。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
1.艾灸疗法
常用选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里、孔最、肾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与膈俞(或中脘与上脘):用温灸盒灸30分钟;足三里或孔最或肾俞:清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频次:每日1次。选用艾灸疗法时,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钟,持续2周;症状明显可交替选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后休息1~2天,然后继续施灸5次。10次为1个疗程。
2.经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渊、膻中、中府、肺俞、肾俞、大肠俞、列缺、中脘、足三里等,咳嗽、咽痒、干咳者,可加少商、尺泽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于穴位上,拇指指腹触摸皮肤并稍加按压,小幅度的环转按揉腧穴,以产生酸胀温热感为佳,每次1~3分钟。
(2)经络推拿: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等。
方法:取坐位或卧位,均匀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鱼际沿经络循行方向紧贴皮肤施力作直线往返快速摩擦,可两手掌交替进行,100~120次/分钟(每手摩擦 50~60 次/分钟) ,每条经络摩擦1分钟为宜。
3.耳穴压豆
常用耳穴:支气管、肺、肾、内分泌、神门、枕、脾、胃、大肠、交感等。
方法:耳穴压豆是将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贴敷于相应耳穴并稍加压力,以穴位产生酸麻重胀感或发热为度。贴敷后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3~4分钟。每次贴压后保留1~2天,取下后让耳穴部位放松一晚,次日再以同样方法贴敷,一般5~6次为1个疗程。
4.拔罐
背腧穴为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简便的中医康复手段,在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多种疾病方面有较好效果。
注意事项:拔火罐应注意防止烫伤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时间不宜太长,拔罐时如出现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悸、面色苍白、冷汗、头晕等应立即停止,并让患者平卧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适当锻炼。
(来源:锦观新闻)
减肥消除大肚腩,医圣仅用两味药,每天泡茶饮就可以实现
腹型肥胖,减肥尤其困难。节食减肥,每每半途而废。反弹之后,连减肥的信心都没有了。
腹型肥胖因何而来。因为脾虚,痰湿阻滞。
脾喜燥而恶湿,脾虚运化失常,内生痰湿,痰湿堆积于腹部,则形成腹型肥胖。那么脾虚又是如何导致的呢?
一是饮食不节。脾主运化,过食肥甘厚腻,饮食过饱,超过脾的运化能力,导致脾的运化失常;二是久坐不动。脾主肌肉,而“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久坐之人,腹部肥肉更容易堆积,大肚腩由此产生。
关于腹型肥胖,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十分形象的描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心下指的就是腹部,腹部像盘子一样隆起,“坚”指腹部的肉很实。什么原因呢?水饮导致的。水饮只是标证,根源还是脾虚,所以医圣张仲景用枳术汤来治疗,因为枳术汤里面这两味药一味治标,一味治本。
枳术汤组成为枳实和白术。
枳实治标,其苦酸微寒,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最善化饮消积。
白术治本,其苦温而燥,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最善补益脾精。
二药成汤,一攻一补,善消凝痰水饮,所以方后云:“腹中软,即当散也”。
用此两味药,2:1比例煎汤代茶饮,或者泡水用,可以达到减肥,消除大肚腩的作用。
当然药方虽好,改善生活方式更重要,配合运动和健康的饮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发胖先胖脸,瘦身先瘦胸?女生减肥遇到苦恼,中药可能帮上忙
夏季衣着清凉,体型好不好,身材美不美,一眼明了。曾经定下的瘦身、减肥目标,是否实现了?
残酷“事实”之一:经过持续减肥的努力,自己的身体又长大了一圈,而且肉都长到脸上去了。
残酷“事实”之二:经过严格的减肥锻炼,终于有了可喜的变化,可是胸部却瘪下去了。
一句话:减肥路上遇到了“负增长”,身体发胖先胖到脸上去了,减肥瘦身,却把胸部瘦掉了,极大动摇了减肥的斗志和决心。
每个人的身体要正常运作,现代医学研究已查明,必备的三大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又可称为“糖类”,消耗的顺序是先糖类、后脂肪、再到蛋白质。只有糖类消耗接替不上,脂肪才顶上去,蛋白质是最后的备用手段。
如果糖类一直“无忧供应”,那么,除了肌肉消耗掉一些糖类外,多余的糖类就会被肝脏转化为脂肪囤起来。这样,原有的脂肪 新囤积的脂肪,成为女生长胖的“原罪”。
多余的脂肪,去向通常是4个:
肚子——游泳圈出来了,这是最能长肉、最能囤肉的地方;
胳膊大腿——衣物穿不下;
腋下——走路运动磨得难受;
脸上——胖嘟嘟的婴儿肥。
由于有的体型属于脸上“堆脂肪”类,这类女生人群还不少,所以就把肉堆在脸上了。而且,女生有照镜子的习惯,脸稍微变大,风吹草动很快就发现了。还有一点,过了二十五岁,皮肤是走下坡路的,变得松弛,脸上皮肤下垂,看起来像是脸变大了。
脸大的后果,形象地说,外形上可以把一个90斤的女生,显示成120斤的样子。
脸上长肉还不算完,关键是把不该减的减掉了,很难恢复。这就是“瘦身先瘦胸”。
女生胸部分两种,一种是乳腺型,即仰躺在床上,天然的胸没有明显扁下去,依然比较挺;另一种是脂肪型,胸部在仰躺时明显塌下去,摸起来一手的肉。
大部分女生是脂肪型胸部,由脂肪撑起来的,当减肥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区别对待”,身体可不管是大腿、肚子还是胸部的脂肪,统统“消掉”。所以,后来悲催地发现,减肥把胸部减掉了。
如何能“稳准狠”地减肥,现代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会见效果。这里分享一个中医“控体重、减体脂”的方剂——枳术汤。
古人也有肥胖的问题,那时没有脂肪的概念,但中医认为是痰湿积聚所致,围绕祛痰湿、消食积减肥,是中医的基本思路。现代女生的肥胖,很多也可视为痰湿所致。
枳术汤由张仲景所创,载于《金匮要略》,可攻克肥胖问题。全方只用2味药:枳实、白术,熬煮饮用。如果味道好一些,可以用甘草调和。
枳术汤的功用: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扁如旋盘”肥胖症。“心下”即腹部,肠胃所在,很多人肥胖的“主阵地”。心下坚的意思是腹部肉堆得又多又紧实,症结是“痰湿水饮”,而且整个肚子“大如盘”,圆滚滚的,肥肉很多。
枳术汤,减的就是腹部的肥肉、赘肉。
枳实:味苦、性寒,归胃经、脾经,主消积、散痞、破气、泻痰、通窍,现代多用于消食导滞、宽胸下气。
白术:味苦、性温,归胃经、脾经,主补气、健脾、利水、燥湿、止汗,现代多用于健脾补气,止汗固表。
枳实和白术配伍,枳实泄、破肥胖之原因——痰湿,将它们通过排便的方式驱除,集中火力于肠胃部,消除腹部脂肪。但光用枳实会耗气,损健康,所以用白术来补气,而且白术还可以健脾。脾健运了,有助于化解痰湿,将肥胖成因消解,这样,脂肪上脸、堆于腹部大腿的问题慢慢解决。由于减脂肪指向是腹部,也不用担心减胸部脂肪的问题。
但久病、气虚而白胖的人,以及阴虚内热、津液亏耗多的人,不宜用枳术汤。
有的医书列举了“防己黄芪汤”的减肥功用,黄芪是减肥的良药,但“防己黄芪汤”主要以消水肿、祛风湿、补内气为功效,与枳术汤有差距。
注意,所有的用药要遵医嘱,不可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