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的直肠(肥胖的人会得直肠癌吗)

文章目录:

杭州50岁男子拗不过父亲催促做检查,肠子竟开出四朵“花”

记者:徐冉/ 通讯员:陈旭婷

杭州交通918

50岁的苏建(化名)怎么也没有想到

自己会在肛肠科跟父亲成为病友

多亏家人的坚持

让他“躲过一劫”

父亲查出肠息肉后反复催促

苏建:我好好的,做什么肠镜!

苏建的老父亲在不久前刚刚做完肠镜,还在检查过程里找到了10多颗息肉并在肠镜下切除了。

老爷子自己越想越害怕,于是叮嘱50岁的苏建也去做肠镜检查,被他拒绝了好多次,原因无外乎“太忙了!”“能吃能喝做什么肠镜!”。

几个月下来,实在拗不过老人家,苏建来到我院肛肠科就诊。

“医生,我除了有发过阑尾炎肚子疼,没什么其它毛病,我就是想做个肠镜。”苏建进门就急着跟医生解释,“我爸催我来,他在你们医院做肠镜发现有10几个息肉,听说肠息肉可以遗传,现在他疑神疑鬼觉得我也有息肉,一定要叫我来……”苏建显得很无奈。

抱怨里的线索

追问下的症状

这句抱怨让接诊的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张秀峰意识到,这是位有肠息肉家族史,又从没做过肠镜筛查的患者。于是开始询问患者的大小便、腹痛情况,很快有了新发现。

苏建说自己半年前开始经常感到右下腹隐隐的疼,阵发性,虽然不厉害,但是反反复复发作,也影响生活。平时大便很有规律,没有便血,这种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对活动体位也没有十分敏感。

“去医院看过几次,医生检查后考虑阑尾炎,因为每次都不厉害,用点消炎药后总是恢复的很快,也就没太重视。”

“如果医生不是特地问我,我几乎不会想起来还有肚子不舒服。”苏建说完自己的病情就开始有点害怕,会不会肠子里真的查出问题……

镜下惊现“四朵金花”

其中一朵成了“活瓣”

“他自己回忆完了我都没怎么说话他就主动要求去做肠镜了!”张秀峰医生说虽然苏建此前一直很拒绝做检查,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遗传、腹痛间的联系,于是希望能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几天后的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一切顺利,在肠镜插至肛门口16cm时,第一枚直径2cm息肉出现了,“有点像在肠子里开了一朵花,表面光滑、有分叶。”经过电切治疗后用钛夹夹闭创面。肠镜往前推进后,又出现2枚直径1cm的长蒂息肉,像一根棒子上栓了个肉球。

肠镜缓慢前行至盲肠,竟然在阑尾孔附近长了一枚息肉,直径约1cm,就像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蘑菇。“哎呀这个太少见了,怪不得老是阑尾炎!”

可能这就是苏建阑尾炎的病因

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平时如果堵塞容易引发阑尾炎。盲肠是整个大肠腔最宽、最薄的部位,加之肠内容物的挤压,这枚息肉就成了一个锚在阑尾口的活瓣,并在阑尾口反复摩擦,容易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从而导致阑尾炎反复发作。

如果息肉继续长大,不仅可能出现癌变,还会进一步堵塞阑尾孔,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阑尾炎就会发作的更频繁。而局部肠腔的薄弱也给阑尾孔息肉摘除增加了难度,张医生在肠镜下微创摘除后,为减少术后肠穿孔、出血风险,两枚钛夹夹闭创面。

?

钛夹是金属的,会不会戳破肠子?

钛夹很小,大约只有0.5cm左右,在创面结痂后会自动脱落,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有点像婴儿的脐带夹,不会对肠腔造成损伤。

苏建感叹幸好做了肠镜

可是为什么“父子”都长息肉?

麻醉苏醒后的苏建知道了自己的大肠里居然长了4枚息肉,害怕之余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前来检查。

“这个病会传染吗?”苏建想到不久前父亲的手术,“我跟他住在一起,怎么会他得了我也得?”

杭州市优秀医生,肛肠科主任沈忠医生解释,大肠息肉的诱发因素有许多:

1

遗传因素

大肠息肉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若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有大肠息肉、肿瘤病史,则患大肠息肉风险明显增高。

2

饮食习惯

这是肠道“夫妻癌”“兄妹癌”“父子癌”的主要原因,生活习惯相近,常年进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增加患病风险。

3

基础疾病

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肠道基础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也会引发大肠息肉。

4

其他因素

高龄、男性、肥胖等都与大肠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临床也遇到许多夫妻、同住的父母子女同患的病例,看似这个疾病“因为住在一起就传染了”。

所谓的“住在一起就传染”,其实是因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属生活习惯很相近,如果其中一方有可能导致大肠息肉的不良生活习惯,便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危及双方健康。

大肠息肉并不会传染,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传染”!

科学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大肠息肉、息肉癌变非常重要。

平日,应适当多食用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的食物,不吃不新鲜的水果。

此外,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我要是这次不切掉,

是不是就得癌了?”

息肉究竟会不会变成癌?

肠镜后苏建一个劲地问医生:“这个不切是不是早晚要变成癌?我这是不是癌前病变了?”焦急的样子跟术前像变了一个人。

沈忠主任解释,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只要大肠息肉及时肠镜检查发现摘除,就可以阻断它癌变的进程,避免发生大肠癌。

(网络图片)

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1、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2、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23%;

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 30%~70%;

4、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 岁前的癌变率几乎 100%。

而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 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40岁前至少有过一次肠镜检查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至30岁

肠镜检查是针对大肠息肉、大肠癌较快捷、直观、经济的筛查方法。

“一般的肠镜体检患者有超过3成以上都检出大肠息肉,如果是高危人群筛查,基本检出率在5成以上。”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张秀峰说随着大肠癌肠镜筛查这一观念的普及,现在每天的肠镜患者人数约有4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大肠息肉的检查,经常“息肉套到手软”,成了名副其实的“采花大盗”。

仅4月份一个月,我院肛肠科就进行肠镜治疗、检查650余次,息肉治疗200余人,无痛肠镜人数是普通肠镜的一倍多,可见大多数患者对做肠镜虽然恐惧但是并不抵触。

找找符合哪几条,把肠镜筛查提上日程!

起始年龄:40 岁

目标人群:

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重点筛查50-74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 1 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病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 2 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 1 条者。

也就是说,40岁之前至少需要已经做过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高危人群,需要把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

来源: 杭州交通918

肠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要不要割?

医聊第109期

读懂身体,收获健康

大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如果大肠里长息肉,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感觉,也有一些人会有大便变细、便血等症状。

又是一年体检季,如果经肠镜检查出来大肠息肉要不要紧?和癌症有没有关系?怎样保护肠道健康?今天来聊聊~

本期嘉宾

丁伟群

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日间操作病房主任、上海市消化内镜质控专家。

肠息肉到一定年纪都会有么?

大肠在人体的主要功能是:

1、形成和暂时储存粪便,

(通过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和电解质完成)

2、为人体提供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

(主要通过肠道菌群完成,点击这里了解

TIPS:粪便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

那么肠息肉是啥呢?

其实就是多出来了一块或多块肉。

肠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

但也可能发生腹部不适、腹胀、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和出血,

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

这块肉从结肠上皮长出来,

可以在结肠粘膜面上看到,

是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种赘生物。

内镜下看到的肠息肉

尚未癌变的息肉仅向内生长,

局限于粘膜上皮层,

不会突破肠粘膜。

结肠息肉和年龄有明确相关性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

结肠息肉的高危因素包括:

高龄/男性/结肠癌和息肉家族史,

吸烟/饮酒/肥胖,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肠道粘膜的损伤/炎症/感染等。

大肠息肉要紧么?

大肠息肉分为两种:

1、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锯齿状病变/遗传有关息肉综合征)

2、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幼年性/炎性/错构瘤性息肉)

只有少数(≤5%)的腺瘤,

经过7-10年会进展为癌症。

不过,85%~90%的结直肠癌,

由结直肠腺瘤转化而来,

而约2/3结肠息肉为腺瘤,

因此,大部分结直肠癌和息肉有关。

早期干预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因此在临床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

应当予以积极处理

但是,对于肠息肉,

就算是腺瘤,也不用太过紧张。

腺瘤性息肉的生长速率不尽相同,

也不一定呈现线性趋势,

大部分小型息肉生长极为缓慢。

(平均每年0.5mm)

只有进展期腺瘤的进展风险更高。

(>10mm、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有绒毛成分)

总而言之,对于肠息肉来说,

癌变率主要与组织学分型、瘤体大小、

瘤体生长方式及上皮异型增生有关。

(意思就是:需要医生专业判断)

因此:发现结肠息肉并积极处理后,

规律随访结肠镜即可。

做肠镜是什么样的过程?

肠镜检查的过程:

在使用药物使患者肠道清洁后,

医生会将一根末端带有

摄像头和光源的细管从肛门进入,

穿过直肠、结肠直到回肠末段。

肠镜可通过镜身前端的微型图像传感器

1、获得直肠及结肠粘膜侧的清晰图像,

检查期间医生可能会发现:

粘膜充血/溃疡/息肉/憩室甚至肿瘤等。

如果配备特殊光及放大系统,

2、可以发现分析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

3、在镜检期间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

即采集少量结肠粘膜组织做病理组织学诊断。

4、肠镜下可以做很多超级微创治疗:

息肉摘除/肠镜下止血,

和早期结直肠癌的粘膜下剥离等。

大肠息肉割除后要注意什么?

1、复发的风险

有分析研究显示,

肠息肉切除后1~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

37%、47%、41%、48%、60%。

因此切除肠息肉后的患者,

术后1月内若出现:

剧烈腹痛/呕血/便血/黑便等,

需即时就诊。

tips: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复发的肠息肉,比初次发现的肠息肉更容易进展成为结肠癌。

术后建议长期随访定期结肠镜检查,

以评估息肉是否复发或新发,

同时对于有癌变风险的患者,

其亲属需要更早接受息肉和结肠癌检查。

2、消化系统其它疾病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结直肠息肉与

胃食管肝脏胰腺疾病存在一定相关性。

一方面由于P53、APC等基因的突变

在导致肠息肉发生的同时

也容易导致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炎等。

另一方面疾病与外界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血脂、年龄、性别等因素,

所以大肠息肉发生的同时,

如果导致疾病的土壤没有改变,

(相应的高危因素还在)

其它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很容易发生的。

怎样保护好大肠?

1.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多吃水果、蔬菜)

纤维素有利于粪便排出;

刺激肠道运动,

缩短粪便停留时间,

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的毒害作用。

因此纤维素有益于预防便秘、痔疮、

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

2.积极运动。

经常运动可以通过免疫细胞及骨骼肌

产生丰富的活性氧,减少氧化应激,

从而降低结肠息肉复发的风险。

并且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肠蠕动

来减少肠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

从而减少结肠肿瘤的发生。

3.限制体重、戒烟限酒。

门诊常见问题和误区Q&A

Q:

做肠镜痛不痛?需要麻醉吗?

肠镜操作中会有少许不适,但大多数人可以耐受,不能耐受者或治疗需要者可以选择无痛肠镜。

Q:

无痛肠镜有风险吗?

所谓无痛肠镜,就是麻醉肠镜,麻醉肠镜有利于操作并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大多数结肠镜检查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下实施,大部分麻醉肠镜会采用丙泊酚镇静,其优点包括浓度平衡快,半衰期较短,患者苏醒快,苏醒彻底,残余作用少等。

同时所有麻醉肠镜的镇静部分都由麻醉医生在心电监护下实施,完成麻醉肠镜检查后患者会在麻醉恢复室中接受持续监护,直至完全苏醒。

因此,麻醉肠镜十分安全。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肺和心血管不良事件、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低血压等,这些不良事件在非麻醉的肠镜中也有发生可能,且均有逆转方法。

Q:

大便变细是不是肠道里长肿瘤了?

大便变细是肠道肿瘤的常见主诉之一,但大便变细不一定就是肠道肿瘤,也可能是肠道息肉,或仅仅是饮食等导致的生理变化。

若出现大便变细、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推荐行肠镜检查排除肠道肿瘤及肠息肉。

Q:

我门诊肠镜检查发现息肉,为什么医生不立即帮我摘除息肉?

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能否立即摘除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和分型,还取决于患者是否有出血风险。

对于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富血供或癌变可能较大的息肉,需要完善术前检查再行治疗,治疗后需住院观察。

Q:

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

便秘、经常服用泻药及中成药(如蒽醌类)等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它是一种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结直肠癌与结肠黑变病无关。

Q:

摘除息肉前需要停服哪些药物?

需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坐、利伐沙班、华法林以及三七等有活血作用的中药。

停用时间及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及内镜操作出血风险,由临床医生具体给出指导。

总结

所有的疾病都是早预防、早治疗而低风险。从一个小小的息肉到凶险的癌症,身体还有好多次康复的机会。体检的季节又到了,建议从45岁开始要做肠镜筛查结肠癌。如果有家族史或患结肠癌的风险偏高,也可提早开始筛查。

便秘、腹胀......“疝”小也有大麻烦,这类人群高发,易被误诊,别不当回事

【便秘、腹胀......“疝”小也有大麻烦,这类人群高发,易被误诊,别不当回事!】

由于饮食习惯差、生活压力大、久坐等原因,便秘已成为家常便饭,很多人觉得便秘是小事,但长期便秘除了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还会诱发这种误诊率高的疾病——盆底疝。

什么是盆底疝?

盆底疝又称盆腔疝,是指疝囊在骨盆盆缘以下的腹内、外疝,从解剖部位及疝内容物可以分为:坐骨孔、闭孔疝、会阴疝、盆底腹膜疝。

闭孔疝在临床上较少见,多表现为小肠梗阻。中老年人常发生肠绞窄,大多需要进行肠切除,较少导致便秘。导致慢性便秘的盆底疝有盆底腹膜疝、子宫切除后盆底疝等。

引起盆底疝的原因

造成盆底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以下两大点:

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腹内压或盆腔内压的升高,比如肥胖、中老年男性由前列腺增引起的排尿困难、女性妊娠等;

盆底松弛是引发盆底疝的主要原因,盆腔压力增大,造成盆腔的一些肌群撕裂,组织器官松弛之后,引起盆腔脱垂。

上部的乙状结节、小肠可能会下坠到盆腔里面,造成对直肠的压迫,从而影响排便,当我们用力时,腹压增加,小肠垂下的更多,对直肠的压迫更明显。

因此,排便时不要过分用力,容易造成脏器移位,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问题的人,用力排便,可以引起腹壁里面一些腹外疝、腹股沟疝。

另外,长期慢性咳嗽也会改变腹压,引起盆底疝。

❖ 先天盆腔发育差、盆骨宽大、子宫后倾等,或者手术或非手术因素造成的盆底筋膜组织损伤,如女性分娩、结直肠手术、妇科手术等。

盆底疝的诊断

盆底疝发病位置特殊,症状多变,所以,诊断起来并不像其他腹外疝那么容易,虽然体检可以检查出部分盆底疝,但也易存在漏诊情况。

所以在确诊时要综合考虑,比如患者蹲位时触摸到的会阴部和坐骨旁突出肿块可能是会阴疝和坐骨孔疝;有些患者需要肛门指检,闭孔疝的病人可能会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包块。

有些老年女性不明原因肠梗阻也要小心可能是闭孔疝。盆底疝诊断方法有很多,包括:超声、CT、MRI、腹腔镜等,通过这些,很多难以确诊的盆底疝都被发现,提高了检查效率。

如何早期发现盆底疝?

1.排便不尽

排便障碍是盆底疝最主要的症状,当出现有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感、堵塞感,就要考虑盆底疝的可能了。

有些病人还会合并盆底松弛的一些表现,比如漏尿、小便次数增加,甚至伴有一些器官的脱垂,比如阴道后壁的脱垂、子宫脱垂等。

2.特征性症状

病人早上起来或者活动、劳累后感到肛门坠胀、堵塞感,通过一些体位的改变,得到暂时缓解。

比如躺下休息后,坠胀暂时缓解消失,这是由于平躺时,压力不再往盆腔用力造成的。

3.肿块

当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有部位就会形成疝气,这种错位容易导致局部的肿块形成,盆底疝也不例外.

通常以包块形式出现,位置会根据盆底疝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闭孔疝所引发的肿块通常位于大腿根部;坐骨孔疝肿块多在臀部。

4.腹胀

由于直肠前突,粪便难以排出,会直接影响到肠道内的排气,排气不顺,进而引发腹胀感。同时,还可能诱发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并发症状出现。

为什么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这主要和女性盆底比男性宽大,以及妊娠、分娩等因素有关。

在胎儿长大的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和神经是被拉伸的,肌肉的抗拉伸能力比较好,可以拉伸200%,基本上可以缩回到原来的长度 ,而且功能还不太会受到影响,但神经抗拉伸能力比较差,只能大概拉伸20%左右,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产生永久的损害。

现代人营养较好,胎儿大些,对盆底肌群的损害也就更大,造成的盆底松弛也就更多,更容易产生盆底疝。

盆底疝是不会自愈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身体无明显不适,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腹压增高。

#肛肠病# #便秘# #养生知识# #便秘怎么办# #头条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