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肥胖全是湿重惹的祸?日常饮食更要注意温补脾肾,散寒通络
减肥,已经是现代社会一个永不降温的话题,其中腹部肥胖最为多见,也最为棘手。大家都知道减肥需要做有氧运动,消耗热量,也知道肥胖很多都是湿重引起的,需要服用祛湿的中药或食物,然而寒气却被忽略了。
今天为您推荐适合你的健康膳食方
李女士,28岁,主要问题如下:
1、腹部肥胖
2、手脚冰凉,怕吹空调。
3、容易疲劳
4、喜喝温水热水,进食生冷食物易不适
分析:
腹部肥胖,手脚冰凉,平素喜温饮热饮,进食生冷食物易不适,舌头稍紫暗,基本上可以判断是阳气不足,脾肾虚寒引起的。舌苔不厚腻,体内湿气不重,但仅用祛湿化湿的药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以温补脾肾,散寒通络为则才是首选。
白胡椒煲猪肚汤
材料:
猪排骨150克,猪肚1只。
白胡椒30~40粒(小孩减量)。
生姜3片,腐竹30克,食盐、生粉、生抽、白芝麻适量。
做法:
(1)将猪肚内外翻转,加食盐与生粉反复擦拭3次以上,再用水反复冲洗干净后,焯水备用。
(2)把白胡椒打碎,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加适量开水,文火煲1.5小时,至猪肚酥软,再加食盐调味。
(3)将煲好的猪肚切条装盘,再撒上白芝麻,蘸生抽食用即可。
专家点评:
本品具有良好的食疗效果。猪肚性温。
《本草经疏》曰:“猪肚,为补脾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 ...”所以猪肚多适合于胃寒脾虚泄泻的人群食用。
汤中胡椒香辣辛温,温中散寒,醒脾开胃,胡椒气味还能够增进食欲。生姜温中和胃,对胃寒、心腹冷痛、肠鸣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小贴士:
(1)胡椒性温热偏燥,故咳嗽咯血、痔疮、咽喉炎急性发作期、眼疾患者及阴虚有火者慎食。
(2)高脂血症人群可饮汤,少食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腹部赘肉多,该怎么办?3件日常小事,专治小肚腩
大多数人在洗澡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观察下自己身体。平常工作学习都太忙,衣服穿得宽松起来即使长胖了几斤也察觉不到,但一旦在镜子前仔细观摩时,发现不是这里粗了点,就是那里肥了点。特别是腹部,好像18岁的时候不管怎么吃都不会有小肚子,怎么现在每天这么辛苦反而还长出了肚腩?
的确,年龄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年龄越大身体的代谢功能也会比年轻时候要差,所以很多人年轻时很瘦,以为自己会一辈子都是个瘦子,却没想到越到中年,身体便逐渐发福。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发胖就先从肚子胖起呢?
1、与腹部肌肉类型有关
这其实与腹部对人体的作用有关。腹部的肌肉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不同,它不属于骨骼肌而是平滑肌,平滑肌由于其肌肉细胞的特殊连接方式,导致它更具有很强的防御性,与骨骼肌相比,当出现脂肪时,平滑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以消耗脂肪为主。而是更专心于保持内部稳定——也就是保护内脏。这就使得当腹部产生脂肪时难以通过运动将其消耗,而脂肪却很容易继续在腹部堆积。因此,腹部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最难减下去、却最容易长肥的部位。
2、饮食不规律
常见的油炸、烧烤、快餐等,都是高热量饮食,而进食过后往往不适坐着就是躺着,这样热量就在腹部堆积形成脂肪;也有的减肥女性或上班族经常不吃早餐,然后导致中午便会吃的较多,甚至晚餐也吃多,但同时缺乏运动,脂肪便堆积在腹部。
3、饮酒
常见于男性,因为酒精的热量其实很高,一瓶啤酒要跑3公里才能消耗掉。虽然喝了酒会加大排尿,但其实热量并没有排出来仍然留在了你的体内,最后形成所谓的“啤酒肚”。
4、久坐不动
大多数女性的腹部赘肉都是这个坏习惯导致的。坐着时腹部的肌肉折叠变形,如果是吃了饭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脂肪全部囤积在腹部。
相对来说,女性因为更为在意自己的身材,往往会对自己的腹部赘肉比较在意,而大多数男性可能并不会觉得“肚子大”有什么很不好。虽然腹部脂肪能够有利于保护内脏,但若是过度堆积,反而会对内脏造成压迫和影响。美国疾控中心曾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有超过15种可导致死亡的疾病都与腹部肥胖有直接关系。
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疾病风险:
一、心脏病
不少研究都证实,腹部肥胖的人比身体其他部位肥胖的人有更高的心脏病风险。腹部脂肪过多,会压迫血管影响正常的血液运输,包括心脏血液运输。
二、脂肪肝
大部分的脏器都在腹部,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多余的脂肪也更容易在脏器堆积。而脂肪过多使肝脏负担加重,受到损害,从而引发脂肪肝。
三、糖尿病
腹部脂肪过多堆积,会对血糖代谢造成影响,糖尿病风险升高。
四、其它癌症
研究显示,腹部赘肉过多还会导致大肠癌、子宫癌等患病风险升高。
因此,无论是出于形体美观,还是为了减少诸多健康隐患,一旦腹部的脂肪囤积过多时,就应立即重视,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减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方式减少多余脂肪。今天就给大家3个建议:
首先是饮食控制。尽量少吃高热量食物,特别是高糖、高脂肪类。饮食结构上以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为主,有研究发现,多种水果如鳄梨、橙子等内均含有有利于抑制腹部脂肪生成的成分。
其次是运动减肥。运动是最效的减肥方法,而不要通过单纯的节食。如卷腹、跑步、瑜伽等运动对减少腹部赘肉都有明显效果。
最后是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尽量少喝酒;养成饭后站立半小时的习惯;不要长时间一直坐着,要多起来活动等。
为什么你明明不胖,却总顶着个“大肚子”?看看你是哪种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体重不高,可为什么肚子这么大?明明穿M号的衣服,肚子却像个球!”
相信不少人有过类似的困惑:明明看起来不胖,但腰间那一圈“游泳圈”却让人头疼。事实上,从健康角度来说,“肚子大”可能比“全身胖”更值得警惕。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是一些潜在健康问题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肚子”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原因。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常被忽略的健康指标——体脂分布。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储位置”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也大不相同。简单来说,脂肪分为两种类型:
皮下脂肪:储存在皮肤下,摸起来软软的,比如大腿、臀部的脂肪。
内脏脂肪:藏在腹腔深处,包裹着肝脏、胰腺等重要器官。
大肚子的人,尤其是瘦肚子大的人,往往是内脏脂肪过多。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无害”,而是代谢活跃,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瘦的人,可能比胖子更危险。
医生说:
“如果你的腰围超过了健康范围(男性≥90cm,女性≥80cm),无论体重如何,都要警惕内脏脂肪超标。”
“大肚子”不一定都是脂肪的锅,有时候它可能只是因为腹胀。想象一下气球被吹满的样子,肚子里的“气”就是这么回事。常见引起腹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吃得太快:狼吞虎咽容易吞下大量空气,肚子自然“鼓”起来。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细菌分解食物时会产生气体,如果菌群失衡,气体就会超标,导致腹胀。
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拉肚子?可能是乳糖分解酶不足,导致乳糖在肠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医生建议:
“如果你的肚子经常涨得像个球,可以试着调整饮食习惯,比如细嚼慢咽、减少豆类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如果症状持续,建议就医检查肠道健康。”
有时候,肚子大并不是因为脂肪,而是腹部肌肉松弛。想象一下,一个绷紧的气球和一个瘪掉的气球,哪个看起来更大?腹肌的作用就像肚子的“天然束带”,可以帮你收紧腹部。但如果你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腹肌就会变得松弛无力,肚子自然而然“塌下来”。
医生的提醒:
“如果你一天坐着超过8小时,尤其是坐姿不良,肚子会越来越‘突出’。每天花10分钟做一些核心肌群的训练,比如平板支撑或卷腹,可以帮你找回‘平坦小腹’。”
“大肚子”有时候也和激素有关。激素是身体里的“化学指挥官”,一旦它们“失控”,身体会发生各种奇怪的变化。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肚子变大:
压力过大(高皮质醇):长期的压力会让肾上腺分泌更多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腹部。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像身体的“发动机”,如果它运转缓慢,新陈代谢会下降,导致脂肪堆积。
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脂肪更容易堆积在腹部。
医生建议:
“如果你发现肚子突然变大,伴随疲劳、情绪变化或月经异常,可能需要检查一下激素水平。”
有些“大肚子”可能是慢性疾病的信号,以下几种情况需要特别留意:
脂肪肝:脂肪肝并不是胖人的“专利”,瘦子也可能得脂肪肝,尤其是长期饮酒或饮食不健康的人。
腹水:肝硬化或其他肝病可能导致腹水,表现为肚子异常膨大,且按压时有“波动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一些女性可能因为激素失调导致腹部肥胖,同时伴随月经不规律。
医生提醒:
“如果你的肚子突然变大,且伴随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排查慢性疾病。”
无论你的“大肚子”属于哪种情况,以下方法都可以帮助你改善:
调整饮食习惯:
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全谷物。避免暴饮暴食,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
多运动,少久坐: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同时,每坐1小时就起来活动5分钟。
管理压力:
试着做一些放松练习,比如深呼吸、冥想或听音乐,降低皮质醇水平。
定期体检:
检查内脏脂肪、肝功能和激素水平,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大肚子”可能是生活方式的结果,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无论是哪种原因,都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好的“腹肌马甲线”。
下一次照镜子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肚子,到底在告诉我什么?”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关于体脂分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腹部脂肪与代谢疾病的关系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久坐行为的健康风险
《柳叶刀》:饮食与内脏脂肪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