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胖与身材瘦的人相比,谁的身体更健康?告诉你大实话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身材胖和身材瘦的人,谁的身体更健康?
这个问题就像那个常常让你迟疑的题目:“你喜欢吃甜的还是咸的?”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俩有啥好比的,胖就是不好,瘦就是好呀。
可是,等你仔细一想,问题远远没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常见却也有些误区的问题——胖的人真的不健康,瘦的人就百分百健康吗?
胖子是不是人人都有心脏病?我们一说到胖,很多人脑袋里就会自动联想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等。
这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被这样一种观点洗脑了:“胖子不健康,瘦子健康。”
事实真是这样吗?
胖的人一看就知道血脂高,血糖不正常,可能还容易得一些所谓的“现代病”,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相往往比你想得复杂。
研究发现,其实有一种情况叫做“正常体重型肥胖”,通俗点说,就是看起来你是胖胖的,但体脂肪并不高。
这种情况下,胖的人其实不一定就会得心血管病和糖尿病。
要知道,心脏病的关键不仅仅是脂肪的多少,更是脂肪是如何分布的。
如果你胖在四肢,肚子上倒是没啥肉,那种“苹果型身材”比起“梨型身材”,健康风险要小得多。
而那些体脂肪堆积在腹部的胖人,才是真正的健康隐患。
有一项研究指出,虽然身材胖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代谢性疾病,但如果一个人看上去胖胖的,但保持规律运动,保持肌肉量,那他与普通瘦人相比,心血管健康反而更好。
所谓“肌肉重,脂肪少”这件事,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没有肌肉的胖子,才会有大问题。
“瘦就是健康”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信得不行。
看着身边那些骨瘦如柴的朋友,很多人都忍不住羡慕:身材好,体重低,皮肤紧致,穿什么都好看,健康不言而喻。
但实际上,很多瘦子可不一定比胖子更健康。
有一类人叫做“健康不明显的瘦子”,这类瘦子看起来苗条,体重轻,甚至还可以穿得很时髦,但是他们的身体内部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就是“脂肪超低”,虽然看起来骨感优雅,甚至能够做出一流的瑜伽动作,但他们缺少了一些维持生理功能所需的基础脂肪。
很多研究表明,脂肪并非全是坏事。脂肪在身体中不仅是能量的储存库,它还参与激素的合成,帮助身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如果体脂低得不正常,那这些功能就可能受到影响。
更糟糕的是,许多看似瘦小的朋友,其实内脏脂肪水平往往很高,这也是所谓的“内脏肥胖”或者“隐性肥胖”。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体重轻,肚子里的脂肪可不比那些显著肥胖的人少。
研究表明,内脏脂肪的堆积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别看那些瘦子看起来健康,实际上,他们的内脏脂肪已经悄悄地对健康发起进攻了。
回到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得不提到“腹部肥胖”的话题。你是不是有过这种体验:平时身体健康,体重也没太重,穿衣服也觉得挺合适,但是肚子就是瘦不下来。
即便是吃得很清淡,每天运动也不懈,肚腩还总在你眼前晃悠。
这时候,你可能觉得,“哎呀,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个大肚子人?这肚腩跟着我就没了个头!”
其实,腹部的脂肪堆积不只是外表的堆积,它更代表着身体内部的一些严重问题。
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跟很多疾病的风险是密切相关的。
举个例子,研究表明,腹部肥胖和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
而这些情况,都是导致心脏病、中风等重大疾病的隐性杀手。
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正常,但腹部脂肪量不正常,那么他面临的健康风险可能比那些明显肥胖的人还要大。
体型瘦小的朋友,虽然表面上不胖,甚至不需要担心体重带来的问题,但如果“肚腩”或者“肚子上的小气球”明显突出,那可得注意了。
这些人看似没有高体重的风险,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细胳膊大肚子”才是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胖子瘦子,谁更有运动优势?胖子运动可能会更费劲,瘦子运动可能会更灵活,但运动的效益却是另一码事儿。
胖人似乎总是被看作是“动不起来”的人,而瘦人则是“动起来如风”的群体。
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
胖人往往因为体内有更多的脂肪储备,所以他们的耐力较好,尤其是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优于瘦子。
要知道,脂肪是身体的能量库,当你进行耐力训练时,脂肪燃烧的速度可能比瘦人更快。
而瘦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脂肪,能量供应常常依赖于糖原,因此,长期高强度运动后,他们的耐力可能不如胖人。
这是为什么你看到有些“胖哥”或“胖姐”在跑步机上越来越快,而那些瘦子一开始风风火火,最后却气喘吁吁的原因。
胖人和瘦人之间的运动优势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悬殊,只不过胖人的运动表现常常被低估。
胖人如果控制好饮食,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健康改善,而瘦人则需要注意保持肌肉量,防止过度消耗脂肪,保持一个“健康”的体脂率。
从这些角度来看,胖子和瘦子的健康其实并不是看表面,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身体构成来分析。
不要轻易认为胖就是病,瘦就百分百健康。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关键是看他们的生活习惯、运动量、饮食结构以及脂肪分布。
如果你问谁更健康,那个既有健康饮食,又有适量运动,保持合理体重的“普通人”才是赢家。
胖也能健康,瘦也可能有病,一切得看身体内部的真实状况。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1]汤巧玲.胖,就一定需要减肥吗?[J].中医健康养生,2022,8(04):54.
胖VS瘦,究竟哪个更好?其实,体重稳定才是长寿的秘诀
「胖」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薛定谔的概念:
有的人觉得体重超过100斤很胖,有的人觉得体重超过120斤才算胖,还有人认为只要肚子上有肉就是胖子,恨不得把自己变成风一吹就飞走的纸片人……
如果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放两个按钮,一个是“变胖”,一个是“变瘦”,那么按下“变瘦”按钮的人数一定会碾压选择“变胖”的人数。
这么不受待见,「胖」究竟做错了什么?
来看看「胖」的两宗罪↓↓↓
01影响外貌
猫猫狗狗越圆润越可爱,人类就不一定了。肥胖带给人类的往往都是双下巴、“蝴蝶袖”、“游泳圈”和“大象腿”,体态臃肿、精神萎顿,想穿的衣服穿不了,连在实体店买衣服的频率都会直线下降。
02影响健康
怕「胖」不只是因为爱美,还有可能是“惜命”。肥胖可能伴随着很多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而且由于体重增加,肥胖者在走路、跑步时会对关节产生过多压力,从而引发骨关节炎。
另外,肚子比较胖的人往往都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可能会让肝脏脂肪变性,严重的将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转化为肝癌。
这么一看,大家想要变「瘦」也情有可原了。不过,瘦就一定好吗?
众所周知,身体太瘦的人也很容易生病:
(1)太瘦的人往往都“弱不禁风”、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外界病菌,增加患病的风险;
(2)由于脂肪储备不足,所以容易疲乏无力,并伴随着脱发、骨质疏松和贫血等问题;
(3)女生体脂率太低,可能会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引发月经不调、停经,还会对生育造成影响。
其实过瘦或过胖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与其一味地追求「瘦」,不如让自己的体重稳定在一个健康的范围内——
一项涉及54,437名61~81岁女性的研究显示:在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中,有58.7%的人活到了90岁,而体重减轻的女性中仅有47.9%的人活到90岁。
也就是说,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更容易长寿。
那么问题来了,体重稳定在多少斤最好呢?
由于身高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健康体重都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参考BMI指数来计算自己的健康体重。
BMI等于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来的数字如果小于18.5就说明偏瘦,大于24就是超重,处于18.5~24之间的才是正常体重,继续保持就可以啦~
PS: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变瘦或突然变胖(在没有节食或暴饮暴食的前提下),一定要引起注意,这有可能是疾病发出的警报,最好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体重减重后为何出现反弹?国际最新研究揭秘细胞保留肥胖“记忆”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体重减重后出现反弹让减肥人士颇为烦恼,反弹原因很受关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称,小鼠和人类细胞实验表明,在减重以后脂肪组织通过细胞转录和表观遗传变化,保留着肥胖的“记忆”,从而增加体重反弹的几率。
论文作者认为,这项研究发现或有助于解释节食或其他减重策略后经常出现的反弹问题(也称“溜溜球效应”),即减重者减掉的体重又恢复了。同时,或有助于为未来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信息。
该论文介绍,治疗肥胖和改善健康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轻体重,预防继发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或脂肪肝等。注重节食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策略常常只能带来短期减重,减掉的体重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反弹——即所谓的“溜溜球效应”。这一问题似乎是由某种肥胖“记忆”引起,但造成这一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Ferdinand von Meyenn和同事及合作者共同研究发现,人类和小鼠的脂肪组织细胞在体重明显减轻后仍然保留了转录变化。通过比较18名非肥胖症患者和20名患有肥胖症、经减肥手术减重(BMI至少减少25%)的参与者减重前后脂肪组织细胞的RNA序列,他们找出了这些变化。
研究人员对瘦小鼠、胖小鼠和曾经胖过的小鼠(肥胖然后减重的小鼠)也进行了类似分析。在小鼠中,他们还发现表观遗传变化和转录变化,这些变化似乎与减重后持续的一些代谢过程(如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脂肪细胞形成)受损有关,研究认为这可能导致了节食后体重反弹。
论文作者总结说,未来以脂肪和其他潜在细胞的这些变化为靶标,或可改善长期体重管理和健康结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