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
标准变了!80岁后胖一点更长寿!家有老人的一定要看看
不少高龄老人家里没有体重秤,对体重也不怎么在意。但其实,年纪大了反而更要重视体重。
2023年9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给出高龄老年人身体质量指数(BMI)适宜范围和体重管理的指导建议。针对高龄老人,这样的体重更长寿!
标准变了:80岁以上老人
胖一点更长寿
根据《指南》,中国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范围应为:
22.0~26.9 千克/平方米
要高于一般成年人的推荐值。①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现行相关BMI标准指南建议,18~64岁健康成人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3.9;65岁以上老人的适宜体重和BMI应该略高,范围为20~26.9,但针对高龄老人一直缺乏相关标准。此次发布的《指南》给出了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体重建议。
为什么一般成年人的 BMI不适于高龄老年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施小明解释,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身高变化。与年轻时的身高相比,各年龄段老年人身高有所下降,平均下降范围可达4.3~9.8厘米。按照计算公式,在体重不变的情况下,身高下降会让老年人的BMI相应变大,范围可至 1.2~2.4千克/平方米。
二是健康影响。研究表明,BMI水平越高,高龄老年人躯体功能损伤和死亡风险越低。这可能与高龄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需要营养储备,且高BMI能更有效防止跌倒等有关。
施小明强调,高龄老年人体重不宜过低,“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观点是错误的。②
微胖的老人赚到了!
在长寿这件事上,随着年纪增大,体重微增的人似乎更占“便宜”。2021年,知名医学期刊《流行病学年鉴》刊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研究从1948年开始进行,将4576名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调查时间长达73年。③
研究过程考虑到性别、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
年轻时能够维持正常的体重,
年老时身材微胖的人,
死亡率更低!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微胖可能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生理状态。
高龄老人每个月测2次体重!
《指南》建议,高龄老年人:
每月至少测量2次体重。
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身高。
对于近3个月体重波动超过5%者,宜增加体重测量频次。
体重测量综合考虑高龄老年人进食、衣着、排便等生活习惯并相对固定每次测量时间。对于无法测量体重的高龄老年人可通过间接方法评估,如通过不同时间点上臂围、小腿围、衣服宽松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反映体重波动情况。①
如果老年人特别瘦,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朱丹2023年5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刊文提醒,老年人特别瘦会存在以下健康隐患:
1.可能有潜在的消耗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亢、胃肠道疾病、肿瘤等,从而导致了身体的消瘦。
2.如果老年人特别瘦,就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此时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力,无法抵抗细菌、病毒的来临,更加容易生病,也不容易痊愈。骨质疏松症、肌少症的发病率也会增加。④
保持健康的体重,生活中注意2点
1.推荐少食多餐,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朱丹医生刊文建议,对于老年人来说,推荐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每一顿饭都不建议吃得特别饱,吃到七八成饱就可以了,但是每天可以多吃几顿,比如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对于胃肠道的健康会更好一些,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1)做到食物品种丰富,合理搭配,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特别注意多选深色叶菜(如油菜、青菜、菠菜、紫甘蓝等)。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每种水果吃的量少些,但种类多一些,不应用蔬菜替代水果。
(2)动物性食物换着吃:尽可能换着吃畜肉(如猪肉、羊肉、牛肉等)、禽肉(如鸡、鸭等)、鱼虾类以及蛋类食物。
(3)摄入足够量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品: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应争取达到平均每日120~150克,其中鱼40~50克,畜禽肉40~50克,蛋类40~50克。推荐每日饮用300~400毫升牛奶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保证摄入充足的大豆类制品,达到平均每天吃相当于15克大豆的推荐水平。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每公斤体重1.0~1.2克,日常进行抗阻训练的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 克。④
此外,食物制作上可以弄得质地细软易吞咽些。
2.减少静坐时间,保持规律身体活动
《指南》建议,高龄老年人宜保持规律地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身体状况好者,可在熟悉环境下活动,在活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后做好整理活动;进行适当的肌肉练习,同时注重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身体状况不佳者,可在监护人的协助下适当活动。①
朱丹医生刊文介绍,对于老年人来说,只要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走出去散散步就可以了。或者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做一套太极拳或八段锦,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方式,能有效地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④
本文综合自:
①2023-09-2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T/CNSS 021—2023)》
②2023-09-22 健康时报《高龄老人不能太瘦》
③Zheng H, Echave P, Mehta N, Myrskylä M. Life-long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and mortality in two generations. Ann Epidemiol. 2021 Apr;56:18-25. doi: 10.1016/j.annepidem.2021.01.003. Epub 2021 Jan 22. PMID: 33493649; PMCID: PMC8009819.
④ 2023-05-31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有钱难买老来瘦?研究发现微胖身材的老人更长寿》
来源: 健康时报
千金难买老来瘦?中国团队最新研究称80岁以上老人胖些更好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民间有俗话称“千金难买老来瘦”,老人瘦就一定好吗?中国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老龄化研究却发现,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还是胖一些好。该研究建议重新思考80多岁中国老人的最优年龄相关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衰老》最新发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团队完成的一项涵盖逾2.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中国年过80老人超重或轻度肥胖与死亡率降低相关。
这项老龄化研究表明,对最佳体重的公共卫生建议在这一年龄组或应向上调整。不过,该研究论文也提醒,后续还需对涉及其他地域的人进行进一步研究。
据该论文介绍,BMI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有些证据表明在65岁以上成人中存在“肥胖悖论”:相比较瘦的人,超重至中度肥胖的人似乎有更佳健康结果、更低死亡率。然而,最佳BMI建议建立在对一般人群的大范围流行病学研究上,对老年个体特别是80岁及以上高龄人群的代表性不足。
为更好理解老年人BMI、健康结果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论文通讯作者施小明和同事分析了从27026名个体(平均年龄为92.7岁)在80岁后(80岁及以上)收集的数据,这些人在一项中国观察性研究中得到多达20年的追踪。他们的研究表明,在这一年龄组中,死亡风险(特别是非心血管疾病所致)随BMI值上升而降低,最优BMI在超重至中度肥胖的范围之内。研究团队在腰围上也观察到类似的关系,而腰围是腹部脂肪堆积的一个指标。
论文作者总结说,这项研究发现支持了中国高龄老年人群中存在“肥胖悖论”,表明对最佳BMI的公共卫生建议可能不适用于这一人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