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动脉血(肥胖 动脉硬化)

文章目录:

体检报告这个指标高,说明你的血太“油”!很多人都没搞清楚

年底体检,你的血脂高了吗?血脂检查报告怎么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巫少荣手把手教大家来看~

关键看4个指标

★指标1:甘油三酯(TG)

异常指标:>1.7毫摩尔/升。【参考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下同】

巫少荣介绍,甘油三酯,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甘油三酯高,即“血太油了”,可致肥胖、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等。

★指标2:总胆固醇(TC)

异常指标:>5.7毫摩尔/升

胆固醇过多也会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变窄,逐步发生动脉硬化,渐渐将血管堵死,诱发心绞痛、冠心病、脑中风、肾衰竭等。

★指标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异常指标:> 3.37毫摩尔/升

巫少荣指出,这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

它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因此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指标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异常指标:< 1.04毫摩尔/升。

俗称“好胆固醇”,这个指标,反而是高点好。“它就像一个清洁工,能把血管壁沉积的胆固醇运到肝脏处理掉,减少冠心病发生。”巫少荣说。

有箭头,就代表生病了?

巫少荣指出,有箭头只能说明有异常,需不需要治,还要综合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及伴随疾病来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治疗: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7.2毫摩尔/升;
  2.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3.1~7.2毫摩尔/升。

不符合者,需要评估是否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肥胖。

举个例子,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3毫摩尔/升时,对于没有高血压、高血糖、不抽烟、不肥胖、生活习惯良好的年轻人来说,风险很低,一般不需治疗。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就已经是高度危险了。

指标都正常,就放心了?

巫少荣表示,并不是。极高危人群,不管血脂检查如何,都必须进行降脂治疗。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

那么,如果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都超标,风险会不会抵消?

目前没有太多循证医学证据。

甘油三酯偏低说明什么问题?

现在没发现有什么坏处,偏低还是好一点,说明肝脏代谢不错,也说明平时饮食比较注意。

大脑血供来源颈动脉!有斑块怎么办?会突然掉下来吗?请看此文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内科医生。颈动脉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是没有学过医的普通人也非常之清楚。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定期体检。像我所在的城市,农村老百姓每年都有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由于中老年群体居多,所以都会进行“双侧颈动脉的B超检查”。不少人查出来会提示“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如果狭窄的明显的还会提示狭窄的百分比是多少”。不少人看到这个检查结果可吓坏了,怪不得我最近感觉头晕,难道是这个血管出了问题?这个斑块该怎么处理?会不会突然哪天就掉下来了就一命呜呼?种种疑问,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请跟着我继续往下看。

B超提示颈动脉硬化?先别怕!

为什么我要先给大家强调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是血管病变了,其实不然!的的确确,像我们年轻人的血管是极其富有弹性的,但没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仅是我们的双侧颈动脉,像我们心脏表面的冠状动脉、肾脏的肾动脉以及四肢的动脉均可出现硬化,人到中老年阶段,这是一种慢性的退行性病变,纯属正常现象。所以大家看到B超提示血管有硬化时不要太过焦虑,要正确地认识它。

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解读

●从我们血管的解剖结构来看,大方向上可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的胃壁分为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一个道理。那么病变的动脉受损首先就是从“动脉内膜”开始,说白了也就是最里面那一层。在医学上通过对这个斑块形成的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大的可能性还是考虑与“炎症反应学说”有关。具体讲起来比较深奥,医学名词也很多,大家不太容易理解,我就精炼一点给大家总结一下其中的逻辑顺序。上面我给大家提到,动脉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所难免。

●但是请注意,如果你同时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抽烟、饮酒、肥胖,女性进入绝经期等高危诱因,动脉的内皮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先后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逐渐演变到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在这个基础上,就会继发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以及局部的血栓形成,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临床上就称其为“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我们人体各处都有动脉,所以不仅仅是颈动脉,像我上面为大家提到的冠状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均可能出现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无非是颈动脉血液是负责供应我们大脑,所以我们都听它听到的比较多。

解读:颈动脉有斑块怎么办?会不会突然掉下来?

●其实出现斑块并不可怕,像我们科室以老年患者居多,所以很多人B超做出来也是会提示颈动脉斑块形成。但我们的关键还是看看这个斑块的“性质”,这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是稳定的斑块,那么即使存在,也没引起血管的显著狭窄,那是关系不大的,定期复查和长期用药即可。但一些不稳定的斑块就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这才是要引起关注的。我重点要为大家解读的是不稳定的斑块,它有什么特点呢?其具有薄的纤维帽、大的且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伴活动性炎症的粥样斑块,这些原因使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栓塞及血栓形成。

●那么又能通过什么手段去判断我这到底算不算不稳定斑块呢?B超其实只能算是初步筛查,像目前评估血管壁成像的技术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US)、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PET,PET/CT和PET/MR。血管壁成像技术除了可以评估管腔狭窄情况,也可以分析斑块的形态和成分,从而可以区分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做到早期诊断、治疗、预防中风等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此,如果条件允许,我推荐通过磁共振的手段来评估。像斑块的狭窄的程度?斑块总体积?斑块成分?斑块表面形态(包括溃疡和纤维帽破裂)?等等都可以动态监测斑块的演变。颈动脉斑块成像序列,包括各种亮血和黑血序列,例如 3D TOF、T1WI、T2WI、PD以及 MPRAGE 、 3D SPACE 等序列,运用不同参数描述颈动脉斑块的特点和性质。如果条件不允许,病变也不严重,也不方便去大医院就诊,那么退而求其次,选择彩超或者CT也是可以的。

●那么对于斑块的处置,我们得从多方面出发,大方向上如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那首先就得把血压、血脂、血糖等控制好,这是基础;如果有肥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那要及时解除这些诱因,饮食方面还得注意把握“低盐低脂”的原则。小方向上根据医生的初步评估,必要时可服用“降脂抗炎稳定斑块的药物”,如他汀类就是目前的首选,但应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复查肝功能。注意,如果这个斑块已经引起了我们颈动脉狭窄(<50%称为轻度狭窄,将狭窄程度在50%~69%称为中度狭窄,将狭窄程度在70%~99%称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那就得采取措施了。

●针对狭窄的程度、是否有临床症状等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均是目前应用得比较成熟的手术方式。那么再来解答最后一个疑问这个颈动脉粥样斑块会不会哪天在睡觉、跑步或者运动时突然脱落掉下来呢?这其实有些危言耸听!因为斑块的表面覆盖有血管内膜,还有纤维帽。也就是说其是在血管壁下方的,与血管壁紧密结合的。不会因为受到震动就脱落而堵塞血管,即使是对于某些情况如颈动脉斑块狭窄的厉害采用剥脱手术治疗,在手术时也是需要将颈动脉内膜切开,从而清除颈动脉斑块和增厚的内膜,才能够把颈动脉斑块剥脱出来,因此,颈动脉斑块没那么容易脱落,大家尽管放心,无需有这种疑虑。

综合总结

对于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莫慌!总结起来就是这两点。首先了解管腔的狭窄程度,明确斑块的性质,如果都不严重,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那么定期复查。如果医生评估后属于需要药物或者手术干预,那么就好好听医生的话,配合医生的治疗。其二就是控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各项危险因素,这点不论你严重还是不严重,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可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2021春节医路守护##添翼计划#@头条配图小助手

您是否正处于中老年阶段?有无定期进行颈动脉检查?检查情况如何?欢迎评论区留言,我将尽力解答!

大脑搭起“立交桥” 血流通畅无烦恼

上班脑袋总晕沉沉的,看东西眼前发黑,站着站着突然晕倒……到医院检查一看,原来是双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有办法吗?当然,这叫做大脑“搭桥”手术。

家住河北定州的李阿姨,去年年初就总感觉头沉沉的,看东西眼前发黑,一开始李阿姨也没当回事,以为只是高血脂、高血压慢性病导致的,没什么大碍,休息休息就好了。没承想,去年6月,正在上班的她突然晕倒,被同事连忙送到当地医院。当地医院检查怀疑是颅内动脉狭窄。当地的医生采取了药物治疗的保守疗法,希望能够缓解症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为求进一步治疗,去年9月,李阿姨慕名来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

在三博脑科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李阿姨大脑双侧中动脉严重狭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刘方军介绍,大脑中动脉狭窄属于脑内血管狭窄,通俗讲就是脑血管变“细”了。通常是由于局部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抽烟、酗酒等都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肥胖、缺少运动等也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位患者反复头晕、眼前发黑,突然晕倒就是由于脑血管狭窄引起的,因为脑血管狭窄变细后,血流减少,脑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所以脑组织功能下降,引起手足麻木或者无力,更严重时会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症状,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大脑搭桥“南水北调”

对于粥样斑块引发的血管狭窄,有的可以通过介入手段放置支架开通血管。但由于李阿姨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太厚,血管狭窄严重,支架难以进入,此时需要通过手术进行大脑搭桥从而重建血管,但这种手术风险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极高。

刘方军介绍,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问题在于脑内动脉供血不足,血管重建类似于“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建立由脑外的正常血管向脑内供血的通路,改善脑内血流,让血“活”起来,降低脑缺血风险。“大脑搭桥重建血管如同‘南水北调’工程,脑血管因狭窄或血栓造成堵塞,由于缺血,梗塞区域会像干涸的土地。‘南水北调’就是将头皮上血管(如颞浅动脉)游离,通过开颅手术,将头皮上的血管与大脑中的动脉吻合,以增加血流量,浇灌缺血的‘土地’。这种手术对于改善因缺血性脑血管病造成的脑缺血状态作用明显。”

大脑搭桥,方式有俩

专家介绍,大脑搭桥的术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血管搭桥手术,二是间接血管搭桥手术。

直接血管搭桥手术是将头皮上的血管(如颞浅动脉、枕动脉)直接接到脑内动脉(如大脑前、中动脉)的分支。该手术可以有效改善脑内供血,但是血管吻合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儿童患者,他们的脑血管更细更脆弱,血管吻合的难度更高。

间接血管搭桥手术(间接搭桥术)是将颅外血供丰富的组织贴敷到大脑上,常用的包括颞浅动脉贴敷、颞肌贴敷、硬脑膜翻转贴敷。该方法操作上比前者简单易行,风险较小。

刘方军介绍,颞浅动脉是比较粗的颅外血管,颞肌,硬脑膜外侧面都有血管,去除部分颅骨,将上述结构与脑组织表面相贴敷,可以建立起侧支循环,把脑外的血液引入大脑里,从而起到增加大脑血流量的作用,同时又减少了直接吻合后对颅内血液动力学的冲击,避免了颅内动脉出血。

脑血管病事关生活方式

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大脑双侧中动脉严重狭窄,颅内多发梗塞灶……李阿姨的手术指征明确,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脑梗,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考虑到李阿姨病情比较严重,与家属沟通后,2018年9月中旬,刘方军主任决定行颞浅动脉颞肌贴敷术,先行比较严重的左侧大脑,手术很成功,平安出院。3个多月后,李阿姨再次来到三博脑科检查发现,颞浅动脉与左脑皮层血管自发吻合,已为大脑提供额外的血液供应,先前的头晕、眼黑的症状基本消失。为彻底根除顽疾,1月6日,刘方军主任再行右侧颞浅动脉颞肌贴敷术,手术很成功,患者情况一天比一天好,3天后就已平安步行出院。

刘方军提醒,脑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平日里我们应该注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经检查斑块形成而无症状者,应该服用降血脂、抗血小板药物以稳定斑块、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对于斑块导致血管狭窄严重的,要积极就诊、积极治疗,目前脑血管搭桥及脑血管支架手术已经非常成熟,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狭窄导致脑梗死的风险。文/钱宇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