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血的指标(肥胖人的血液)

文章目录:

白黄红黑!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511,我要腰!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

“511”,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我要腰”。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预防控制肥胖,迫在眉睫,今天,你努力减肥了吗?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仅是让人身材走样,更严重的是,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若不及早干预、治疗,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同时还会影响到下肢关节、脊柱等,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对于女性来讲,肥胖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及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5岁就跨入“胖的年龄坎”

据了解,江苏省疾控中心曾经做过统计,在江苏,18岁以上成人体重平均为61.5公斤,男性为65.8公斤,女性为58.4公斤。总体体重超重率为33.6%,总体肥胖率为11.3%,两者之和为44.9%。

进入45岁,江苏人就迈入了“胖的年龄坎”。在江苏居民的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情况曲线图中,45-59岁是BMI的最高峰“年纪段”,不管男女,而此年龄段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一个最高值,接近60%。

过了这个年龄段,BMI值慢慢下降,其中,女性的BMI值一直到74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更容易发胖?除了吃得多,代谢能力下降,运动量偏少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江苏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由此可见,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不高。

专家说,现在虽然看电视的人少了,可是每天下班后、空余时“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另外,现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已经没有时间去锻炼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胖子”

目前通常是靠BMI指数判断: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成人的BMI数值对应体重情况:消瘦:低于18.5,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28以上。

肥胖的临床分型分为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也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皮下、网膜和内脏器官。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围(也称“苹果型”身材)大于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腹型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者。

周围型肥胖:其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髋部、大腿和下部躯干的皮下,也称“鸭梨型”身材,多见于女性。

混合型肥胖:兼有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特征。

看看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专家还有一种用颜色分类的方法: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为白、黑、黄、红四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对应的减肥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白胖子(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体型均匀,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基本正常,各项代谢指标及激素分泌正常。这类胖子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减重以防止体重增加带来的物理性损伤,如关节炎症,心肺功能负担加重。

黄胖子(低代谢型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精神萎靡、气血均乏。

红胖子(高代谢型肥胖):多为红胖血淤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代谢率高、激素水平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黑胖子(炎症代谢型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代谢率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及高尿酸等炎症状态。

【相关】

“局部瘦身”不科学

“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减肥的核心六字真言。如何做到科学地“迈开腿”?有没有专门瘦腰瘦腿的局部瘦身运动?最近火热的毽子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练习?运动医学专家一一回答减肥热点问题。

运动减肥也有科学讲究。所谓“减肥”,准确地说,应该是减脂。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表示,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脂肪和糖原,还可以改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健康减肥。

怎样运动能更高效安全减脂?“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利于减肥。”杨伟毅解释,在有氧运动初期,身体供能更多依靠燃烧糖原;而持续有氧运动时,则更多通过燃烧脂肪供能。因此一般建议运动强度保持在有氧运动最佳心率区间内,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更有利于减脂。而无氧运动主要消耗糖原而非脂肪,且容易造成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后3天内会产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则是进行了无氧运动的表现。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应选择能使锻炼者感兴趣、能长久坚持的方式,配合饮食管理。”杨伟毅表示,选择具体运动方案时要视年龄、心肺功能、健康状况及肥胖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从不运动或体能基础较差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可采用低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当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逐渐提升,再逐步加量。比如快走与慢跑穿插进行,跳绳分为间断多组完成。

“局部减肥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杨伟毅提醒,“运动时的卡路里消耗是全身性的,脂肪的分解也是全身性的,所以并不会练哪儿瘦哪儿。”

那么,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意义何在?杨伟毅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有不同意义。例如一些针对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属于无氧训练,虽然燃脂效率不如有氧运动高,无法让你直接减掉腰腹赘肉,但可以增强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令身体线条更紧实精干。同时身体肌肉含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能令你的基础能量消耗增加。

不少人最近都迷上了毽子操,觉得看起来简单易学。杨伟毅表示,毽子操的动作看起来容易跟学,对腹、髋、臀、腿部等部位肌肉力量训练都有好处。不过,这其实是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尽管燃脂效率很高,但可能更适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人。而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若简单重复某个动作时间过长,要当心因疲劳和动作僵硬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

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

体检报告这个指标高,说明你的血太“油”!很多人都没搞清楚

年底体检,你的血脂高了吗?血脂检查报告怎么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巫少荣手把手教大家来看~

关键看4个指标

★指标1:甘油三酯(TG)

异常指标:>1.7毫摩尔/升。【参考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下同】

巫少荣介绍,甘油三酯,是指血液中的脂肪。甘油三酯高,即“血太油了”,可致肥胖、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等。

★指标2:总胆固醇(TC)

异常指标:>5.7毫摩尔/升

胆固醇过多也会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变窄,逐步发生动脉硬化,渐渐将血管堵死,诱发心绞痛、冠心病、脑中风、肾衰竭等。

★指标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异常指标:> 3.37毫摩尔/升

巫少荣指出,这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

它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因此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指标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异常指标:< 1.04毫摩尔/升。

俗称“好胆固醇”,这个指标,反而是高点好。“它就像一个清洁工,能把血管壁沉积的胆固醇运到肝脏处理掉,减少冠心病发生。”巫少荣说。

有箭头,就代表生病了?

巫少荣指出,有箭头只能说明有异常,需不需要治,还要综合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及伴随疾病来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治疗: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7.2毫摩尔/升;
  2.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3.1~7.2毫摩尔/升。

不符合者,需要评估是否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肥胖。

举个例子,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73毫摩尔/升时,对于没有高血压、高血糖、不抽烟、不肥胖、生活习惯良好的年轻人来说,风险很低,一般不需治疗。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就已经是高度危险了。

指标都正常,就放心了?

巫少荣表示,并不是。极高危人群,不管血脂检查如何,都必须进行降脂治疗。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

那么,如果低密度、高密度脂蛋白都超标,风险会不会抵消?

目前没有太多循证医学证据。

甘油三酯偏低说明什么问题?

现在没发现有什么坏处,偏低还是好一点,说明肝脏代谢不错,也说明平时饮食比较注意。

几乎“每检必查”的血常规报告,应如何读懂?

血常规是临床上一项基本且极其重要的辅助检查,也是很多患友们常做的一项检查。

不过,很多人虽然对这项检查并不陌生,但拿到报告单的时候还是会对上面的各项指标一头雾水,或是看着升升降降↑↓的箭头心里开始七上八下:这都是啥意思?难道我的情况很严重?

下面,就让我们拿起血常规报告单,来聊一聊究竟该如何读懂它。

你以为的血常规VS真实的血常规

你以为的血常规:用处不大,没必要做。

真实的血常规:作为基本的血液检测,血常规的作用可大着呢:疾病的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疾病进展......

举例来说,怀疑贫血了,需要参考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感冒了,可以通过血常规结果来分辨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以对症下药;血液疾病也可以通过血常规结果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异常。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常规检查的作用。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综合考虑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患者病史等因素。

你以为的血常规:抽一管血,能查所有的指标,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能......

真实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这些检查属于生化检查,不包含在血常规检查里,是需要医生单独开单子的。

如何解读血常规报告?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均有不同反应。

作为没有医学基础的患者,我们可以重点看其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这几项指标。

01 红细胞(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L

成年女性:(3.5-5.0)×10/L

红细胞计数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呢?

生理性变化

举例来说,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以及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后均可使红细胞暂时性增多;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妊娠中后期的孕妇因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造成红细胞相对减少等。这些都是生理性变化,不用太担心。

病理性变化

减少可见于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白血病等;

②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等;

③红细胞合成障碍,如缺乏铁、维生素B12等。

增多可见于

①当血容量减少时,红细胞会相对性的增多,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②当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时,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以及一些肿瘤(如肾母细胞瘤、肝癌、卵巢癌等)。

③应激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体型肥胖的中年患者、轻度高血压等,或因使用肾上腺素后脾收缩所致。

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即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02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血红蛋白数值异常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准确地反映出贫血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血红蛋白的减低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正比,比如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的程度相一致,而在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更为严重。

03 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计数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L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呢?

白细胞计数增多

生理性增多

一般早晨时的白细胞计数低于下午,孕妇妊娠后期、剧烈的运动和劳动、酷热和严寒天气等也会使白细胞出现生理性的增多。

病理性增多

常见于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过敏反应、急性中毒、一些肿瘤及血液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可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流感等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中,我们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

中性粒细胞

增多常见于

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急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常见于

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

增多常见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性疾病(如水痘、麻疹、百日咳等)、免疫排斥反应及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常见于

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放射线损伤等。

04 血小板(PLT)

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100-300)×10/L

血小板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

生理性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数会因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而变化,比如早晨比午后略低;春季比冬季低;平原居民比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正常等。

病理性变化

血小板增多

①一过性增高,常见于急性大出血以及发生溶血后。

②持续性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血常规报告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表示一定有问题,因为血液检测结果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上文我们所说的一些暂时性的、正常的生理性变化,以及采血时间、血液标本储存时间等。

当然了,也不是说可以完全忽视指标异常的现象,建议拿到报告后,先不要慌,去找医生看一下,医生会在综合其他检查结果、临床症状等情况后,给出专业的建议。

封面及插图:摄图网

参考文献:

[1]仇爽.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J]. 中国医药指南,2022(10):104-10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2):81-90. DOI: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4.02.004.

[3]杨诗妍. 血常规检验中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8):390-390,391.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3.18.304.

[4]丁关庆. 血常规解读[J]. 中老年保健,2021(8):20-25.

[5]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二)[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7):1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7.010.

[6]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一)[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6):14-15.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6.010.

[7]宁平.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三)[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8):11-1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08.08.008.

- End -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