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因“胖”心脏频繁胸痛,专家用“一根针”精准为心脏“减肥”
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丁燕飞 张翼飞
“我们已经回到湖南老家,孩子恢复得很好,你们放心做手术。”2024年7月26日,姜女士(化姓)在病友群里为即将手术的两位小病友鼓劲儿。姜女士的儿子小宇(化名)今年14岁,忍受先天性肥厚型心肌病困扰3余年,走几步就胸闷,上楼梯更是胸痛。从湖南到西安再到北京,小宇的求医之路几乎遍布全国。最终于16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在心脏不停跳、不开胸的情况下,用“一根针”巧妙地为男孩的心脏“减肥”。
肖红艳巧施“一针”为小宇心脏“减肥”
胸痛3年,男孩活动频频受限
“我十年前便被确诊了肥心病,但不知道这个病还会遗传,因此孩子发病时根本没往这想。”姜女士(化姓)说,她是湖南永州人,生完小宇后不久便觉得动一下就喘不过来气,上楼更是会心慌,最终在长沙的医院被确诊了肥厚型心肌病。碍于不运动时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及对手术的恐惧,姜女士一直没有接受治疗。
儿子小宇初次发病是在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上楼梯会喊胸好疼,出门还没走几分钟,也赖在地上说胸好疼。姜女士带着小宇去当地医院检查,在被逐级建议转诊后,小宇最终在长沙的医院被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并且经过基因测序,发现母子俩患病皆携带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
“活泼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爱动,也不爱说话,更抗拒出门。”姜女士说,小宇确诊患病后性格变化很大,作为母亲的她十分自责。“一放假,我就带着他四处看病。”姜女士表示,此前医生告诉她治疗需要做开胸手术,但打开胸腔会破坏胸骨,造成大面积创伤,造成肌肉损伤的同时还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姜女士不想让年幼的小宇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在四处打听更好的治疗方式时,也坚持每个月为小宇复查一次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时刻关注小宇病情的发展。
在北京医生的建议下,姜女士趁放暑假带着小宇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找到该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肖红艳,想让小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室间隔内射频消融术(Liwen手术),即在心脏不停跳、不开胸的情况下,用射频针精准消融掉肥厚部分的心肌。
“针”到病除,专家提醒警惕该病的遗传性
肖红艳介绍,Liwen手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手段。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将1.7毫米的射频消融针穿刺至心脏肥厚的室间隔部位,通过热能让肥厚的室间隔肌肉坏死,同时阻断流向室间隔肌肉的血管,切掉营养供给,从而彻底让肥厚心肌坏死,不仅能做到不开胸、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还做到全程可视化、精准化,减少并发症。
“Liwen手术的难点在于在进针时要避开血管,同时还要精准把握方向和位置,让针在心脏内的每一步挪动都有效且最大程度减少对心脏的损伤。”肖红艳介绍。从2019年率先在华中地区开展这项术式,团队不断精进技术,为应对有些患者室间隔形态弯曲,团队除从心尖进针外,还创新性地开展高位穿刺,做到精准消融。
7月16日,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肖红艳带领手术团队,通过仅一个针眼大小的创面,仅历时1个小时,为小宇完成Liwen手术。术后,小宇胸闷、心悸明显缓解,甚至在术后第三天晚上,迫不及待地去武昌的楚河汉街逛了2个小时。
“孩子现在会主动说要出去玩,重新对世界充满好奇。手术后,我心中一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姜女士说,这次为了照顾孩子她并未手术,等孩子开学后,她也要来找肖红艳主任解除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病。
肖红艳介绍,60%的肥心病患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发病时间并不一致。他建议,一旦有家庭成员被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其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都应当提高警惕,积极参与基因筛查。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病情,从而定期复查,有效控制疾病发展,也可以通过第三代试管阻断致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他提醒肥心病患者及尚未发病的有肥心病致病基因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度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疾病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六旬女子长期胸痛气促 都是心脏太“胖”惹的祸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身体肥胖让人苦恼、影响健康,身体里的重要器官太“胖”同样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因为心脏太“胖”,61岁的黄阿姨(化名)长期被胸口疼痛折磨。近日,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医生为她实施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长期胸口疼痛,原因竟是心脏太“胖”
从2009年开始,黄阿姨的胸口总是莫名疼痛,有时候背部也出现痛感。严重的时候,这种疼痛的感觉可持续2个多小时。有一次,黄阿姨还被痛得晕了过去,家人立刻将她就近送到了一家医院。
经检查,黄阿姨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简称肥心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病的特征就是心肌太“胖”太“肥厚”了。正常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间有室间隔,正常心肌厚度一般在0.8-1.0cm左右,但患了这病的患者,心室间隔呈现出非对称性、高度肥厚的情况。
心肌太厚实就像膨胀的气球,将空间越“挤”越小,左心室到主动脉的空间也会变得狭窄,血液流动因此受阻,无法到达主动脉里,从而导致活动后胸痛、脑供血不足致晕厥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等情况,危害十分大!
经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黄阿姨确诊后,医生先是给予保守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每隔两三年,她就要发作胸痛。今年,黄阿姨的胸痛再次发作,且症状明显加重。心电图提示为快速型房颤,心率达到了185次/分(正常为60-100次/分)。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带着黄阿姨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入院后,黄阿姨的病情仍旧严峻,她只能整日卧床,稍有活动,心率就会“飙升”至150次/分,还伴有胸痛。
经过超声心动图的进一步检查显示,黄阿姨的左心房轻度扩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增厚,“胀”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且各项指标都已经偏离正常太多,症状严重,病情严峻。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晕厥复发率明显下降。因此,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郑奇军主任决定为黄阿姨进行手术。
经过多科室的反复讨论以及家属的同意,今年3月,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在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的配合下,郑奇军主任为黄阿姨进行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Morrow手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术后黄阿姨症状改善,手术效果显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肥心病”
据介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能始于儿童期、青春期或成人期,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且未经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率高。
医生介绍,该病虽然“可怕”,但不是无迹可寻,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体力活动时,会心悸、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尤其是在劳累或紧张后会加重;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呼吸困难,而且在躺下时加重,坐起来或站立时好转;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心脏跳动极快,或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的情况;双足、双脚踝或双腿肿胀。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不能掉以轻心,一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并尽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病因。
审读:孙世建
腹部肥胖,心脏受伤
来源:健康时报网
“腹型肥胖是女性心脏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2020年11月28日,由上海德达医院主办的第三届‘德知妳心’女性心血管健康活动日上,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特聘顾问医生李楠博士提醒,腹型肥胖女性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全因死亡率风险也更高。
李楠博士指出,腹型肥胖,不仅体现在形体上,更多的是脂肪组织的异位储存,即脂肪从皮下分布转变为内脏分布,如储存在心脏心包外膜、肝脏内、胰腺内和肾窦内。她强调,“需要及早干预、预防、和治疗腹型肥胖,主要为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相结合。”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从2004年起,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平均每年上升1.56%,已超过男性。研究显示,女性初潮、妊娠、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女性情绪波动、被动吸烟等因素,都导致女性心血管疾病症状更隐匿、不典型,在同样的发病情况下,预后也要比男性差,危害也更严重。
对于女性来说,不光腹型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体力活动缺乏,也是一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上海德达医院心内科主诊医生和亚萍博士介绍。“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控制血脂、降低血糖、降低尿酸、控制体重,也可以改善心理应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从而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和亚萍博士同时强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医学运动治疗和去健身房健身不同,需由医务人员通过评估开具运动处方,并根据危险分层,确认运动处方是否需要在医务人员监督下执行。“运动处方属于医疗级别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能够在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调节血糖血压血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