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瘦不等于健康?女子172厘米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小肚子非常大
女子身高172厘米,体重仅有100斤,还被诊断为“肥胖”?
近日,杭州26岁的刘女士四肢纤细、身材修长,
172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100斤左右,
体型属于偏瘦类型,可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她的“小肚子”非常大,
每次穿点紧身的衣服肚子处就凸起明显,这让她感到有些身材焦虑,
于是去医院咨询减肥事宜。
结果人体成分显示,刘女士内脏脂肪面积达到108c㎡,
体脂百分比32.9%,而蛋白质却只有7.0(正常范围8.3-10.1),
属于典型的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后续的问诊中,医生还了解到患者有严重的便秘,
这也是她肚子肥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表示,过高的内脏脂肪会容易引起肥胖,
很多女生小肚子大是因为内脏脂肪高引起的,
因此减肥一定是减内脏脂肪,
而减少内脏脂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调理体质。
“腹性肥胖”应该如何自测?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堆积,表现为腰围增加。
医生表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对身体危害大,不仅容易引发骨折,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脑溢血等。
在原有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
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
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那么,什么食物才能越吃越健康?
杭州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发布了一张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表。
表中显示,选择推荐的谷薯、蔬菜和水果等,才能“健康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 崔可腾 综合、光明网、、新闻晨报、中国蓝新闻、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等)
女性鼓鼓的小肚子是好是坏?答案在这里
一坐下,腹部的“游泳圈”令人心头一紧!身上其他地方都不算胖,唯独小肚子异常“突出”。你是否有上述感受?有人说女性的小肚子是为了保护子宫卵巢,引发广泛关注。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胖却有小肚子?问题出在哪?面对愈发失控的腰围能怎么办?
骨盆和韧带
才是子宫和卵巢的“保卫者”
事实上,子宫和卵巢并没有脂肪紧紧包裹着,真正对我们子宫卵巢起到保护作用的,是骨盆和韧带。子宫有四组韧带固定住,两侧卵巢也各有两条韧带,确保它们总是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此外,子宫和卵巢“待在”骨盆内,骨盆的保护让它们轻易不会受到外力的冲击。所以说,骨盆和韧带才是子宫和卵巢真正的保护者。不过,脂肪对于子宫和卵巢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人体需要适量的脂肪维持多种生理功能,但要注意的是,脂肪太少或者太多都不好。
不胖却有小肚子?
可能存在几个问题
1.内脏脂肪多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比如我们可以捏到的松松的“拜拜肉”。另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大网膜、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也被叫做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女性、年龄较大,以及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肥胖。一般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才属于中心型肥胖。
2.骨盆前倾
如果你腹部脂肪不多,却依然小腹突出,且伴有臀部上翘、塌腰等,那可能不是肥胖,需要警惕骨盆前倾。骨盆前倾除了影响美观之外,还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痛、腰椎退行性变、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等。
此外,女性怀孕时“膨大”的子宫会“撑开”腹部肌肉群,导致产后腹直肌分离,出现腹肌无力,不能有效维持腹内压,腹部就会逐渐膨出。还可能出现腰酸背痛、憋不住尿等问题。
腰围“岌岌可危”
可怎么办
“体重和腰围都开始不受控制……”这或许是一句令不少中年人“扎心”的话。这种情况主要因为人的代谢变慢并且蛋白质流失了。正常的新陈代谢会帮助人体消耗热量,如果代谢率下降会使热量得不到消耗,导致脂肪堆积。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不运动,肌肉会有一定的流失,腹部肌肉张力不够,容易出现下垂的现象。
女性更容易胖小肚子也受基因的影响。除了基因,行为、环境等也会影响脂肪堆积。吃得太多、吃得太咸、果糖吃太多、精致碳水吃太多、久坐不动、压力太大等都是胖肚子的“元凶”。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那究竟该怎么减小肚子?其实不少人都心知肚明:管住嘴迈开腿,这是永恒的真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因此,想要瘦肚子,更应该着重于减脂,如饮食控制以及进行有氧运动。
总之,我们不需要刻意追求“A4腰”、“蚂蚁腰”。但是,减少肚子上的“游泳圈”,不仅能改变外形,而且能让你健康生活、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来源: 吉林12320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超重/肥胖,如何进行生活方式管理?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多数合并超重/肥胖,后者增加PCOS患病风险,促使PCOS患者的生殖、代谢及心理问题更严重,有效管理体重是此类患者的治疗基石。《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管理内分泌专家共识》提出了超重/肥胖PCOS患者体重管理的诊疗建议,关于超重/肥胖PCOS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一起来看专家共识怎么说?
1 控制体重
推荐降低基础体重的5%~15%,尤其是注重减少内脏脂肪、治疗中心性肥胖(腰围<80cm、腰臀比<0.8),并根据BMI、能量需求及体力活动消耗,设定合适的个体化减重目标,坚持长期管理。
2 饮食管理
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和减重目标制定可持续的限制能量平衡饮食、恢复健康饮食结构,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和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减少单糖和盐的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如ω-3脂肪酸)、高膳食纤维、维生素D和富含铬食物的摄入等。目前常用的饮食模式有地中海饮食、得舒(DASH)饮食、限热量饮食、限碳水化合物饮食等。生酮饮食短期内减重效果显著,但鉴于这种不均衡饮食对健康的潜在风险,建议要遵循专业医生指导,且不能长期应用。
(1)青春期:青春期PCOS患者相关饮食治疗的研究证据较为有限。参考《中国超重/肥胖的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推荐,肥胖儿童青少年采用限制能量的平衡饮食,即按照同年龄正常体重儿童每天所用的总能量,适当减少能量供给,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20%~30%,蛋白质15%~25%,同时应避免食用过度加工、营养素单一或能量密度过高的食品,如含糖饮料、高脂饮食。
(2)育龄期:推荐减少饮食中总热量的30%或减少500~750kcal/d,每天总热卡在1200~1500kcal。
(3)绝经期:建议定时定量、均衡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避免反式脂肪酸、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动物脂肪;限盐、控糖、少油、限酒、足量饮水;确保饮食结构要多样化。
3 运动管理
运动干预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以及两者结合。可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和减重目标制定适合且可持续的运动方案,应注意关节等运动器官的保护,严防运动相关损伤。
(1)青春期: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次60min中度至高强度运动(包括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减少时间成本,更有助于PCOS患者的健康获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制运动计划,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和自我驱动力。
(2)育龄期:减重推荐每周进行≥2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150min高强度运动;预防增重推荐每周进行≥1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75min的高强度运动,同时,每周进行2d肌肉力量训练。
(3)绝经期:推荐每周至少坚持15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每周至少进行2~3次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和肌力,运动前与医生进行沟通,确定运动方式和强度,并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4 行为管理
包括认知和行为调整。通过积极宣教及引导正确认识PCOS疾病的危害和长期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性,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缓解不良的情绪,必要时可转诊至心理医学科等相关学科进一步干预治疗,应限制使用加重PCOS症状(如体重增加)的药物。建议提供全面的家庭支持,并由专业团队帮助患者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管理内分泌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41(01):1-11.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