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饮多尿并非就是糖尿病,还可能...
每次提到口干多饮、多尿,大伙往往第一反应是:糖尿病?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多饮多尿并非糖尿病的专属症状。
这次,中六君请来王奕晖主任医师为大家扒一扒多饮多尿的常见原因:
糖尿病
典型症状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许多糖友常无症状,却在体检及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针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及肥胖者、2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长期缺乏运动锻炼者等等均需定期筛查。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常就可明确诊断。
特别提醒:人体处在应激状态之下,如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疼痛、失眠、焦虑等会引发血糖的一过性升高。
糖尿病诊断时,应该特别注意在这些应激状态解除后,并排除是否存在药物因素,合并急性胰腺炎、放化疗等可引起继发性高血糖以后,所测的血糖结果才能做为诊断依据,千万不要一见到血糖升高,就轻率地下糖尿病的诊断。
尿崩症
因身体缺乏或抵抗一种叫抗利尿激素(AVP)的激素而出现的多尿-多饮综合症,特征为排尿过多(>50ml/kg体重/24小时)和多饮(过量饮水;>3升/天),通过测定AVP,并结合血浆及尿渗透压、禁水加压试验可明确诊断。
精神性烦渴
常由精神因素引起,常伴有神经官能症。很少抱怨口渴,晚上也很少需饮水,且症状随情绪而波动。
相当一部分出现在健康狂热者,坚信水可改善健康而习惯大量饮用,多见于年轻女性。这类人群抗利尿激素并不缺乏,血糖也常不升高。
原发性干燥综合症
常表现为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辅助,反复感到的“砂子”吹进眼内的感觉或磨砂感,还可能出现阴道干涩、皮肤干痒,易被忽视,可通过检测涎液流率及自身抗体(如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而明确。
泌尿系疾病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因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而出现口渴、多尿、夜尿增多等。泌尿系感染时出现尿频多尿,通过检测肾功能及尿常规等可明确。
其他
药源性
如使用阿托品、利尿剂、达格利净、某些抗过敏、抗焦虑、精神类药以及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物等均可导致多尿。
喝水多,尿多的原因多见于上述诸多情况,病史上也有很大差异。
王奕晖主任医师提醒:除了糖尿病以外,还应积极排查其他原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漏诊、误诊。
本文指导专家
内分泌科 王奕晖 副主任医师
雅和医疗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涉外与特需医疗服务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国际医疗与特需服务专业委员会 委员
学术专长: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逾20年,在糖尿病,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干预与治疗、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血脂异常、肥胖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省级基金一项,近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十篇。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生命摆渡人##清风计划#
尿尿次数多等于肾不好?关注肾健康,远离这些危险行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通讯员 潘英媛
很多人认为尿尿次数多说明肾不好,真的是这样吗?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蒋文功揭秘,“肾不好”更多的表现往往不是尿多,反倒是尿少。
当尿少到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时,抽血检查就会发现肾功能异常,如果一直少下去,甚至可能发生尿毒症。而如果尿变多,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
补肾是许多人崇尚的养生理念,但中医学所指的“肾”,是一个功能学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功能和泌尿系统功能的综合功能。而现代医学所指的“肾”,是指肾脏。
专家指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达10.8%,其中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是我国引发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肥胖、药物、乙型肝炎等均可造成肾脏损伤。
肾脏担负着清除体内毒素、废物及过多的水分的重任。一旦肾功能受损,大多数是不可逆的。与其经常补肾,专家建议不如远离以下五种危险行为,好好保护肾脏:肾脏一怕大鱼大肉,蛋白太多;二怕天天老火汤,嘌呤多多;三怕经常憋尿,喝水不足;四怕饮食偏咸,水分不易排出;五怕滥用药物,毒翻肾脏。
8项黄金法则保护肾脏健康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是出现蛋白尿、血尿、浮肿、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压、夜尿增多等,其中小便性质和颜色改变比较容易观察,蛋白尿外观上表现为小便出现大量泡沫,血尿尿色呈浓茶色、淡红色甚至酱油色。
专家表示,遵循以下8项黄金法则,可以大大降低患上肾脏病的风险:
1. 保持健康、合理运动;
2. 控制血糖;
3. 监测血压;
4. 健康饮食、保持体重;
5.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6. 戒烟;
7. 不随意服用非处方药物;
8.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高危因素,请定期检查自己的尿常规和肾功能。
同时,专家表示,慢性肾脏病不是绝症,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复诊,可以阻止、延缓疾病的发展,恢复相对正常的健康生活。
了解更多
查出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为什么最近越来越胖?是因为糖胖症吗?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少。不少患者也是因为这些典型症状才发现糖尿病。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体重不断下降,瘦得有些吓人。最近为什么越来越胖?
糖尿病在西医眼中是一种代谢紊乱诱发的疾病,血糖过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受到血糖升高的影响,肾脏排出很多的尿液,出现了“多尿”的症状。但是人体内的血糖无法经过胰岛素代谢,也不能被人体吸收,就会出现吃得多,喝得多的情况,但营养吸收始终无法满足需求,就会越来越瘦。
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确诊的时候,确实体重在不断下降,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体重开始上升。明明自己为了降糖,控制饮食比较标准,为什么还会发胖?或许问题就出在“糖胖症”上。
有研究机构发现,几乎8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肥胖、超重的问题。有些是肥胖引发了糖尿病,有些是糖尿病引发的肥胖。将两者结合后,总结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糖胖症(Diabesity)。
有不少研究表明,这也属于炎症疾病,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自身免疫的影响下,对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慢性炎症。通俗的讲可能是人们胖了,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对着多出来的“肉”心想,这是什么?外界入侵的物质?攻击它!最后慢慢地诱发了慢性炎症。
当你的BMI指数达到28的时候,还被确诊为糖尿病,就属于“糖胖症”。这种疾病,会比普通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糖胖症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并且出现死亡的风险也会提高7倍,这也是糖胖症比较大的一个危害。
在临床上,有些糖友在使用磺脲类药物后,确实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人们的食欲增加,吃的东西多了,体重也就更容易长胖。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刚确诊糖尿病时,BMI指数并不高,但是用药后BMI指数升高的糖友。
胰岛素增敏剂也可能导致糖友体型越来越胖。主要的原理和前者类似,也是因为药物影响人体内的代谢,促进患者体内的糖分吸收,在降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沉积,诱发肥胖。
第一点、热量摄入减少500大卡
对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是控糖、减重的重点。而且有研究发现,不管是你是采用全素食,还是低脂低糖的饮食方法,只要你能将全天饮食摄入的热量减少500大卡,就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当然减少热量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比例。但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比例来减重。比如采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食物代替精细粮食。吃米饭的时候,吃硬不吃软,吃冷不吃热,也能因为其中的抗性淀粉,延缓糖分吸收,增强饱腹感。
第二点、合理用药,必要时调整用药
在临床上确实发现有一些药物可能对体重有所影响。糖胖症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首选对减重有利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既能改善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问题,还能起到抑制食欲,辅助减重的作用。
相比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之类有助于减重、控糖的药物显然更适合糖胖症患者。
第三点、符合条件时可采取代谢性手术
不少人曾听说过切胃手术,这就是代谢性手术的一种。通过手术切除消化道等行为,来减少人体能够摄入的食物总量,并且改变食物消化的方式。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BMI指数超过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患者自身不能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否则很可能带来其他的血管风险。
糖胖症其实是两种疾病并发的总称,和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体重指标,当体重有所升高后,及时察觉异常,并且尽早进行饮食调理、药物调整等方法稳定体重。研究发现,如果患者能够在1年内减重30斤,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就能达到86%,这也是帮助患者稳定血糖、改善病情的好方法。
如果你也深受糖胖症的困扰,不妨试试看。刚确诊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但最近却越来越胖,或许是糖胖症和药物在作祟,尽早调整,控制糖尿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