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小男孩总喊头晕,一查竟是这种病!医生:家长要重视
来源:钱江晚报
家住宁波柴桥街道的小杰是一名二年级学生,今年刚满8岁的他,128厘米的身高体重有70斤左右,这在外人看来胖乎乎的很是可爱。自五一小长假结束后,小杰总喊头晕,因为平日里调皮爱玩,奶奶以为是孩子假期未收心不想上学。可谁知,最近几天,小杰食欲也变得差起来。5月10日一早,感觉事情不简单地奶奶赶紧将孩子带到北仑区二院儿科就诊。
不查不知道,一查结果可把奶奶吓坏了。经检查,小杰的血压高达168/95mmHg,甘油三酯2.1mmol/L,总胆固醇6mmol/L,数值均偏高,出现血脂代谢异常。
8岁的孩子血压怎么会如此高?接诊医生北仑区二院儿科主任彭永圣看着眼前的“小胖墩”,在排除家族史、详细询问小杰饮食,结合一系列检查后,找到了原因。
原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小杰从小是爷爷奶奶抚养的,向来疼爱孩子的老人总觉得孩子能吃就是健康,吃得多吃得好不挑食才能长得结实有力气。所以哪怕小杰比同龄人看起来要胖,两个老人还是觉得自己养得好。加之老人平日里做菜口味重,盐放得比较多,小杰也随老人吃得咸,且隔三差五餐桌上都会有小杰爱吃的猪肉,因为丰盛的饭菜,小杰几乎每顿都能吃上两大碗米饭。就这样,经过时间的积累,小杰被爷爷奶奶养成了“小胖墩”。殊不知,变胖的同时,血压也在悄然升高。
“像小杰这样没有家族史的高血压肥胖儿童在门诊并不少见,大多问题都出在吃上。”彭永圣介绍,“因为平日饮食不控制,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摄入过容易导致肥胖,肥胖儿童中近三成患有高血压,且轻、中度血压升高通常没有明显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一般很难察觉。另外像高盐饮食也是引发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对于肥胖儿童,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减肥,清淡饮食,少吃高热量食物,均衡饮食,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
目前,小杰需要通过药物、饮食及运动等方式控血压,减体重。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胡丝丽
宅家里3个月胖六七十斤,头晕头痛还不爱动!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吃得多动得少,问题也来了。据首都儿科研究所临床数据,该院一年来心血管内科患者总体数量比疫情前增长了约20%,去年6月至今门诊初诊及随访病人14951例,病房共收治939例患儿。
儿研所心内科主任石琳(右一)在病房里为小患儿查体
病例1
一查发现孩子血管随时会破裂
从去年6月到现在,儿研所心血管内科主任石琳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高血压患儿增多了。
之前,儿研所心内科收治的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先心病、心衰等急症患儿,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心内科号源吃紧,“来门诊加号的家长一下多了起来”。科室临时扩大了门诊量,医生加班加点。
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点:体形偏胖挺着个大肚腩;总觉得头晕头疼;食欲旺盛,红烧肉、炸鸡腿是最大的爱好;状态懒散,喜欢躺着不想动。一问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疫情期间停学在家,吃得多运动量又少,加上作息不规律,体重增长过快。
看到这样的孩子,石琳基本上都有一个判断,很可能就是一个高血压患儿。有一个患儿让石琳印象深刻。孩子因为总抱怨头痛,被家长带来做检查,一测血压,收缩压已高达200毫米汞柱!情况紧急,血管随时有破裂风险,石琳赶紧联系床位让孩子住院。这时,家长还满不在乎,“这孩子,就是不想学习,所以才想歪招,鬼点子多着呢。”对此,石琳很是无奈。
石琳提醒,头晕、头疼、短时间内长胖、情绪比较烦躁的孩子,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做检查测量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家庭,需要更加留意。
病例2
宅家里3个月胖了六七十斤
12岁的大林是一位高血压患儿。身高1.77米的他,体重却有100公斤。去年8月18日,因为头疼频频发作,妈妈韩女士带着他来到儿研所心内科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2级,同时伴有肾脏损害、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孩子怎么得了高血压?原来,韩女士在一家超市上班,每天两班倒,丈夫也总出差。疫情期间,课堂挪到了家里,孩子基本上就成了没人管的状态。每天上班前,韩女士会把早餐、午餐一起做好。为了鼓励孩子能自觉学习,她又留了一些零食在家。渐渐地,她感觉到孩子的生活习惯有了一些变化:之前孩子爱吃素食,现在一次能吃三四个鸡腿儿;吃完饭就犯困,躺在床上睡觉;总嫌饭菜没味道,吃饭时喜欢把汤汁倒进米饭里,还喜欢吃番茄酱、辣椒酱等调味品,偷偷买零食和甜饮料……眼看着孩子胖起来,韩女士心里着急。后来,学校常规体检发现了问题,孩子血压偏高。
不知不觉间,孩子3个月已经长了六七十斤。“真是看着他变胖的,真后悔没有好好管一管。”拿着检查单,韩女士追悔莫及。
应对
定制专属运动饮食处方
住院近半个月,大林的血压终于稳定了下来,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见到石琳,大林妈妈惴惴不安,“这降压药,是不是这辈子就不能停了?”
对此,石琳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孩子与成人不同,有些疾病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其实是可逆的。“孩子患上慢病,治疗只是一个开始,对日常生活方式的跟踪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看着这么多出院即将回归家庭的高血压患儿,心内科专家们也很着急。如何帮助家长更专业地调整生活方式?科室决定,对患儿一对一“进群管理”,医生们化身健身教练和营养师,为每名患儿制定专属的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督促孩子落实。
进群前,心内科团队和临床营养科团队对大林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血压升高程度及运动心肺测试等多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大林拿到了自己的“低盐低脂饮食加有氧运动”处方。
处方中,每天吃多少主食、瘦肉,喝多少低脂奶,需要多少蔬果、油、盐等全都有了量化标准,还对进食总量、进食顺序、烹调方法进行标注。“对于肥胖儿童,应当严格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同时限制鸡蛋黄、动物内脏、贝类等高胆固醇食物,”儿研所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杨介绍,“腌制品如广味香肠,油炸食品如炸鸡腿、比萨等都是高盐食物,也建议尽量少吃。”
运动处方里则制定了每周至少3次、每次最少20分钟到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规划,其中不仅有走路、跑步、骑车、跳舞、游泳等有氧运动,还有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抬腿、伸腿等力量运动。刘杨解释,对于血压已经平稳的孩子,每周两三次的有氧运动就能达到稳定血压的目标,但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有效,“如心率每分钟达到140次到150次,才算达标。”医生还会根据每周测量的数据有针对性地给出饮食和用药调整建议,24小时随时回复家长的疑问。
建议
对患儿要多鼓励多陪伴
石琳和刘杨经常会收到患儿父母发来的私信,看见好吃的孩子的眼睛都快冒绿光了!”面对这种情况,石琳的办法是:先给予鼓励,树立目标;再用方法,培养起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陪伴孩子。
石琳注意到,来门诊的高血压患儿,往往情绪都不太好。身体胖了没劲儿,看到凳子就想坐下来,捧着手机无精打采,眼神躲闪不想交流。
“在家做健康管理,家长一定要多鼓励孩子。”石琳结合门诊经验给家长们出招儿,比如隔半个月就让孩子给医生发几张照片,“你看,最近又瘦了点儿,小下巴都出来啦。”遇到执行困难的时候,不要随意去指责孩子,可以先把计划制定出来,培养好习惯。石琳团队指导家长把饮食运动处方转成表格,记录每天的体重、血压值等,完成目标了,就贴上一朵小红花。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很多家长,把减肥这个事情都压在孩子身上,这肯定不行。最理想的状态,是跟孩子一块做。”石琳对此很有感触。在群里,降压效果最明显的也是这些家庭。孩子在前边跑,家长在后边追;选择趣味性运动,如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等;不要整天白菜、萝卜,花点心思就能让蔬菜变美味……
越来越多的孩子坚持了下来。“这几天,我们对过去一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经过饮食运动管理及规律的用药随访,30%的高血压患儿已停药或减量服用。”石琳说。
“慢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有困难,但做好了,同样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石琳说,家长要有信心,如果只是轻中度的血压升高,不合并有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损害,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在群里做健康指导,医生们往往要付出比出门诊更大的精力,而且是无偿的,但石琳觉得,“团队正在做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见到减肥成功的孩子,是她最开心的事。通过健康管理,孩子不光收获了健康,恢复了自信,和父母的感情也变得更加融洽。
(原标题:体形偏胖有肚腩 头晕头痛不爱动 这一年高血压孩子突然多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杨绪军 通讯员 池杨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胖娃头晕的背后:这种原因,家长不可忽视!
案例回顾
患儿杜某,12岁,因“头晕8小时”于9月3日00:43以“1.头晕原因待查,鼻窦炎?2.肥胖症”收入院。
患儿于8小时前出现头晕,呈阵发性,无明显视物旋转,伴头痛,双侧颞部疼痛明显,伴恶心。
入院后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患儿身高170cm,体重92kg,体温为36.8℃,脉搏为90次/分,呼吸频率为22次/分,血压为118/79mmHg。疼痛评分为2分。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谷丙转氨酶为122u/L↑,谷草转氨酶为65u/L↑,其余化验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中-重度脂肪肝,心脏彩超示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颅脑核磁未见明显病变,家属拒绝输液治疗。
9月3日16:35,患儿意识清晰,精神可,自述头晕、头痛,双侧颞部明显,述胸闷,护士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床边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为71次/分,测得血压为129/90mmhg,血氧饱和度为99%,给予患儿雾化吸入一次,嘱继续观察。
因患儿BMI指数为31.8kg/㎡,属于体型肥胖,责任护士遂给予患儿及家属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交流中责任护士得知患儿为初一新生,平日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参加学校军训时出现头晕、胸闷症状后入院,此次头晕发作前10分钟刚与其母亲发生过争吵,目前该患儿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态度冷漠,其母亲性格脾气稍显暴躁,情绪激动,述患儿平日饮食习惯不好,喜吃冷饮、膨化食品等高热量、高糖食物,且食量大,运动量少,导致体型肥胖,将此次患儿身体不适住院的原因归结于“不听话” “除了吃就是躺着”。“像猪一样” “光吃不学习”等言辞更是充满了对该患儿的指责及抱怨。
结合其化验及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深入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及家庭背景后,考虑患儿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可能与其父母的教养态度及情感表达方式有关,怀疑是否为心因性疾病,立即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并与主管医师及心理医师沟通,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建议家属转变对患儿的教育方式,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减少对患儿的语言刺激,与患儿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经心理干预治疗后患儿头晕、胸闷症状缓解,9月5日好转出院。
责任护士分别在患儿出院后1周及第2周对患儿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得知患儿身心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
知识链接
近年来,儿童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心因性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常见临床表现有瘫痪、头痛、胸闷、晕厥、抽搐样发作、感觉异常等。儿童期心理发育受环境影响较大,且多数儿童情感带有冲动性、易变性,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遇到不良刺激,极易发生心因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的易变性、多样性、复杂性,常常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儿童心因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包括:(1)无器质性疾病基础,体格检查和多项辅助检查正常。(2)症状的易变性、反复性也不符合一般器质性疾病的规律。(3)自我中心性:常在引人注目的时间或地点发作,被关注时症状加重,症状有夸大性、表演性特点。(4)有目的性:患儿通过发作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满足。(5)暗示性:容易受周围环境暗示发生疾病并加重或好转,有的可以在自我暗示情况下发作。
青少年儿童肥胖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超重不仅对儿童身体的形态和功能产生巨大影响,也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心理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自我形象,渴望自己长得漂亮和健美,希望这种美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一旦出现肥胖,活动不便,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妨碍其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和热情,养成被动娱乐的习惯,导致自尊心受损,社交能力降低,自信心不足,形成了退缩的个性和行为特征,这对肥胖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和习惯养成有负面影响。由于减少了与同学的正常接触,人际关系变得敏感,形成内向、多疑的性格,出现分裂样行为。而行为障碍和异常又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和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学习潜能和智力的发挥,造成了更多的学习障碍。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对儿童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与儿童的自我发展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行为问题中的社会退缩与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呈负相关,而自我意识水平低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父母与儿童良好的沟通,鼓励儿童与外界交流,有助于儿童与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过分严厉、否认、经常惩罚易使儿童产生胆怯、自卑及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因而改变家庭环境,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
案例分析
该患儿出现头晕不适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化验结果基本无异常,可初步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深入评估及对患儿、家属言语表现的观察,分析该患儿出现头晕、胸闷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其自身体形肥胖,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
2.周围环境改变,参与学校活动、社交能力降低。
3.父母教养方式常为否认、责骂,使患儿自尊心受损,亲子关系不和谐。
综上,患儿表现符合儿童心因性疾病的特点,而并非器质性疾病,应及时给予心理治疗和干预。
反思总结
1.儿童心因性疾病表现复杂多样,有时与器质性疾病难以鉴别。护理人员应做到全面评估,详细询问发病诱因,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症状特点及变化规律,对患儿社会关系、心理情况充分了解,在全面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作出对疾病成因有说服力的推断,为医师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诊、漏诊。
2.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快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新知识,及时充电,主动学习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以利于对儿童心理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减少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降低家庭医药费用的不合理支出。
3.肥胖儿童有着不同于正常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因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以信任为基础,以责任护士为主导,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可并肯定患儿的不适和病情。护理人员要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和过硬的护理技术取得患儿信任,使患儿产生安全感,感受到被接纳,进而影响患儿的感受和认识,纠正患儿认知偏差和歪曲,鼓励患儿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患儿提供宣泄的机会,缓解内心的压力。
4.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儿童心因性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对于入院治疗的患儿,除了全面评估患儿的躯体及心理情况外,对家长的评估也同样重要。首先在相互信任和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家长的文化程度,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观察家长对患儿的情感表达方式,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言行举止,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管教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帮助患儿及家长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促进患儿身心健康。
5.注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加强随访,跟踪患儿的康复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纵向延伸护理服务的时间,横向拓展护理服务的层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患儿及家长提供饮食、心理、锻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满足患儿及家长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健康需求,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延续关怀,也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体现。
作
者
信息
文章作者:高雯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