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咽部炎症(肥胖性咽喉炎怎么治)

文章目录:

肥胖炎症与中性粒细胞

在肥胖中,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是第一个浸润脂肪组织的免疫细胞,招募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因此它也是肥胖相关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

最早的炎症浸润特征

在脂肪细胞功能障碍的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渗入脂肪组织可以作为最初的炎症反应的特征。脂肪组织的慢性低度炎症则进一步导致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因此,肥胖炎症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呈激活状态。

炎症状态下的脂肪组织能够产生水平升高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1β、IL-6和IL-8,导致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循环,并且从内皮细胞壁脱边际,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一旦进入脂肪组织,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CXCL2来募集更多的血液中性粒细胞。此外,人脂肪细胞中的脂质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

肥胖个体的中性粒细胞受到NF-κB信号通路以及更高的ROS和促炎细胞因子生成水平的刺激,呈现激活表型。表现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升高,CD66b表达增加。

脂肪组织还产生瘦素。瘦素不仅促进造血,还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的氧化爆发,诱导趋化作用,通过其受体激活NF-κB途径并抑制细胞凋亡。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

由于肥胖中的循环中性粒细胞生成、数量增加和激活,在患者中就体现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消瘦患者。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和浸润性脂肪组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内皮细胞中也呈升高水平。

因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这一简单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将肥胖反应和全身性炎症联系起来。NLR反映了各种病理条件下先天(中性粒细胞)和获得性(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NLR也与较高的血浆CRP浓度相关。

肥胖与高NLR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NLR和高BMI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也最差。NLR值被发现与腹部肥胖的程度显著相关。超重人群中较高的NLR可能反映了这一人群中尚未造成明显症状、但已经存在的亚临床炎症。

中性粒细胞加重炎症和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通过中性粒细胞上的整合素CD11b与脂肪细胞上的ICAM-1结合而与脂肪细胞相互作用。(参考内容:肥胖环境中的免疫细胞)

这种相互作用激活中性粒细胞,并通过NF-κB和炎症小体NLRP3途径诱导其产生IL-1β,从而和TNF-α一起后续激活巨噬细胞。在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肪组织中,IL-1β和NLRP3mRNA水平与体重和肥胖呈正相关。

脂肪细胞脂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也可以吸引中性粒细胞,并刺激他们产生更多的IL-1β。

中性粒细胞还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损害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并通过降解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来促进胰岛素抵抗。

中性粒细胞还产生弹性蛋白酶(NE),这会损害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并直接激活巨噬细胞。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天青素、IL-37、组织蛋白酶G、蛋白酶3(PR3)和人中性粒细胞多肽1-3等来招募单核细胞进入炎症脂肪组织中。

Cells

理论上,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不仅能促进炎症加剧,应该也加强了更多的其他免疫功能。但实际上,在数量相似的情况下,肥胖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力似乎反而减弱,肥胖者的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状态不能转化为更有效的抗菌功能。换句话说,肥胖者生理脆弱、感染和死亡的风险比正常体重的人更高。

中性粒细胞在2类糖尿病中的表现

1型糖尿病

T1D患者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这也被认为是T1D的标志。相对地,T1D患者的胰腺中存在中性粒细胞,而T2D患者或非糖尿病对照组则不存在。

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疾病早期就显著渗入胰腺组织中。巨噬细胞和β细胞产生趋化因子CXCL1和CXCL2,进而将表达CXCR2的中性粒细胞招募到胰腺。因此,中性粒细胞是参与T1D发育早期的重要细胞。

Cells

某些中性粒细胞缺陷是T1D的特殊特征,而不是一般的糖依赖性缺陷。例如,在体外实验中显示,T1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损害,而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迁移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功能缺陷与CD62L的表达有关,但与高血糖浓度无关。

2型糖尿病

相对地,T2D与肥胖引起的慢性全身炎症有关。

TNF-α是一种反复被认为与T2D有关的细胞因子。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在脂多糖刺激下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血糖浓度。

与健康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相比,T2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表现出较低的吞噬活性、较低的ROS产生和较低的趋化能力。

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释放参与细胞间通讯的微泡。喂食高脂饮食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微泡浓度增加。这些微泡也聚集在动脉的某些区域,促进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小结

炎症与肥胖是密不可分的(参考内容:炎症与肥胖,密不可分)。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IL-1β进一步促进全身性的炎症,并通过和脂肪细胞的多种串扰以诱导巨噬细胞启动慢性炎症。

也因此,中性粒细胞在肥胖环境和糖尿病等相关并发疾病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

参考文献:

1.Uribe-Querol, E.; Rosales, C. Neutrophils Actively Contribute to Obesity-Associated Inflammation and Pathological Complications. Cells 2022, 11, 1883. https://doi.org/10.3390/cells11121883

2.Watanabe Y,et al. Bidirectional crosstalk between neutrophils and adipocytes promotes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FASEB J. 2019 Nov;33(11):11821-11835. doi: 10.1096/fj.201900477RR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痰多堵喉咙是咽炎?或会导甲状腺结节!张仲景1方,能化痰散结

“哎呀,真的烦人,我这喉咙中老是感觉有痰,咳又咳不出来,真的叫人难受”。

“你知道吗?这个痰不仅仅会导致喉咙产生炎症,更有可能让身体产生结节或者囊肿”!

“痰”人人都知道,但不见得人人都很清楚“痰”是怎么回事。

说到痰,人们会想到咳嗽、感冒、支气管炎等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一般都认为痰是在下呼吸道炎症时产生的分泌物。

但是中医对痰有更丰富的认识,认为不只存在于下呼吸道,可以存在于关节、淋巴结、肠道、血道、脏器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大家熟知的成语“痰迷心窍”的痰就不在呼吸系统而在循环系统。

从中医角度来讲,“痰”分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谓狭义之“痰”,为咳咯而出,或呕恶而出,容易被人察觉,故又称为外“痰”;无形之“痰”,又谓广义之“痰”,不易被人察觉,只能从症测知,其病变和临床证候,从内向外,故又称为内“痰”。

有形“痰”病会有明显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有效地诊断早期疾病。

而无形之“痰”引发的病症在人体的上下内外皆可发生,表现形式不定。

“痰”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留结成“痰”。

为什么会说“百病皆由痰作祟”?

由于“痰”是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通畅造成病理产物,但是反过来,“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

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

这里,我要着重地说一点,就是这个痰不只是会导致上述的这些问题,还会导致结节类的各种问题。

当痰凝结在甲状腺处,就会形成甲状腺结节,当痰凝结在胸口处,就可能形成乳腺结节。

其实,甲状腺结节的形成还和其它一些因素息息相关,例如肝郁气滞,再比如气滞血瘀等也会导致甲状腺结节。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可以化痰散结,对于痰凝形成的结节效果不错。

这个方子叫做半夏厚朴汤,源于《金匮要略》,组成也是很简单,只有5味药: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半夏入脾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功善消痞散结,多治痰气互结之痞证,为治疗湿痰、寒痰之要药。

厚朴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大肠经,兼入肺经。

它既能燥湿行气,又可消极平喘。

茯苓药性甘、淡、平,归脾、肾、心经。主要功效是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

生姜辛温散结,有和胃止呕的效果。

苏叶性温,味辛。归肺经、脾经。它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这个方子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气顺则痰消结散,痰化则气行郁开。痰气并治,行中有降。

这样看来,这个方子主治就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当人身体中的气机通畅了,痰湿没有了,相应产生的结节也就一步步地慢慢消失了。

最后请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文中所说方子需要辩证使用,不对症着切莫乱用,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肥胖是炎症的“温床” ——别让“第三脂肪”缩短你的寿命

肥胖是炎症的“温床”

——别让“第三脂肪”缩短你的寿命

1 人越胖,体内闷烧就越严重

你是大肚腩的“苹果形体型”吗?小心了!

前面已经说过,慢性炎症引起的体内闷烧和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从本章开始,我将针对引起慢性炎症的原因“肥胖问题”进行说明,并于第四、五章提出解决对策。

先给各位一个观念:肥胖的情况越是严重,身体内的闷烧越会持续扩大。意思就是说,所有饮食过量或运动不足、放任脂肪堆积的人,都有慢性炎症(体内闷烧)的问题,而且越胖的人,闷烧的情况越严重。

大家最近一次量体重是什么时候呢?现代人都喜欢苗条的身材,因此很害怕面对自己变胖的事实,常常会下意识地避开体重秤。

日本对于肥胖的判断标准是“BMI 25以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义,成年人BMI 24以上,但低于28者为超重,BMI 28及以上为肥胖,如表1所示)。

所谓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缩写,中文称为“身体质量指数”,可透过下列计算公式求得:

BMI=体重(kg)÷身高2(m2)

据说现在全日本20岁以上的人口当中,有三成男性、二成女性被判定为肥胖。以女性的情况来说,在20~30岁年龄层,身材纤瘦的人很多,但40岁以后的年龄层,BMI超过25以上的人则有增加的趋势。

BMI数值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如果你的BMI超过25,就算健康检查的结果显示“没有异常”也不可大意,因为身体内部很有可能已开始闷烧了。

除了BMI之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测量腹部围度(腰围):

◎男性小于85 cm。◎女性小于80 cm。

(此部分已调整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腰围标准。)

若尺寸超过以上数值,则可能是“内脏脂肪型肥胖”,理由会在后段详细说明,但大家要先明白一件事:最容易产生体内闷烧的,并非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而是内脏脂肪较多的肥胖类型。

所谓内脏脂肪型肥胖,就是俗称的“苹果形体型”:挺着圆滚滚的大肚腩,腹部呈现外凸状态。正确来说,只要腹部经过CT扫描检查,内脏脂肪超过100 cm2以大家是否有所警觉了呢?现在就勇敢地站上体重秤,掌握身体现状,这是你扑灭体内闷烧的第一步!

2 为什么有的人会胖到“溢出来”?因为脂肪细胞没有极限!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细胞,就像客满的电车,挤爆了!

大家都怕变胖,但肥胖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肥胖不光是体重增加,严格来说,人体脂肪增加才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额外增加的脂肪,究竟藏在身体何处?

其实不论是糖类、蛋白质还是脂类,一旦摄取过多,就会被人体内的“脂肪细胞(Adipocyte)”吸收、储存成“中性脂肪(Neutral Fat)”。负责吸收和储存脂肪的,是呈圆球状的白色脂肪细胞(White Adipocyte),内含名为“脂肪滴(Lipid Droplets)”的油滴,吸收脂肪后,脂肪滴就会逐渐膨胀。

白色脂肪细胞一般呈直径0.08 mm左右的球状,里面的脂肪滴吸收脂肪后,细胞整体就会膨胀至极限程度:直径是正常的1.倍左右;体积则是正常的2.2倍左右。

这种白色脂肪细胞遍布全身各处,根据统计,一般体型的人,体内大约有250亿~300亿个白色脂肪细胞。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下腹部、臀部、大腿、上臂、背部和内脏周围等部位。也就是说,白色脂肪细胞较多的部位=容易肥胖的部位。

人体全身上下有多达300亿个白色脂肪细胞,如果它们全因为吸收多余脂肪而膨胀起来的话……我好像听到某些读者在哀号了。

此外,白色脂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呈现圆球,但当每个细胞都变大之后,就会像客满的电车那样拥挤,细胞和细胞之间会变得毫无缝隙,相邻的细胞会相互推挤,从原本的圆球变成多角形。

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还不采取行动,继续过着想吃就吃、不爱运动的“糜烂”生活,人体就无法单靠现有的白色脂肪细胞吸收脂肪,而是会另外制造新的脂肪细胞继续储存。据说肥胖者体内的白色脂肪细胞,多达800亿个。

因此,肥胖的人体内不光是每个脂肪细胞都已膨胀、扩大到极限,就连数量也会无上限地持续增加不断挤爆体内。有些人之所以胖到很夸张,全身的肉都像“溢出来”一样,就是因为脂肪细胞没有极限的缘故。

正常者和肥胖者,体内白色脂肪细胞的差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