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肥胖(哈佛 减肥)

文章目录:

中年后长太胖,增乳腺癌风险

中年发福会有诸多健康影响。近日,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在中国科协《癌症生物学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35岁后体重增加会显著升高患癌风险,长胖越多,风险增幅越大。

35岁后长胖

患癌风险增加

为了解体重变化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对7万余名年龄在40~69岁的韩国女性进行了前瞻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9.2年。在有35岁体重记录的6万多名女性中,约10.72%的人体重有所减轻,体重保持稳定者占比32.68%,体重增加大于5千克的有35.92%。在这6万多名女性中,发现了790例新发乳腺癌病例。对比结果显示,与体重稳定的女性相比,35岁后体重增加超过10千克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41%。

进一步分析发现,绝经前女性的体重增加会带来更大风险。35岁后体重增加5~9.9千克,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89%;体重增加10千克或以上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2.23倍。体重增加与患癌风险呈剂量反应效应。假设体重呈线性增长,35岁后每年体重增加大于0.75千克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35%。该结果提醒,35岁以后是女性进行体重管理以预防乳腺癌的潜在窗口期。

中年发福

还与肥胖、心脏病等慢性病相关

中年发福危害不小。此前,《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英国的研究提示,中青年时期变胖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变化有关,暴露的体重指数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心脏所受的不良影响越严重。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称,中青年发福者,即使体重增加2.5~5千克,其得慢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也明显增加,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相关癌症和死亡。

解放军总医院曾观察了一个长达35年的人群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与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的人相比,从正常增加至超重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2%,死亡风险增加42%;如果一直是超重状态,死亡风险增加80%。研究还发现,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心血管病风险增加35%,死亡风险增加9%。

欧洲一项随访20年的研究还发现,中年发福,体重增加,肺活量的下降速度更快。肺活量常用来预测运动潜能。在做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量,被称为肺活量。肺活量能衡量健康,也能预测寿命长短。人到35岁左右时,肺活量即逐渐下降。研究者指出,中年人减重有助于保养呼吸系统的“青春和健康”。

应重视体重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

很多人把中年发福归咎于代谢减慢。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并没有减慢。新陈代谢率减慢纯粹是给懒找借口。活动量减少,但饮食量却没有相应减少,才是中年发福的原因。

研究者建议,为避免体重增加,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即使是工作中上楼梯,或定期去健身房,每一点体力活动都重要。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体重管理共识建议,体重管理包括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重塑生活方式,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的目的。建议将减少体重≥5%~15%作为体重管理的目标;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有氧 阻抗运动,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增加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必要时还可遵医嘱选择药物或者手术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哈佛大学研究:控制6个危险因素,可防因胖伤肾

受访专家: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 李青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长喜

肥胖乃万病之源,不仅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会在无形之中伤害肾脏,是慢性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近日,美国杜兰大学、哈佛大学联合研究发现,肥胖者如果能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蛋白尿、吸烟和缺乏运动等风险因素,就能降低慢性肾脏疾病风险。

这项研究纳入来自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97538名肥胖患者,在经过平均10.8年随访后发现,每控制一个风险因素,就能使患者的肾病风险降低11%;6个风险因素全部控制的话,肾病风险可降低49%,尤其对男性、不健康饮食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李青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引起肾损伤的机制比较复杂,新研究则找到了肥胖伤肾的6个重要‘攻击点’。”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以造成肾小球缺血硬化,使患者出现夜尿增多、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情况,严重时就会造成肾功能减退。而且,血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严重。

2.高血糖。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会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代谢功能异常,进而发生病变。糖友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肾小球就会持续高负荷,而这种过劳状态会使肾变得肥大、硬化,进而导致各种功能异常。

3.高血脂。肾脏是一个血管极其丰富的器官,高血脂可通过对血管的损伤,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本身也可与肾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进而加重肾脏损伤。此外,脂质代谢异常还可以诱导炎症细胞参与肾脏的损伤。

4.蛋白尿。蛋白尿是临床上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共同表现,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伤、肥胖相关性肾病等均会出现微量或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

5.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害肾脏,尼古丁会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加速慢性肾脏疾病的恶化;多种重金属会蓄积在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球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肾脏功能。而经常保持高水平体力活动的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幅度较小,慢性肾病风险也较低。

李青提醒,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约一半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极度疲乏、贫血首次就诊于血液科;或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到消化科就诊;或因头晕、头痛、气喘、水肿就诊于心脏科,经过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已进入尿毒症阶段,错过了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因此,定期体检与筛查十分重要,肥胖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的慢病患者,更需要定期检测尿液和肾功能。

普通健康人群如何预防肾病?李青建议,保持饮食均衡,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不暴饮暴食;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避免酗酒;避免高血压、高蛋白饮食、频繁感染、乱用药等危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B超等检查;已确诊肾病的患者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病情进展。▲

哈佛大学研究:控制6个危险因素,可防因胖伤肾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 李青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长喜

肥胖乃万病之源,不仅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会在无形之中伤害肾脏,是慢性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近日,美国杜兰大学、哈佛大学联合研究发现,肥胖者如果能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蛋白尿、吸烟和缺乏运动等风险因素,就能降低慢性肾脏疾病风险。

这项研究纳入来自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97538名肥胖患者,在经过平均10.8年随访后发现,每控制一个风险因素,就能使患者的肾病风险降低11%;6个风险因素全部控制的话,肾病风险可降低49%,尤其对男性、不健康饮食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李青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引起肾损伤的机制比较复杂,新研究则找到了肥胖伤肾的6个重要‘攻击点’。”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以造成肾小球缺血硬化,使患者出现夜尿增多、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情况,严重时就会造成肾功能减退。而且,血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严重。

2.高血糖。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会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代谢功能异常,进而发生病变。糖友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肾小球就会持续高负荷,而这种过劳状态会使肾变得肥大、硬化,进而导致各种功能异常。

3.高血脂。肾脏是一个血管极其丰富的器官,高血脂可通过对血管的损伤,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本身也可与肾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进而加重肾脏损伤。此外,脂质代谢异常还可以诱导炎症细胞参与肾脏的损伤。

4.蛋白尿。蛋白尿是临床上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共同表现,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伤、肥胖相关性肾病等均会出现微量或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

5.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害肾脏,尼古丁会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加速慢性肾脏疾病的恶化;多种重金属会蓄积在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球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肾脏功能。而经常保持高水平体力活动的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幅度较小,慢性肾病风险也较低。

李青提醒,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约一半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因极度疲乏、贫血首次就诊于血液科;或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到消化科就诊;或因头晕、头痛、气喘、水肿就诊于心脏科,经过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已进入尿毒症阶段,错过了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因此,定期体检与筛查十分重要,肥胖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的慢病患者,更需要定期检测尿液和肾功能。

普通健康人群如何预防肾病?李青建议,保持饮食均衡,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不暴饮暴食;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避免酗酒;避免高血压、高蛋白饮食、频繁感染、乱用药等危险因素;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B超等检查;已确诊肾病的患者更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病情进展。

责编:吴梦瑶

主编:张冕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