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运动 让孩子们告别肥胖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2020年10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了“超重肥胖”防控的总体目标,即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年—2030年0至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比基线下降70%。同时,以强化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责任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
01
适量运动增肌减脂
肌肉是消耗能量的,脂肪是储存能量的。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就能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从而降低体重。
“老爸,太累了,歇会儿吧!”“加油!再坚持5分钟,我们就歇。”晚上,一对父子在北京市一个寂静的社区里慢跑。他们已经坚持快半个月了。
近两年,不爱运动的儿子小明越来越重了。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宅”在家里上网课、玩手机,户外活动大减,体重又上升几斤。小明才13岁,身高为155厘米,但体重已经超过130斤,超重约40斤。
“从2020年6月起,基本上隔一天跑一次,一般都是在晚上8点左右。”家长说,看到儿子越来越胖,他越来越着急。此前,专门带儿子去看医生,医生说孩子的血糖、血压偏高,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建议尽快改变生活方式,将体重减下去。为了帮助儿子减肥,家长制定了严格的运动计划,并亲自示范,户外跑步就是其中之一。经过4个月的坚持,小明成功减重20多斤。当他回到学校时,同学们差点没认出来。
“体重下降后,孩子身体明显好转,精神也好了,学习也更专注了。”家长说,要想保持体形,必须长期坚持运动。天气转凉后,这位爸爸又给儿子制定了室内运动计划。现在,每个周日,他会带儿子去附近的体育馆打羽毛球。“孩子在球场上跑跑跳跳,挥拍打球,全身都得到了运动,体重进一步下降,已经告别‘小胖墩’了!”
“运动不足或不锻炼的孩子更容易超重,因为热量消耗太少。”专家分析,孩子学习之余,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运动量很少,容易造成肥胖。据调查,坐着看电视平均每增加一小时,肥胖的概率要增加1.5%。
肥胖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一些健康问题。专家介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可能会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在她接诊的肥胖患儿中,有的10岁就出现了高血压,有的13岁就得了糖尿病。除了身体疾病,肥胖会造成孩子生长发育异常,比如性早熟或者发育迟缓,都会影响到生活和学习。如果体重过高,还会影响孩子的骨骼,出现脊柱侧弯等畸形体形。此外,肥胖也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
专家发现,胖孩子都是脂肪超标,肌肉很少。“肌肉是消耗能量的,脂肪是储存能量的,只有能量消耗多了,脂肪才会少。通过运动增加肌肉,就能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从而降低体重。”专家说。
专家建议,家长带孩子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户外活动。由于儿童年纪较小,自律性较差,家长尽量选择娱乐性较强的运动,比如跳绳、跳舞、游泳、打羽毛球等活动。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使得孩子运动后有轻松、愉悦的感觉就好。适量运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强健体魄、增强自信。
02
合理膳食控油少糖
健康的家庭饮食是关键。家长在做饭时保证少脂肪、少油炸、少盐,让孩子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一些小孩爱吃快餐等垃圾食品、各类甜食、甜饮料,体重很容易超重,如果家长再过度宠爱孩子,不管住孩子的嘴,很容易产生肥胖问题。”专家介绍,2岁至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如果家长过度喂食,孩子就会超重。
“产生肥胖不是孩子个人的问题,健康的家庭饮食是关键。”专家认为,一些孩子之所以超重,是因为家里的饮食就是大鱼大肉、多油多糖。孩子跟着父母一起吃,容易胖起来。专家建议,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到健康饮食。健康饮食的原则是适量适度、营养均衡。家长在做饭时保证少脂肪、少油炸、少盐,让孩子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孩子就不会发胖。
不当饮食习惯是儿童青少年肥胖最突出的原因。家长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掌握健康饮食方法,为孩子搭配营养餐。《指南》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可以帮助居民做出健康的饮食选择。
“有的小孩子体重快速增加,不一定是因为吃多了,有可能是疾病,应该及时就医。”专家认为,一些遗传性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可能导致肥胖。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引起患儿代谢减慢,体内脂肪在皮下堆积,从而造成肥胖,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果早发现,只要及时、定期到医院内分泌科治疗,吃药就能治疗到几乎不影响生长发育的程度。
03
积极行动预防肥胖
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不是孩子个人的事,需要家长、医疗机构、学校、政府等形成合力,营造健康生活的社会氛围。
专家认为,解决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不是孩子个人的事,需要家长、医疗机构、学校、政府等形成合力,营造健康生活的社会氛围。
“孩子超重问题,越早干预越好。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从小坚持做好孩子体重的监测。”专家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后,应该保存好生长发育手册,并定时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做好记录和对比。如果孩子体重超过同龄标准,建议及早干预或者就医。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列出了6岁至18岁不同年龄男生、女生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别对照进行判定。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在预防改善肥胖问题上扮有重要角色。将合理膳食营养和运动知识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校常规教育,促使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给食堂配备营养健康管理人员,改善烹调方式,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让学生吃得更加营养和健康。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等考核。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促进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锻炼。
“当前,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较为突出。”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将工作重心转到开展多渠道、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和倡导活动,提高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肥胖,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
来源:人民网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 专家详解肥胖防控怎么做
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父母是肥胖防控第一责任人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标准
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营养水平日益提高,但与之相随的肥胖问题也渐渐凸显。为有效遏制超重肥胖流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5月19日,国家卫健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主题为“肥胖防控,从娃娃抓起”的在线访谈。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11.1%和7.9%,加起来是19%,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儿。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6.8%和3.6%,两项相加占比10.4%。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分析认为,与2015年发布的报告相比,不论是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还是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在上升,“这也说明过去这么多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肥胖是百病之源
“经常听肥胖的孩子说骨头或者肌肉不舒服。”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表示,这是因为肥胖会对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危害,过重的体重会对骨骼和肌肉产生比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关节、骨骼、肌肉损害。肥胖的孩子发生骨折、下肢畸形、行动不便的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孩子。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他们的青春期发育提前,甚至还可能导致性早熟。
刘爱玲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和智力发育。有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孩子的智力水平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的孩子,肥胖的程度越高,对认知和智力的影响越大。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如耐力、爆发力、柔韧性,都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的孩子。
俗话说“肥胖是百病之源”,刘爱玲解释说,胖的孩子可能已经有了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些慢性病表现;胖孩子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他们比较压抑自我,容易过度自卑,比较孤僻。
“孩子小时候胖,长大之后往往也是胖的。”刘爱玲表示,这样就会增加成年期慢性疾病患病率,比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等,从而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肥胖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还会使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增高,这种危害会限制孩子潜能的发展,长大之后的劳动生产率会下降,“所以,对家庭以及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都是不利的”。
肥胖孩子变多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因素
哪些原因造成了孩子的肥胖呢?刘爱玲说,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比例中大约占40%-70%。基因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近几十年来,儿童肥胖快速上升的趋势不是由于基因变化,而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环境因素中对孩子肥胖影响最大的则是个体因素。”刘爱玲指出,个体因素中的致胖因素包括孩子膳食结构不合理,经常吃一些能量比较高的食物,脂肪供能过高,也会导致能量摄入增加,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除此之外,孩子经常不吃早饭或者早饭的种类比较少、营养质量比较差;经常吃一些高油、高糖的零食;常喝含糖饮料;经常在外面就餐,或者常点外卖;暴饮暴食。“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
刘爱玲进一步解释说,肥胖的发生是因为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相对于孩子能量摄入过多,现在的孩子能量消耗呈现下降或者减少的趋势。孩子平常身体活动少,看电视、玩手机,静态时间在增加,这样的状况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能量消耗比较少,增加肥胖的风险。
除此之外,学校的就餐情况、学校小卖部食品的供应情况、社区的快餐店等外部环境因素,和鼓励孩子多吃、“胖是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孩子的肥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肥胖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访谈中指出,父母是儿童肥胖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儿童的出生体重、是否是母乳喂养,以及父母是否能够给孩子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在饮食行为和积极进行身体活动方面,如果父母不喜欢吃的东西,可能孩子也吃不到;父母如果不愿意活动,孩子可能也不会进行积极的身体活动,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有责任把好的行为习惯传给自己的孩子。
在儿童少年的身体活动方面,赵文华建议,如果按年龄说,3-5岁的孩子一定要有独立自主的户外活动,每天至少3个小时;对于6-17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进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1个小时。当然,保障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除了父母负好责以外,也需要幼儿园和学校有相应的支持。
此外,赵文华还建议,孩子应该减少静态行为,比如坐着、靠着、斜躺着,看电视、玩Pad、玩手机等。在身体活动方面,一定要培养至少一种以上最喜欢的、每天都想做的运动项目,而且终生坚持。
在孩子的饮食方面,马冠生提出了六条建议:
一、规律进餐。吃好早餐,早餐提供的能量应该占全天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大致也如此。还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一天最好能摄入12种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豆制品、坚果等。
二、尽可能在家里吃饭,少在外就餐。家庭饮食相对来说更为健康,有些家长把西式快餐当作奖励或者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这是不可取的,会影响孩子的正常饮食行为。
三、就餐时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特别是让孩子能专注吃饭,千万不要让孩子边吃饭边看手机或者边看电视,这会影响到孩子的食物消化吸收。
四、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食物尽可能不要用油炸,油炸的方式往往会增加食物中能量的含量,用蒸、煮、炖的形式为佳。
五、要保证孩子对谷类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全谷物。全谷物没有经过过度加工,保留了膳食纤维和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营养素,有利于孩子健康生长。
六、可以适当、适量地让孩子吃零食。零食提供的能量最好不要超过全天总能量的10%,选择零食的时候要选择不同的种类、品种,比如可以选择奶制品、水果、坚果。吃零食的时间最好在两餐之间,而不是接近正餐的时候,避免影响孩子的食欲。要减少和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最好不让孩子喝含糖饮料或者少喝,如果孩子想喝饮料,可以喝清淡饮料。(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开展防近视控肥胖活动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方案,明确各区教委要制定本辖区内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方案,按要求完成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内容,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来源: 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