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空腹血糖(肥胖空腹血糖10.1怎么办)

文章目录:

这类人,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危人群阶段、糖尿病前期阶段、糖尿病阶段。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及治疗糖尿病。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糖尿病前期”阶段的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阶段。此阶段人群虽然不算患有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症状,但提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甚至不少人已经出现心脑血管病变,如果不加干预,很可能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病情发展往往还是可逆的,所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方法早期积极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阻止糖尿病前期向2型糖尿病转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及基础,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 合理饮食,避免“越吃越坏”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的异常波动与“多吃”有很大关系。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其与“脾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中说道:“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量饮食超出了脾胃的正常运化能力,会诱发胰岛素抵抗,使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从而导致糖尿病前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因此,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控制食量、限制热量及脂肪的摄入,避免营养过剩及肥胖。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及甜品,远离油炸食物。平时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保证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30g以上。建议遵循以下的饮食搭配原则:

(1)以谷类食物为主

(2)低盐、低糖、低脂肪

(3)辅以高膳食纤维

(4)多样化膳食模式

(5)少佐料,多清煮、清炒(少油)

2. 控制体重,提前预警

肥胖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的预警。肥胖是目前已知的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更好。有资料显示,若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标准体重简化计算方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不仅能减轻体重,还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

3. 科学运动,降糖减脂

长期、规律、适度地进行有氧运动,能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控制体重的目的。可以选择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运动项目,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上,每天晚餐1小时后运动更有效。体弱者开始阶段快步走即可,循序渐进,需注意运动后不要再加餐。

运动强度要合适,运动量太小,起不到作用;运动强度太大,反而会使血糖升高,因为剧烈的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得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释放出儿茶酚胺等,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导致了血糖的快速升高。

4.中西结合,正确用药

目前,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前期,中医辨证常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为燥热炽盛、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脾胃壅滞证、痰瘀互结证等,虚证多为脾虚湿盛证、气阴两虚证等。

临床上可用作糖尿病前期干预有效果的西药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罗格列酮等;常用中药材有黄芪、人参、麦冬、地黄、丹参、山药等;中成药则有金芪降糖片、降糖消脂胶囊等。在选择使用何种药物干预时,应综合考虑,遵从医嘱。

综上所述,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阻断糖尿病发展的最佳手段。糖尿病前期人群应重视自身病情,根据医师建议,及早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控制逆转病情。切忌放任不管,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


内容整理: 朱玲逸 胡润萍 陈燊 阮艳玲

本文作者:张振宇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赵淳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云南省“万人计划”名医;云南省基层名中医;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生物医药研究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难治性疾病)、高血压、 脑梗塞、脑出血、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放射性肺炎、肥胖、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带状疱疹等疾病。

蓝光闪耀,点亮健康未来!中心型肥胖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从40岁起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约4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17亿。然而,我国在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点亮“抗糖”蓝光活动再次如期举行。当外滩之窗被温馨的蓝光照亮之际,众多医学专家与现场观众共同寄托着一份愿景:愿爱与希望的“蓝光”能照亮每个角落,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添上一抹幸福色彩。

公益灯光秀一直是上海市医学会在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中的标志性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强调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旨在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系列糖尿病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楼显示屏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糖尿病科普知识”小视频,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同时,在塔内的会议中心,众多医疗专家齐聚一堂,举办健康讲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勇铨教授分别分别带来了题为“糖尿病的预防和逆转”与“肥胖—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精彩演讲。两位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及危害,更着重介绍了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技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则围绕“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的潜在危害”、“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热点话题,与市民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科普交流。

一系列主题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联合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主办。

此外,上海市多家知名医院——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上海新华医院,纷纷派出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科普公益大联动。

他们通过线上直播、走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讲座与健康咨询,旨在帮助更多民众深入了解糖尿病及其护理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糖尿病防控能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要增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患者自身的主动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医患双方对抗糖尿病的信心,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携手提升全民的生活幸福感。

中心型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中心型肥胖可以通过腰围这个简易指标进行初步判断,具体标准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中心型肥胖就像一块“坏的土壤”,与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缺乏体力活动;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

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超重肥胖、饮食热量摄入过高、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是可以改变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对于所有人而言,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戒酒、平衡心理状态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宝典。简而言之,日行六千步,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重要阶,如果不及时干预,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时、科学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有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血糖状态。提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不喝酒,不抽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血糖改善;规律作息,每日至少7小时睡眠有利于血糖稳定。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坚持用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要调整用药,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方案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很重要。

(五)寻求支持

当因糖尿病或疾病管理遇到的问题而感觉情绪低落时,可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以寻求理解和支持。

蓝光的闪耀,不仅标志着“蓝光行动”的正式启动,更是对健康、关怀与希望的一份深沉而坚定的承诺。希望这束汇聚了全社会智慧与力量的蓝光,能够激励更多人携手同行,共同照亮糖尿病患者通往健康与幸福的未来之路。

2型糖尿病能不能逆转,为什么有些人,不服药也能控制血糖?

提起糖尿病,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一种自身代谢紊乱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要发病了,就需要终生用药控制血糖,才能维持正常生活。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却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不使用药物也能控制血糖,难道他们的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一、糖尿病产生的原因

人体的血糖依靠胰腺中的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来调节,所以糖尿病的病因,就是“胰岛素”出现了问题。

1、1型糖尿病:所谓1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也就是说,人体的胰岛细胞出现了问题,不能生产胰岛素了。这时无论用什么药,都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只有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才可以。

2、2型糖尿病:所谓2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比如人体进食过多的糖和脂肪,食物中的热量太大,胰岛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供不应求”了,血糖就会升高。

其二、是人体中的组织细胞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细胞们的“口粮”,但是由于熬夜、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原因,使细胞们变得“没胃口”了,于是葡萄糖就积存在了血液之中。

二、什么样的糖尿病能逆转

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可以看出来,1型糖尿病是胰岛细胞“失灵了”,原因可能是基因缺陷或是其他疾病所致。而我们目前的医学技术,对失灵的细胞还没什么办法,所以只能不断地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正常规律,使人正常的生活。所以,1型糖尿病无法逆转

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作”出来的。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表现为过度的肥胖。他们中有很多人的身体里,胰岛素还可以分泌,但是他们要么是“吃得太多”,要么是“动得太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结果就是胰岛素“不够用了”。那想让胰岛素“够用”,让糖尿病逆转,就必须要“少吃”和“多动”了

三、肥胖的新发2型糖尿病可以逆转

华子有一个同学,体重230多斤。因为口渴尿多,去医院验了空腹血糖,结果是15mmol/L,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让他先吃二甲双胍,配合节食和运动。过了小半年后,他跟华子诉苦,他媳妇把他当兔子养,不给吃饱饭不说,还天天出去“遛他”,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虽然他嘴上说着苦,但实际效果好得惊人。他减掉了40斤体重,现在也不吃药了,测量空腹血糖都在5~6mmol/L之间,糖尿病已经逆转了。华子告诉他,饮食控制,让胰岛细胞得到了“休息”,胰岛素供需达到了平衡,增加运动量又让组织细胞恢复了“食欲”,大量消耗葡萄糖,所以他现在不用吃药,血糖也能控制好了。

不过华子发现,只有肥胖的新发2型糖尿病,经过节食和减肥之后,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逆转糖尿病的结果。本身已经很瘦,以及患病较久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就很差。仍然需要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才能控制血糖。

所以说,肥胖者如果发现了血糖升高,在接受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千万别忽视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有希望摆脱药物,逆转自己的糖尿病。

肥胖者的胰岛功能更容易受损,希望大家不要等到糖尿病找上门来再去治疗。平时就要注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治未病”的预防,要比“治已病”的治疗重要得多。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