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累反而越胖?可能是它在作祟
最近有朋友发来求助说
我的儿子之前挺瘦的
但上班之后我就发现他越来越胖
他说因为工作太忙,于是就越来越胖了
可能是“过劳肥”
这“过劳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会“过劳肥”
“过劳肥”属于压力型肥胖,对于主要进行脑力工作的上班族来说,通常会出现运动量不足, 甚至不运动的情况,脂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会出现“过劳肥”。
正常情况下,身体能够自行控制皮质醇分泌,调节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但是当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时,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就会升高,会加速新陈代谢,不断提醒机体需要补充能量,于是就会食欲增强,导致摄入过多。
同时,如果经常熬夜,情况还会加重,因为熬夜时饥饿素会快速增加,更容易产生饥饿感,导致夜间不断进食。如此一来,白天黑夜都过量饮食,导致脂肪不断累积,身体缺乏运动导致脂肪无法被消耗,脂肪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过劳肥”。
我国一半成人超重肥胖
2021年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等发布的《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提到,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肥胖患病率增加3倍多。
而我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BMI≥24.0kg/m2者,也就是说超重的人:
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BMI:18.5 ~ 23.9 kg/m2) 的3倍~4倍;
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2倍~3倍;
伴发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3倍~4倍。
2017年刊发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美国哈佛大学关于“成年早期至中期体重增加与后期主要健康结果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中青年每增加10斤体重,中老年时:
糖尿病风险增加30%
高血压风险增加14%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
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
不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
控制好体重
这5个关键点要牢记!
1. 运动方面
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脂肪,一般至少需要20分钟。因此,想要达到消耗脂肪的目的,最好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持续时间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这也正是很多人每天运动,但仍然没有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由于自身懒惰或是事务繁忙等原因,期望一次运动就能带来体重的明显变化。但是,运动必须长期且达到一定稳定的频率才会带来身体的改变。
此外,在强度方面,以微微出汗为宜。建议中老年人,运动后适宜心率=170-年龄,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较适宜的运动如游泳、太极、八段锦、跳舞、快走、骑车等。运动应该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 饮食方面
江南饮食在营养体系上和地中海饮食相似,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总结了江南饮食的六大特点:
1.提倡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2.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3.增加白肉、减少红肉,推荐豆制品;
4.蔬菜多多益善,保证适量水果;
5.推荐适量坚果、奶类;
6.强烈推荐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此外,国人往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WHO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摄入给出了统一建议,即每人每天摄人量在25g-35g。不过,我国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人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人均膳食纤维总摄人量约为13g/天。
建议多吃一些果蔬、补充全谷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
3. 心情方面
压力大使得皮质醇升高,引起脂肪分解,全身大量脂肪被动员进入血液,当脂肪没有得到消耗,它会重新分布,也就是向身体的中心囤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出现大腹便便的现象。
所以,保持一个好的、轻松的心情非常重要。
4. 睡眠方面
最好23点前入睡,保证规律睡眠时间。
5. 体重方面
健康的减肥目标是体重降低0.5kg/周~ 1.0kg/周,快速减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资料:CCTV生活圈
编辑:毕扬静
百病之源!肥胖的九大危害,你知道几个?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肥胖青少年血管十岁就开始变硬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已经开始变得僵硬。
“动脉血管僵硬早已不再是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说。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的硬度增加、弹性变差、脆性增加、血压波动增加,容易产生血管的斑块,造成血管阻塞。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产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脑溢血、冠心病、下肢动脉闭塞等。
近年来,动脉硬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人群中,肥胖人群为主,且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是肥胖率攀升最快的人群。
“以前大家认为动脉硬化是中老年疾病。而现在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很多肥胖的儿童、青年会出现动脉硬化。”许之民解释,一些儿童由于过度摄入营养且不运动,导致脂肪堆积进而肥胖,肥胖造成的大量脂肪堆积在血管内壁,时间久了形成动脉硬化。肥胖患者一般存在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
天天健身,为何瘦不下来
吃得更多。很多人健身后食欲大增,尤其是晚上锻炼的人和女性。当摄入热量大于消耗时,还想减脂是不可能的。
健身项目选择不对。如果健身目的只是减重,那么卧推、深蹲等刺激肌肉增长的项目就不适合了,因为这些训练会增加肌肉横截面积和肌肉重量,导致体重从整体上增加。建议选择一些小力量练习,比如哑铃弯举或无负重练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来刺激小肌群,从而减轻对肌肉横截面积的影响、避免肌肉体积增长过快,也就不会出现体重减不下去的错觉。
静息代谢率降低。减脂方法不对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静息代谢率(当你什么都不做时消耗能量的速度)开始下降。减脂的正确方法应采取“有氧+力量+放松”顺序,才能保证肌肉含量不丢失,千万不要靠节食减脂,这样只会使肌肉含量大量丢失。当肌肉丢失速度快于脂肪时,肌肉就会萎缩,最终导致静息代谢率降低。
平时不活跃。不少人喜欢集中时间健身,导致身体筋疲力尽,回家后只想“瘫”在床上,不想动。这种行为被称为“运动稳态”,即人体在一个领域增加体力活动,在另一个领域身体就会变得不活跃,对所消耗能量做出自动补偿,十分不利于减脂。因此,锻炼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轻微到中度出汗即可。这样在生活中可以使身体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活跃状态,如上下班骑单车、走路去地铁站、上下楼走楼梯等。
四天没睡好,脂肪就堆积
美国《脂类研究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4天没睡好,就会导致体内脂肪快速堆积,体重增加。
缺觉对健康的影响,仅从体重变化就能看出来。早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体内瘦素水平降低18%,而饥饿素水平则会增加28%。因此觉睡不好时,更容易饥饿,而且特别偏好高碳水化合物。睡眠不足时,人们会吃得更多(尤其是高热量食物),将其储存为额外能量。这会使胰岛素骤升、脂肪快速储存,进而导致体重快速增加。所以,要想减重减脂,除了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之外,还一定要“睡饱”。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晚应睡够7~9小时。还有研究发现,起床后接受光照120分钟,可促进体内瘦素分泌,降低饥饿素水平。因此,缺觉人群进行户外运动并晒晒太阳,可降低睡眠不足导致肥胖的风险。
长时间使用手机,肥胖风险增四成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危害不只是伤眼、伤颈椎。哥伦比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天用手机超过5个小时,人的肥胖风险增加逾四成,且更容易出现不爱运动、爱吃垃圾食品等不健康习惯,进而增加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向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拉丁美洲会议报告,研究涉及1060名19岁至20岁大学生,包括700名女生和360名男生。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一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5小时,肥胖风险增加43%,同时,摄入较多含糖饮料、快餐、甜品、零食的可能性翻番。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应该注意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长时间使用容易久坐不动、运动量不足,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脏病、多种癌症、骨关节不适等风险。
很多人看着瘦,其实偷着胖
很多人常大吃大喝、不爱运动,却四肢纤细,看上去也不胖。这类人可能体脂并不低,有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美国《体形》杂志网站刊文,提醒这类“瘦胖子”注意改变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体重管理专家劳伦·克莱恩表示,“瘦胖子”的BMI值(体重指数)通常正常或偏低,但经过检查才发现,他们会有高血糖、好胆固醇低、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压等问题。因为天生瘦,这类人往往吃饭不忌口,也不爱运动,导致肌肉量偏低、维生素摄取不足,还可能出现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新陈代谢差等问题。他们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比胖人还严重。
如果符合以下多数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从学校毕业后,没有进行过力量训练;爱吃甜食、人工甜味剂、碳水化合物、加工食品;蛋白质摄取不足;常感到疲倦、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爱忘事;苹果型身材,四肢瘦腹部胖;适量运动也会感到头晕眼花。
建议这类“瘦胖子”从三方面改变生活方式:1.练肌肉。肌肉是提高基础代谢率的关键,还可避免糖分进入血管,引起高血糖。建议每周至少两次力量训练。2.均衡饮食。尤其要减少糖分摄入,均衡摄取蛋白质、油脂、蔬菜、碳水化合物,尽量少吃白米精面和加工食品。3.有压力及时释放。压力大,血压也会升高,可以试试瑜伽、锻炼等方式帮助放松身心。保证6~8小时睡眠,让身体充分休息。(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北京青年报、生命时报、健康时报、北京日报)
来源:人民网
营养干预联手体力活动正面阻击肥胖
来源:【中国食品报】
我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营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控制或者逆转疾病的关键环节。专家表示,减重应科学、合理,通过营养手段干预肥胖症,配合体力活动的联合治疗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最终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肥胖症患者减重需要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
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首次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1%。
肥胖症的致病原因大概分为6类,一是生理原因,一般认为是大脑控制饮食行为和食欲导致;二是遗传原因,一般认为体重约有40%—70%取决于基因;三是心理原因,一般认为压力和心理困扰影响食欲;四是社会原因,一般认为是健康、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导致;五是药物原因,一般认为是一些药物会导致体重长期增加;六是环境原因,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导致。
传统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将其分为“脂人、肥人、膏人、肉人”等类型。揭示肥胖发生主要病因为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年老体弱等。病程中可出现虚实之间的转化、病理产物之间的转化、变生他病等3种转归趋势。
肥胖症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科学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现阶段大多国内外指南(共识)建议将3—6个月减重5%—15%作为首要治疗目标,以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多种病症的风险;且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并在短期减重目标实现后再制定更为长期的减重计划,主要以体重的长期维持及代谢正常作为远期目标。
减重需要肥胖症患者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减重,避免陷入痛苦和周而复始“减重—反弹”恶性循环的泥潭。
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的根本成因,因此对于肥胖的营养防控首先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需要,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并持续一定时间,使体重逐渐下降,接近标准体重,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控制饮食和体力活动的联合治疗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
医学营养治疗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
在药物等传统医学手段为主的慢性病管理市场,通过营养手段干预慢性病,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解决方案。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糖尿病协会就提出通过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MNT是指临床上对特定疾病(主要是慢性病)的营养障碍采取特定营养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营养评估、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监测。
目前MNT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国务院也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营养防治,包括制定完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临床营养干预指南;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住院患者开展营养评价工作,实施分类指导治疗;建立从医院、社区到家庭的营养相关慢性病患者长期营养管理模式,开展营养分级治疗。
营养干预是最基本的减重手段,但由于地域、种族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很难统一。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提出的健康膳食的原则是:营养均衡、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肥胖患者也应遵循上述原则。调查显示,中国目前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增加的主要营养危害在于饮食不均衡,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盐、水果类摄入不足、纤维素摄入少、水产或海产类食品摄入少、饮酒、高脂或油炸及外卖和加工类食品摄入过多。
健康膳食的原则是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茶、咖啡);少食咸、腌、烟熏食品,高盐、高糖及加糖食品,高脂及油炸食品,畜肉,酒、含糖饮料,并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美国最新发布的《2020—2025年最新膳食指南》提出了膳食模式(指一个人长期以来构成完整饮食摄入量的食物和饮料的组合结构)和膳食营养密度的概念(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也是均衡饮食的概念。常见高营养密度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海产品、鸡蛋、豆类、坚果、无脂和低脂乳制品、瘦肉。应避免过度加工并添加糖、饱和脂肪酸和盐。
特殊膳食模式是为了满足特殊人群或特殊时期的生理需求和治疗与营养相关的病理改变而在一定时期或短期内采取的膳食方式,肥胖膳食与常规膳食不同的是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做了不同的调整,主要包括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等,饮食方式和时间的调整包括辟谷、轻断食、间歇性禁食等手段。
特殊膳食不适用于所有人,需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青少年、老人、孕妇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自我控制能力人群不建议食用。
所有健康膳食模式均具有减重作用,但对于不同的肥胖患者有不同的临床效果,同时也需要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人群,避免引起减重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减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肥胖症患者想科学减肥,最好到医院营养门诊就诊咨询后再实施,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刘玲英 赵双林)
《中国食品报》(2024年01月31日03版)
( 责编:王佳仪 )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