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耳鸣(肥胖会导致耳朵听不见吗)

文章目录:

发胖、胃口差、腹胀便溏都是「湿」的警告!别让一时安逸摧毁余生

本文导读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身体长久的小隐患总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熬一熬可能就熬到了尽头。文章带你了解常见的脾胃小不适如何产生并慢慢影响人体,进而酝酿疾病危机,并给出了三种调理的思路,希望能有所裨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经常食欲不振、吃东西后容易腹胀、容易消化不良,然后大便经常稀溏,经常感觉无力,身形肥胖浮肿或者消瘦,相比上班挣钱,却经常不在意,总说熬一熬就过去。

反正没接触中医以前,我也是这样觉得的,那时我比现在胖20斤,舌上白厚厚的苔也是现在的两倍,舌体也比现在胖大的多。

刚开始没在意,实在不舒服就吃点藿香正气水就熬过了,久而久之就生了一场大病,让我开始了中医的探索之路。

后来我知道了,胃口差、腹胀便溏、发胖这些很可能是湿气在体内集聚的信号。别小看湿气,常年缠绵的湿气积累可能就是让你生一百种疾病的开端。

现代人为何总易被湿困扰

天天听人说湿气重,你肯定是脾胃不好了。到底为什么湿气那么爱和脾胃纠结?!

这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活动的能源依靠于脾胃对每日摄取食物的消化转化能力,精气血津液的产生和充实都以脾胃的健运为基础。

如果脾失健运了,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四肢肌肉输送,就会出现四肢乏力,形体消瘦或者肥胖;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往上输送,就会出现头晕、精神不振、视物模糊、耳聋耳鸣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清阳不升,清可以理解为一种由脾胃吸收食物营养转化的能量。

那么清气去哪了呢?清气这股能量当然没有少,只是能量没有很好地实现「脾精四布」,后果就是那些有能量有营养的东西都集聚在了中焦脾胃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脾虚会发胖。

有人说这不是好事吗,这样脾营养就充足了呀?然而需求总是有限度的,多余的营养物质囤积久了,就会腐烂变臭转为秽浊的垃圾——生痰生湿,「脾为生痰之源」「脾虚生内湿」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营养丰富不像以前的人粗茶淡饭,还干农活劳作很多,体内的湿气能经常通过出汗排掉一部分。所以那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进入人体后,没有运动又待在空调房里汗也没出一点,多余的营养经常会产生堆积变成「湿气」给脾胃带来很大负担。

现代人很少有人能饿着了,所以很多都是痰湿的体质。

很多人顶着个大肚腩说没问题啊,我体检很健康。只能说如果体检都能在检查早期100%发现隐患的话,现代医学就不会有这么多棘手的难题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脾胃虚弱两三天没问题,但如果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久了,那些没能运化的过剩营养就会泛益肌肤,堆积起来变成肚子上的脂肪或者内脏的脂肪,甚者肿物之类的结聚。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就是这个道理。

抓住两点看脾虚

食物在胃里面腐熟以后,就交给脾来吸收营养了。脾主运化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运化食物,一部分是运化水液。所以判断自己有没有脾虚可以通过以下这两个方面来作为简单的参考。

脾虚食物不运化(消化):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想吃东西、或者吃东西后肚子发胀。因为脾自己消化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主动发出身体的信号,告诉你不要吃那么多了,消化不了。

脾虚水液转枢不利:容易出现不喜欢喝水,小便次数少,大便中水份比较多、大便次数多拉不干净而且很黏。脾虚消化不了水液,都集中在脾胃那里,这时脾胃就像一个水库,再往水库里注水就要决堤了,所以身体告诉你不能喝水。

然后脾虚不能把水导引利用起来,水液就只能从排便中流失了,肠道中变成十分潮湿的环境,就会出现大便粘滞不爽,或者水太多运不走大便稀溏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外在表现来判断。

脾虚的外貌:皮肤偏暗黄蜡黄、大肚腩、体重超标肌肉松松垮垮、嘴唇暗淡无华、眼袋重等等。

顺应喜好健脾,不做无用功

人困的时候不是说吃鲍鱼燕窝就能补了,人困了休息就是补,人渴了喝水就是补,顺应脾特性的才是补

而脾喜燥恶湿,在中医里面有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

所以治脾的基本思路就出来了:

一是补气以健脾。

任何脏器功能的减退都以气虚为先兆,气虚久了就变成了阳虚。我们说阴成形,阳化气。有形的食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有形的阴份,而消化这些阴的东西就需要阳份的火力。而气属于阳,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补足脾气为健脾第一要务;

二是化湿以健脾。

脾是营养精微转枢之地,稍有疏忽就容易让过剩的营养集聚而产生湿气,干燥的坏境是脾所喜欢的,所以清化湿气的方法能让脾恢复生机;

三是消食以健脾。

有人说,脾本来就是消化食物的。对的,但有时候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就像人馁了,除了给他补充营养外,得让他早点下班休息才能恢复元气。

帮它做完消化食物的工作,减少工作的负担,才能让脾胃有多点时间休息,有自我修复的时间,不然每天食物消化不了产的生内湿反过来又会把脾胃给困厄住。

治脾的方子有很多比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

但是对于普通的养生人士来说,一是太复杂严重的情况就直接就医了,容不得自己用药的机会;二是喝中药的方式与慢慢调理身体的原则有点不协调,担心中药用力过猛而变生他疾;三是现代人普遍工作忙碌,若不是病入膏肓,想必是不可能有慢工细活来熬中药的时间了。

如果觉得熬中药麻烦,又不想太正式的喝中药调理,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随时随地不受限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耳边“嗡嗡嗡”个不停……能治吗?快来试试中医调理

汽笛声、风声、蝉鸣声……

这些声音都处在自然环境中,

一旦这些声音,

发生在我们的耳边甚至脑内,

就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也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这个恼人的声音就是——耳鸣。

生活中

受耳鸣困扰的人不在少数

最近,又有网友咨询

耳鸣中医怎么治疗?

今天,小名请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张安

一起听听他的解答

张安介绍,中医耳鸣与许多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往往表现为病程短,突发性强,虚证往往表现为时间长,耳鸣反复发作,甚至逐渐加重。

实证耳鸣最常见的就是感冒所引起的耳鸣,多发生于感冒以后,除了感冒的症状外可以感觉到耳朵里有像吹风样低频调耳鸣,这类耳鸣按感冒治疗就行,一般感冒好了耳鸣也好了。

另一种比较多见的是生气引起的耳鸣[1],往往发于平时脾气比较急的患者,耳鸣声音大如雷,伴有头晕,伴有面红目赤等肝火旺的表现,这类耳鸣可以用清肝泻火的方法来治疗,可以服用龙胆泻肝丸,这是种中成药,药店和网上都能买到,同时平时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动“肝火”。

还有的患者属于痰多引起的耳鸣,伴有头疼、头闷、耳内胀满感等表现,容易出现咳嗽,舌苔比较厚,而且舌质比较胖等相关的改变,这类耳鸣要通窍化痰,可以用清肺化痰丸,这也是中成药,平时也可以吃些祛湿化痰的食材,比如说薏米粥。

虚证耳鸣里最多见的就是肝肾不足引起的耳鸣,病史可能更长,多见于老年人,耳鸣像知了叫一般,有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眼花、眼干等肝肾不足的表现,这类耳鸣可以吃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也可以通过食疗来改善,平时多吃些补肝肾的食材例如核桃。

另外中医的针灸、耳穴、揿针一些特色疗法也对治疗耳鸣有不错的效果[2],如果上述的方法都没有很好的效果,那也要及时寻求西医的帮助,佩戴助听器、配合药物治疗等等,建议去医院的耳鼻喉科,找到病因后再治疗。

免责声明:建议大家遇到以上情况的时候去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 汤康敏

科普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邓新星,谢慧.中医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研究进展[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21,11(04):230-233.[2]姚鹏宇,郭少武.近5年中医药治疗耳鸣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72-73.DOI:10.26914/c.cnkihy.2019.075422

来源: 名医话养生

耳鸣源于“体胖”,其根在痰热,一个千年泡脚古方,消鸣还瘦身

现代社会肥胖已经是医院门诊的一个病态,肥胖会诱发很多心脑血管方面风险疾病。今天也给大家分享一个肥胖型耳鸣的案例,治疗很简单,方子也很实用,很有意思。

这是一个前年的门诊案例,患者是一位退休女干部,姓金,59岁,什么情况呢?

最近两年多来,总觉得自己耳朵有蝉鸣音,声音也不大。白天一刻也不停止,晚上睡着就听不到了(其实晚上还是有声音,只是睡着了听不见)。怕吵,特别是环境声音一大的时候,总感觉耳朵被什么堵住一样,十分不通畅,堵得慌,掏耳朵也不起作用。

两年多来,多个医生都说是年纪大了,神经性耳鸣很正常,很难治好。有一天实在堵得太难受了,耳朵都感觉聋掉了。无奈之下,转投中医来试试。

由于职业习惯,每个患者看诊前,我会先观察患者面色、精神状态。门诊时,金女士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肥胖,但是她气色不算差

我给她看了舌脉,苔薄黄,舌红,脉弦滑。

仔细询问,金女士现在除了耳鸣之外,还会出现经常头晕,睡眠差,容易嗳气,胸闷胸胀的问题。

她情况我问诊到这里就结束了。

那么,她是什么原因导致耳鸣,耳朵不通畅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肥胖两字

当然,咱不能这么通俗的讲,其实从中医角度来说是痰和热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印象呢,患者肥胖对吧,但是气色不错,说明她体质虚证不明显。体胖者,十有八九是痰湿多,所以她的脉象滑,判断有痰湿是没有问题的。再则舌苔薄黄,是典型的体内有热。

那么,加起来就是痰和热

这个痰热阻滞气机,导致体内气机不畅,所以她脉弦,胸闷不畅、嗳气。痰热内扰心神,所以她失眠。

再来说说她这个耳鸣,耳朵闷堵。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九窍,以通为要,简单就是孔窍要通畅。耳朵是九窍之一,必然是要通的,一旦痰热郁遏清窍,脑袋、耳窍被痰热堵住了,不通了,所以她就会经常头晕耳鸣,而且耳朵气机不畅,就会出现憋闷闭塞感。

既如此,给她治疗的思路就好办了。清痰热,开耳窍嘛

那么,问题来了,治痰和热最经典的方子是什么?温胆汤——一个千年古方,是中医的十大经典名方之一。正是痰湿生百病,这个温胆汤在网上也像神一样存在,网友反馈可以治疗好很多痰湿方面诱发疾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当时我给她开的也正是这个温胆汤的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柴胡、香附、蔓荆子、葱叶。7剂,日一剂,水煎服。(叮嘱:服用完药渣晚上泡脚)

结果如何?复诊之时,反馈服药5剂之后,不仅耳鸣大幅度减轻,耳朵憋闷之感消失了,失眠,头晕和胸闷也明显改善。这时候,效不更方,原方不变,继续服用7剂,结果,耳鸣消失,身体恢复正常。最后用参苓白术散善后,继续巩固一个月,门诊随访两月耳鸣无反复,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说自己瘦了近20斤(脾胃运化能力也强了,痰湿少了,体重就下来了)。

好了,最后再来说说这个方子吧

前面已经也说了,此方是胆汤的加减。温胆汤中,半夏燥湿化痰,竹茹清痰热,枳壳行气化痰,陈皮理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在这个温胆汤的基础上,加香附和柴胡疏肝解郁,疏理气机,再用葱叶和蔓荆子来清头目。两味药性向上的,尤其是葱叶这个东西,你看,它往上长,通阳气,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开窍。

如此一来,痰热一祛,气机也通畅,耳鸣自然不治而愈了。

好了,今天关于耳鸣案例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有耳鸣脑鸣、失眠等问题,欢迎留言!关注我@上海中医科程医生,了解更多耳病中医健康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