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记录200斤死者解剖全过程,解剖者直呼过度肥胖的内脏太吓人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部BBC的纪录片(Obesity: the post mortem),这部纪录片是16年9月发布的,一发布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观看,并且有很多肥胖者都表示被吓到,开始重视减肥这件事。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过,就整理了一下给大家看,过度肥胖的内脏究竟都变成什么样了?
纪录片主要是由两个比较有名的解剖病理学家,对一个200斤女尸进行尸体解剖。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肥胖都是外在的去了解,加上现在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对于一个200斤的人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这次BBC就是很直观的把内部展示出来,警示所有过度肥胖的人群,一定要减肥,为了自己的健康,行动起来。
这个尸体捐赠者导致肥胖的原因并没有透漏,我们能知道的就是60岁,1米67,体重107,不喝酒,死于心脏病。由此可能死者的肚子非常大,这可能也是导致多变病变的原因。
对比黄油是不是很像
通过解剖可以看到,这层脂肪有多厚,解剖者说看着就像一层厚厚的黄油,很油腻。因为肥胖导致腹部脂肪非常的厚,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
包括骨头也是,瘦子的骨头和器官都很明显,而胖子的器官和骨头都在脂肪里面,很难找到,该死者就是,以及发现已有脂肪肝。一般脂肪肝是因为嗜酒过多,该死者生前并不饮酒,所以完全是因为过度肥胖引起的肝硬化,解剖者表示,原本以为死者死于心脏衰竭,解剖之后才发现,以及有很严重的脂肪肝,就算不是因为心脏衰竭死亡,也可能会因为肝死亡。
死者的肺部比普通人的肺部要软的多,且有很多水,解剖者说这是肺水肿,很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咳嗽。除了肺部,心脏也是要软很多,正常人的则是紧实饱满的。过度肥胖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随便走动两步都会大喘气,心脏也会越来越弱,导致后来心脏突然无法工作。
我们不难得出死者捐赠尸体的用意是什么?一般尸检需要保密,这次作为特例公开,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这个纪录片认识到肥胖的危害,肥胖会导致寿命缩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希望大家都可以引以为鉴!
200斤就达到了这种程度,世界上还有很多300、400斤的肥胖者,甚至还有重达一千多斤的,为了健康他们都纷纷减重,他们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不行呢?减肥一定要从控制饮食和运动下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的力量(手术)。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但很可能这一口,慢慢的你就成为了一个肥胖者,过度肥胖真的会危及生命,这个纪录片正是为肥胖症敲起了警钟!
研究揭示:肥胖新冠患者更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当地时间2月6日,意大利媒体报道了近日在《国际肥胖杂志》发表的一篇主要由意大利团队完成的论文,此项研究揭示了肥胖新冠肺炎患者更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理。
相关论文插图图片来源:《国际肥胖杂志》
论文指出,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脂肪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脂肪栓通过血液进入其他身体器官,在肺部形成膜结构,进而造成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米兰国立大学教授恩佐·尼索利补充说,感染新冠病毒的肥胖患者,尤其是内脏肥胖者更容易出现因脂肪细胞死亡而引起的脂肪炎症。
米兰国立大学指出,意大利和法国研究人员通过对1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以及23名因其他疾病死亡的患者进行尸检研究,得出的上述结论。
《国际肥胖杂志》创办于1977年,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医学期刊。(记者 李耀洋)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球首份新冠英文尸检报告:一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肺部覆盖一层厚厚的黏液
近日,美国顶级医院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发布了全球首份英文新冠尸检报告,能够让卫生专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对肺部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临床病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上,研究人员对2020年3月在俄克拉荷马州死亡的两名男性进行了尸检。
该研究报告了两具尸体解剖的结果,其中一具为一名77岁的男子,死于COVID-19(新冠病毒导致的疾病,新冠肺炎);另一具为一名42岁的男子,患有COVID-19,但死因并非COVID-19。
其中77岁的男子为肥胖人士,有高血压病史。据悉,他的症状持续了6天,直到奄奄一息都没有寻求治疗和接受病毒检测。
领导该研究的克利夫兰诊所肺病理学主任Sanjay Mukhopadhyay医生表示:“这名男子后来突然变得虚弱,呼吸急促,等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心脏骤停,所以他从来没有进过ICU也没有接受呼吸机治疗。”
为了了解一个死于COVID-19但没有使用过呼吸机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的患者,肺部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人员对这名男子进行了解剖。
尸检结果显示,这名男子的肺部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类似黏液或油漆的物质。它导致了气道炎症和肺泡损伤--肺泡是肺部的小而有弹性的气囊,这导致他呼吸困难。该结果证明新冠病毒会对肺部造成损害。
(图片来源:《COVID-19 Autopsies, Oklahoma, USA》)
对另外一名42岁男子的尸检结果显示,尽管他被诊断感染了COVID-19,但他的死因并不是这个。实际上,这名男子患有基础病,使他面临更大感染细菌性肺炎的风险,而他也确实死于细菌性肺炎。
这些病例说明了病理学家和整个医学界在确定新冠患者死亡原因方面将面临的挑战。不过Mukhopadhyay认为,更多的尸检报告能够让医务人员找出病毒引起的问题,并用利用现有的药物进行相应治疗。
其实,上述尸检报告与中国早前公布的尸检报告有类似之处。
2月16日凌晨,全国第一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完成,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2月28日,中国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公布。
3月1日,主持解剖任务的刘良教授称:新冠肺炎的病变与SARS有类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从目前的病理结果来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认为这是临床治疗需要警惕的地方。
刘良教授表示,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样的液体附着在上面。这个东西可能反映出这个人在早期的时候,他的分泌物是黏稠的,不像我们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是流清鼻涕、流水,我们叫卡他(症状)。出现黏液成份,这种成份,如果我们在治疗上不去针对性地做处理的话,可能起了反作用。
参考资料: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8221759/Coronavirus-slathers-insides-lungs-slime-Cleveland-Clinic-experts-discov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