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肥胖(肥胖在古代怎么说)

文章目录:

微史记 | 这些古人不是死于肥胖,却因肥胖而死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审美上,胖和瘦具有不同的美感,都有人欣赏;但从健康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古人来说,肥胖不光带来健康问题,还能为他们带来杀人之祸。

肥胖的确能要人命

史书上记载的肥胖故事有很多。

这两年古装电视剧很受欢迎,其中有不少角色的原型就比较肥胖。前两年的清宫剧,傅恒圈了一大波粉。事实上,傅恒也是个大胖子。《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倚重傅恒,每每晚间召见他。有一天傅恒“踉跄而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侍卫就说他:“相公身肥,故尔喘吁。”太胖了才会跑得气喘吁吁。

有些讲述明代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就很好地还原了明仁宗的形象。明仁宗朱高炽的确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走路都要两个太监搀扶,夜里翻身都得有人帮忙。他的后代中,明神宗朱翊钧也比较肥胖,给太后请安,因为太胖,走不动道,要“膝行前进”。

唐代的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进京觐见,驿站都得专门为他买马,先要“以五石土袋试之,能驮者,乃高价市焉”,不经此考验的马,根本驮不动。马鞍前还要置一小鞍,以承其腹。即便这样,还得在两个驿站之间“筑台以换马,不然马辄死”。这样特别健壮的马匹竟跑不完一个驿站的距离。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登基时,“啪嚓”,把龙床坐塌了。完全是大型社死现场。还好,有心腹殷仲文帮着说话。“皇上,您的仁德如此厚重,连大地都承载不动啊!”这话说的,和珅听了都要伸出大拇指,真是千古第一马屁。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肥胖又是怎样的呢?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元·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这是元代作家王和卿写的一首曲,其中写到,胖妓半夜翻身,“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沈东阳是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用来借称瘦弱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朝以肥为美,六朝却不那样。沈昭略与王约二人互开玩笑,说王约“何肥而痴”,王约回敬沈昭略,说他“何瘦而狂”。沈昭略就说,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总之比你强。

在史书上,肥胖不光影响健康,还能致人于“死地”。

金哀宗完颜守绪最惨,被元兵困在蔡州城后,他想突围出去,但因为太过肥胖,几次被扶上马,又都坐不稳,掉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传口谕,将皇位禅让给一个身手敏捷的宗亲。希望对方能跑出去,保住皇脉不会断绝。之后他便自缢而死了。

还有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杀上门来的时候,曹嵩同小妾一同逃走,“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后垣”,就是后墙。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墙上有窄缝,小妾穿墙穿不过去;一是小妾爬翻后墙爬不过去,总之,因小妾肥胖的缘故,曹嵩拉着小妾“逃于厕,与妾俱被害”。

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朝宋时的贵族谢晦。谢晦起兵反叛朝廷,最终失败,带着弟弟谢邂以及侄子等七个人逃跑,可谢邂有些肥胖,骑不了马,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走。谢晦舍不得这个弟弟,只能骑一段路,便下马等一会儿弟弟,结果被一网打尽,送往南京处斩。

古人怎么减肥

过于肥胖既然能造成这样的惨剧,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减肥”呢?

想过的。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肥胖的记载:“肥贵人”“肌肤盛”“肥人……”等等。

关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像对明仁宗的肥胖,宫廷御医也是这么判断的。

原因找到了,又该如何减肥呢?古代医学家认为,“凡食之道,无(勿)饥无饱”,要“饮食有节,节劳而不倦”。少吃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

管住嘴,迈开腿,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少吃多动,古人还发明了“物理疗法”以及减肥茶饮。

宋代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发明了毛巾擦身法。就是用冷毛巾搓擦身体各个部位约20下。到了元朝,这个方法得到了改进,他们改用鬃刷。鬃刷软中有硬,用它反复刷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发热。这相当于现在的减肥按摩仪。

明代戴元礼写过一本医书,名为《证治备要》,那里记载了一个瘦身的茶饮方子:

荷叶、山楂、决明子、桑叶以及罗汉果,各取适量煎煮,可除湿利尿,从而瘦身。

另外,《肘后方》《千金药方》也都有桃花茶减肥的方子。

以茶饮减肥,到现在也是非常流行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古人唯胖唯美

古人,都是以胖为美丽的标志。

形容小孩子的如、胖嘟嘟、大胖小子,你这小孙子又白又胖真可爱。

大唐那偶像中的美女全是“大胖娃娃”。

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农耕社会,能吃的上已经就是,很不错了。

家庭,达不到富甲一方想吃的白白胖胖,是梦。

那时候、大多人饭都吃不上,人人做梦都想胖!

古人无论男女,能白白胖胖大腹便便的走出去,那是一种最体面的招牌。

诗经中所歌咏的美男美女,不管是男是女,都是高大肥硕。

邶风~简兮:

赞美一个漂亮的舞星——

“硕人俣俣,宫廷万舞”。

硕是肥硕,俣是个儿高。

可见高而胖是美的标准。

卫风、硕人赞美一位贵妇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

颀者长也,硕而颀,也是又高又胖。

胖到什么程度呢——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柔荑”、是植物的嫩芽。

“凝脂”、是凝结的猪油。

“领”、是脖子。

“蝤蛴”,后世音转为“蛴螬”,是蝼蛄的幼虫,又白又胖。

穷人在温饱线上挣扎,做梦也别想胖。

前人。

做梦都想吃出一身的肉。

古代,骨瘦如柴的艺术家们;

为了满足胖的欲望,创造出了、大肚能容天下事的笑笑弥勒佛!

以此来满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吃出弥勒的福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上边这丽人行一首诗,是诗人杜甫记录长安曲河畔宫廷侍女,胖的恰到好处的千古绝句!

物资极大丰盈的今天。

美丽和健康的标准,已经彻底的改变。

今天——

扶风苗条,美丽的线条在骨感中一笑千金。

连小型宴会的主持人,也选腰细惊风、出水芙容、体态轻盈的竹竿舞女。

龙年汉 审美标准的演变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那可不一定……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什么是“考古”?在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看来,就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在他最近出版的《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也记录了很多从考古工作中得来的感悟。近日,齐东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不少有趣的考古知识。

唐代一直以胖为美?

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齐东方曾去丝绸之路实地考察,也曾亲历青海都兰吐蕃墓的发掘、对海底沉船“黑石号”的探密等等。

河南偃师杏园唐墓出土俑。图自《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华书局供图

在他看来,考古读的也是书,只不过读的是地下遗迹,这样的书没有文字,但一样有很多知识,比如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惯等等。

“大家经常能听到一个说法:唐人以胖为美,好像已成定论。”但齐东方从目前发现的一些唐代陶俑中看出,并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考古发现了很多墓葬,里面都有俑,我们把所有的墓葬里面出土的女性俑全拿到一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统计,结论是瘦的多。”齐东方说。

此外,还要把它们按照时代不同排列起来,这叫分期,唐朝三百来年,各个时期的时尚不一样。他说,其中比较“胖”一些的俑在唐代前期几乎一件找不到,基本都集中在玄宗时期。

由此,齐东方认为,“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可能唐代在某一个时期以胖为美。泛泛地说唐代以胖为美,不严谨。”

别被电视剧误导

很多时候,考古工作得出的成果,也很能让人“涨知识”,避免被误导。

《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华书局供图

例如,一些电视剧中常见的“两边有小耳朵,中间鼓”的大元宝,挺好看,但其造型与古代实物并不相符。齐东方介绍,根据发掘出土的实物看,真正的元宝,其中间位置是平的。

“古代,元宝本身是钱、货币,铸造需要使用模范浇铸,它们主要靠材质和重量来表现价值。”他解释,元宝的造型大多比较难看。

某些影视剧中,动辄有人甩出金、银元宝买东西,很不靠谱。齐东方称,“宋代有所谓的白银货币化,银子可以在一定场合下流通,但主要货币还是铜钱,唐代压根就没有元宝。”

“黄金和白银的价值非常高,和铜钱的差别很大。”他大致算过一笔账,就拿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小的金条来说,假如古人拿着它去买白菜,可能足够买一火车皮的白菜,“这怎么找零钱?”

“所以有些古代小说里会写到,用散碎银子买东西。”齐东方回忆,自己曾在“江口沉银”遗址看到过一大箱子的小块碎银子,“这就是当时的钱,可以流通。”

“小说、影视剧是艺术作品,不能把它当成历史来看。”他说。

考古不是挖墓

说起来,“考古”似乎很容易,实际却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图自《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中华书局供图

“有人说考古是挖墓的。我得澄清下,不是这样。”齐东方说,考古发掘的叫遗迹,包括房屋、建筑等,“挖墓”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一般是因为搞基建,盖房子、打地基等过程中发现古墓,那当然需要考古队去了。”

考古跟金石学、鉴赏学也不一样。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拿陶器来说,发掘现场的每一个残片都不放过,摆放位置也要记录下来,

发掘之后,就要进行复原工作,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齐东方曾提到,在考古现场,很少见到完好无损的器物。“对陶片”特别枯燥,有时一天都对不上两块。

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他说,“比如在窑址发现一块瓷片,可以通过断面看到釉层有多厚、胎体是什么颜色,可以研究当时的工艺。”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东西往往是一群器物的组合,对照、组合研究,能发现许多有用的信息。”齐东方觉得,历史研究想再深入一步,新资料的来源就是靠考古发掘。

齐东方开玩笑道,“有句话是‘盖棺定论’,对考古学来说,可能是‘开棺定论’。像之前隋炀帝墓、马王堆汉墓都有一些传说,最后发掘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