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肥胖(激素类肥胖怎么瘦)

文章目录:

两招教你改变激素型肥胖!调理好激素才能让减肥事半功倍

说到激素型肥胖,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激素型肥胖,所以别人激素正常就不胖,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那么真正的激素型肥胖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做激素型肥胖

激素型肥胖也叫激素分泌紊乱型肥胖,这种肥胖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看看你们有没有中招?

  1. 吃的感觉不多,但腰围一直在变粗

如果你的腹部在一定年纪之前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平坦,但是有一天,突然间出现了腰部的赘肉,这很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饮食摄入的高糖精细碳水过多,胰岛素抵抗增强,会容易让身体更容易堆积脂肪。

  1. 压力增大,情绪不稳定

年纪不断的增大,人体内的性激素分泌水平有涨落不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情绪会很容易波动,这样会导致上腹部堆积大量顽固的脂肪,由于女性更年期的存在,雌激素波动会更加频繁,会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情绪障碍和腰腹部肥胖!

压力增加还会皮质醇分泌的增加,而导致腹部脂肪增多的另一个参与者是皮质醇,它通常被称为应激激素。当你感到极度焦虑时,皮质醇分泌量就会增加,进而导致体重增加,大量的压力和极度焦虑会使身体进入“生存”模式,即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量,向身体发出存储更多脂肪的信号。皮质醇储存脂肪的受体更多的在腹部上,所以会导致腰腹肥胖!

  1. 对糖的渴望更大

当我们的胰岛素由于饮食习惯,导致胰岛素抵抗后,会对其他重要的激素有继发效应。比如对瘦素产生连锁反应。瘦素主要可以在你吃饱了的时候向身体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胰岛素水平升高最终会导致瘦素水平也升高。不过瘦素水平的升高也不代表你更有可能停止吃饭。长期持续升高的瘦素水平会导致瘦素受体功能障碍。不再向大脑发送停止进食的信号,饥饿素水平直线上升,从而更想吃甜的!

如何重置大脑的激素水平

由于大脑对于激素的调控以及敏感度出现了问题,确实可以导致身体的肥胖,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重置大脑的激素水平,我们使用的方式无需吃药无需打针,呼吸法和水断食!

呼吸法调整皮质醇的分泌水平

在压力大和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分泌会急剧上升,此时血糖升高,更容易囤积脂肪,而通过呼吸法来激活身体的副交感神经,降低皮质醇的水平,从而不再容易堆积脂肪。

使用方式:

腹式呼吸,吸气4秒,呼气8秒。

适用人群:

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有小肚子,容易犯困感到劳累的人群。

呼吸法可以很好的调整身体的状态从而达到降低皮质醇水平的效果!从而减少肥胖的概率。

水断食调整瘦素和饥饿素的水平

饥饿素和瘦素敏感度改变后,大脑难以接受停止进食的信号,从而更想吃东西,导致肥胖。而水断食的方法可以很好调节瘦素和饥饿素的敏感度。

使用方法:

晚上6点以前吃完晚餐,6点以后到第2天下午1点前,只喝水不吃饭,在下午1点后开始午餐。

频率一周最多2次,每次使用要隔2天以上。

适用人群:

较为肥胖,食欲旺盛,常规手段减脂效果差。

另外饮食和锻炼到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饮食中加入大量的蔬菜、瘦肉蛋白、复合碳水化合物和健康的脂肪。这些食物不仅饱腹感强,能抑制饥饿感,还能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以避免与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和肌肉流失。

增加运动量可以更好的保存肌肉,提高基础代谢,并且消耗多余的热量,造成热量缺口,从而达到减脂的效果!

祝大家减脂成功!真正的大师永远都怀着一颗学徒的心,我是Chris,关注我的人身材都变好了!

使用激素类药物都会使人变胖?这么做其实不会

谣言

使用激素类药物都会使人变胖。

辟谣

激素,是由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质,用于体内的信息传递,对人体生理过程起到调节作用。激素类药物就是通过模拟激素在体内的作用,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那么激素类药物都会使人变胖吗?

人体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常用的激素类药物也分很多种,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性激素类药物、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制剂等。其中,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制剂只要正确使用,是不会导致人体发胖的。

并不是所有激素类药物都会使人变胖。通常使用后容易变胖的激素类药物多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某些避孕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常见的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强龙、布地奈德等,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还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急重感染、血液病、皮肤病等。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使四肢皮下脂肪分解增加,分解出的脂肪分布在脸、上胸、颈背、腹部以及臀部,形成诸如水牛背、满月脸等向心性肥胖。一般来讲,短期内低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会出现这种脂肪代谢异常,只在长期大量应用时才会出现,并且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避孕药物所含的成分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不会影响人体脂肪代谢,但是雌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水肿的副作用,从而导致一些人服药后体重增加。新型孕激素屈螺酮显示出对抗雌激素水钠潴留的作用,服用含有此类孕激素的避孕药可以实现对体重的良好控制。

激素类药物在不同病症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比如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病、严重支气管哮喘等。但同时激素类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

合理应用激素类药物要注意:(1)严格掌握各类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选择用药;(2)合理制定激素治疗的方案,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增减剂量或者停药,停药要逐渐减量;(3)了解所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就诊。

美丽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用了激素类药物后发胖的话,建议您最好遵医嘱服用药物,先治好病再考虑减肥的事情。建议通过调整饮食进行健康减肥,多食水果和蔬菜,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一般可以改变激素类药物引起的发胖现象。

辟谣专家:汤建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副主任药师

复核专家:任卫东,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

身高向来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尤其孩子的身高更是爸妈心头大事

总怕孩子长不高

尤其发现比同学矮半个头

家长就有些着急了

孩子还能长高吗?

需要去打生长激素吗?

家长能做点什么?

潘慧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儿童滥用生长激素可导致严重后果

生长激素:通过现代基因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的一种肽类激素。其结构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几乎一致,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

使用注意事项:

● 生长激素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 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 使用生长激素前,务必明确孩子是否真的矮小,以及矮小的原因,然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在第三个百分点以下或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2023修订版)

另外,家长们在检测儿童身高是否达标时还需注意生长速率,如儿童生长速率出现下图情况,请及时就医咨询。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身高过度焦虑,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仅仅是因为个体发育的差异。如果家长真的非常担心,建议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专科门诊有严格的临床检查流程,能够科学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切记不要盲目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或随意购买营养品,以免对孩子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

● 遗传:身高约70%受遗传影响,但后天努力也能让孩子追上遗传身高。

男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2

女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13)2

注意:计算出的结果属于最终身高的供参考范围,上下浮动4~5厘米也属于正常。

● 疾病因素:如频繁感冒、肝炎、贫血、营养缺乏、哮喘等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 营养不均衡: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高。

注意:肥胖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

● 心理压力: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身高。

● 睡眠与运动: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也对身高发育至关重要。睡眠时长足够,睡眠质量越好,生长激素分泌高峰、频率就越高,生长激素分泌越多。

不要随意购买营养品

有些营养品其实就是“智商税”,比如各种肽类产品,虽然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它们最终都会在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

还有一些产品可能会添加不明成分。比如,曾经就有案例显示,一些产品中违规添加了性激素,导致孩子提前发育,虽然短时间内身高蹿升,但几年后骨骺线闭合,孩子的身高就停滞不前,最终可能只有1米4都不到。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营养品,一定要冷静思考。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

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调整等方面入手,如确实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等医疗干预手段,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运动锻炼,做健康生活的表率。

身高焦虑要不得,耐心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健康小贴士

1.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2.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因为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3.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遗传、疾病、营养不均衡、心理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

来源: CCTV生活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