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就过于胖不是没啥事而是事大了
个头长得慢、体重直线上升,第二性征发育过早……如今,这样的担忧早就不是个例。肥胖对于儿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会带来各种并发症。“因为孩子肥胖而主动带孩子来门诊就诊的家长已经明显增多了。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胖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马燕兰说,家长们要积极规避儿童肥胖误区,引导孩子们科学管理体重。
误区一:小孩胖点儿没关系
“小孩胖点儿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瘦了”这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小孩过于胖会影响健康,小胖墩长大后,也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瘦下来。”马燕兰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肥胖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肥胖三种不同等级。有统计数据显示,2岁时重度肥胖的儿童,到35岁以后仍然肥胖的占80%;5岁时重度肥胖的儿童,成年后仍然肥胖的占90%。可见对于从小胖的孩子来说,控制体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以往的就诊案例中,很多小胖墩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甚至有Ⅱ型糖尿病等。肥胖还可能导致女孩性早熟和男孩性发育迟缓的问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胖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肥胖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肥胖不是没大事,而是事大了。
“肥胖问题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重视。孩子的体重指数是否标准,同样可以通过B MI指数判断。”马燕兰指着手中的量表介绍,家长们还要注意孩子的骨龄,骨龄超前可能导致孩子长不高。
误区二:孩子胖是吃得太好了
不少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吃得好,有营养才成了小胖墩。马燕兰表示,吃得多不一定吃得好,营养和能量是两个概念。超重肥胖实际上是能量摄入太多、没有及时得到消耗,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又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对于肥胖的儿童来说,并不能理解为营养摄入过剩导致肥胖,其实是能量摄入过剩而导致的肥胖。本质上都是饮食搭配不合理引发的。大多数肥胖儿童的家庭本身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三餐的时间不固定,偏爱肉类、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饮食多样性不足等现象。
家庭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良好的用餐规律,定时定量,均衡摄入,少吃零食。
误区三:小孩在长身体不能减肥
“孩子还在长身体,不能减肥。”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体重控制问题,往往是谈减肥色变,怕减肥对孩子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对此,马燕兰表示,儿童肥胖主要分为没有疾病因素的单纯性肥胖和有疾病因素的继发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对于继发性肥胖,肯定要找到病因对症治疗。但是在门诊遇到的肥胖儿童中,单纯性肥胖者占大多数。在儿童减重规划,不以减轻体重为重点,而是要求孩子们以体重不增为目标,而后循序渐进,通过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孩子长高而不长肉,就能恢复标准值了。但如果孩子已经重度肥胖,就一定要减肥了,当然体重下降速度不宜过快。
马燕兰从饮食方面给予提示,孩子全天的主食摄入量是2-3拳大小;蔬菜最少一大捧,上不限量;蛋白质摄入量是2个手掌大,且厚度不超过1厘米;食用油的摄入量,从体积看是一拇指指节的量。在蔬果的选择上,建议颜色更丰富一些,深色的蔬菜占比要达到一半以上。对于还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粗粮占主食的比例不宜过高;此外,少吃深加工的肉制品,比如肉罐头、香肠等。 (记者 武雅楠 通讯员 孙晓华 张志强)
编辑 寒冰
来源 张家口日报
关乎成长健康 少年儿童如何判断超重或肥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少年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成年人肥胖指标可以用BMI指数进行衡量,少年儿童以及更小的婴儿应该使用什么方法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近日,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平台“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邀请到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以及主任医师刘子勤,针对这一问题为广大网友们答疑解惑。
陈晓波与刘子勤在访谈中表示,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和成人比还是有一些复杂的,不是一个单纯的BMI指数就能够解决。少年儿童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在不断地变化。
婴幼儿期与青春期是脂肪细胞快速生长期,容易造成少年儿童的超重、肥胖。婴幼儿时期肥胖会对以后的成长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青春期肥胖则会导致成年后很难减重。因此,需要格外注意这两个时期少年儿童的肥胖指标,并及时做出干预。
2岁以内的婴幼儿,肥胖指标用体重和身高的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率来衡量。相同性别、相同身高,孩子的体重增加率与平均增长率相比,超过10%-19%,为轻度肥胖或超重;超过20%,定为肥胖。家长朋友们为了方便衡量,可以使用目测和测量每月增长克数的简易方法。目测即与同龄孩子进行比较,及时参与学校、幼儿园的学生体检。测量每月增长克数要与标准的增长克数比较。例如,孩子出生平均体重是3公斤,到6个月大概是6-7公斤左右,到1岁为10公斤左右,这是标准的体重增长水平。前六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700克;6个月到12个月,平均一个月增长500克。超过过多,要及时使用生长发育量表进行衡量。
青春期的少年儿童,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是用BMI体重指数来评价了。但不同的是,成人24以上属于超重,28以上属于肥胖,儿科是用百分位数,超过85以上BMI的百分位为超重,超过90以上BMI的百分位就叫肥胖,超过120叫重度肥胖。也有另外的标准,对于不同孩子来说,脂肪的含量和肌肉的含量也是不一样的,运动比较多的孩子,肌肉量大。用体脂测量仪就可以观测腹部脂肪、四肢皮下脂肪含量是多少,而体重又是多少。孩子BMI大,是肥胖还是比较壮,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测量出来的。
少年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及时加以干预,就有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或造成其他危害。伴随到成年阶段,则会更容易患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病。家长朋友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转自 | 人民好医生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
孩子太胖怎么办?怎样减肥有效又健康?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很多医院的营养科儿童患者也是越来越多,孩子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困扰。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对比孩子的体重:(体重按千克计)
6 个月以内:标准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6;
7~23个月:标准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5;
2~16岁:标准体重=年龄×2+8。
孩子的体重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是轻度肥胖,达到50%就是重度肥胖了。
肥胖对孩子有哪些危害?肥胖的危害在成人孩子那里都一样,“胖嘟嘟”不只是代表可爱,也意味着孩子要面临很多身心健康问题。
一是慢性病低龄化。肥胖不只让孩子出现睡眠打鼾、呼吸急促、容易疲倦、发育迟缓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高血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II型糖尿病等成人常见的慢性病。
二是肥胖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太胖的孩子更容易被同学嘲笑、欺负,从而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肥胖儿童更容易自卑、焦虑、抑郁。
单纯性肥胖儿童,大多是因为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超重孩子也能轻松减肥。
- 首先,孩子减重,从家长开始。
一是修正饮食习惯。
孩子的饮食是家长决定的,一个到处是零食的家庭,喜欢做高热量食品的家长,是孩子减肥路上的最大阻力。
所以,在让孩子减肥前,家长要先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养育方式,修正自己的,以及家庭的饮食习惯。
二是牢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减肥更重要。
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以发泄攻击的方式去沟通减肥的问题,不要总是说孩子“太胖、没人喜欢”之类的话。我们不经意的话语,很可能像一根刺一样扎伤孩子,他表面看起来满不在乎,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
三是学会正确鼓励、激励孩子。
不能泛泛夸奖,而是要肯定他的努力和品质。比如,孩子坚持做了200个跳绳,要夸奖孩子的坚持,当孩子抵挡了饮料的诱惑,要夸奖孩子的坚定,当孩子的优秀品质被看到,被肯定,减肥的动力也会更大。
还可以挖掘孩子内心的美好向往,比如喜欢什么人,将来想做什么事,把减肥这件事和这些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以此激励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动画人物,家长要适时引导,通过偶像的精神、形象、气质坚定孩子减肥的决心。
- 其次、吃好、玩好、睡好,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是吃好
说到减肥,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节食。但孩子正处于成长期,为了保证骨髓发育、大脑发育的需要,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所以,肥胖儿童不但不能吃少,还要吃好。方法就是要遵循高营养、低热量的原则,调整饮食结构。
一要做到食物的多样性,肉、蛋、奶、海鲜、蔬菜、水果等一样都不能少,保证蛋白质和钙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充足。
二要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烹饪方式,油炸变为蒸煮。讲究荤素搭配、粗粮细粮搭配。
三要用科学的方法减少饭量。比如饭前先喝汤,减少主食,增加蔬菜的份量,或者从减少零食开始,将小食品换成蔬菜水果,全麦面包、低脂低盐的饼干等。小孩子自制力差,家长要慢慢引导。
二是玩好
大人在陪伴孩子玩时,要以能增加运动量的项目为主,比如踢球、跳绳、游泳、去户外爬山等。多做户外运动,不但能增加热量消耗,阳光还能促进钙质的吸收。
为避免身体受到损伤,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两点:
1.体重严重超标的孩子,不能一上来就做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游泳或者跳跃少的运动,对关节冲击较小。
2.做任何运动前都要做好热身,运动时要做到适度、适量。
三是睡好
一要睡足。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与食欲有关的生长激素分泌紊乱,容易引起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肥胖。
二要睡早。最新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睡得晚(晚上9点以后入睡),哪怕睡得足够久,也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所以,睡饱、睡早是孩子减肥的必要条件。
减肥不但是孩子的事,更是大人的事,及早动手、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孩子旺盛的代谢能力,蓬勃的生命力,一定会让我们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