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肥胖” 医生提醒:内脏脂肪超标危害大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近日,有媒体报道,30岁福州女子阿霞外表苗条,去医院检查时发现体脂率过高、肌肉少,属于隐形肥胖。医生指出,她外表看着瘦,其实脂肪藏在不该长的地方,比如肚子里、肝脏上。
成都市公卫中心营养科主任陈怡表示,许多人误以为体重超过某一标准就意味着肥胖,实际上有些人外表看似瘦弱,实际上却属于隐形肥胖。如何判断是否为隐形肥胖?最好的方法是到医院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可以精准地检测人体的体重、肌肉、脂肪含量、基础代谢量等,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为医生制定合理的运动、饮食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成都市公卫中心世界肥胖日义诊
成都市公卫中心净居寺院区内一科主任刘大凤指出,肥胖不仅仅影响外形,更与多种代谢问题息息相关。例如,肥胖可能导致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增加高脂血症的风险,以及脂肪肝等问题。而这些代谢性疾病,往往会增加心脑血管病、肾脏损害风险,甚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肥胖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刘大凤医生提醒,如果是肚子里长脂肪,对人的健康风险更高,“尤其腹部的内脏脂肪,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对于中年人来说,由于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她建议,想要控制体重,可以到内分泌代谢科、营养科等科室寻求专业的体重管理帮助。
陈怡主任提醒,减肥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短期的饮食控制。虽然一些人可能在短期内减重成功,但如果没有长期坚持,体重很容易反弹。
很多人因为久坐、加班或缺乏运动,导致热量消耗不足,脂肪堆积。她指出,网上有很多减肥方法,例如,长期坚持吃水煮菜等单一食物,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最终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健康的减肥方式应该是均衡饮食加合理运动,确保摄入的热量不超过消耗的热量。
内脏脂肪超标 危害超乎想象
在医学中,针对脂肪的分布,我们把在腹部大网膜以外的叫皮下脂肪,而所谓的内脏脂肪是进到腹腔或胸腔下面的脂肪,其中一层叫做大网膜,大网膜表面都是挂着一些白白的、黄黄的叫油脂,这就是内脏脂肪的一种。
另外一部分的内脏脂肪是在我们的体内,我们的内脏是由脏器组成的,脂肪也会沉积在脏器中,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如果脂肪在肝脏,就叫脂肪肝,到了胰腺叫脂肪胰,到了心脏,我们叫脂肪心。大家可能觉得心脏好像全是肌肉,实际上心脏的内膜里面也有一部分的脂肪,在骨头的表面也包了一层白白的,这里面也有脂肪,甚至在骨头里面的骨髓也有脂肪,这些统称为内脏脂肪。
一般来说,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内脏脂肪的量:
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可能意味着内脏脂肪较多。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体重和BMI:虽然BMI不能直接测量内脏脂肪,但过高的BMI值通常与较高的内脏脂肪含量有关。
内脏脂肪过多有哪些危害
1.加速认知衰老
有研究发现,内脏脂肪每增加0.27公斤,认知能力就会降低,相当于认知衰老0.7年。
2.影响内分泌代谢
内脏脂肪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它能通过升高身体的炎症反应,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胰岛素抵抗等机制让身体代谢发生失调,进一步恶化身体累积脂肪的倾向,从而升高慢性病的风险。
3.增加糖尿病风险
在《糖尿病与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持续增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4.增加心脏负担
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这意味着心脏必须更加努力泵血,才能为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长此以往,自然就增大心脏的压力。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的危险。
如何减少内脏脂肪
1.饮食调整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甜食等,容易导致血糖波动,促使内脏脂肪积累。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内脏脂肪。
☆适量摄入优质脂肪:如鱼类、坚果、橄榄油等,有助于维持血脂平衡,减少内脏脂肪。
2.有氧运动
长时间缺乏运动和身体活动,会导致身体代谢下降,脂肪容易堆积;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荷尔蒙平衡,导致脂肪储存和积累。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有效燃烧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力量训练
有些人天生代谢率较低,内脏脂肪更容易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率下降,内脏脂肪也更容易积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持续燃烧脂肪。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
4.改变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积累。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下,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荷尔蒙分泌,导致脂肪积累。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学会放松自己,缓解压力;限制酒精的摄入量,戒烟戒酒等。
肥胖症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而且各种并发疾病会影响终生,我们在减脂时一定要先减掉内脏脂肪。让我们共同行动,和肉肉说拜拜,迎接更加轻盈健康的自己!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肥胖与减肥的真相,肥胖的危害可能超乎你想象
肥胖与减肥的真相:那些被忽视的致命危机一、全球肥胖大流行:从个人困扰到社会灾难2025 年的《世界肥胖地图》揭示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现实: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已突破 28 亿,相当于每 3 人中就有 1 人面临体重超标风险。更严峻的是,这一趋势正在加速 —— 自 1980 年以来,全球成人肥胖率增长了 5 倍,而儿童肥胖率更是飙升了 6 倍。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突出:25 岁以上超重和肥胖人群达 4.02 亿,数量居全球之首,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5 亿,相当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面临体重危机。
地域差异同样显著。北方省份如内蒙古、山东、河北的肥胖率超过 36%,而南方的海南、广东则不足 10%。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饮食结构的不同(北方高热量饮食占比更高),更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体力活动减少的普遍困境 —— 全球 50% 以上特大城市居民每日步行距离不足 800 米,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与肥胖率呈显著负相关。
肥胖远非仅仅是 "体型问题",而是一场涉及全身的健康灾难。《柳叶刀》研究指出,BMI 每增加 5kg/m²,冠心病风险上升 30%,糖尿病风险翻倍,而肥胖本身已被列为全球第 5 大死因,每年导致 400 万人过早死亡。在中国,肥胖相关医疗支出预计 2030 年将达 4180 亿元,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 21.5%,相当于每位肥胖者年均消耗 7000 元医保资金。
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正以惊人速度侵袭年轻人群。中国 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已达 19%,每 5 个中小学生中就有 1 个超重或肥胖,而这些孩子成年后持续肥胖的概率超过 70%,直接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年龄提前 20 年。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更是一颗 "定时炸弹",其引发的代谢紊乱会导致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形成恶性循环。
三、减肥的迷思与真相:科学减重的底层逻辑在减肥这场全民战争中,各种极端方法层出不穷,但往往陷入 "越减越肥" 的陷阱。例如,"液断减肥法" 虽能短期减重,但会导致肌肉流失、代谢紊乱,甚至引发电解质失衡危及生命。同样,依赖 "欺骗餐" 提高代谢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因热量过剩导致体重反弹。
真正的科学减重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 能量负平衡:每日摄入热量需低于消耗 500-1000kcal。例如,通过 "5 2 轻断食"(每周 5 天正常饮食,2 天摄入 500-600kcal),平均每月可减重 2-4kg,且能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
- 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供能比应维持在 5:2:3 左右。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鱼虾)和健康脂肪(如橄榄油)的合理搭配,既能保证饱腹感,又能维持肌肉量。
- 运动干预: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 2-3 次抗阻训练(如哑铃、俯卧撑),可显著提升基础代谢率。研究表明,这种组合能使减肥效率提高 30%,且反弹率降低 40%。
肥胖的泛滥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系统性失败的缩影。超加工食品的普及是关键推手 ——2024 年全球超加工食品消费量较 2000 年增长 380%,其中拉丁美洲人均年消费量达 78 公斤,是世卫组织建议上限的 3 倍。这些食品通过精准的配方设计(高糖、高脂、高盐)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难以抗拒的 "成瘾性",而外卖平台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饮食危机:一份普通炒饭的钠含量可能超过 2000 毫克,远超每日推荐摄入量。
社会歧视则是另一个隐形杀手。研究显示,62% 的医护人员对肥胖患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 "缺乏意志力",这种态度直接导致肥胖者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职场歧视同样普遍,某电话销售公司曾以 "体型不符公司形象" 为由辞退 230 斤员工,尽管该员工实际因心理压力导致业绩不佳。这种偏见不仅加剧肥胖者的心理负担,更形成 "肥胖 - 自卑 - 暴饮暴食" 的恶性循环。
五、国家战略与个体觉醒:对抗肥胖的全民战争面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体重管理年" 行动。2024-2026 年,全国三甲医院将全面开设减重门诊,社区健康中心提供免费体脂检测和个性化饮食方案,学校推行 "运动 1 小时" 计划,从源头遏制儿童肥胖。政策层面,《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细化到不同地区的饮食方案,例如东北地区的 "铁锅炖鱼" 和西北地区的 "臊子面",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实现热量控制。
对于个人而言,改变需要从认知重构开始。真正的健康体重管理应聚焦于生活方式的重塑:
- 饮食革命:采用 "蔬菜 - 肉类 - 主食" 的进餐顺序,细嚼慢咽以减少 30% 的热量摄入。
- 运动融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 5 分钟深蹲、爬楼梯等活动,每日累计消耗 200kcal 即可显著改善代谢。
- 心理建设: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研究表明,持续的心理干预可使减肥成功率提高 50%。
在这个被算法、外卖和超加工食品包围的时代,肥胖已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生存之战。当我们谈论减肥时,我们真正需要对抗的,是那些让人不知不觉陷入肥胖陷阱的社会系统。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干预到个人生活方式的调整,这场战争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你是否曾因体重问题遭遇不公?你认为社会应如何帮助肥胖者走出困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更科学、更包容的体重管理之道。
数据来源:
- 《柳叶刀》2025 年全球肥胖报告
- 国家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 世界肥胖联合会《世界肥胖地图 2025》
- 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项目数据
-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肥胖研究
- 济南市公共企事业单位科学减肥指南
- 36 氪《4 亿中国人,困在肥胖里》
- 虎嗅网《减肥这件小事,国家为啥这么操心?》
(注:部分数据引用自权威机构报告及学术研究,具体来源请参考文末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