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体重超110公斤!儿科专家提醒:一胖百病生
【来源:合肥在线】
近日“卫健委辟谣小时胖不用管长大就能瘦”这一词条登上热搜,引发了大家对儿童肥胖的进一步关注。2025年5月11日是第8个世界防治肥胖日,这几日,记者在合肥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探访时注意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向医生寻求专业减重建议。“这几年,小胖墩明显增多了。”专家提醒:正所谓“一胖百病生”,体重管理应从娃娃抓起。
小学男生体重超220斤
家长决定向医生求助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医大二附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的儿科就诊区,诊室门口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等候,该院儿科主任刘德云正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交流。
家住阜阳的张先生(化名)说起自己和孩子的体重,语气间流露出无奈和后悔。原来,张先生的大儿子明明(化名)今年11岁半,身高167cm,体重112k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度肥胖,同时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孩子大概是2018年开始胖的,那时候因为室间隔缺损做了手术治疗,我们就想着给他多加强一些营养,结果没想到体重快速增加。”
诊室内,刘德云一边查体、翻看检查报告,一边向张先生和明明说明:“目前孩子的BMI指数已经达到40kg/㎡,存在胸部脂肪堆积、腹部紫纹等情况,这样的肥胖已经处于疾病状态,对他而言,减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她进一步解释道:“正常来说,像他这么高的孩子,心脏和关节只有承担55公斤体重的负担,但现在它们却要承担2倍的体重,相当于一个人要干双份的活。”
面对焦虑的家长,刘德云开出了“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的处方。“管住嘴是首要的,坚决不碰饮料,坚决不碰膨化食品,吃饭不要太快,最好在家里吃,吃得越简单越好。在迈开腿这一方面,目前对他而言跑步跳绳都不合适,游泳最好。”此外,她还针对明明的情况开出了具体药物治疗方案。
咨询完医生后,张先生表示“回家后坚决执行”。他坦言,之前孩子也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例如训练营、节食、剧烈运动等,但收效都不太好。“本身我们一家人都存在肥胖的问题,这回也是准备集体减重了。这次回去以后,我们决定按照医生建议一项项来,争取让孩子科学地瘦下来。”
“四高”、睡眠障碍、性早熟
专家提醒:儿童肥胖危害多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有数据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对于这一数据,临床医生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这些年小胖墩确实越来越多,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平常吃东西不控制,14岁体重已经280多斤,后来发展到没法上学的程度,接受胃的部分切除手术后体重有所改善,但因为从小形成的不运动、吃垃圾食品的习惯,之后体重又有所反弹。”刘德云说。
对于肥胖可能会给儿童造成的危害,她用“一胖百病生”五个字进行了概括。“举例来说,肥胖可能会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关节病变、心脏负荷、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小朋友来说,肥胖容易导致发育早、性早熟,还可能更进一步加重成年后矮小的可能性。”
如今,帮“小胖墩”减肥成为不少家庭的当务之急。采访中,专家提醒,控制肥胖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健康体重管理无关年龄大小,家长干万不能抱有“长大就能瘦”“长大再减也不迟”的幻想,及时干预才是对孩子的健康负责。
医点通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唐萌 通讯员 刘理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11岁男孩体重超110公斤!儿科专家提醒:一胖百病生
【来源:合肥在线】
近日“卫健委辟谣小时胖不用管长大就能瘦”这一词条登上热搜,引发了大家对儿童肥胖的进一步关注。2025年5月11日是第8个世界防治肥胖日,这几日,记者在合肥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探访时注意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向医生寻求专业减重建议。“这几年,小胖墩明显增多了。”专家提醒:正所谓“一胖百病生”,体重管理应从娃娃抓起。
小学男生体重超220斤
家长决定向医生求助
5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医大二附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的儿科就诊区,诊室门口已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等候,该院儿科主任刘德云正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交流。
家住阜阳的张先生(化名)说起自己和孩子的体重,语气间流露出无奈和后悔。原来,张先生的大儿子明明(化名)今年11岁半,身高167cm,体重112k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度肥胖,同时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孩子大概是2018年开始胖的,那时候因为室间隔缺损做了手术治疗,我们就想着给他多加强一些营养,结果没想到体重快速增加。”
诊室内,刘德云一边查体、翻看检查报告,一边向张先生和明明说明:“目前孩子的BMI指数已经达到40kg/㎡,存在胸部脂肪堆积、腹部紫纹等情况,这样的肥胖已经处于疾病状态,对他而言,减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她进一步解释道:“正常来说,像他这么高的孩子,心脏和关节只有承担55公斤体重的负担,但现在它们却要承担2倍的体重,相当于一个人要干双份的活。”
面对焦虑的家长,刘德云开出了“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的处方。“管住嘴是首要的,坚决不碰饮料,坚决不碰膨化食品,吃饭不要太快,最好在家里吃,吃得越简单越好。在迈开腿这一方面,目前对他而言跑步跳绳都不合适,游泳最好。”此外,她还针对明明的情况开出了具体药物治疗方案。
咨询完医生后,张先生表示“回家后坚决执行”。他坦言,之前孩子也尝试过多种减肥方法,例如训练营、节食、剧烈运动等,但收效都不太好。“本身我们一家人都存在肥胖的问题,这回也是准备集体减重了。这次回去以后,我们决定按照医生建议一项项来,争取让孩子科学地瘦下来。”
“四高”、睡眠障碍、性早熟
专家提醒:儿童肥胖危害多
此前,中国疾控中心有数据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对于这一数据,临床医生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这些年小胖墩确实越来越多,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平常吃东西不控制,14岁体重已经280多斤,后来发展到没法上学的程度,接受胃的部分切除手术后体重有所改善,但因为从小形成的不运动、吃垃圾食品的习惯,之后体重又有所反弹。”刘德云说。
对于肥胖可能会给儿童造成的危害,她用“一胖百病生”五个字进行了概括。“举例来说,肥胖可能会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关节病变、心脏负荷、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小朋友来说,肥胖容易导致发育早、性早熟,还可能更进一步加重成年后矮小的可能性。”
如今,帮“小胖墩”减肥成为不少家庭的当务之急。采访中,专家提醒,控制肥胖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健康体重管理无关年龄大小,家长干万不能抱有“长大就能瘦”“长大再减也不迟”的幻想,及时干预才是对孩子的健康负责。
医点通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唐萌 通讯员 刘理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一胖毁所有!肥胖,至少会诱发7大类疾病
肥胖意味着体内脂肪量超标,而脂肪细胞(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炎性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炎症,进而破坏代谢、血管和器官功能。
身材肥胖的人,至少会诱发的7大类疾病:
1. 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调节失衡,使得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大幅上升。过量脂肪会抑制尿酸排泄,BMI≥30的人,更容易患上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率翻3倍。
2. 心血管疾病过多的脂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体内过多的脂肪会影响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体脂率每升高5%,癌症风险增加10%,比如乳腺癌(绝经后)、结肠癌、肝癌、子宫内膜癌。
4. 呼吸系统疾病肥胖会限制肺部的扩张,颈部脂肪压迫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增加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5. 骨关节疾病过大的体重给关节带来巨大压力,BMI≥30的人,膝关节软骨磨损速度快4倍,容易引发炎症和损伤。
女性容易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男士容易患上不育症,腹型肥胖者精子数量减少40%。
7. 肝硬化等疾病肥胖人群的肝脏容易堆积过多的脂肪,影响其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如何降低体脂率,改善肥胖问题?你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细节等多方面入手,结合科学方法,提升热量缺口,才能健康、持久地减脂。
一、饮食方面:
1、用小号餐具代替大号餐具(减少15%进食量)
2、吃饭时先喝汤/吃蔬菜,再吃主食和肉,调整吃饭顺序可以更好的控制热量摄入。
3、三餐定时,遵循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 1掌蛋白质 1拳主食。
4、坚持清淡、低油盐的烹饪方式,烹饪方式:蒸煮>烤>炒,避免红烧/糖醋。
5、少吃各种油炸食物、加工零食,一周不超过一次,戒加工甜食以及含糖饮料、酒精。
6、每日喝水量≥1.5L(缺水会混淆饥饿感),每天1-2杯茶水,提升代谢水平。
二、运动方面:
1、加强有氧运动,从中低强度的运动开始,这样更容易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再提升训练强度,可以提升燃脂效率。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打球、健身操、跳绳、游泳、爬楼梯
频率:每周4-5次,每次30-5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可说话,微喘状态)
2. 加入力量训练,可以预防肌肉流失,有效提升基础代谢值,降低反弹几率。
推荐动作:深蹲、俯卧撑、哑铃划船(居家可用矿泉水瓶替代)
频率: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大肌群优先)
3. 碎片化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每天步行数大于6K步,饭后散步,下班后走20分钟再搭车,可以提升活动代谢,预防久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