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2.7万国人,研究发现:过了80岁,轻度肥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众说康养·团圆季#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肥胖确实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瘦”都是好事,莫名其妙的消瘦有可能是疾病的预警!
今年75岁的黄阿姨一年前开始出现腹痛,一开始只是隐隐作痛,饭后尤其明显,黄阿姨觉得可以忍受便没有重视。谁想持续了半年后她的体重开始下降,每天排便次数也增加到3、4次,短短半年的时间黄阿姨竟瘦了15斤。
在一次剧烈的腹痛后,憔悴的黄阿姨在家人搀扶下到医院检查,这一检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问题,肺部有钙化灶,气管有痰液栓,肝右叶有囊肿,左边的肾有结石,肾上腺有占位,胃部有息肉,大便潜血也是阳性的,说明有出血的情况。
医生暂时以“慢性胃炎”将她收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做了无痛胃镜息肉电凝电切手术,术后黄阿姨的腹痛症状大大缓解,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调整饮食后体重也开始出现增长。
一、忽然变瘦,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黄阿姨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许多老年患者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老了瘦一点好”,但他强调,老年人短时间内消瘦,一定要引起重视,问诊检查,这个信号有可能是这些疾病的警告:
1、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幽门狭窄、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物摄入而导致消瘦。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消瘦的同时,会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饿等症状。
3、甲亢:
高代谢使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心慌、眼突、手抖、易饥饿等症状。
4、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肠癌、胃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消瘦症状,肿瘤的迅速生长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而且肿瘤也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摄入受到影响。
那么上了年纪之后,如何监测自己的体重呢?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呢?
BMI体质指数可以帮到你,它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标准,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监测自己的体重。
在既往的认知中,老年人瘦一些会更健康,然而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发表于《美国医师学会会刊》的研究成果却与此相悖。他们在1998年到2018年十年间随访了我国2.7万名80岁及以上老人的体重数据发现:BMI低于18.5的低体重老人死亡和丧失日常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约30%,而超重和轻度肥胖者(BMI:24.0~31.9)相应风险却降低了20%左右。
“肥胖悖论”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上了年纪胖一点反而更好?
2015年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低体重(BMI≤18.5)的发生率是17.6%,是45-59岁群体的2倍。实际上,体重下降意味着脂肪和肌肉的同步减少,会增加患肌肉减少综合征(肌少症)的风险。肌肉对于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而言尤为重要,肌少症会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如易跌倒、自理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寿命缩短等。
除了体重外,体型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的信号。在科学家眼中,这些体型特征更有可能长寿:
1、脖子不粗
颈围可以反应上半身皮下脂肪的分布情况,脖子粗大,体内的优质胆固醇会出现不足,导致体内更多胆固醇无法转运至肝脏代谢,埋下心脑血管疾病隐患。健康的颈围指标为:男38cm,女35cm。
2、没有“大肚腩”
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90cm,女≥85cm,BMI正常的人群中,也有14%的人出现腹型肥胖。有“大肚腩”的人脂肪多沉积在腹部皮下,和肝脏、肠胃、胰腺等器官内部和周边,容易导致血糖异常、激素分泌紊乱、动脉硬化、尿酸升高等,最终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3、大腿较粗
上海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指出,粗壮大腿更有利于心血管代谢,一方面储存在腿部的脂肪能够分泌活性物质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维持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拥有更多的腿部骨骼肌,能够促进能力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总而言之,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并进行管理,出现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膳食多样化,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也要多参与休闲活动和体能运动,积极融入社会,保持身心健康。#谣零零计划##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不可轻视的消瘦与乏力》.老年医学科.2022-02-07
[2]《警惕!没减肥却突然消瘦,可能有这些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21-07-02
[3]《千金难买老来瘦?微胖可能更健康》.光明网. 2022-04-26
[4]《脖子粗、肚子大的人基本和长寿无缘!但简单一招,就能轻松化解》.上观新闻.2021-04-11
[5]《上海医院新研究显示,“大粗腿”比“小细腿”或更益于心血管健康》.文汇网.2020-04-21
微胖的老人更长寿!证实:这样的体重死亡率下降,你是否达标?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大家普遍认为年纪大了,瘦一些对身体健康更有利。
刘大爷今年65岁,退休后一直“宅”在家里,体型偏胖,不爱运动。在一次体检中,刘大爷被检查出血糖高,确诊糖尿病,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问题。
随着治疗和减肥,他的血糖得到控制,体重也下降不少。瘦下来的刘大爷高兴不已,开始追求极致的“瘦身”,还向朋友炫耀起来。
可是,不久以后他感到不对劲,不仅时常感到乏力,甚至有几次走路差点摔倒。家里人带刘大爷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肌少症”!
一、老来瘦更长寿?当心肌少症因为肥胖和超重会带来高血压、高血糖,进而造成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人病,因此现在很多老年人都追求瘦,认为只要越瘦,就越不容易得病,越长寿。
肌少症,顾名思义就是缺乏肌肉,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肌肉退化现象,随年龄增长自然发生。[1]这种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的,在早期往往没有特异表现,容易被忽视。随着肌肉的减少,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会下降,导致行动缓慢、行为受限等。诊断肌少症一般看三个指标: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下降程度。
肌肉的老化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尽量延缓衰退的速度,避免罹患肌少症。
运动:储备肌肉与体能。
《肌少症共识》指出,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肉数量和肌肉力量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2]平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例如运用弹力绳和弹力球增加肌肉的抗阻能力等。还有负重运动,对锻炼肌肉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实在不想锻炼,在家扫扫地做做家务也可以,切忌久坐不动。
营养: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蛋白质是肌肉生长的养分,老年人在保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摄入的基础上,要注意饮食均衡与补充优质蛋白,特别是动物蛋白。此外,氨基酸能够增强肌肉的合成代谢,也可以按需补充。
三、研究:微胖的老人或许更长寿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健康控制自己的体重,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微胖反而能带来长寿的好处。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对449名平均年龄为76.5岁的老年人进行5年跟踪调查后发现,微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人增加抵抗力,对抗疾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最新研究也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稍微超重(BMI在27.5左右)时,死亡率最低,而BMI位于正常范畴的研究参加者死亡率反而更高。[3]
我们可以利用BMI指数来判断自己的体重是正常还是超重。BMI计算方法:BMI = 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也就是=kg/㎡。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人的BMI最好是介于20-25之间,但事实上,不同年龄应该控制的指数范围是不同的,老年人的体重不适用于BMI的标准范围。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BMI指数的范围应适当放宽,处于正常偏重(即BMI在20-26.9之间)范畴的老年人,能获得更健康的身体,更有利于长寿。
虽然老年人微胖对身体的健康和长寿有好处,但并不代表可以放肆任由体重增长。过度肥胖所带来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包括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如果超重,可以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平时尽量做到少油饮食,减少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杂粮。老年人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但是可以做一些例如饭后散步、广场舞之类的锻炼,能够有效控制体重。
一个人的健康程度,甚至是寿命长短,都与体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人要尽量将自己的体制控制在标准体重内,老年人则不一样,“微胖”更能说明身体健康,过瘦则可能面临肌少症。
科学的减重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增重则要合理地加强热量的摄入。
#39健康超能团##清风计划#
参考资料:
[1]六旬老伯减肥成功却时常感到乏力,千金难买老来瘦,是真的吗?.文汇报.2020-12-30
[2]肌少症随年增多 注意运动能保鲜.中国医药报.2018-02-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肥胖更长寿?医生:要“肥”的是肌肉 仅适用部分长者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老人科医生表示,65岁或以上人士中,分别有8%女性和6%男性患有虚弱症,表征包括体重一年流失10磅(约4.5千克)、手握力倒退及步速缓慢等,并更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也有研究显示长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即体重过重,其死亡风险较BMI数值正常的更低。但医生强调,肥胖仅适用于年长人士,而要“肥”的是肌肉,而非脂肪。
资料图:肥胖者。
香港新界西医院联网服务总监(基层及社区医疗)欧阳东伟表示,一般理解的肥胖是不健康的。但在患慢性疾病或年长人士中则有“肥胖悖论”,即慢性病肥胖更长寿。
香港多个研究显示,无论是院舍或非院舍长者,BMI数值超过25,可延长寿命,中央肥胖也对生存有好处,并有研究指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长者的BMI数值超过25,较BMI数值正常或较低的死亡率低。
欧阳东伟称,患二型糖尿病的虚弱长者,体内的肌肉及脂肪均流失得很快;虚弱症、慢性疾病及肥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虚弱症是可逆转。
欧阳东伟建议该类人群多做如举哑铃、沙包等的阻力训练,及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增加体重,均有助减少肌肉流失,一般2至3天便可恢复原有的体力水平,但有慢性疾病的,则需数月才能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