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减肥效果追踪,儿童青少年肥胖AI大模型启用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4月17日,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儿童青少年肥胖AI大模型“福星”启用。该模型是全国首个儿童青少年肥胖AI大模型,可进行周期性儿童体重情况监测,旨在推动儿童肥胖的科学防控。目前,该模型已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开展使用。
“福星”大模型的四大功能。受访者供图
4月17日,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洪莉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福星”大模型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为支撑,整合了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其数据库涵盖权威医疗指南、中英文专业文献、专家共识及数十年脱敏病历数据,能够实现肥胖自动问诊、营养膳食食谱设计、中小学及幼儿园体重咨询等多种功能。
“儿童减重与成人减重不同,更多要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进行干预,因此对儿童日常生活的持续科学干预和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洪莉表示,“福星”大模型的应用,可以为儿童提供适用于家庭和学校场景的健康食谱运动方案、食育课程,及时监测儿童的体重变化、饮食情况等,为减重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指导。
洪莉介绍,该模型可在医院、学校、家庭,三个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中使用,实现对儿童减重效果的及时追踪。
在医院内,医生可通过“福星”儿童肥胖大模型院内PC端查看患儿各项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辅助;在医院外,患儿或家长、教师可通过公众号进入大模型咨询板块,进行减重问诊或科普问答,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周期性地监测学生体重情况,为学生针对性输出营养食谱、运动方案等和学校场景强关联的咨询意见。
大模型会根据患儿每次输入的信息,记录跟踪个体化的体格情况,同时输出整体体格分析情况,以及对应的深度咨询意见。“这样不仅能判断减重是否有效,还能为未来如何改善提供建议,精准指导。”洪莉说。
洪莉介绍,未来,该模型将进一步完善功能模块,开发识别食谱自动计算卡路里和营养成分的算法、进行手环等多运动终端数据接入,让儿童的减重管理更加全面。此外,模型还将纳入更多领域专业语料,包括高质量中英文文献、指南、共识等,让诊断和数据分析等更加精准。
责编:王卓
主编:王振雅
校对:朱晓娜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首儿所“体成分检查”可筛出“隐形肥胖”儿童
“您家宝贝2岁4个月,身高90公分,体重15公斤,BMI18.5,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脂肪率30%,尽管她还是小宝宝,但已经属于肥胖了。”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王晓燕主任同家长解释着孩子的身体状况。近期,首儿所新引进了体态密度法,可以为3岁以下的宝宝开展身体成分检查。目前,首儿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已实现0-18岁儿童体成分检测全覆盖,可以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体成分组成情况,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2022年,首儿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就开设了体成分检查项目。评估体成分的金标准是基于身体不同组分密度不同原理的密度法。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首先开展的是空气置换(ADP)法,适用于3-18岁的人群。在使用空气置换法检查时,需要让被测试的小朋友换上泳衣,然后坐进一个像太空舱的仪器,通过人进舱前后舱内空气体积变化计算体脂肪。
对于3-6岁不能配合检查的孩子还有生物电阻抗法进行检查。这个仪器就像健身房里的跑步机,被测试的小朋友光脚站立在踏板的指定区域内,握住手柄,保持手臂伸直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检查。它的原理是对人体施加无法感知的微弱电流,根据脂肪不导电、肌肉组织含水分多所以导电性好的特点,分析人体电阻,电阻越高,身体脂肪含量越多。
但是,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法配合检查,因此儿童营养研究中心近期新引进了体态密度法。仪器像秤盘一样,宝宝只需要躺在上面,通过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机就能获得人体成分数据。因此,首儿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实现了0-18岁儿童体成分检测全覆盖,可以让家长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的体成分组成情况,包括脂肪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些非脂肪组织。王晓燕表示,准确评估体成分的变化,能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的营养支持,也能够对成年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形成风险提供依据,有利于早期预防。
“作为众所周知的BMI,即体质指数,可以评价消瘦、超重、肥胖等不同的营养状况。但人体成分组成包括了脂肪组织和水分、蛋白质、无机盐这类非脂肪组织。所以BMI或体重的增减既可能是脂肪组织的变化,还可能是非脂肪组织的变化或兼而有之,仅用BMI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脂肪发育情况。”王晓燕解释说。
在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门诊,医生通过测量孩子的身高(身长)和体重,计算得出BMI,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标准评价为正常、偏高或偏低,提示孩子存在消瘦、超重、肥胖等营养状况。接着,将通过体成分检测,进一步分析体内蛋白质、矿物质、肌肉、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脂肪等指标。王晓燕说,这一过程中会发现,即便是BMI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体脂率超标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锻炼,导致肌肉含量低而脂肪比例过高。因此,通过BMI结合体成分分析,可以将这些真正肥胖和隐形肥胖的儿童筛选出来,再通过腰臀比区分孩子的肥胖类型。比如,有的是“周围型肥胖”,表现为臀部和大腿较为肥胖;而有的是“中心型肥胖”,主要特征是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称的“苹果型身材”,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针对性地出具营养膳食方案,同时结合喂养和进食行为等信息,指导家庭喂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辅助其达到最佳的营养状况,实现营养的预防、治疗、保障,同时,针对肥胖的孩子进行运动方面的指导。
通讯员/邱爽 王晓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孩子测骨龄更方便了,浙大儿院发布新型骨龄检测仪,诊间一分钟就完成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祝姚玲
家长们对测骨龄并不陌生,它能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预测孩子将来能长多高。
但很多家长对测骨龄存在一个顾虑:孩子拍骨龄片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散射X光的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16日上午,一款微剂量、可移动的新型儿童骨龄检测仪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首发。
这台骨龄检测仪“身高”仅1米出头,上面印着孩子们喜欢的长颈鹿、大象等卡通形象,看上去就像一台便捷的小冰箱。
浙大儿院常务副院长傅君芬教授告诉钱报记者,它能降低80%辐射,以后孩子不需要专门去放射科,只要在医生诊室就能测骨龄。
专家建议孩子每年测一次骨龄
但传统的测骨龄存在一定弊端
傅君芬教授是全国知名的小儿内分泌专家,每年暑假,她的诊室就挤满了患儿,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来看性早熟、身材矮小、生长迟缓等生长发育问题的。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显示,全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4亿人。每年中国预估有6000-8000万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发育不良等问题,每年骨龄诊断需求约3亿人次。
傅君芬教授介绍,骨龄能准确反映个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骨龄片可以辅助医生确定儿童的生物学年龄,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和性成熟的趋势,是诊断儿科内分泌疾病的基础。”
她建议,家长每年带孩子测一次骨龄,从而更好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更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1、孩子特别矮小、个子落后;
2、出现早发育现象,一般来说,男孩子、女孩子分别在9周岁和8周岁开始发育;
3、孩子身材特别肥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是,目前医院常规是通过拍摄手腕部X光片来测骨龄,而儿童的性腺、甲状腺和眼睛等部位对X射线非常敏感。
“虽然医院有配备铅衣等防护措施,但通常情况下这些部位无法完全遮挡保护,容易受到散射X光伤害,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甚至陪同的家长和操作的医务工作者也会受到辐射影响。”傅君芬教授说。
为此,傅君芬教授团队联合美诺瓦医疗进行长达3年的产学研医合作,推出了一款新型微剂量、可移动的儿童骨龄检测仪。
1分钟就拍好骨龄片
辐射剂量可降低80%
发布会上,傅君芬教授团队现场演示给一个小朋友测骨龄。
小男孩将手伸入仪器上的一个“小洞”后,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他的小手。根据医生的指导,他配合地调整手掌的位置,只听“嘀——”的一声,一张骨龄片就完成了,全程1分钟都不到。
傅君芬教授介绍,微剂量可移动骨龄单次拍摄的辐射剂量与常规X光拍摄相比降幅可达80%。它拥有专利屏蔽防护设计,既能够避免儿童除手腕部外其他身体部位受到多余散射X射线,也可以避免医生和陪同家长受到非必要辐射。
而且,以往拍骨龄片只能在特殊的屏蔽房里进行,而这台检测仪底下装着轮子,既可以直接放置在诊间,也可以跟随医生外出随诊和体检,方便社区诊疗和学校义诊等多种诊疗场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