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1年就诊(肥胖住院检查什么原因)

文章目录:

深圳首个肥胖减重多学科联合门诊开诊,有心理医生参与坐诊

深圳市首个减重医学中心日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正式挂牌!5月12日,中大八院肥胖减重多学科联合(MDT)门诊开诊,这也是深圳第一个面向肥胖症患者的多学科联合门诊。该门诊由4位医生同时问诊:其中,由内分泌科担任“扛把子”控场,加上“干饭人救星”临床营养科、“肌肉守护神”康复科、“精神内耗终结者”临床心理科任“常驻嘉宾”,再联合药学、中医科和胃肠外科组成“减肥天团”,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方法。

肥胖人群抑郁、焦虑比例高达20%

今年29岁的阿鹏(化名),身高185厘米,体重128.5公斤,成了肥胖减重MDT门诊首位患者。门诊内分泌科发现他的核心问题是肥胖引起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延迟,这是糖尿病前驱表现,但目前尚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建议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足量的司美格鲁肽治疗。

临床营养科发现他蔬菜摄入严重不足,咖啡因和酒精也影响了健康,建议在控制饮食总量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习惯、放慢进餐速度。康复科开出了运动处方,建议先从有氧运动开始,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强度及时间,以后再酌情增加抗阻运动。临床心理科对他进行了单独问诊,发现他有过焦虑病史。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目前中大八院减重MDT门诊每周一、四下午开诊,像阿鹏这样的年轻人正是“主力客群”。中大八院院长、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陈燕铭曾做过门诊数据统计,发现年轻“牛马”是肥胖“重灾区”,18至30 岁患者占比高达45%,也就是说,差不多每2人中,就有1人是90 后、00后;其次是30至40岁群体,占了四分之一;然后是40至50岁人群,占比约15%。

陈燕铭表示,他们肥胖的原因都很相似,工作压力大导致暴饮暴食,生活作息紊乱;加上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此外,压力还会导致抑郁和焦虑。“抑郁和焦虑的典型症状:动力不足、不爱活动、饮食紊乱和睡眠紊乱,都是压力性肥胖的首要原因。”临床心理科主任徐勇表示,肥胖人群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较高,研究显示,正常人群抑郁、焦虑比例为7%,肥胖人群高达20%,“这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除了压力造成的“过劳肥”外,爱吃外卖、爱喝奶茶、爱熬夜也堪称肥胖“三大元凶”。临床营养科主任王晓玲表示,门诊肥胖患者90%是40岁以下,“很多人刷着刷着手机就到了凌晨一两点”,睡得晚自然爱吃宵夜,摄入量超标,加上睡眠不足,导致代谢率低。

首次就诊建议先挂普通内分泌科门诊

“从医学上看,肥胖已是一种慢性病。”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沈云峰表示,肥胖与遗传因素、代谢平衡失调、社会环境多重因素相关,还与200余种疾病密切相关,排名前五的并发症分别为脂肪肝、血脂异常、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单用BMI并不能完全衡量患者的疾病状态,需要结合体脂含量、腰围、内脏脂肪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肥胖的严重程度。

单一科室难以全面解决患者的问题!中大八院肥胖减重MDT门诊采用以内分泌科主导下的“3 N”诊疗模式,“3”指的是“营养 运动 心理”三大基础干预方式;“N”指采用内科西药、中药、针灸、代谢手术等一种或多种方式,一站式为患者制定全面、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目前,MDT门诊根据深圳市相关规定按照参与科室收费,最高为400元,“患者第一次就诊建议先挂普通内分泌科门诊,排除继发性肥胖原因,了解当前肥胖状态造成了哪些相关并发症,再选择多学科联合诊疗。”沈云峰还给出了省钱妙招。

“很多患者一坐下来就会问能减多少斤?”沈云峰表示,减重不应作为单一的终极目的,公众更应该关注的是肥胖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通过减重来逆转或延缓这些肥胖相关健康问题,并且把肥胖当成慢病进行终身管理,“只要你的体重能减10%到15%,身体就会获益”。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深卫信

南昌:在肥胖减重门诊 他成功减重60多斤

来源 | 都市现场原创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

有些小伙伴说

减肥路上有太多“障碍”

而且,减肥后体重总是反弹

医生告诉您

这很可能是方法不对

2025年是全国“体重管理年”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号召

帮助超重和肥胖人群科学减重

江西省多家三甲医院陆续开设“肥胖减重门诊”

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助力市民健康减脂

科学管理体重

在南昌大学一附院的肥胖减重门诊,36岁的陈先生说,一直以来都被自己的体重困扰,直到体重达到230斤时,身体不堪重负,出现了种种症状。

陈先生:睡觉的时候呼噜特别响,并且有些高血压、高血脂,走路也喘气,跑步做什么都不方便,出去应酬什么的都没有自信。

去年9月,陈先生来到了肥胖减重门诊,经过6个多月的科学减重,现在体重减轻了60多斤。最近,他再次来到医院复查。

陈先生:进一步把自己的身体素养各方面提升一下,体重现在180(斤)。

江西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国强:从我们理想的体重标准来讲,还没有达到要求。

有了之前成功减重的经历,对于接下来的减重计划,陈先生信心满满。他表示,多亏了肥胖减重门诊来帮忙。

陈先生:原来我就要跑很多,比方说健康、营养,包括运动、骨科,多个门诊部去咨询,肥胖减重门诊开展了以后,就可以一站式解决我所有的后顾之忧,减重后心情特别好,也特别自信了。

陈先生说,原来的高血压、高血脂问题也随着体重下降逐渐恢复正常。医生告诉都市现场记者,陈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减重效果,是因为方法科学。2022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肥胖减重门诊,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筛查-干预-追踪"全流程管理模式。

江西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国强:我们开设的肥胖减重门诊与传统门诊不同,提供“多对一”的个性化的服务,包括健康评估、营养指导、饮食规划、运动建议、医疗方案定制及心理疏导等等。

金国强介绍,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肥胖减重门诊首先会通过体脂分析、代谢检测、激素水平测定等方式,明确肥胖原因,同时进行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筛查;接着,结合全面的人体成分分析,科学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同时,还会对患者进行运动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肥胖正式列为慢性疾病。据预测,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肥胖会带来心血管、糖尿病、关节损伤、癌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健康风险。

健康提醒:减肥有方法 科学减重是“外挂”

肥胖的危害大家知道了,成功减重的案例了解了,您是不是也想告别肥胖呢?别急,专家为您来揭秘。热量赤字,您知道吗?这就是科学减重的核心,它是指每天通过饮食摄入的热量低于身体消耗的总热量。

江西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国强:建立合理的热量缺口,每日大概500-750大卡,以高蛋白饮食和低碳水为主,维持饱腹感与肌量感,热量缺口不能大,如果每天我们超过1000大卡,身体就会以为闹饥荒,反而降低我们代谢所需,甚至引发暴食的反弹。

在运动方面,可以采用有氧-抗阻复合训练模式,每周3~5次的有氧运动加上2~3次的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非运动性活动热量消耗,比如步行通勤、站立、做家务等等提升代谢效率。针对肥胖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提出“安全优先、个体化干预”的减重原则。

江西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国强:糖尿病患者在制定膳食处方的时候,我们会注意食物的多样性,首选全谷类食物而非精制的谷物和淀粉类食物,增加非淀粉类的蔬菜摄人,我们会采取先蔬菜后主食的进餐顺序,控制餐后的血糖波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量增加水果和蔬菜,多选用全谷物的食品,多食用植物蛋白、鱼类、低加工瘦肉等优质蛋白,低盐、低脂以及限制酒精的摄入。

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用于减肥的药物,金国强提醒,服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千万别自己做医生,弄不好得不偿失。如果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还无法控制体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控制体重。

江西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南大一附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金国强:消化内科现在有一种支架植入的微创治疗,它通过可以抑制病人的食欲达到减肥效果。另外一个普外科的手术治疗,主要就是把他的胃缩小,让他饮食量下降。

通过专家的讲解,大家这会知道减肥不是“自虐”大赛——饿得前胸贴后背,跑得怀疑人生。科学减重讲究的是:吃得开心,动得快乐,瘦得持久!

“减肥十来年,增肥50斤”,年轻人将目光投向肥胖门诊

近日,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公开“推介”体重门诊,医学减重火了一把。

根据监测数据,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这意味着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

减肥不是新话题,减肥之难也不是。当人们尝试各种“减肥大法”而未果,医疗机构成为转投之处。

医学减重与居家减肥的区别是什么?哪些人应当找医生聊一聊?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朝阳医院肥胖门诊。

“越减越肥”的年轻人

“我从二十来岁开始减肥,当时120多斤。针灸、埋线、饿、运动,什么都试过,总是当时有效,维持半年就反弹,越减越胖,减了十多年,现在170斤了,响应国家号召,来医院减肥了。”

3月12日下午,李梅在好友陪伴下前往北京朝阳医院肥胖门诊,聊起这段适得其反的减肥经历,两个人都乐了起来。

“减肥是长期的,不改善生活方式还是会反弹。”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苗莉跟李梅说,肥胖比糖尿病更慢性,一旦不注意就会越来越胖,跟气球一样越弹越高。“一定要少吃。我会给你饮食食谱,你也需要挂营养科,调整饮食,比如火锅一年只能吃一两回。”

北京朝阳医院肥胖门诊,苗莉正在为患者计算饮食参考热量。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李梅说,自己想打司鲁格美肽,又有点担忧副作用,譬如负面情绪问题。苗莉给她开了次日空腹检查的处方,告诉她的确可能有不高兴的情况,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将食物作为快乐来源,可以去做瑜伽、逛公园或者旅游。

这天下午,有15个患者挂了苗莉的肥胖门诊,年龄小的17岁,年龄大的60来岁。除此之外,常规门诊中一些糖尿病患者,也合并有肥胖问题。

如李梅这样“越减越肥”的年轻人不少。17岁的王刚身高175厘米,240多斤,与身材标准的母亲站在一起,整个人显得分外敦实。“减过,反弹,越来越胖。”他说。

今年35岁的刘娜将体重反弹归因于工作调动。她身高173厘米,体重215斤,两年前减到190来斤,后来换了份清闲的工作,体重又涨了回去,不久前,刘娜查出了胰岛素抵抗。

一半成年人超重的严峻现实

减肥常被视作一种变美手段,近年来逐渐上升到政府呼吁、医学介入的层面。

据《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就表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非常关键。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提到,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须加强干预。

政府部门正部署管控体重问题。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肥胖门诊能做什么?

雷海潮在上述记者会上公开“推介”体重门诊。他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国家喊你减肥”一度登上热搜,医学减肥迎来了一波新热度。

在北京,越来越多公立大医院开设了相关门诊。

北京朝阳医院的肥胖专病门诊成立于2015年,主要针对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医三院、北京地坛医院等也推出了相关服务。

医学减重与居家减肥的区别在哪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医院能提供药物、手术等更为“硬核”的手段;容易被大众忽视、而医生尤其关注的,还有减肥所掩盖和引发的其他疾病问题;此外,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支持,对于“长期战”也十分重要。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及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介绍,轻度肥胖(BMI介于28-32.5)通常需要科学应用减重药物;重度及以上程度(BMI>40)的肥胖人士多余体重超过100斤,减重手术几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孩子12岁那年超过了500斤,健康严重受影响,接受了切胃手术。

即便不做手术、不用药,医学门诊也能降低肥胖带来的健康危险,提高成功效率。

苗莉介绍,摄入过多、消耗太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其他问题引发的肥胖,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精神心理因素等;肥胖也可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月经紊乱等,在减肥的同时,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医学治疗。

心理支持也是减肥成功的关键环节。苗莉说,肥胖往往是“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长出这么一身肉”,想两三年彻底改变很难。人体下丘脑对于体重有“调定点”,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新体重,持续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只有挺过这个瓶颈期,体重才能继续下降。很多人在缺乏正反馈的情况下难以坚持,定期复诊也是一种提供心理支持的方式,医生的答疑解惑与监督鼓励,可以削减减肥中的不确定感。

减肥药不是万能药

在门诊,有多名患者表达了想打减肥针的意愿,减肥药似乎被寄予厚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目前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

苗莉介绍,近年来新的减肥药物与适应证的获批,增加了医学减重手段,也是很多市民前来就诊的原因之一。

不过,减肥药虽有效,也并不是万能药。

一方面,任何药物都伴随副作用的可能性。有一位父亲告知,其女儿体重超过200斤,去年打过一次最小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后半夜突然特别难受,去了急诊,之后再不敢打。还有市民表示,打针后出现了恶心、呕吐、抑郁情绪的副作用。当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评估风险与获益,调整治疗方案。

另一方面,药物能短期见效,不等同于长期维持。有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在用药期间迅速减掉了十多斤,停药后又反弹到了原来的体重。

“还是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果停药后依旧摄入那么多热量,经常熬夜,不运动,很快就会反弹。”苗莉对一位患者说,用药就像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口,在此期间,患者要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才能维持减肥效果。

肥胖门诊能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服务,但患者并不能就此一劳永逸。雷海潮也强调,要注重防治结合,个人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重视体重管理,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磊 校对 陈荻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