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男性肥胖原因(肥胖的原因及危害:男人肥胖的原因)

文章目录:

为什么男性年龄越大肚子越大?找出背后原因,能改一个是一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年纪越大,肚子越大”似乎成了许多男性逃不开的规律,但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而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健康信号。

不少中年男性即使体重没有明显增加,腹围却不断变粗,裤腰越来越紧,甚至出现“将军肚”。

这个看似“中年必经”的变化,其实背后隐藏着多种代谢异常和慢性疾病的风险。为什么肚子会越长越大?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本文将结合临床经验和权威医学研究,深入解析这一男性健康问题。

腹部肥胖不仅仅是体型变化,更是代谢紊乱、激素波动、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从医学角度来看,腹部肥胖是一种以内脏脂肪堆积为主的肥胖类型,它直接关联着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男性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为16.3%。其中,中年男性腹部肥胖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医学上将腹型肥胖称为“中心性肥胖”或“苹果型肥胖”,其特点是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而四肢相对较瘦。

这与皮下脂肪肥胖不同,腹型肥胖主要是内脏脂肪在作祟。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险,因为它更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肝功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

激素水平的变化是男性腹部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睾酮水平逐渐下降,雌激素相对升高,这会导致脂肪重新分布,更多堆积在腹部。

同时睾酮下降还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得能量消耗减少,脂肪更容易堆积。此外,皮质醇(即压力激素)水平长期偏高,也会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不良生活方式是腹部肥胖形成的“推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高油高糖、熬夜、吸烟、饮酒等都是导致腹部脂肪堆积的关键因素。

现代都市男性普遍运动量不足,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能量摄入远大于消耗,脂肪在腹部悄然堆积。

评估腹部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腰围和腰臀比。国家卫健委推荐,中国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即为腹型肥胖,腰臀比超过0.9也提示有健康风险。

腹部肥胖往往与以下症状相伴:体力下降、血脂异常、血糖升高、血压波动,甚至出现性功能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腹部肥胖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疾病,但它是多种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疾病在腹部肥胖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研究表明,腹部脂肪每增加10厘米,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约20%。

控制腹部肥胖的治疗目标,首先是减轻内脏脂肪,恢复代谢平衡。治疗方式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干预、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外科手术。

饮食方面应优先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全谷类、蔬菜、水果、豆类,适当摄入优质蛋白。

每日饮食应遵循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比例。

运动是腹部减脂的关键方式。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同时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俯卧撑、深蹲等,以增强基础代谢。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显著减少内脏脂肪,而抗阻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防止基础代谢率下降。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不仅控制血糖,也有助于减重;血脂异常患者可使用他汀类药物;

严重肥胖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控制体重。当前,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作为新型减肥药物,已在我国获批用于肥胖治疗,具有良好的体重控制和代谢改善效果。

康复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反弹式减肥”,强调长期生活方式改变。如坚持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压力、避免暴饮暴食、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尤其要警惕“隐形肥胖”——体重正常但脂肪比例高,仍具有高代谢风险。

预防腹部肥胖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自我管理。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规律作息、心理调节、定期体检。

如每日摄入能量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高热量、高糖饮料摄入;每周保持运动频率;晚上11点前入睡,维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最新研究提示,肠道菌群与腹部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能量吸收增加,脂肪合成增强,进而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益生菌、益生元的补充可能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辅助减脂。此外,冷白开水、绿茶等饮品也有一定的促进代谢作用。

未来男性健康管理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基因检测、代谢评估、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将帮助人们更早识别风险,科学干预。

如通过连续血糖监测仪(CGM)实时跟踪血糖波动,帮助优化饮食结构与运动安排。

在家庭护理方面,男性应学会自我监测腰围、体重、血压等指标,家庭成员也应给予支持,营造健康家庭氛围。如家庭中设立“健康饮食角”,共同制定运动计划,互相监督执行,提升健康意识。

急救技巧方面,腹部肥胖者在高温或运动后易出现中暑、心绞痛等问题,应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CPR)技能,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并非缺乏知识,而是缺乏行动。因此,具体的操作建议如下:

每天坚持30分钟快走或慢跑,晚饭后1小时为最佳时间段。

每餐七分饱,避免夜宵,减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入频率。

每周至少称重1次,腰围每月测量1次,记录下变化趋势。

保持情绪平稳,避免长期熬夜与精神压力过大。

定期到医院进行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做到“未病先防”。

结语:腹部肥胖不是“年纪大了”的必然结果,而是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的警示信号。

通过科学的饮食、合理的运动、积极的心态管理和医学手段干预,男性完全可以在中年甚至老年维持健康的体型和代谢状态。

找出腹部肥胖背后的根源,能改一个是一个,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底线。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北京:国家卫健委,2020.

[3]王文,刘志红.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3):201-20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研究:肥胖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肥胖已经成为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近日,悉尼大学发表在《骨关节炎与软骨》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会导致慢性病,也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女性患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但患病风险的增加与年龄增长之间却只是轻度关联。研究同时显示,采取地中海饮食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疾病,全球超过5亿人受其影响,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利用1988年至2024年间开展的131项研究数据,分析了150多种风险因素,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80岁不等,以确定哪些因素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发现,除了肥胖以外,膝盖受伤以及轮班工作和搬运重物等职业风险,也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研究发现,食用高度加工食品和超重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如果能够改善生活方式,例如减重或采用更健康的饮食,有可能显著改善健康状况。”悉尼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下属悉尼肌肉骨骼健康中心的副教授克里斯蒂娜·阿卜杜勒·沙希德(Christina Abdel Shaheed)表示。研究发现,遵循地中海饮食、饮用绿茶以及食用黑面包,有助于降低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科灵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维姬·杜翁(Vicky Duong)表示:“如果能够同时消除肥胖和膝盖损伤,有可能在整体人群中将膝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降低14%。”她呼吁政府和医疗卫生部门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推动相关政策改革,以应对职业风险,补贴膝盖损伤预防项目,并提倡健康饮食和积极参与运动,以减少肥胖问题。

一个被你忽视的“长胖”原因:吃太咸

大部分人都知道,高脂高糖的食物会让人长胖,然而,吃得太咸也会让人体重超标,长出将军肚。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日常吃的盐太多,会让肥胖风险大幅提升。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以及专家观点,告诉你日常钠摄入量对健康有哪些影响。

吃太咸,肥胖风险增330%

近日,芬兰科学家在欧洲肥胖大会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高钠饮食会大幅提升全身及腹型肥胖风险。

研究人员将5000多名芬兰成年人的钠摄入量和尿钠浓度按性别从最高到最低分为四等分组,每组各占25%。除女性最低组钠摄入量低于推荐值(每日不超过5克)外,其他组钠摄入量中位数均高于推荐值。

结果显示,钠摄入量高或尿液钠浓度高的参与者更容易出现全身或腹型肥胖:

女性高钠摄入组全身肥胖的概率比低钠摄入组高出4.3倍,腹型肥胖几率高出3.4倍;

男性尿钠最高组比最低组整体肥胖风险增幅超过330%,全身肥胖风险高出6倍,腹型肥胖风险高出4.7倍。

研究者表示,控盐、关注食品中的隐形盐含量,是预防肥胖和降低慢病风险因素的重要举措。

盐是怎么把身体“腌”坏的

我们常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钠离子与氯离子,随后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在支持机体正常运转方面发挥着诸多作用,比如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水平正常、传递神经冲动等。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武阳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钠离子功能强大,但摄入过多会“折磨”身体,引发多重问题。

增加心血管负荷

过量钠离子进入血液后,会迅速升高血液渗透压,同时刺激下丘脑饮水中枢产生口渴感,导致人主动喝水,引发血管内血容量不断增加。

血管壁承受压力变大,血压升高,大量血液流入心脏,导致心脏泵血需克服更多负荷,长此以往会造成心脏肥大,诱发各类心血管病。

引发脑水肿

大量血液流入大脑后会引起脑水肿,挤压神经,造成头痛。《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表明,与每天摄入1500毫克钠相比,每天摄入3500毫克钠的人更易头痛。

导致细胞缺水受损

当水分被血液“征用”后,身体其他部位会缺水:如胃黏膜细胞会因缺水而受损,甚至出现弥散性出血、水肿、溃疡等,引起炎性再生反应,进而使癌症发生率升高。

影响代谢

过量钠离子会影响身体各脏器代谢,比如与钙离子争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减少钙的重吸收,导致骨流失。需排出的钠越多,钙消耗量也越大。

形成“盐瘾”

盐吃多了会上瘾,它能刺激大脑奖励机制,使其分泌令人愉悦的多巴胺,久而久之就让人欲罢不能,越吃越想吃,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食物不咸但吃完很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外面吃完饭或吃完外卖后,会觉得特别渴,但吃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菜很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这种口渴是因为一餐中摄入的“钠”总量太高了。

No.1

各种调料都含钠

酱油、蚝油、鸡精、味精、豆瓣酱等鲜味调料里都含有钠。其中,鸡精的钠含量大概相当于盐的一半,味精相当于盐的1/3;15克(1汤匙)蚝油含钠678毫克,相当于1.7克盐。

No.2

食物提前腌制过

餐馆的菜、外卖以及商超里的熟肉之所以入味,是因为很多原料已经用盐、酱油、鸡精等腌制,大量的钠已经深入菜肴内部。而舌头只能感受食物表面的盐,因此刚吃的时候不是特别咸。

No.3

加糖会冲淡咸味

糖有“调和百味”的作用,遇盐会互减味道。有研究证明,在1%~2%浓度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咸味。酱料浓烈的鲜味,也会让人对咸味的容忍度提高。

吃完之后的几小时中,各种高钠调料的叠加效应会让人感觉特别渴,而且更想喝爽口的甜饮料。

生活中怎么减少“高盐”伤害?

不要连续吃重口味的大餐,偶尔吃一顿浓咸的餐食,第二餐乃至第二天、第三天,都要吃少盐清淡的食物,给舌头和肾脏放个假。

建议早餐或晚餐完全不吃咸味食物,比如,早餐以谷物片或燕麦粥为主食,配一大杯豆浆或牛奶、酸奶,加点葡萄干、杏干、原味烤芝麻等调味,再吃些水果。

烹调时要晚放盐、多放醋、少放糖,减少用盐量,用辣椒、花椒、葱、姜、蒜等香辛料炝锅,再适当放些鲜味调料来增味。撒一点芝麻、花生碎,或者淋一点芝麻酱、花生酱、蒜泥、芥末汁、番茄酱等,也会让菜肴更可口。

下馆子尽量少点浓味的菜肴,多选用白煮、清炖等方法烹制的。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