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哪个词(肥胖是哪个词语)

文章目录: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胖胖的那些事儿:专业术语背后的通俗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胖”这个词。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有点胖,有些人可能正在努力减肥。但你知道吗?在专业人士眼中,“胖”其实有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了解肥胖,以及如何应对它。今天,就让我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聊聊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含义。

肥胖症和超重在医学上,胖可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被称作“超重”或者“肥胖症”。具体怎么判断呢?这就得提到一个叫BMI(体重指数)的东西。BMI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一个数值。如果BMI在24到28之间,那就叫超重;如果BMI大于等于28,那就叫肥胖症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身高是1.7米,体重是80公斤,那你的BMI就是27.7(80÷1.7²≈27.7)。按照这个标准,你就属于超重了。超重和肥胖可不是小事,它们会增加患各种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有一种胖叫“中心性肥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啤酒肚”。这种胖主要是脂肪堆积在腹部,特别是内脏周围。内脏脂肪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很重要。内脏脂肪就像一个“坏家伙”,它不仅会让你的肚子看起来鼓鼓的,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相比之下,皮下脂肪就

没那么可怕。皮下脂肪就是我们能摸到的、皮肤下面的那层脂肪。虽然看起来胖,但对健康的危害相对小一些。

为什么人会变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量摄入过剩。简单来说,就是你吃进去的能量比身体消耗的能量多。多余的能量就会变成脂肪,储存在身体里。高热量饮食是导致能量摄入过剩的“罪魁祸首”。比如,油炸食品、甜食、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热量很高,吃多了很容易胖。

不过,也不是所有高热量食物都不能吃。比如坚果,虽然热量高,但营养丰富,适量吃对身体有好处。关键是要控制总量,不要过量摄入。

要想不胖,就得增加能量消耗。运动消耗就是通过运动来消耗能量。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跳绳等,能提高心肺功能,消耗脂肪。无氧运动,比如举重、俯卧撑等,能增加肌肉量。肌肉多了,基础代谢率就会提高,即使不运动,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

除了运动,膳食纤维也是减肥的好帮手。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食物中。它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点东西。同时,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有时候,胖不仅仅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还可能和心理有关。暴饮暴食是一种进食障碍,表现为短时间内吃很多东西,而且很难控制。情绪性进食也很常见,很多人在心情不好、压力大的时候,会通过吃东西来安慰自己。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进而引发肥胖。

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调整。比如,当想吃东西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饿了;或者找一些其他的方式来缓解情绪,比如散步、听音乐等。

如果觉得自己胖得比较厉害,或者减肥总是失败,可以试试认知行为疗法。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习惯,帮助人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你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天运动半小时,或者每天少吃一点高热量食物。慢慢地,这些好习惯就会变成你的生活方式,帮助你控制体重。

胖胖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含义,就能更好地应对肥胖问题。记住,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追求瘦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身材。

因具有冒犯性,英国一机构呼吁禁止使用“病态”肥胖一词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健康研究机构“唤醒”近日呼吁禁止使用“病态”肥胖一词,原因是其具有冒犯性。同时,他们还敦促医生和科学家停止将不成功的减肥尝试称为“失败”,建议改为 “无效”或“不足”的减肥,或者是“二次体重反弹”。

据英国《每日邮报》8日报道,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不当的言语很可能会伤害肥胖症患者的内心。因此,“减少污名化”的语言在对抗肥胖的斗争中至关重要。报道称,研究人员分析了3000余篇关于减肥手术的学术论文,以此调查“负面术语的使用频率”。其中,大约2.4%的论文包含“失败”一词,而16.8%的论文使用“病态”肥胖。研究人员随后通过电话询问16名肥胖症患者,询问这种语言带给他们的感受。一些人表示这些词汇让他们很沮丧,并害怕寻求医疗帮助。他们强调“失败”这个词强烈暗示他们未能成功减肥是自身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的结果。(卞子正)

来源: 环球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