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肥胖的态度(对于肥胖的态度是什么)

文章目录:

“肥胖是一种病”,专家:减重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2023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减重手术量达3.7万余例,比2022年增加超过一万例。

肥胖不仅关乎美,也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肥胖症定义为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或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全国减重代谢手术量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肥胖的危害,但并非任何人都需要手术治疗。在门诊中,医生常常要拒绝非理性的手术要求。

减重代谢手术有严格指征,BMI(身体质量指数)是衡量是否肥胖及其程度的重要标准。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进行手术;BMI≥27.5,经改变生活及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有两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发症的人群,经综合评估可考虑手术治疗。

8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对一名江苏患者术前谈话。本文图片均为华东医院 供图

手术“不是想做就能做”

减重手术的指征很清晰,遇到不合适的患者,医生会果断拒绝。

顾岩说,此前有一名20岁出头的女生,体重58公斤,身高162厘米,BMI为22.1,只因对自己身材不满意,浏览网上信息后便来门诊要求手术,遭到医生拒绝。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通常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一名BMI刚刚达到28的大学生,她来到顾岩门诊后,也直接提出了开刀减重的诉求,最后遭到拒绝。

顾岩说,减肥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盲目进行减肥手术是有风险的。顾岩曾遇到一名患者,没有达到必要手术指征时,在一家民营医院做减重手术,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紧急来到华东医院治疗。

“减重手术属于外科治疗,有严格的手术指征要求,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顾岩强调。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肥胖问题,华东医院近日开设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多学科)门诊,由顾岩和该院麻醉科主任顾卫东、内分泌科主任鹿斌、营养科主任吴江等权威专家团队共同坐诊,开展个体化诊疗。

顾岩说,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既包括手术、药物治疗,也包括营养、生活方式的指导。

“肥胖是一种病”

“应该认同的是,肥胖是一种病。”顾岩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在临床上,患者对待肥胖的态度经常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完全不在意,认为“红光满面”是健康的表现,其实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面色潮红;另一部分人则过分关注,以至于产生身材焦虑。

肥胖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常见的有按照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顾岩说,“单纯性肥胖”大多是吃出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胡吃海塞”,有些人“情绪性进食”,容易肥胖;而“继发性肥胖”,主要由于内分泌、下丘脑、遗传和药物等疾病因素所致。

肥胖症的危害很多,在生理上可引起诸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肺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相关疾病,在心理上也容易诱发焦虑、抑郁。

针对不同的肥胖类型,要采取不同的减重治疗方案。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往往无法有效减重,这些患者经专科医师评估和多学科会诊讨论,满足手术指征要求,可采取手术治疗。

在中国,减重代谢手术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Roux-en-Y胃旁路术等,其中,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占比超八成。

“随着技术进步,现在手术都是微创,甚至还有日间手术,做完手术当天就出院了。大部分患者术后一两天出院。”顾岩说,以华东医院为例,一年减重手术量超过300例,皆是微创。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团队为患者进行减重手术。

顾岩称,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也并非一劳永逸,仍需要营养、运动等管理和指导,按时随访。更重要的是,平时“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预防来降低肥胖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所有人:肥胖不是个人的事!国家喊你来减肥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23年是煤老板,25年是霸道总裁。”

前有雷军成功瘦身,惊艳网友。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后有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视频号截图

昨天(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截图

面对国家发出的号召,你准备行动了吗?

体重管理为何重要?

“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了,体重也超重”,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从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人肥胖或超重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成年人超重率达34.3%,6至17岁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接近20%。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体检报告上的红字警示,是校园里“小胖墩”的喘息声,是医院走廊此起彼伏的血糖仪警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三高”人群已经突破3亿。显然,体重管理早已超越个人审美,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

肥胖到底是不是病?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鲁一兵表示,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要高于糖尿病。且不少肥胖的人都患脂肪肝、胆囊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等疾病也都与肥胖有关。

“管住嘴”不是“关住嘴”!节食减肥不可取!

专家表示,节食减肥虽能收获短期效果,但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体重管理应该怎么科学吃?

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肖瑶介绍,体重管理时不能只吃水煮青菜不吃荤,肉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鸡肉、鱼、虾、瘦牛肉等优质蛋白质,可以及时修复身体组织,是肌肉量的保证。同时,也不能完全拒绝主食。

肖瑶提醒,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会引发脏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能量代谢主要依靠糖代谢,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还会影响智力。

减肥是不是控制饮食就行?

专家表示,减重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即便在医院,也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医师等多学科会诊。以简单的饮食调整为例,并非营养师提供某个食谱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同的肥胖人群、不同的机体状态、体成分含量都不同,需要的饮食结构也会不同。且简单的一句注意饮食和运动,真正执行起来可能会非常困难。更需要大家调整心态,不能始终处于自我放松无压力的状态。

专家建议,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肥胖问题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慢性病。

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

专家表示,人体是一个能量的平衡体,单纯地增加运动量,如果不控制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同样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此外,过量的运动还容易导致身体肌纤维损伤、肌间脂肪增多,造成四肢的粗壮。

运动减肥要结合自身特点,一般肥胖人群应综合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运动前后都要及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整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蒋明睿 王甜

综合:新华社、上观新闻、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网友评论等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所有人:肥胖不是个人的事!国家喊你来减肥

“23年是煤老板,25年是霸道总裁。”

前有雷军成功瘦身,惊艳网友。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后有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视频号截图

昨天(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截图 面对国家发出的号召,你准备行动了吗?

体重管理为何重要?

“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了,体重也超重”,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从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人肥胖或超重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成年人超重率达34.3%,6至17岁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接近20%。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体检报告上的红字警示,是校园里“小胖墩”的喘息声,是医院走廊此起彼伏的血糖仪警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三高”人群已经突破3亿。显然,体重管理早已超越个人审美,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

肥胖到底是不是病?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鲁一兵表示,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要高于糖尿病。且不少肥胖的人都患脂肪肝、胆囊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等疾病也都与肥胖有关。

“管住嘴”不是“关住嘴”!节食减肥不可取!

专家表示,节食减肥虽能收获短期效果,但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体重管理应该怎么科学吃?

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肖瑶介绍,体重管理时不能只吃水煮青菜不吃荤,肉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鸡肉、鱼、虾、瘦牛肉等优质蛋白质,可以及时修复身体组织,是肌肉量的保证。同时,也不能完全拒绝主食。

肖瑶提醒,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会引发脏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能量代谢主要依靠糖代谢,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还会影响智力。

减肥是不是控制饮食就行?

专家表示,减重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即便在医院,也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医师等多学科会诊。以简单的饮食调整为例,并非营养师提供某个食谱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同的肥胖人群、不同的机体状态、体成分含量都不同,需要的饮食结构也会不同。且简单的一句注意饮食和运动,真正执行起来可能会非常困难。更需要大家调整心态,不能始终处于自我放松无压力的状态。

专家建议,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肥胖问题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慢性病。

运动量越大减得越多?

专家表示,人体是一个能量的平衡体,单纯地增加运动量,如果不控制每天热卡摄入总量,同样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此外,过量的运动还容易导致身体肌纤维损伤、肌间脂肪增多,造成四肢的粗壮。

运动减肥要结合自身特点,一般肥胖人群应综合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运动前后都要及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整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蒋明睿 王甜

综合:新华社、上观新闻、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网友评论等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