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大结局到了,解药是它,拔掉脂肪的根,减肥快准狠!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肥胖率为16.4%。
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与走廊,肥胖不再是“虚胖”,而是切实影响健康的沉重负担。
老年人的肥胖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吃得多、动得少”那么轻松。它更像是一场身心协同的“慢性战役”,表面是腰围变粗、走路费劲,背后却隐藏着血脂异常、血糖控制紊乱、骨密度下降等一连串健康隐患。
这些看不见的后果,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积累,直到某天彻底爆发。
肥胖的形成过程,像是水滴石穿。从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到中年后的压力积累,再到老年阶段的代谢减缓,每一步都在“助纣为虐”。
尤其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每天消耗的能量变少,即便饮食不变,也容易出现内脏脂肪堆积。内脏脂肪是藏在腹腔器官周围的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看得见”,但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年纪大了,胖点没关系”,甚至觉得“有点肉才有福气”。然而,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肥胖已成为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不是福气,是负担,不是壮实,是隐患。特别是腹型肥胖,即腹围明显增长的肥胖类型,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信号。
肥胖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负累。一些老年人因体重问题减少出门、回避社交,逐渐变得孤僻、焦虑,甚至陷入抑郁情绪。
当身体变重,心情也跟着沉了下去。研究指出,肥胖与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肥胖不仅是身体的负担,也是情绪的枷锁。
在理解肥胖成因时,不能忽视一个关键角色——“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失衡”。简单来说,吃的多、动的少,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则包括肌肉流失、激素水平变化与生活方式固化。
比如,老年人因关节不适、体力下降等问题减少运动,久而久之,肌肉减少、脂肪增多,形成所谓的“肌少型肥胖”。
“肌少型肥胖”是指肌肉量减少的同时体脂率升高,这种状态比单纯肥胖更危险。
肌肉是维持基础代谢的“发动机”,肌肉越少,代谢越慢,脂肪越容易堆积,形成恶性循环。像一台老旧的发动机,油越来越多,却跑不动了。
在许多家庭中,减肥成了老年人茶余饭后的“口头禅”,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对减肥的误解:有人以为节食是捷径,有人希望“躺着瘦”,也有人担心运动会伤身。
其实,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综合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吃得少”或“拼命运动”。
要想“拔掉脂肪的根”,必须从生活的细节出发。饮食上,应减少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一顿饭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吃得巧。比如,将主食的一部分换成豆类、杂粮,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运动方面,不必追求高强度,每天30分钟的快走、太极、慢跑,都能有效提升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是“今天练得猛”,而是“每天都动一动”。
对于关节不好的老年人,水中运动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选择,能减少关节负担,又能增强肌肉力量。
除了饮食与运动,规律作息与心理调节同样关键。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与饥饿素的分泌,导致食欲失控;而长期焦虑、情绪低落也容易引发“情绪性进食”。当心情被食物陪伴时,脂肪也悄悄落了座。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与中小城市,老年人常缺乏专业的健康管理指导,减肥成了“凭感觉操作”。对此,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居家健康管理与老年群体营养干预。
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老年人营养干预和体重管理,推动“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老年人的肥胖问题,不是单一的“身材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慢性病源头”。减下去的,不只是脂肪,更是心血管的风险、糖尿的隐患、骨折的概率。
而真正的“解药”,不是某一种神奇的食物或某一项奇效的运动,而是长期、稳定、科学的健康行为干预。
家人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助力。与其督促“你该减肥了”,不如陪着一起散步、调整饭菜结构、规划健康作息。
改变,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家的修行。很多时候,一句温和的鼓励和一碗清淡的饭菜,比任何“瘦身秘诀”都更有力。
肥胖的大结局,不是药物的胜利,也不是手术的奇迹,而是认知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重建。
只有当每一位老年人都理解肥胖的本质,掌握管理的方法,形成自律的习惯,才能真正“拔掉脂肪的根”,走向健康的晚年生活。
阳光下慢跑的老人,饭桌边均衡的菜肴,客厅中柔和的拉伸,每一幅画面,都是对“减肥快准狠”的温柔注解。
减不掉的脂肪,往往不是意志不够,而是方向不对。走对了方向,才有可能轻装上阵,重拾生活的轻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2]王晓燕, 张亚妮. 老年人肥胖与慢性疾病关系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4): 1745-1749.
[3]张琪, 胡晓梅. 肌少型肥胖与老年人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 23(5): 318-322.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的肥胖可能是身体在报警!中医4型辨证调理全攻略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白雪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有删改)
“肥胖是百病之源”, 肥胖症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与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孕产妇肥胖会给孩子和孕产妇自身带来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黄帝内经》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肥胖不仅是脂肪堆积,更是身体失衡的信号。中医认为,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归结为四大因素:饮食无节、运动不足、情志失和与脏腑功能衰退。
在临床中,多分为湿热型、痰湿型、肝郁型、气虚型四种进行论治。
来源: 首都中医
只是肚子大?小心内脏脂肪超标!做好这4件事 离脂肪肝远一点
有的人整体看起来不胖
只是肚子比较大?
小心你的内脏脂肪超标!
我们常听到的脂肪肝
就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
最为典型的病症之一
并且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
多年后更易得癌
做好4件事,帮你离脂肪肝远一点
01
内脏脂肪
人体健康的“定时炸弹”
脂肪根据其分布位置,可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
- 皮下脂肪:
位于皮肤下,紧贴着皮肤的脂肪。
- 内脏脂肪:
主要分布于腹腔或胸腔下方,大网膜表面附着的油脂便是内脏脂肪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皮下脂肪堆积在腹部。此外,脂肪还会沉积于肝脏、心脏、脾脏等脏器内部,形成脂肪肝、脂肪心、脂肪胰等,不仅增加内脏负担,还可能会直接损害脏器功能。
相较于肉眼容易观察到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不易察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隐匿且严重,可能会使全身代谢紊乱,增加血管、大脑、心脏患疾病风险。
我们常听到的脂肪肝,就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最为典型的病症之一。
自测内脏脂肪是否超标
- 关注BMI值: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kg)/身高(m)²
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 关注腰围:
成年男性腰围标准:<85cm
成年女性腰围标准:<80cm
02
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
多年后更易得癌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未来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项研究对6.3万人进行了长期跟踪分析,最终发现:如果能避免在45岁之前患脂肪肝,后半生患癌症风险可能会降低17.83%。
脂肪肝的形成与这3点关系密切
- 不良饮食习惯:
如果经常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含糖饮料和零食,又有经常熬夜、睡眠时间不足、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那么这些多余的脂肪就会堆积起来,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脂肪肝发生。
日常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糖分,也可以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形成内脏型肥胖,导致脂肪肝发生。
饮酒对于肝脏健康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喝酒本身就会造成肝脏脂肪病变,同时喝酒往往也伴随着高热量食物摄入,导致脂肪肝发生。
- 不当用药:
不当使用药物,也会造成肝脏脂肪堆积,损害肝脏健康,甚至导致脂肪肝发生。
- 遗传因素:
父母如果肥胖,孩子肥胖概率会明显增加。而家族中如果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或脂肪肝病史的人群,孩子患脂肪肝风险就会高于普通人群。
查出脂肪肝别不在意小心拖成肝癌
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03
做好4件事
帮你离脂肪肝远一点
- 管住嘴:
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想要预防或改善脂肪肝,需要控制好日常饮食。
- 选择低糖、低脂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粗粮,比如燕麦、荞麦、玉米等。
- 晚餐需要控制高热量食物及零食摄入,避免进食夜宵。
- 及时戒酒。
- 运动处方:
“坐起火箭推”帮你燃烧脂肪
- 找到一把稳固的椅子,坐在椅子上,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大小腿呈直角;
- 双手握住哑铃或矿泉水瓶,臀落在椅子上,脚跟与椅子距离约为半个脚掌,两脚与肩同宽;
- 呼气,起身站立同时双手向上举,坐下后吸气;
- 10~15次为一组,一天做2~3组。
-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患者,最初6个月以内,需减轻目前体重的5%~10%。
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证实:
减重>5%,肝病炎症、血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减重>10%,肝纤维化及组织病理学显著减轻。
- 饮用陈皮山楂荷叶茶:
功效:健胃消食、祛湿化痰、调节血脂、养肝护肝。
制作方法:取陈皮3克、荷叶6克、生山楂10克,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10~20分钟。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人群不宜饮用。
远离内脏脂肪小贴士
1.相较于肉眼容易观察到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不易察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隐匿且严重。
2.脂肪肝,就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最为典型的病症之一。
3.研究发现,45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未来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4.做好4件事,帮你离脂肪肝远一点:
管住嘴、“坐起火箭推”帮你燃烧脂肪、控制体重、饮用陈皮山楂荷叶茶。
(来源:CCTV生活圈)
责任编辑:宓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