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晓肥胖(孙明晓教授)

文章目录:

人不能一生「困」在减肥里

科学减重任重道远。

文|胡香赟

“我是胖,但没病”,这是很多超重或肥胖的人刻在骨髓中的执念。

那什么算“胖”?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最新研究认为,这需要参考身体质量指数(BMI)、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腰高比等)等多个维度来定义。按照国内的现行标准,BMI在24.0 kg/m2-27.9 kg/m2之间就已经达到超重,超过28.0 kg/m2就已经是肥胖。

在中国,仅5-19岁人群中就已经有近1亿高BMI(BMI≥25 kg/m2)人群,且部分已经出现高血压等问题;而成年居民的超重以及肥胖率加起来已超过50%。

早在1997年,世卫组织就已经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但另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尽管肥胖从来都不是小众话题,临床上经科学验证的减重手段也日渐丰富,但直到身体开始“报警”前,少有人真正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出于健康目的寻求医生帮助。

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的减肥方法。即便它并不靠谱,甚至有损健康。

今天,又是一个世界肥胖日,一个号召大家正视肥胖、科学减重的日子。这次,我们找到了几位资深“胖友”和从事减重治疗的临床医生,聊了聊大家关于肥胖的心理障碍。以及在医生们看来,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希望所有人,都不必再孤独地负“重”前行。

医院总是最后的选择

历时17年,这是王存川遇到的犹豫最久才下定决心来做减重手术的患者。以往,如果从首次了解到这种治疗方式开始算起,平均的“纠结”期应该是8个月——一个已经不算短的数字。

王存川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与减重中心的学科带头人,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事肥胖及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在他的经验里,别的科室少有拖这么久才就医的病人。唯独在减重门诊,除非已经引起很严重的健康问题,否则,“有病找医生”的惯有规则并不适用。

王存川医生

在堪称为“最有利于助长肥胖”的21世纪,肥胖人群增长、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并逐渐成为社会问题。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研究甚至直接指出,中国一年因高BMI相关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成年人已接近80万。

长久以来,肥胖患者不愿去医院的现象非常普遍。传统认知中,肥胖不是一种需要被干预的疾病,它可以和“懒”“馋”“放纵”等诸多概念相关联,但唯独不是“病”。

所以,减肥是自己的事,几乎每一个“胖友”都被这样劝告过。

而简单的生活干预式减重,其实很难一次成功。一项综述研究发现,大部分肥胖患者在仅以生活方式干预减重2年后,会反弹一半左右的下降体重;到第5年时,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下降体重的80%以上。

一种被医学界主流认可的说法是,这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个“体重调定点”,也就是身体会记住你的体重水平,并将其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哪怕你努力减肥成功,也会不可控地把自己吃回原来的体重。

Abby今年32岁,身高160出头,体重约95公斤,和减肥的纠葛几乎贯穿了她人生的三分之一。过去,她总在“为了变美有一搭没一搭地减肥”,尝试过针灸、益生菌,也信过风靡网络的“北京舞蹈学院减肥食谱”,但除了大学时坚持跑步瘦下过20斤外,少有成功经验。

直到迈入30岁的门槛,体检报告上多项指标飘红,被医生一连串念出的糖尿病前期、脂肪肝、内分泌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名词说得愣住,她才意识到,肥胖也是一种需要医生干预的疾病。“我需要一次性成功,而不是把一辈子都困在减肥里。”

在孙明晓任职的北京怡德医院,多数寻求帮助的肥胖患者都已经在院外试遍了各种减重方法。“我曾经接诊过一个体重119公斤的男孩,年纪只有18岁,但已经出现了高血压、高尿酸和胰岛素抵抗症状。家长为了给他减重已经花了40多万元,急得实在没办法了,才送来医院。”

孙明晓理解这些抗拒见到医生的超重或肥胖者。早年间,国内减重学科的发展并不完备,各科室在肥胖治疗上存在职责划分并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加之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哪怕是面对医生,患者往往也不知如何选择。

另一方面,“病耻感”仍然深深困扰着肥胖群体。孙明晓提到,来看门诊的病人,无论是被家长带来的孩子,还是被妻子陪伴的丈夫,少有例外,几乎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抑郁情绪。

王存川也有相同的体会,他甚至曾遇到过一个患者,因为肥胖、形象不好,被领导告知不要外出应酬,“人家要是觉得你吃这么胖,是因为我们内部搞腐败怎么办”?

从读书起,雅雅就觉得自己“是班里比较大个的小孩”,但由于学习压力大,家人也并未重视过体重的问题,只觉得“不挑食的孩子很健康”,身高160厘米出头的她体重一度达到165斤。

“幼儿园时就有人管我叫‘肥婆’,后来长大上了中学,大家看似学会了委婉,‘肥婆’变成了‘你是不是该少吃一点’。有时我只是在正常打饭,他们也会问,有没有人建议你减肥?这还不如带着恶意骂我,看似是为我好,但一句一句都是扎心窝的话。”

这种情况下,本身已经因为胖受歧视,再去看医生,就好像不仅要把“我是胖子”昭告天下,还要花费额外的金钱、时间,以及承受治疗不成功的风险。

“确实很难迈出这一步,”孙明晓表示:“有些时候,家属一出门,病人就开始跟我哭,说自己经常被埋怨太馋、太懒,意志力不坚定。但我知道,他们不是没有努力,是真的克制不住。所以每位来就诊的患者,我都会认可他的努力,哪怕只是努力的想法。”

“我可以健康地瘦下来”

Abby的减重之路终于出现转折,是在2022年底去了公立医院的减重门诊之后。经医生建议,她开始尝试一种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一种经肠道分泌、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可以降低血糖,刺激饱腹感)类的处方药减重。

在Abby看来,这次减重经历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有针对身体情况的详细问诊,还进行了相关检查,确认符合用药指征后,才开到第一支GLP-1类药物。而同行的伙伴因为BMI不到27,甚至被医生拒绝接诊。“如果是以前去减肥中心,恨不得是个人就要收下当学员”。

用药一个月后,Abby瘦了快10斤。“直观上虽然没有感觉到体型的变化,但体重秤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往下掉,这种感觉还是蛮神奇的。用药前我也查询过副作用问题,但在我身上其实没怎么出现。”

在海内外积累了广泛的真实世界数据,使得GLP-1类药物在近两年一度被视为“减重神药”。

如果回顾这类药品在国内的出圈路径,不同于许多先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减重产品,它最初的受众其实是药企、医院等医疗圈内的专业群体。

阿梁供职于生物医药行业,平时应酬多、运动少,上班头一年就胖了快10斤,接下来的7、8年时间里,体重又断断续续涨了10斤左右。他也曾试过只吃沙拉多运动,但发现自己一旦看到碳水,根本忍不住。

后来,GLP-1这个名字开始在医药圈小范围流行起来。为此,阿梁几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GLP-1类产品的临床研发数据。去年年底,用于体重管理的相关新产品正式在国内上市后,他决定重启自己的减肥行动。

何雨父亲的用药经历也类似,她和家人的工作都与医疗行业相关,GLP-1类药物刚在海外获批时,就已经知道了这款药。

“我父亲本身就是医生,工作很忙。同时,他已经快60岁了,体重基数大,又有基础病,很难通过常规的运动方式减肥,导致这件事拖了很多年。后来去看腿病的时候,医生建议他还是要减肥,缓解腿上的压力,我们就想用药试一试。”

回过头来看,这些GLP-1类药物的早期使用者们的共性特征在于,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相信科学”,关心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同时,相比于快速达成减重效果,他们更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健康地瘦下来。

在医生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早年间,专业医生手中能对抗肥胖的“武器”并不多:手术有效但要开刀,大部分人不愿意;生活方式干预容易接受,但很难坚持。药物最普遍,但问题不少,西布曲明、芬氟拉明、马吲哚等产品曾轮番“火爆”,又相继因安全性等问题退市。2023年以前,中国真正临床可用的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换言之,此前的大众市场上,其实未曾有过一款减重产品,将医生、肥胖患者和治疗药物三者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而如今,借由GLP-1这类自带“群众基础”的减重处方药的普及,带动肥胖患者诊疗习惯的改变,“开始愿意走进医院”,既有的肥胖治疗格局或许也能因此得到规范。

“相当于打开了患者对于正规医院治疗肥胖症认知的窗口。”王存川这样概括GLP-1类药物在肥胖治疗上的意义。“拿手术对比,减重手术做到现在大概有70年了,全球每年接受手术的人数也不过百万。但药物可以很快覆盖到更大的人群范围,帮助更多人。”

长期管理,而不是“想起来才打一针”

去年底用药至今,阿梁的减肥之路小有成效,“明显感觉自己的肚子变小了”。

刚开始用药时,作为医药行业专业人士的他,也有过“踩坑”经历。阿梁坦言,自己“有点兴奋,脑子一热没想太多”,没有听医生的指导,直接在流感还没好时就开始用药。“第一次打针那周,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整个人非常不舒服。”

实际上,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大众层面,或多或少都隐晦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合理的使用现象。何雨也提到,身边不乏有一些虽然胖,但没有严重到需要用药的朋友,经常自己用一段时间就停药,胖回来再重新开始打。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减重方式。阿梁提到,处方类减重药的普及在提升减重效果之余,对用药前检测和评估、用药时剂量爬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门槛要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这道程序“也可以确保其在合理的适应症人群内使用,减少滥用问题的出现”。

上大学后,雅雅离开了曾经的熟人圈。新的校园环境很友善,朋友们总会对雅雅想做的事给予支持。她也开始有时间系统性地学习肥胖相关的知识,了解疾病背后的机理。去年11月,她开始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GLP-1类药物。

雅雅的处方单

“去医院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GLP-1,医生的帮助更像是我在寻找科学减重方式时的指南针。因为总会看到很多人批评它,明明减肥该靠自己,打针是不是在走捷径?但看完医生后,我会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利弊、适不适合我,不会再被网上的声音影响。”

孙明晓也提到,在个体层面,毫无章法的反复减重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更科学的方式是先看医生、做评估,确认病因,比如是单纯性肥胖,还是其它原因导致的肥胖,再针对每个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长期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正式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也强调了“长期体重管理”的概念,它所指的不仅是治疗期间的肥胖症状评估、病因排查、确认减重策略,更重要的是减重成功后的长期维持,以谋求远期结局(如心血管结局、全因死亡)的改善。

“病人可以提问是不是只要用药就能瘦,但作为医生,我要考虑更长远的问题。短期减重并不难,尤其是临床上有了相关治疗药物之后。但我会一直向患者强调减重成功后,定期复诊的重要性。这是为了确保哪怕20年过后,减重者也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问题。”孙明晓认为。

在怡德医院,这种长期管理的意识贯穿于就诊前到出院后的整个过程。孙明晓介绍,医院会建议用药患者都在院内打“第一针”,并设有专门的随访团队,要求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前三个月内至少复诊4次。“药物治疗一般有剂量爬坡要求,我们需要通过面诊调整诊疗策略;另外,很多大基数肥胖患者减重时存在肌肉流失等问题,所以我们会持续为他设计、更新食谱,确保营养摄入。在专业的减重门诊,这些都做得很细致。”

来自减重医生的呼吁:期待诊疗体制改革

2025年初,孙明晓又见到了自己那位18岁的年轻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后,他的体重已经从119公斤下降至87公斤,期间骨骼肌量几乎没有变化,相当于“减掉的30多公斤全是脂肪”。

这一次,男孩是主动过来复诊的。如今的他已经开始读大学,爱打篮球,比初见时活泼了不少,体重稍微涨了一点,但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已基本改善。

孙明晓很欣喜于这种变化。过去,肥胖症患者总是不信任医生,以至于她每每面对初诊的病人时,都格外小心翼翼。“医患关系很微妙,第一次没有建立信任的话,之后他也不会愿意再来。”但如今,肥胖患者愿意信任医生,并长期保持交流,这对整个诊疗环节都会有积极影响。

首先,在大众层面,积极的就医意识有助于患者尽早获得诊断和干预治疗。临床上,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因肥胖导致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情况也有出现。比如在心血管的问题上,与腰围正常者相比,腹型肥胖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高出29.0%,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则分别增加30%和32.0%。

王存川提到,需要做减重手术的患者,体重基数通常都很大、且伴有多种并发症问题。“很多人在犹豫治不治疗期间,可能就猝死了。我们经常遇到打电话追问就医进展,却得知病人已经去世的消息。”

但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这种情况是有可能避免的。比如,GLP-1类药物之所以广受医药行业认可,就是因为除了减重、糖尿病,它在心血管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慢性肾病,乃至阿尔茨海默病等众多疾病领域都展现出来的治疗潜力。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如司美格鲁肽,2024年3月时,美国FDA就已批准其治疗超重或肥胖且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用于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医学界不断“翻新”对肥胖疾病的理解,从而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从更长远的角度,这也有望推动医疗体系的变革。现有的诊疗体系和培养模式下,几乎没有哪个专科能同时兼顾到肥胖患者的所有需求,而单独开设减重门诊的医疗机构又十分稀少,仅有20%的公立医院建设了减重中心或门诊。

这就导致肥胖患者总要为了治疗不同的“症状”,“流连”在不同的门诊或科室之间。

“想要长期为患者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其实更需要的是多学科诊疗(MDT)。”王存川提到。2024版《肥胖症诊疗指南》也再次强调,肥胖症诊断和治疗应积极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从而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比如,通过加强医患互动、医患共同决策,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等。

这个过程中,“获益”的往往不仅是患者。王存川提到,在与患者日益紧密的连接中,“看到个人命运的改变”,成为职业生涯中越来越吸引他的部分。

“接诊减重患者的体验很不同,许多复诊的病人身材更好、更自信了,或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家庭关系变好了,这些改变于宏观层面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个体而言却十分重要。我们看到这种改变,也会有种参与到他们人生轨迹之中的成就感。”

参考 资料:1《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 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3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1997: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 Geneva, 3-5 June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4Horn DB, Almandoz JP, Look M. What is clinically relevant weight loss for your patients and how can it be achieved? A narrative review. Postgrad Med. 2022 May;134(4):359-375. doi: 10.1080/00325481.2022.2051366. Epub 2022 Apr 26. PMID: 35315311.5《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诺和诺德对本文亦有贡献

孩子肥胖却不知道怎么减得健康?儿童医院专家为您解答6大疑惑

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现在身边的胖乎乎的孩子越来越多。

北京市最新的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6.3%,其中男生20.5%,女生11.8%,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肥胖检出率14.9%,郊区学生18.6%。

可能很多家长和老人觉得孩子胖点就胖点,说明吃得好吸收好,而且胖乎乎的也很可爱。

事实上,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4.3倍。

这么多的小胖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孩子正在长身体,怎么控制体重?

今天,健康北京就请来多位专家,给大家讲讲家有小胖墩该咋办,帮大家解开儿童肥胖的那些疑惑!

答疑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副主任 闫洁

北京怡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孙明晓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郭建军

孩子到底是怎么胖起来的?

首先,肥胖与遗传因素相关。父母一方或双方肥胖,孩子发生肥胖或超重的概率是父母体重正常孩子的3-4倍。

其次,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老人常常觉得“孩子胖一点”壮门面,总担心孩子没吃饱。

再次,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家庭外就餐,缺乏运动,膳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吃零食、进食速度过快等。

也有些肥胖可能是疾病引起的,但家长以为孩子是好吃懒动,责骂孩子,这样可能反而加重肥胖。

孩子减肥要少吃,营养跟不上怎么办?

既要减肥,又要保证营养,正常发育,就要靠专业的营养师来帮孩子制定食谱。营养治疗原则主要是调整饮食结构、适当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

具体方法有:

1、能量分配合理:蛋白质摄入量占全天总能量15%-20%,脂肪占25%-30%,糖类占50%-60%。

2、增加食物纤维:每日茎、叶类蔬菜摄入量应为500g以上。

3、蛋白质:以豆类及豆制品为佳,鲜牛乳及酸奶宜食用,肉类以瘦牛肉、瘦羊肉、鸡胸脯肉为佳。鱼类宜多食海鱼。

4、保证水果摄入,宜作为加餐食物,但不能多吃。

5、少食多餐:每次进食8分饱为宜,每天5-6餐。

不过, 闫洁 也强调,体重不是衡量儿童肥胖的唯一指标,因为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减肥不等于减体重,而是减缓体重增长率。

孩子多胖需要看医生?参考BMI指数

在临床上,主要根据BMI指数(即体质指数)判断肥胖程度。

计算方法:BMI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

以10岁孩子的BMI标准指数为例,男孩超重为19.6,肥胖为22.5;女孩超重为20.0,肥胖为22.1。

除数据外,如果孩子容易疲劳,稍稍活动即气喘吁吁,感到气短甚至心悸等,家长也应该带孩子看医生。

儿童减肥该挂哪个科?

闫洁建议,首先,儿童应在内分泌科和(或)营养科分析病情,确定诊断。如需药物干预,则由内分泌科医生继续参与诊疗过程。与此同时,还需要营养医生开具营养诊疗方案,出具具体的膳食食谱。当然,科学运动管理及心理干预也是体重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综合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减肥。

孙明晓也认为,肥胖是不能治愈的慢病,需要终身管理。社会上还有一些减肥营宣称几天就能快速减重,但这种方式对身体有一定危害,关键是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孩子就是不爱动,光靠食疗行不行?

肥胖的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负平衡、促进脂肪分解。想要达到能量负平衡,就必须是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如果只是饮食控制,不仅难以见效,而且很容易反弹。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军表示,运动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几乎是潜移默化的,现在很多孩子肥胖正是因为患上了“运动缺乏症”。“‘面对输赢’的态度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减肥治疗的成功与否。所以运动绝不仅仅是为了消耗能量,而是通过给生命提供必要的刺激这一途径作用于减肥治疗。”

孩子在学校,吃动不在掌控之中怎么办?

复胖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而且上学期间的饮食、运动模式不同于假期,因此就容易复胖。

家长和孩子首先应树立“减重不是目的,生活方式健康才是目的”的理念,然后在医生、营养师、心理及运动专家的帮助下,让孩子学会制定并遵守自己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和运动方案:包括制定营养食谱并进行饮食训练;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坚持锻炼;适时地心理调节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等。

采写 : 王卡拉

编辑:lynne

“管住嘴、迈开腿”还是胖?这个原因导致的肥胖,医生也没有办法

本期专家:孙明晓

北京怡德医院医疗总监 主任医师;原北京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慢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营养学组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务委员兼副总干事长;北京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运动与健康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哪些人会更容易肥胖?

1.遗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中,妈妈胖、孩子也胖的情况,这就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遗传是引起肥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就目前来说,医学拿遗传并没什么办法,所谓的基因治疗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层面。

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好的人,更容易胖,比如饮食习惯不好,吃的多,或者喜欢吃高能量的食品的人,比合理饮食的人更容易胖。

3.运动量少

现代的生活方式导致我们运动量减少,比如便捷的交通工具,比如地铁、公交、出租车等等,出门就是坐车,运动量减少。互联网的发展,孩子、成人节假日更愿意待在家里上网、打游戏,买东西也不需要出门,以静坐的方式代替活动。

户外活动的减少,消耗能量的运动也随之减少,所以这类人群也是肥胖的高危人群。

——文章内容来源于下列内容(友情提醒:请在WiFi环境下播放,4G包年用户和土豪随意)

【哪些人容易肥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