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大结局到了,解药是它,拔掉脂肪的根,减肥快准狠!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达34.3%,肥胖率为16.4%。
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与走廊,肥胖不再是“虚胖”,而是切实影响健康的沉重负担。
老年人的肥胖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吃得多、动得少”那么轻松。它更像是一场身心协同的“慢性战役”,表面是腰围变粗、走路费劲,背后却隐藏着血脂异常、血糖控制紊乱、骨密度下降等一连串健康隐患。
这些看不见的后果,常常在不经意间悄然积累,直到某天彻底爆发。
肥胖的形成过程,像是水滴石穿。从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到中年后的压力积累,再到老年阶段的代谢减缓,每一步都在“助纣为虐”。
尤其是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每天消耗的能量变少,即便饮食不变,也容易出现内脏脂肪堆积。内脏脂肪是藏在腹腔器官周围的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看得见”,但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年纪大了,胖点没关系”,甚至觉得“有点肉才有福气”。然而,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肥胖已成为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不是福气,是负担,不是壮实,是隐患。特别是腹型肥胖,即腹围明显增长的肥胖类型,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信号。
肥胖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负累。一些老年人因体重问题减少出门、回避社交,逐渐变得孤僻、焦虑,甚至陷入抑郁情绪。
当身体变重,心情也跟着沉了下去。研究指出,肥胖与老年人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肥胖不仅是身体的负担,也是情绪的枷锁。
在理解肥胖成因时,不能忽视一个关键角色——“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失衡”。简单来说,吃的多、动的少,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则包括肌肉流失、激素水平变化与生活方式固化。
比如,老年人因关节不适、体力下降等问题减少运动,久而久之,肌肉减少、脂肪增多,形成所谓的“肌少型肥胖”。
“肌少型肥胖”是指肌肉量减少的同时体脂率升高,这种状态比单纯肥胖更危险。
肌肉是维持基础代谢的“发动机”,肌肉越少,代谢越慢,脂肪越容易堆积,形成恶性循环。像一台老旧的发动机,油越来越多,却跑不动了。
在许多家庭中,减肥成了老年人茶余饭后的“口头禅”,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对减肥的误解:有人以为节食是捷径,有人希望“躺着瘦”,也有人担心运动会伤身。
其实,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综合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吃得少”或“拼命运动”。
要想“拔掉脂肪的根”,必须从生活的细节出发。饮食上,应减少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一顿饭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吃得巧。比如,将主食的一部分换成豆类、杂粮,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运动方面,不必追求高强度,每天30分钟的快走、太极、慢跑,都能有效提升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是“今天练得猛”,而是“每天都动一动”。
对于关节不好的老年人,水中运动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选择,能减少关节负担,又能增强肌肉力量。
除了饮食与运动,规律作息与心理调节同样关键。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与饥饿素的分泌,导致食欲失控;而长期焦虑、情绪低落也容易引发“情绪性进食”。当心情被食物陪伴时,脂肪也悄悄落了座。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与中小城市,老年人常缺乏专业的健康管理指导,减肥成了“凭感觉操作”。对此,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居家健康管理与老年群体营养干预。
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老年人营养干预和体重管理,推动“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老年人的肥胖问题,不是单一的“身材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慢性病源头”。减下去的,不只是脂肪,更是心血管的风险、糖尿的隐患、骨折的概率。
而真正的“解药”,不是某一种神奇的食物或某一项奇效的运动,而是长期、稳定、科学的健康行为干预。
家人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助力。与其督促“你该减肥了”,不如陪着一起散步、调整饭菜结构、规划健康作息。
改变,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家的修行。很多时候,一句温和的鼓励和一碗清淡的饭菜,比任何“瘦身秘诀”都更有力。
肥胖的大结局,不是药物的胜利,也不是手术的奇迹,而是认知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重建。
只有当每一位老年人都理解肥胖的本质,掌握管理的方法,形成自律的习惯,才能真正“拔掉脂肪的根”,走向健康的晚年生活。
阳光下慢跑的老人,饭桌边均衡的菜肴,客厅中柔和的拉伸,每一幅画面,都是对“减肥快准狠”的温柔注解。
减不掉的脂肪,往往不是意志不够,而是方向不对。走对了方向,才有可能轻装上阵,重拾生活的轻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2]王晓燕, 张亚妮. 老年人肥胖与慢性疾病关系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4): 1745-1749.
[3]张琪, 胡晓梅. 肌少型肥胖与老年人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 23(5): 318-322.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做你的减肥搭子|14岁150多斤的小高如何成功减重?
体检单上的红色警报
14岁半的小高捏着体检报告站在诊室门口。纸张上的数字让他看起来很不安:身高1.66米,体重78.5千克,体质量指数(BMI)高达28.48。更让他害怕的是,化验单上提示多项检查异常——转氨酶升高、血糖和血脂超标、尿酸偏高,B超还提示有轻度脂肪肝。医生看过化验单对小高说:“综合来看,你是肥胖,要减重。你做好准备了吗?”
可小高妈妈对医生的话不以为意:“孩子平时就是看着壮实点,但能吃是福啊,不用减重吧。”医生解释说,青春期肥胖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小高妈妈瞬间明白了孩子减重的重要性。
小高低头看着自己的肚子,想起体育课跑完800米后火烧般的喉咙,夜里睡觉时莫名地呼吸不畅,还有同学背后叫他“小胖”的声音……他攥紧了拳头,抬起头对医生和妈妈说:“我想好了,我要减重。”
减重≠忍饥挨饿
营养师翻看小高的饮食记录,发现小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盲目节食。小高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只吃沙拉,结果晚上饿到暴饮暴食,吃一顿夜宵的量抵三顿正餐。二是糖分摄入超标。小高每天喝1瓶可乐,家里零食柜里的蛋糕、薯片随时吃。三是营养失衡。小高爱吃红烧肉和炸鸡,蔬菜只吃土豆丝。
营养处方:营养师为小高制订了营养食谱,在保证他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阶梯式建立能量缺口。
1.一阶段减重三日食谱:小高每天摄入1650~1700千卡。三日食谱三大营养素总占比:蛋白质20%、脂肪25%、碳水化合物55%。
2.二阶段减重三日食谱:上次使用食谱后,小高总体饮食摄入尚可,但自述早餐后有饥饿感,营养师遂为他制订了第二阶段食谱。小高每天摄入1550~1600千卡。三日食谱三大营养素总占比:蛋白质21%、脂肪24%、碳水化合物55%。
游戏化健身助减重
儿童保健科体能训练师为小高做了体能测试:柔韧性评级良好,平衡力中等,下肢肌肉力量、心肺能力待提升。运动评估师给他制订了4周运动处方,目标直击减重,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耐力。
运动处方:
有氧减脂——慢跑(15分钟/组,5天/周),提高能量消耗,改善基础代谢率。
下肢力量强化——顶髋练习(20个/组,4组/天),针对下肢肌肉薄弱,增强关节稳定性。
趣味协调训练——花式触脚跳(1分钟/组,5组/天),结合游戏化动作,提升参与度与协调性。
医生问小高:“知道为什么要做20个顶髋练习动作吗?”小高说:“不知道。”医生说:“这是模仿你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的射门动作!”小高对医生说:“我第一次觉得,运动时流下的汗水也可以是甜的。”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心理治疗师让小高画一幅“身体地图”。他在腹部和大腿上打了无数个叉。“你觉得同学怎么看你的体形?”医生问。“他们肯定觉得我像只河马……”小高的声音越来越小。
心理处方:通过心理访谈,医生发现小高因肥胖产生了自卑心理。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高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引导他识别自身对体形的消极认知,学会用更客观、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身体。
认知重塑实验:1.事实检验。医生展示班级匿名问卷——70%同学认为“小高力气大,拔河比赛靠他”。2.积极转换。把“我腿粗”改成“我的下肢力量正在变强”,把“减重”改成“打造运动员体质”。3.小胜利记录。在日历上贴星星,每完成3天计划就写一句自我表扬。
一个月后,小高在日记里写道:“今天体育课帮女生搬器材,她们说‘谢谢高哥’,不是‘谢谢小胖’。”
父母陪伴的力量
小高减重期间,小高父母一直陪伴和鼓励他。小高爸爸下载了小程序,定期监测孩子的状态。例如,自动生成体格生长评价、每日运动日程,记录卡路里消耗、推送食谱建议等。通过儿童运动强度观察表、运动后表现对照表,小高爸爸可以实时判断孩子的身体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睡眠监测显示,小高打鼾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小高父母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了孩子的枕头高度和睡姿。全家还用运动手环比拼步数,输的人负责洗碗一周。
当体重秤显示小高的体重为70千克时,小高和父母开心极了。随后的抽血复查显示,小高的血液指标检查结果都正常。
夕阳下,小高在操场上坚持跑完最后一圈。他身姿挺拔、步伐轻快。
写在最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体重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体温柔相处的成长课。我们不仅要关注体重,还要学会聆听青春期身体发出的每一声心跳。
文: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赵艳君
编辑:刘洋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FUIIF2L】获取授权
科学减重:有氧+力量训练的黄金组合——破解肥胖难题的长效方案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成年人超重率已超过34%,肥胖率达16.4%,且这一趋势仍在攀升。面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专家提出“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的黄金组合方案,既能高效减脂,又能塑造紧实体型,成为科学减重的核心策略。本文将从科学原理、实践方法及生活化应用三个层面,解析这一组合的独特优势。
一、科学原理:代谢提升与脂肪燃烧的双重引擎
1. 有氧运动:直接燃脂的“开路先锋”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通过持续中高强度的心肺刺激,加速脂肪氧化供能。研究表明,空腹状态下进行有氧运动,脂肪燃烧效率可提升20%-30%。其机制在于空腹时肝糖原储备低,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类似“断粮后清库存”的代谢逻辑。此外,变速跑等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能触发“后燃效应”,运动后持续消耗热量长达14小时,突破减脂平台期效果显著。
2. 力量训练:长效代谢的“隐形推手”
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弹力带抗阻)通过增肌提升基础代谢率。每增加1公斤肌肉,静息代谢率可提高约50千卡/日。肌肉组织如同“代谢引擎”,长期维持更高的热量消耗,避免因单纯有氧导致的肌肉流失和皮肤松弛问题。例如,混合训练组在3个月内不仅减脂4.8斤,还增肌1.6斤,体型更紧实。
3. 协同效应:1 1>2的减重逻辑
空腹有氧后接力量训练,能最大化燃脂效率。空腹有氧优先消耗脂肪,力量训练则保护肌肉并提升代谢,形成“先清仓后固本”的循环。研究表明,两者结合可突破平台期,较单一训练减脂效率提升37%。
二、个性化计划:从目标到执行的科学路径
1. 制定原则:因人而异的“三阶模型”
• 新手阶段(1-3个月):以基础动作为主,如靠墙静蹲、跪姿俯卧撑,避免高强度空腹训练。
• 进阶阶段(3-6个月):引入复合动作(如深蹲、硬拉),每周3次力量 2次有氧,心率控制在最大值的60%-70%。
• 突破阶段(6个月后):采用变速训练(如快慢跑交替)和超负荷渐进(逐步增加重量或时长),打破代谢适应。
2. 时间管理:碎片化运动的累积效应
针对久坐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累计3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办公场景:每小时站立5分钟,夹纸收紧大腿肌肉;利用椅子完成抬腿训练。
• 通勤场景:提前两站下车步行、爬楼梯替代电梯(30分钟消耗260千卡)。
• 居家场景:弹力带拉伸、平板支撑穿插于休息间隙。
三、实践要点:避免误区与优化效果
1. 饮食与恢复:代谢养成的关键
• 营养策略:空腹有氧后30分钟内补充蛋白质(如鸡蛋)和快碳(香蕉),力量训练后摄入复合碳水(糙米)和蔬菜,防止肌肉分解。
• 睡眠保障:每日7-8小时睡眠可平衡激素(如饥饿素),避免代谢“摆烂”。
2. 风险规避: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低血糖者应避免空腹训练,可先摄入半根香蕉。
• 女性需控制空腹有氧强度(≤20分钟),防止内分泌紊乱。
• 高血压患者谨慎进行高强度力量训练,优先选择中等负荷。
四、社会支持与政策推动
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号召全民参与,通过社区健康小屋、智能设备(如心率手环)等构建支持性环境。政策层面,《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将肥胖定义为慢性疾病,推动多科室联合干预,从单纯减重转向代谢健康管理。
结语
“有氧 力量”的黄金组合不仅是减重手段,更是重塑代谢健康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计划、生活化融入及社会支持,这一策略有望遏制肥胖蔓延,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正如北大医学专家纪立农所言:“减重的终极目标不是数字变化,而是生命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