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常见的误区(肥胖常见疾病)

文章目录:

肥胖的8大误区,很多人被误导了

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2022年8月,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关于肥胖悖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体重正常的肥胖,我们或多或少存在认识误区。

健康时报 图

1. 肥胖是富态?错!是慢性疾病!

生活中,很多人将“肥胖”当作一种生活条件好、富态的表现,甚至把“胖”当成一种“可爱”。

世界肥胖联盟将肥胖视为慢性病,世界心脏联盟将它视为慢性状态。声明指出,肥胖有三大特性:复发性、进展性和异质性。

研究分析显示,肥胖与心血管病死亡、主动脉瓣疾病、心力衰竭(心衰)、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和心房颤动等多种疾病有关。

2. 体重正常就不胖?也可能肥胖!

过去很多人认为自己胖不胖,去称一下体重就好,或者简单地算一下体重指数(BMI)就行。

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的声明中却指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是肥胖!比如有些人体重正常,但仍可能存在肌肉质量减少、脂肪占比增加的肌少症,但仍可能被认为是体重指数正常。若同时存在腹型肥胖,心血管病风险更高。

腰围和腰臀比是脂肪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的更好预测指标,与病态肥胖关系更密切。

3. 肥胖的人活得更长?不存在!

“胖子可能活得更久”“肥胖可能让人更加长寿”,这些言论并不是荒诞可笑的玩笑话,而是大名鼎鼎的“肥胖悖论”!

有很多研究显示,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这是因为低体重者或体重逐渐减轻者死亡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吸烟、慢性病、肺病、癌症等疾病等混杂因素,让患者体重减轻。

所以,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活得更长?不存在!

4. 肥胖但身体代谢却健康?错!

很多人虽然处于肥胖状态,但却没有给他带来其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于是便将这种肥胖称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者是“代谢正常健康肥胖”。

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代谢正常的肥胖,纯属误导!

代谢健康肥胖是指体重指数>30,但无心脏代谢异常。基于大量研究,与瘦人相比,这些人会更快地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

5. 肥胖是吃得多动得少?错!

很多人肥胖,仅仅是认为自己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于是节食、运动,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

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指出,很多肥胖还和激素分泌异常性或其他疾病有关。

声明指出,激素分泌异常性疾病经常与肥胖同时存在,并与心血管风险相关。50%~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有肥胖症,其中30%~35%患有糖耐量受损,高达95%的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无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

6. 肥胖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病?错!

以往认为,肥胖通过其他危险因素或其他慢性病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可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

肥胖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血栓栓塞疾病,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比如,超重/肥胖人群的总血容量和心排血量较高,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7. 肥胖并不会影响心脏健康?错!

《声明》强调尤其要关注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冠心病。肥胖与心衰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常见原因。大约70%~80%的冠心病患者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通常有多种肥胖相关的共病和不良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

8. 减肥手术降低不了并发症风险?错!

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健康饮食、常规有氧运动和阻力性运动)会带来适度的体重减轻和长期的心血管益处。药物治疗方案对部分人群有益处。

减肥手术已被证明能促进体重减轻,降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严重肥胖的人可考虑减肥手术。

更多最新健康信息

下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更多精彩文章:

女子10年间查出三种癌,如今恢复正常生活!关键在于这一点!

身体好不好?试试这几个健康自测法,很多人都做不到!

肿瘤医生提醒:这个体检项目不建议普通人轻易做

科学家研究了60万人发现:这种血型中风风险最高!哪种血型不易患病、最长寿?

参考资料:①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 joint position paper by the World Heart Federation and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Eur J Prev Cardiol. 2022 Aug 25.

编辑:鲁 洋

审稿:杨小明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肥胖的8大误区,很多人被误导了

2022年8月,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关于肥胖悖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体重正常的肥胖,我们或多或少存在认识误区。

健康时报 图

1. 肥胖是富态?错!是慢性疾病!生活中,很多人将“肥胖”当作一种生活条件好、富态的表现,甚至把“胖”当成一种“可爱”。世界肥胖联盟将肥胖视为慢性病,世界心脏联盟将它视为慢性状态。声明指出,肥胖有三大特性:复发性、进展性和异质性。研究分析显示,肥胖与心血管病死亡、主动脉瓣疾病、心力衰竭(心衰)、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和心房颤动等多种疾病有关。2. 体重正常就不胖?也可能肥胖!过去很多人认为自己胖不胖,去称一下体重就好,或者简单地算一下体重指数(BMI)就行。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的声明中却指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是肥胖!比如有些人体重正常,但仍可能存在肌肉质量减少、脂肪占比增加的肌少症,但仍可能被认为是体重指数正常。若同时存在腹型肥胖,心血管病风险更高。腰围和腰臀比是脂肪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的更好预测指标,与病态肥胖关系更密切。3. 肥胖的人活得更长?不存在!“胖子可能活得更久”“肥胖可能让人更加长寿”,这些言论并不是荒诞可笑的玩笑话,而是大名鼎鼎的“肥胖悖论”!有很多研究显示,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这是因为低体重者或体重逐渐减轻者死亡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吸烟、慢性病、肺病、癌症等疾病等混杂因素,让患者体重减轻。所以,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活得更长?不存在!4. 肥胖但身体代谢却健康?错!很多人虽然处于肥胖状态,但却没有给他带来其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于是便将这种肥胖称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者是“代谢正常健康肥胖”。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代谢正常的肥胖,纯属误导!代谢健康肥胖是指体重指数>30,但无心脏代谢异常。基于大量研究,与瘦人相比,这些人会更快地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5. 肥胖是吃得多动得少?错!很多人肥胖,仅仅是认为自己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于是节食、运动,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指出,很多肥胖还和激素分泌异常性或其他疾病有关。声明指出,激素分泌异常性疾病经常与肥胖同时存在,并与心血管风险相关。50%~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有肥胖症,其中30%~35%患有糖耐量受损,高达95%的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无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6. 肥胖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病?错!以往认为,肥胖通过其他危险因素或其他慢性病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可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肥胖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血栓栓塞疾病,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比如,超重/肥胖人群的总血容量和心排血量较高,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7. 肥胖并不会影响心脏健康?错!《声明》强调尤其要关注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冠心病。肥胖与心衰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常见原因。大约70%~80%的冠心病患者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通常有多种肥胖相关的共病和不良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8. 减肥手术降低不了并发症风险?错!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健康饮食、常规有氧运动和阻力性运动)会带来适度的体重减轻和长期的心血管益处。药物治疗方案对部分人群有益处。减肥手术已被证明能促进体重减轻,降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严重肥胖的人可考虑减肥手术。

参考资料:①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 joint position paper by the World Heart Federation and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Eur J Prev Cardiol. 2022 Aug 25.

(健康时报)

世界防治肥胖日:科学减重需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央视网消息: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在国家大力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通过系统性措施推动全民体重管理,呼吁人们重视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对健康的威胁,来聊聊减肥那些事。

在这场对抗肥胖的战役中,无效减重与体重反弹如同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在很多减重者的面前。

专家表示,在减肥过程中,除了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未能达到预期的减重效果外,无效减重还包括减掉的主要是水分或肌肉。通过一些极端的方法,如不合理的运动或过度节食,可能会使体重短期内下降,但减少的主要是身体中的水分甚至肌肉,而非脂肪。同时还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不利于长期的体重控制。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很容易反弹,这些都属于无效减重。

避免体重反弹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专家建议,减重时要设定合理的目标,采用科学的减重方法,并且在减重成功后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 央视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